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芹霞
摘要:阅读是一个人净化心灵、锤炼思想、提升水平、强化能力的过程。阅读可以提升教育理念、激发教学灵感、改进教学方法、开拓教学资源和强化个人学习与科研能力;阅读对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阅读;教师发展;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4C-0053-03
从事语文教学已有27个年头。在这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没有停止过阅读与思考。笔者深深地感到,阅读不仅是一个不断净化心灵、锤炼思想的过程,阅读也照亮了笔者专业成长前进的道路。
一、阅读,提升教育理念的高度
带着使命走上教育岗位,但不久笔者发现了自身的差距,首先是先决条件——教育理念的落后。解决方法,笔者想到了阅读。阅读古今中外名家教育经典。那些教育专著既有独到的见解,又有能给人以启迪的实践智慧;尤其是当代的优秀教育书籍,既有理论支撑,又有鲜活的实践案例,参与其中,不仅能呼吸到新鲜的思想,还有了一份超越的勇气。
读《吕氏春秋》,有一段话笔者忘不了:“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虽然这段话讲的是治国之大法,但是对照现在的教育,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古代帝王制定法理制度的主要精神是从具体的人出发,为人着想。了解自己就可以懂得别人,了解自己当前所面临的就可以懂得过去的。这话告诉笔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个真正有水平的教师,一个敬业爱生的教师,首先应该以自己为师,去寻求教育教学的思想、途径和方法。读柏拉图的《会饮篇》,笔者知道了教师活动的基本动力——爱,具有本能一样势不可挡的动力。这种爱,直指人类精神高峰,与所爱者共建着一个和谐的精神社会,共同创造着生生不息的文化。笔者仰慕朱永新,阅读朱永新,感觉他就像荷尔德林诗中的那个夜行者,手持火炬从笔者身边走过。他的“教育定律”就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定律。笔者在想,如果每一个人都能用这些定律来反思自己,并努力实践,那一定会拥有丰富精彩的教育人生。
阅读,让笔者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传承文化和传递社会价值观念的一种手段,在当今这样一个创造力和知识发挥前所未有作用的时代中,教育权就是参与世界生活的权利。
二、阅读,激发教育教学的灵感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笔者把这条公式改成“阅读+反思=成长”。一般性阅读,让读者具有了特定领域的组织化、专门化知识,有了阅读的积淀,让读者有了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在阅读的基础上学会反思,更让读者生成一份教育教学灵感。这种灵感是难以形式化和通过他人的教学直接获得的,当事人只能通过阅读并反思总结才能获得和创造。
这份教育教学灵感,笔者称之为专业智慧。它需要阅读的支撑。可以说,凡是成功的课堂教学总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获得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优秀教师,都是高度自觉的反思者。重视阅读,有了阅读做基础,教育教学灵感才有生根的土壤。阅读名家专著,跳出阅读看课堂,理性反思自己的课堂,并把自己从感性的海洋中拯救出来,冷静地思考影响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进而生成教育教学灵感,从而寻找到变革的方法。笔者坚持借助教育教学经典阅读进行思考,重视对书籍中的案例进行分析与积累,并通过实践获得关于如何从事课改实践活动的新启示。在阅读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这份教育教学灵感慢慢走近笔者的课堂。笔者从《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一句话“大匠示人以规矩而不能使人巧”中得到启示。笔者以为,高明的匠人只能教人规矩,却不能使人心灵手巧。情感与态度才是学生能力形成最为关键性的因素。一旦学生爱上语文,恋上语文,其语文水平和相应的能力将会得到很好的提高。因此,教学中笔者十分关注对学生爱好之心、喜悦之情的开发和利用。抓住学生的心,在他们的内心世界积极营造“愤”“悱”状态,最终让学生自觉、自愿、自主学习。读陶行知的专著,笔者明白了“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说到底应该是为了让学生在未来社会能够更好地生活。离开了“生活”的语文教学很难有真正的深度和生机。于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成了笔者的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笔者的课堂没有干瘪僵死教条式的“解读训练”,没有机械、孤立的“语言训练”,它是直逼文心、匠心和读者人心的语文教育,是充满浓厚的人文色彩的生命活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笔者从一名普通的老师成长为学校骨干,再到市学科带头人。是阅读让笔者的课堂相约精彩,是阅读让笔者拥有了一个个教学灵感。如今,阅读经典已经流淌于笔者教学生命的血脉之中,拥有这份灵感,并进行卓有成效的语文教育实践,也成了笔者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阅读,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
现代意义上的语文课程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课程理念和教材几经变革。21世纪的语文新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语文素养,语文课就是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而这需要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一开始做老师,笔者发现自己的课缺少理论架构和系统思维,喜欢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意识到此问题后,笔者开始研读教育教学著作《课堂提问的艺术》《被压迫者教育学》《有效教学论》《论对话》等。笔者的教学视野不断扩大,教学方法也在宏观层面上不断改变。于是,笔者给学生讲教材中的美文,培养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欣赏能力,领略优美语言的能力,带领学生走进真善美的世界。笔者带着学生读童话和民间故事,开启他们想象的空间,保留一份童心。带着学生们读《论语》《孟子》《庄子》等文学经典,提升他们的鉴赏力和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滋养他们的心灵,懂得立人、修身的道理。职业学校的学生,正是十五六岁的年纪,在多元经济并存、多元文化碰撞的情况下,引领他们读读优秀经典,吮吸精神养料,学会幸福度日,合理做人。这也是笔者苦苦找寻,真正属于自己“宽阔光明”的地方。endprint
四、阅读,开拓教学资源的源泉
教师应该是职业读书人,不读书却在教书,这是很误人的。教师应该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只有不断学习,教师才能广泛开拓教学资源,让学生每一堂课学有所得,自己也教有所获。试想,一个历史老师在讲民族团结时,引用《资治通鉴》中唐太宗的一句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样,学生自然会感受到平等相处的民族政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一个物理老师在教“核能“时,能因势利导介绍杰出科学家,特别是郭永怀、邓稼先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比较各国从原子弹到氢弹的发展时间(美国7年,苏联4年,英国4.5年,中国2.8年),这样,会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自强的精神……总之,将阅读与教学融合在一起,教学时就有汩汩泉水从心田流淌出来,收到春风化雨的良效,教师的课必将是一个个精彩的育人篇章。现在,笔者不仅学会了吃透教材,挖掘知识的内涵与外延,而且学会了开拓教材之外的资源,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
五、阅读,强化学习科研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让笔者对深层精神文化有了一种真切的诉求。通过阅读,专家们的真知灼见,让笔者感动;教改明星们的才情挥洒,让笔者震撼。每一次的阅读,笔者都会被一种穿透力极强的人文光华、智慧光亮深深感染。茫然中笔者被唤醒,彷徨中笔者被牵引,笔者也想成为这样的智者,也感恩阅读,给了笔者突破自我、挣脱瓶颈的勇气,更给了笔者独立放歌、传承创新的能力。
笔者试图构建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职教语文教学美丽殿堂。为了这个目标,我不断通过阅读强化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近十年来,笔者注重课题研究。每一次研究之前,先捕捉话题灵感,再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形成综述,然后着手研究方案设计,真可谓阅读、研究两不误。2012年,主持南通市规划课题《经典诵读提高职高生人文素养的实践研究》。在笔者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摒弃浮躁、静心读书、用心思考、潜心实践,追求“真课题,真研究,真成果”。在这里,大家分享读书的快乐、课堂的机智、碰撞的智慧、激荡的灵感。每一次研讨,既有对已有实践经验、理性思考的梳理和总结,又能生成许多新的研究思路、方向。笔者惊喜的发现,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课题组成员任教的学生也变得爱读书了,校园处处洋溢着书香气息。课题成功结题,研究并未止步,笔者又将目光投向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成功申报了新课题《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实践研究》。笔者知道,在当今这样一个多元经济并存、多元文化碰撞的背景下,职教语文的处境是很艰难的,但再难,也要坚守精神家园。笔者想到尼采的一句话:“只有经地狱磨难的人,才能有建造天堂的力量。”我们不可能改变社会,但课堂上我们是主人。笔者渴望构建一个属于全体师生的职教语文人文殿堂。在这里,老师教给学生明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
近三十年的教育求索,阅读带给我人生的梦想,为我打开了一扇扇智慧之门。它更让我懂得,专业成长的路上,新的梦想永远在前方,而阅读是金桥,是云帆。
(责任编辑:章跃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