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政课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的环境美德

2016-07-06 00:15江盼
大学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江盼

[摘 要]从环境美德“生命”一词的理解出发,引导大学生从尊重人类生命自身到超越人类生命本身,热爱自然界和宇宙间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形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育成敬畏自然、胸怀社会 、“天人合一”的环境美德。

[关键词]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美德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076-03

“2011年,用谷歌搜索引擎输入‘生命教育研究获得约656,000条结果”[2],2016年3月,同样用谷歌搜索引擎输入“生命教育研究”获得约1190,000条结果。从搜索的结果来看,在我国,生命教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度在增加,但是21世纪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反映出的人类对生命的漠视,说明人们仍然缺乏善待自然的环境美德。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对自然的态度,具有的环境美德的程度,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未来的环境状况。因此,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们进行尊重生命的多样性、热爱自然、保护动植物、保护自然环境的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迫切任务之一。

一、环境美德中关于“生命”一词的理解

生命揭示了人存在的本原,也揭示了人与生物、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只有理解了“生命”一词在环境美德中的定义,才能真正站在生命教育的视角,掌握在思政课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环境美德的一些方法和要点。

那么,何为生命? 自哲学家叔本华以来, 人们对“生命”一词的关注度在不断增加,然而人们对“生命”一词的理解却不尽相同。首先在地域上,东西方人们对“生命”一词的不同理解体现在其使用的工具书上。在中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生命”一词是如此论述的:“生命,名词,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3];在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生命”一词则论述为——生命是由许多相互关联的有机反应的开放系统所组成。其次,各个学科对“生命”一词也有不同理解。在生物学中,生命是生物抽象出来的用于表现生物本质属性的一个概念;在医学中,对生命的理解主要集中这三种状态:第一,生命活着的状态;第二,生命在新陈代谢、生长、繁衍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状态;第三,动植物器官能完成其部分功能或全部功能的状态。在哲学中,对“生命”一词的理解主要集中在讨论生命的功能或机能方面的状态。在生命哲学中,对生命的理解是:“生命是世界的、绝对的、无限的本原,它跟物质和意识不同,是积极地、多样地、永恒地运动着的。生命不能借助于感觉或逻辑思维来认识,只能靠直觉或体验来把握。”[4]在法律学中,生命是指动、植物或有机体的存在状态。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各个学科对生命的理解大多是从广义出发,或将生命视作世间生物的基本的存在;或将生命抽象化。环境美德对“生命”的理解同样从广义出发,它不仅仅限于指人类的存在状态,还包括动植物和有机体等宇宙中的万物。当然,要在思政课教育过程中培育大学生的环境美德,除了要对“生命”一词有深刻的理解外,还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更深一层的认识。

二、环境美德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人无法独立于其他的生命而存在,人生活在社会中,更生活在自然之中、宇宙之中。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无法脱离其周边环境而孤立存在。人与自然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人的生命与自然息息相关。“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5]没有自然界丰富多彩的生命,缺乏善待生命的环境美德,人类生命连生存都尚不能保障,更不用提生命的繁衍和延续了。但是人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疯狂的掠夺自然资源,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这都从另外一方面反映出了人类对生命的漠视。思政课教育中的生命教育不仅要教育大学生关注自身生命、尊重他人生命、尊重人类的生命,还要引导他们欣赏自然的其他生命形式和敬畏宇宙中的万物生灵,让他们深刻理解和把握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中的是非与善恶,领悟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从而对个人及社会行为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美德。环境美德[6]指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品德,是对传统美德的拓展与升华。“人类应当将自己的美德发扬于尽可能广大的领域、尽可能多的自然对象,而无须追问自然对象与人类的相似性如何,无须根据自然对象与人类的相似程度确定自己施善的边界与程度。”[7]基于生命教育的视角在思政课中对大学生进行环境美德的培育,使他们注重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达成个人与自然、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生命教育和思政课教育在培育大学生环境美德中的共通性

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 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这一概念,并得到教育界多数人的认同,其作为教育的基本理念沿用至今。生命教育是思政课教育的有机构成。尽管生命教育与思政课教育的内容和实施路径有所不同,但不管是生命教育还是思政课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生命本身,它都主张回归现实世界,都要求二者关注尊重自然的各种生命形态和爱护自然中的各种生命本身。因此,生命教育和思政课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具有相通性和一致性。

第一,生命教育和思政课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具有相通性。生命教育贯穿的基本理念是生命关怀,包括对自然界和宇宙间所有生命的关怀,承担起对包括自然生命在内的社会责任,从而提升人生意义。思政课教育的基本理念同样包含对生命的关怀——思政课教育以唯物辩证法为本,引导大学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领会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生命的有限与无限,深化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认识,在此过程中育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的环境美德。

第二,生命教育和思政课教育的目的具有相通性。思政课教育认为,不能仅仅是把大学生培育成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的社会之才,还应该使之成为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德才兼备”的人。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主张引导大学生发现、追求和超越“人类中心论”去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回到教育最初的起点,回归现实世界,对旧有的道德进行升华,培育大学生的环境美德。

第三,生命教育和思政课教育的本质具有相通性。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致力于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思政课教育和生命教育一样有别于大学里的理、工、农、医、管理类等技术培育为主的专业课。生命教育和思政课教育二者追求的不仅仅是工具性的教育, 而是更注重在思想上塑造人、培育人、发展人和完善人。基于生命教育的视角在思政课教育过程中培育大学生的环境美德,就是出于这样的教育本质的要求。

四、基于生命教育的视角在思政课中培育大学生的环境美德的生态意义

(一)基于生命教育的视角在思政课中培育大学生的环境美德,使大学生具有享受自然美的生态需求

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工业程度的不断加深,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利益,也引起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乃至一定程度的对立,局部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失调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感和存在感。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提出,若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就必须从培育国家和社会未来建设者——大学生的环境美德做起。不管是在生命教育中,还是在思政课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的环境美德,即是培育大学生尊重自然生命形态的生命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社会进步,要远远大于盲目掠夺自然生命违背自然规律而取得的发展。基于生命教育的视角在思政课中培育大学生的环境美德的目的是关注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谋求全人类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当今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对生命教育和思政课教育都提出了时代的要求。培育大学生的环境美德,是因为大学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物质方面的需求和精神方面的需求,有满足自身生存方面发展的需求,还有休养生息方面的需求以及享受自然美方面的生态需求。基于生命教育视角在思政课中培育大学生的环境美德恰恰能满足大学生的这些方面需求,实现他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基于生命教育的视角在思政课中培育大学生的环境美德,使大学生具有保护自然美的生态价值

在思政课体系中,各门课程对培育大学生的环境美德均用不同篇幅,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着。其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以大学生生命成长问题为主线,理解人的生命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人与自然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发展关系,在此之上,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在2015年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增加了更多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环境方面的生态内容的篇幅描述。其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简称“原理”课)从世界的本原——物质性出发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辩证关系,提出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简称“概论”课)通过对生命价值、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的分析和教育,说明不管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应尊重客观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8]思政课这样的内容设计是为了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生命的生存状态、关注自然界生命的生存状态,从而激发他们内心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培育大学生的环境美德。培育大学生的环境美德,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生命教育和思政课倡导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因此,应在生命教育和思政课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的环境美德,包括纵向和横向的要求。在纵向方面,第一,要求大学生能够科学、客观、系统地认识生命现象、把握生命规律,进而能够珍惜一切生命、爱护一切生命。第二,让大学生了解、理解和把握,尽管人的劳动实践活动把人从自然中分化出来,但是人一旦离开了大自然其他生命的供给仍然难以生存和发展,在享受大自然其他生命的赐予的同时,要感恩自然界其他生命的牺牲。第三,让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得到升华,体悟生命、完善生命,育成善待自然的环境美德。横向方面,对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9]生命教育和思政课教育对大学生自身的生命进行引导与超越,以自身生命的存在为基础,对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关系进行深层的关联与升华,使大学生具有保护自然美的生态价值,育成珍爱自然生命的环境美德。

基于生命教育视角在思政课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的环境美德,旨在教导大学生从尊重人类生命自身到超越人类生命本身,热爱自然界和宇宙间的各种生命形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育成敬畏自然、胸怀社会、“天人合一”的环境美德。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雷静,谢光勇.近十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5(5).

[4] 陈卫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与时俱进[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3).

[5] 苗启明.论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应用伦理关怀:生命、生存、生活关怀——兼论“三生教育”的哲学基础[J].昆明学院学报,2009(4).

[6] 薛富兴.铸造新德性:环境美德伦理学刍议[J].社会科学,2010(5).

[7] 韩小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难点与突破——以生命教育为视角[J].教学与研究,2010(8).

[8] 冯建军.走向道德的生命教育[J].教育研究,2014(6).

[9] 邓涛.教育视域里的生命教育[J].教书育人,2002(8).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如何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索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