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斌
山西省高职院校篮球课余训练中运动员的现状调查研究
傅斌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山西省高职院校篮球课余训练中运动员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合体育运动训练学和体育管理学的特征,对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山西省高职院校篮球课余训练中运动员来源渠道狭窄,竞技潜力较小;运动员参与课余训练的积极性高,能认真地对待训练;在训练中与教练员相处较融洽;由于训练水平的起点较低,经过阶段性训练后部分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成绩有一定的提高,但训练水平仍低于专业运动员;运动员参加比赛次数少,不利于训练水平的提高;运动员对学校相关训练补助及奖励措施基本满意;运动员认为目前学校现有训练场地、训练设施等外界条件不能够较好的为训练提供保障。
关键词:山西省;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课余训练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山西省高等院校共有56所,其中就包括36所高职高专院校。与高校课余篮球的繁荣景象相比,高职院校的篮球课余活动则显得相对冷清,这种现象同样也困扰着高职院校篮球课余训练的开展。训练效果是通过运动员在比赛中成绩表现出来的,训练中要充分发挥运动员的主体作用和主观努力,与教练员科学指导协调配合,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训练效果。
目前,国内学者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和中学课余体育训练这两个方面,对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研究较少;对高职院校篮球课教学的研究较多,而对高职院校篮球课余训练的研究较少。因此,山西省高职院校篮球课余训练开展的情况值得探讨与研究的。针对此问题,本研究从运动员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制约山西省高职院校篮球课余训练开展的因素并提出建议以供实际训练作为参考。
2.1研究对象
以参加2015年第18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基层赛山西赛区8所高职院校篮球课余训练中运动员为主要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以“课余训练”、“篮球训练”、“篮球课余训练”、“高职院校”等词语作为关键词,从中国知网(www.cnki.net)、全国优秀硕博士论文库等相关方面进行查阅,了解目前对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研究情况,明确研究范围及成果,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2.2专家访谈法
采用无结构方式对教练员、运动员及相关领导进行访谈,主要涉及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约课余训练发展的因素等内容。
2.2.3问卷调查法
1)问卷设计与评定。在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中,根据研究需要,制定了《山西省高职院校篮球课余训练运动员调查问卷》(Ⅰ卷),《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Ⅱ卷)。
2)问卷的调查对象。参加2015年第十八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基层预赛山西赛区8所高职院校: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
2.2.4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8.0和Excel2003软件对调查问卷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了数据整理统计。
3.1高职院校开展篮球课余训练的理论依据
高职院校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分支,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使高等教育越发的普及化,大众化。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在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的基础上,为推动学校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对具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进行训练的过程。
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广、集体性强、对抗性激烈的活动,篮球游戏趣味性强,方便学生参与,这为高职院校篮球课余训练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学生基础。
3.2山西省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分析
课余体育训练是以教练员和运动员为主体,在各方面人员的具体参与下,为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争取胜利而专门组织的一种准备性的体育教育的过程[1]。运动员是课余训练的主体,训练效果是通过运动员在比赛中成绩表现出来的。因此,训练中发挥运动员的主体作用,需要运动员的主观努力,同时还需要教练员老师的科学指导,运动员和教练员配合默契才能在发挥出训练的最佳效果。
高职院校篮球课余训练的特点是:学生专业学习负担重、求知欲强、接受新事物快、善于思考,这是训练对象的实际。篮球运动不仅是对抗性非常强的集体项目,而且还是身体各项素质与技战术的结合。双方在球场上为了争夺时间与空间,竭尽全力在比分上超过对手,这也是篮球运动的实际意义所在。
3.2.1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及学习情况分析
运动等级是反映一个运动员运动水平高低的指标。在我国,运动员等级分为运动健将、国家一级、国家二级、国家三级4个级别。
表2 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的运动等级(n=89)单位:(人)
表3可以看出,山西省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中,运动等级较高的是“二级运动员”,占12.3%,三级运动员占23.6%,无等级的运动员占大多数,为64.1%,而代表较高水平的国家一级运动员和运动健将级运动员在此次调查中没有一人。这说明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比较低,整体水平不高,这与招生政策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
图1 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学习情况统计图
图1可见,在所调查的89名运动员中,51.2%的运动员在校考试全部及格,21.3%的运动员考试成绩良好,优秀的占4.1%,只有22.4%的运动员有部分科目不及格。这些数据说明在山西省高职院校中,篮球课余训练对运动员日常学习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学训矛盾”只存在于部分运动员身上。
3.2.2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训练动机及训练态度分析
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
表3 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训练动机的调查统计表(n=89)单位:(人)
根据对山西省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参与课余训练动机的调查结果显示,运动员参与训练的动机排在首位的是“个人兴趣爱好”,占81.2%;第2位是“自我价值体现”,占51.3%;第3位是“成为优秀运动员,争取为校争光”,占21.4%;选择“运动天赋被教练员发现”和“无所谓”两项的人比较少,这可能与高职院校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相对成熟,已经表现出相当的运动能力有关。
运动员参与训练的动机不同,对待训练的态度也不同。在对山西省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调查“您参与篮球课余训练的态度”这一问题的回答上,持“很积极”态度的为23.6%;持“积极”态度的为36.8%;“不太积极”和“不积极”的分别为33.3% 和6.3%。
3.2.3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参赛情况分析
比赛是检验运动员训练效果和教练员训练水平的标准。一定量的比赛次数无论是对高水平的运动员还是基层运动员都是提高运动能力,检验阶段训练效果的必要保证。
从图2可以看出,山西省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每年参加正式比赛的次数多为“1次”占73.2%,“2次”占19.7%,“3次”占7.1%,没有任何一所学校每年参加正式比赛的次数在4次以上的,这说明高职院校参加正式比赛的机会少。
另外,通过对山西省各高职院校篮球教练员的访谈得知,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等级多为“省级比赛”、各学校主管单位组织的内部比赛、以及各种“校际交流比赛”、“校际友谊赛”等。可以看出,山西省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年平均参赛次数少、参赛水平比较低、缺乏参加大赛的经验、实践经验少。
图2 运动员每年参加正式比赛的次数统计
3.2.4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对训练成绩的评价
篮球是一个集体运动项目,运动成绩是由整体竞技能力来表现的,对于单个篮球运动员来讲,训练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专项素质和专项技战术水平的提高。
运动员在进入高职院校后,由于升学压力的减轻,课余时间增多,加上生理心理发育日趋成熟,训练水平在某一阶段有所起伏。
表4 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对训练成绩的评价(n=89)单位:(人)
表4可看出,运动员在进入高职院校后,有51.7%的人运动成绩“有所提高”;有22.5%的人成绩“保持在原有水平”;仅有16.9%和9.0%的人运动成绩“有所下降”和“大幅下降”。这一现状与高职院校的每年的高考招生情况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高职院校本生在高考招生政策上就没有优势,体育特招生基本上没有,很大一部分运动员都是从普通学生中经过体育教师或者教练挑选、推荐入队的,这些运动员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后,某些训练指标提高的很快,但是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在运动水平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3.2.5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对训练条件的满意度
训练补助是学校对运动员辛苦训练的一种肯定。训练补助的多与少,适当与否,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运动员训练的态度。调查中了解到,山西省高职院校对运动员发放训练补助主要采取3种方式:按训练天数进行补助、按比赛所获成绩进行补助和按训练周数进行补助。
表5 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对训练补助满意度调查(n=89)单位:(人)
表5可看出,山西省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对训练补助的满意度情况一般,有43.8%的运动员对训练补助持“基本满意”态度;有25.8%的运动员持“一般”态度;只有23.6%和18.0%的运动员对训练补助持“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态度”。训练场地、器材、训练设施是篮球课余训练开展的物质基础保障。
表6 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对训练场地、器材、设施的满意度(n=89)单位:(人)
表6可见,46.1%的运动员对本校的训练场地、训练器材、训练设施“不太满意”,6.7%的运动员对场地器材设施持“不满意”态度,仅有3.4%和16.9%的队员对本校的训练场地设施等持“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的态度,这些数据充分说明,目前山西省高职院校的篮球训练场地,训练器材及相关训练设施不能够满足运动员课余训练的需要。
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胜利,取得名次,学校根据相关奖励办法进行奖励,是对运动员的一种肯定,也能有效的激励运动员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训练中。通过调查得知,山西省高职院校对课余训练取得的成绩奖励办法主要有“按获得名次奖励”、“按获得积分奖励”等办法。
表7 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对相关奖励办法的满意度(n=89)单位:(人)
表7可看出,山西省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对相关奖励办法持“一般”态度的较多,占40.5%;有25.8%的运动员对本校的相关奖励制度持“基本满意”态度,与以上两种态度相对的,持“基本满意”和“不太满意”的运动员分别为25.8%和19.1%。以上数据说明,山西省高职院校中大多数篮球运动员对学校的相关奖励制度是可以接受的,这也从另一方面激发了运动员参与训练的热情。
3.2.6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对教练员训练的满意度
在课余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和运动员是训练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素,因此,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运动员与教练员的关系,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训练水平的提高和竞赛能力的表现。
表8 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对与教练员相处关系的评价(n=89)单位:(人)
表8可以看出,山西省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对自己与教练员的关系做出了客观评价:认为与教练员关系“非常融洽”的占38.3%;认为与教练员关系“比较融洽”的占24.7%;认为与教练员关系“一般”的占23.6%;而仅有5.6%和7.8%的运动员自己与教练相处困难,很难进行沟通。这些数据说明,在山西省高职院校篮球课余训练中运动员和教练员相互关系处理的十分恰当,有利于课余训练的开展和训练水平的提高。
表9 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对教练员训练工作的评价(n=89)单位:(人)
表9可看出,山西省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对教练员训练工作的整体评价较好,仅6.8%和5.6%的运动员认为自己的教练员训练工作差,不尽人意;26.9%的运动员认为教练员的训练工作做得“很好”;28.1%的运动员认为教练员的训练工作“好”;32.6%的运动员对教练员训练工作的评价为“一般”。以上数据说明运动员对教练员的训练工作的评价还是比较好的,基本持认同的观点,但是,也可以看到,运动员对教练员训练还是有一些期望的。
训练方法、训练手段的合理性、有效性以及针对性,是有效提高运动员运动水平的重要途径。教练员在课余训练过程中采取何种训练手段、训练方法,对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以及训练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表10 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对教练员训练手段、训练方法的满意度(n=89)单位:(人)
表10可看出,山西省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对教练员在训练中采取的训练手段、训练方法上的评价不高。对训练手段、训练方法“不太满意”的占41.5%;“不满意”的占12.4%;“一般”占28.1%;“比较满意的”占18%。以上数据说明,运动员对教练员在课余训练中采取的训练手段、训练方法不甚满意。
在对“您期望教练员具备什么素质”这一问题中,运动员的期望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94.3%的运动员期望教练员具有科学的训练方法;66.7%的运动员期望教练员拥有高超的运动水平;62.1%的运动员期望教练员拥有丰富的训练理论知识。
通过对运动员的访谈了解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课余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训练手段单一、训练过程枯燥、乏味、无新意。这说明,运动员对教练员在训练时所采取的训练手段方法是有所期待的,而教练员现有的训练手段、方法不能很好的满足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课余训练的需要,影响了训练的效果。通过调查发现,教练员所具备的职业素质与业务能力与运动员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对运动员的访谈了解到,运动员心目中理想教练员的特征为:教练员应该尽力赢得运动员的信赖;教练员应该注重与运动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教练员应该对待训练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教练员应该研究训练工作的方法与技巧;教练员应该重视非训练环节的管理。
从上述运动员所期望的理想教练员行为特征可以发现,运动员对教练员的期望和价值取向是比较高的,从而对教练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山西省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来源渠道狭窄,均为普通招生入学;运动员参与篮球课余训练的积极性高,能认真的对待训练,但是参赛次数少,运动水平较低;课余训练没有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学习成绩;由于训练的起点较低,所以经过阶段训练,部分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成绩(专项素质、专项技术等)有一定的提高,但是训练水平仍然比较低。
2)山西省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员在课余训练中能正确处理与教练员的关系,相处比较融洽,但是教练员素质与运动员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训练方法、训练手段及教练员运动水平等方面);运动员对学校相关训练补助及奖励措施基本满意;运动员认为学校现有训练场地、训练设施等外界条件,不能够为训练提供很好的保障。
3)山西省高职院校应加大对篮球课余训练的资金投入,改善训练条件。场地、器材等训练设施是开展篮球课余训练的先决条件,而充足的经费是课余训练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保障。1)高职院校在保证体育经费到位的情况下,应尽量利用自身资源,通过与企业共同办队等形式,吸引外来资金的投入;2)上级主管部门也应尽量增加对各高职院校课余训练经费的投入,以保障篮球课余训练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郭东振.太原地区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
[3]苗向军.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发展制约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报,2001(51).
[4]刘绍曾.对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4).
[5]杨铁黎,陈钧.学校课余训练的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6]景忠伟,李明学.普通高校篮球训练的特点及对策[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4).
[7]叶文娟.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
[8]张立龙.青岛市高等职业院校篮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08.
[9]郭东振.太原地区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0.
[10]吕静.河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
[11]窦家军.苏北地区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调查调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Basketball after School Training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hanxi Province
FU Bin
Key words:Shanxi province;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basketball player;after-school training
Abstract:In this paper,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questionnaire,expert interview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survey the basic situation of athletes after-school basketball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hanxi Province.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science of sports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actors analysis.Study concluded that: Shanxi Province vocational training after-school basketball athlete source channel is narrow,the competitive potential of the smaller; the enthusiasm of the athletes participate in after-school training high,can seriously training; training in relation with the coaches get along more harmonious; because the training starting point is low,so after stage training,have certain the training results part of athletes,but the training is still relatively low level; the athletes is less,is not conducive to raising the level of athletes training; satisfied with the school related training grants and incentives based; players think the existing school training venues,training facilities and other external conditions,it cannot provide good guarantee for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3X(2016)02-0168-05
收稿日期:2015-12-17
基金项目:山西省体育局局管课题(13YB111)
作者简介:傅斌(1980-),男,山西阳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作者单位:太原学院,山西太原030032 Taiyuan College,Taiyuan Shanxi,03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