范雪平
一、认识不足
课改在农村小学推行十多年,给农村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在触及教学的核心——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上,做得还是不够,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改课,要“真实的学习”。在农村区域,观察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在教师教的层面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忽视学生的预习。指导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养成不够,有的只停留在口头布置,没有实际的载体提供检查和监控,加上农村家长的认识和能力不强,基本是有名无实,没有很好的预习支撑,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学习的效果。
2.教学起点把握不准。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学习前有关概念掌握的情况缺失,没有可以量化的数据体现,导致教学的针对性不强。
3.主导作用发挥得过于强势,完全是讲授式课堂。学生理解着老师的理解,感悟着老师的感悟,学生仅仅是个容器和受众,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在他们身上。
从学生学的层面看,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不容乐观:
1.自主学习意识弱,能力低;
2.参与面窄,氛围沉闷;
3.思维从众,个性丧失。
观察语文学科阅读教学,以上问题尤为突出。而且校本教研的研究处于零敲碎打阶段,缺乏对某一学科的教学课型的探索和研究,就难以形成研讨合力和氛围。因此,农村小学的语文学科,通过选择阅读教学,构建“预导”式课型的实践,引发学习的真正发生和发展,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提升语文能力,丰富语文素养,增强学习能力,滋养个性发展,显得富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理性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预导”式课型是指教师的教学在“以学定教”理念的指引下,立足文本钻研,以学生的预学反馈作为教学的起点,聚焦疑难点、探究点、实践点处,开展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感悟、内化的学习过程。主要由课前“预学”、课中“导学”及课后“固学”三个板块组成。
1.课前“预学”。主要指向学生预学习惯的养成和学生学情的真实呈现。依托“预学单”,给孩子呈现预习的载体,便于学生开展预习活动以及教师检查、梳理和评价。主要步骤为:教师研读文本,编制“预习单”;课前布置“预学”环节,要求学生完成预习单;教师批改预习单,记录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整理筛选资源,调整教学设计。
2.课中“导学”。立足学生学情,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设疑——探究——练习”教学环节的实施中达成教学目标。
3.课后“固学”。学习需要巩固,课后再次利用课前完成的预习单,引导学生在学完之后再次反思自己自主学习的情况和过程,总结得失,进行及时的修改和订正。之后利用配套的课堂作业本或者设计的练习进行检测,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实践推进
1.提出课型。针对学校的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的改进呢?根据学校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针对孩子自主学习能力差、教师一讲到底、忽视学生主体参与等情况,结合外出学习的收获,提出“预导”式语文课型的改进模式,目的是带给课堂新的活力,在探索实践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专家引领。思路已经确立,但是否符合学校的实际,是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又有怎样的经验可以借鉴?这些都需要仔细论证和推敲,需要学者、专家进行专业的指导。
3.教研跟进。有了依托课型,推进语文课堂改进的主题,学校的语文校本教研就形成了聚焦,我们分别从预学单的编制、学情的把握、有效的指导、设疑的选择、及时的评价等角度开展了主题研讨。活动有课堂观摩、案例评析、观点交流等,教研氛围浓郁,散发鲜活气息,扎实的校本教研给语文阅读教学“预导”式课型的实践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
四、成效明显
通过全面开展语文阅读教学“预导”式课型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效:
1.以“预学单”为载体,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效果明显,受到师生及家长的欢迎。
2.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教师基于导学单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鲜活而真实的课程资源,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正确处理好备课的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思维表达和语言实践的载体。
3.教学方式走向多元化,凸显生本中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课堂氛围逐渐活跃。
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对以下几个方面我们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思考将是我们下一步推进预导式课型深入的着力点。
1.对预习单的有效梳理和筛选是有效导学的重要前提。预学单完成的时间不一定非在课前,也可以安排在课中。它有多种功能可以开发:资源单、学情单、练习单……关键在于教师从哪个角度看待和使用。
2.一节课中,导学环节的“设疑——探究——练习”不是唯一的,而是可以多次循环的。
3.固学板块既可以独立,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整合到导学板块。
4.语文阅读教学“预导”式课型的推行,不排除教师个性的创造。要借课型的推行,整合多种力量,形成合力,激发教师的创新性,丰富和改进课型,从而引领教师团队的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中心小学 )
□实习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