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 胡近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网络文艺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给网络生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文艺作为文艺的一种新形式,由于其创作主体的多元化以及规模大、传播快、受众广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它在思想传播和价值导向功能上较之传统文艺有着更大的影响力。网络文艺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且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表现得更为紧密。正确把握网络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不仅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迫切需要,更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艺、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现实要求。只有坚持以中国精神为导向,以内容建设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依托,以党的领导为保障,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网络文艺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网络文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6-0155-07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①近年来,我国网络文艺发展迅速,在丰富广大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使得网络生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抓好网络文艺建设,中共中央于2015年10月出台《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网络文艺。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深刻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②加强网络文艺创作生产的正面引导力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不仅对于净化网络空间、让网络文艺更好造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面临的新课题。
一、网络文艺的本体阐释
与网络文艺作品的大量产生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理论界目前对网络文艺的认识和评价尚存在较大的分歧,甚至对其概念解析依然未达成明确的共识。因而,有必要分别从“网络”和“文艺”这两个范畴切入,从内涵、外延、特征等方面对网络文艺进行本体论上的阐释。
所谓“网络”,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物理电子脉冲技术,通过数字信号与电子脉冲之间的相互转换,来达到信息传递、接收和共享的虚拟平台。运用网络可以把任何一台与之开放关联的信息终端设备连接起来,实现点、线、面、体之间的信息和资源共享。随着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轻松地阅读文字越来越难以分割。
“文艺”的概念在学术界尚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文艺是文学和艺术的统称;另一种观点认为,文艺就是指文学,其与艺术是一种并列关系。而在2011年我国学科体系划分改革中,原本从属于文学学科门类的艺术学被单列出来,成为第十三个学科门类,这结束了长达一百多年在学科体系划分中艺术从属于文学的历史。结合当前的大众语境来看,显然前一种观点更加合理和符合实际,即文艺包括文学和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曲艺、杂技、影视等各种艺术形式。
“网络文艺”作为一种新的文艺样式,其本质内涵是指经信息化处理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发布和传播的各类文学和艺术形式的统称。从其外延来讲,它不仅涵盖了网络动漫、网络演出、网络剧、微电影、网络音乐、脱口秀、段子等各类网民创作的新型艺术形式,也包括文学和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曲艺、杂技、影视等传统文艺的网络化作品形态。与传统文艺相比,网络文艺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创作主体以大众网民为基础。网络文艺的创作主体中虽然存在一部分传统的文艺工作者,但主要来源仍是带有“草根性”的普通大众网民。他们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具有不同职业背景,群体数量庞杂。
第二,作品内容以“多而不优”为表现。相对传统文艺的正统性,网络文艺更倾向于娱乐化。其中虽然不乏优秀作品,但在消费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网络文艺的生产不免夹杂着一些低俗与庸俗的内容,导致其作品质量参差不齐。
第三,传播方式以数字化媒介为载体。网络文艺作品中的文字、图片、影像和数据等复杂的信息只有先转变为数字化模型,再转化为计算机二进制代码,才能完成作品在互联网的传播过程。这是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最为本质的区别。
第四,受众群体以青年一代为主体。相对于传统文艺的“老少皆宜”,网络文艺的受众群体主要集中在“80后”“90后”的青年一代。其中,仅网络文学的读者群体就高达2亿多人,并以年轻人居多。这使得网络文艺与青年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着广泛影响,并表现为一种“粉丝”文化。
二、网络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辨析
论证网络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首先需要厘清文艺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这是个困难而又复杂的问题,我国学术界对此有两种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文艺与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这种观点主要是从意识形态的概念界定出发,并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原著的论述中挖掘文艺完全内含于意识形态的文本根据。这部分学者较为关注《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及恩格斯晚年著作中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论述,认为其中最有力的一段文本证明是:“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力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④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对文艺的概念、内容和形式等分别做了分析阐述。据此,这些学者认为,文艺虽然是一种远离经济基础的观念上层建筑,但依然受经济关系的支配,理应全部归结到意识形态的范畴里。
另一种观点则持相反意见,他们虽然也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出发,但又不完全拘泥于原著文本,而是从“意识形式”与“意识形态”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入手,认为马克思只强调了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一种,只是包含着意识形态的因素,或者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功能性。也即是说,意识形态性只是作为文艺的属性之一,而非全部。因此,两者在本质上不具有同一性,不能将文艺的本质完全归结为意识形态。
我们认为,要把握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有必要回到意识形态的概念界定上。把意识形态从外延上界定为“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的观点,是一种较为机械的见解。而本文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真正理解意识形态的总体性,需要从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上来把握意识形态同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外延关系。”⑤具体来说,即除去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以外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中,只是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包含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元素,并非其全部的思想观念都是意识形态。换言之,意识形态只能广泛地、纵向地散布于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中,而不是将其机械地、横向地等同为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总和。在此意义上,并非所有文艺作品都必须归到意识形态的范畴之中。然而,意识形态又必须以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为依托而存在,文艺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不同程度地担负了意识形态的某些功能,承担了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和调整社会思想观念的任务。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艺只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我们既反对一些“纯文艺论者”完全将文艺与意识形态割裂开来的观点,也不认同那些将文艺全部纳入到意识形态范畴中的看法。
网络文艺作为文艺的一种新形式,由于其创作主体的多元化以及规模大、传播快、受众广等特性,在思想传播和价值导向功能上较之传统文艺有着更大的影响力。网络文艺同样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且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表现得更为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它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导向功能超过了以往很多传统的社会意识形式。究其原因,我们可结合网络文艺的表现特征来分析。
第一,由于网络文艺的低门槛,其创作主体来自各个不同的阶层,社会背景的复杂性导致不同主体之间的思想差异冲突表现明显。正如习近平所言:“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各自经历不同,观点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不能要求他们对所有问题都看得那么准、说得那么对。”⑥因而在他们的创作中,其思想观念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融入到作品中去,造成多元思想的频繁交流和激烈碰撞,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第二,由于网络文艺的发展受到消费主义和市场化的影响,在资本和利益的驱使下,以“井喷式”的速度产生了海量的文艺作品,涵盖着大量或好或坏的信息。而在娱乐化倾向的诱导下,这些信息相比法律、道德、宗教等传统的价值观念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与思维方式。
第三,在文艺发展中,互联网技术的融入打破了传统文艺的传播机制,使得网络文艺作品的内容信息传递得更快、更深、更广。同时,网络技术自身的特点,加大了对网络文艺作品监管的难度,对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构成了一定挑战。
第四,由于网络文艺的受众群体以青年一代为主,且数量惊人,而青年一代的思想具有较高的活跃性和不稳定性,在“粉丝”文化的作用下更加容易被作品中所反映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所感染,对他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建立和改变具有深刻影响。青年一代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对我们将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此,习近平深刻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⑦
综上所述,部分网络文艺作品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各类思潮、各种主义进行思想传播的载体与工具,潜移默化中对人们的思想认知和价值判断产生影响。因此,必须要承认网络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但需要强调的是,这并非代表所有网络文艺作品都要与意识形态挂钩。这种划分与界定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这将避免今后我国在文艺治理工作中出现泛意识形态化的局面。
三、把握网络文艺意识形态属性的重要价值
网络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比传统文艺更强,其对社会思想和大众生活的影响更大,具有较为明显的价值导向功能。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其意识形态属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客观需要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新表述与新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光辉文献。网络文艺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新生力量,是时代背景、历史使命和文艺形式高度结合的产物。在这一背景下,充分认识网络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十分必要,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人民性”原则的客观需要。列宁曾指出,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⑧。毛泽东早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对“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在我们,文艺不是为上述种种人,而是为人民的。”⑨邓小平同样十分重视文艺工作,他曾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⑩由此可见,“人民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核心思想与内涵。
而网络文艺的创作不仅是为了人民,更是来源于广大人民,因此它体现着更加深厚的“人民性”精神。把握网络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就是要坚持“为人民而创作”的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导。倘若否认其意识形态的属性,不把握好它们的关系,网络文艺就无法完全自觉地体现“人民性”这一原则,其发展方向就会偏离社会发展的主流轨道,就不能真正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同样强调了“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不仅如此,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网络文艺作为一种新型的文艺形式,厘清它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我们党今后领导文艺事业发展的方针和政策,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保持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生动反映和时代表现。因此,正确、科学地把握网络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是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客观要求。
2.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艺的内在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在大众生活中得到了广泛普及,激发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迅猛增长,也为网络文艺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活跃,内容形式丰富,风格手法多样,发展成果显著。从1998年网络文学代表作《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发表至今,我国网络文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较大规模的产业。其中,仅网络文学一项在2013年的中国市场收入规模就达到46.3亿元。但网络文艺也还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和“有高原缺高峰”等方面的不足。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出精品力作的任务依然繁重。
而如何正确、健康地推动社会主义网络文艺大发展大繁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厘清网络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使之不能偏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从我国先秦之百家争鸣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西方之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文艺作为创新风潮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引擎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始终体现着每一个时代的精神,也必然与这个时代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艺的发展只有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才能创作出真正符合人民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作品,才能积极推动社会和历史的向前发展。而在任何时期,文艺的创作倘若背离了其当下时代的主旋律和引领社会向前发展的主流价值观,都终将会被历史的车轮所湮没,遭到人民群众的抛弃。因此,网络文艺作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未来繁荣发展的强大生力军,它的发展只有站稳正确的历史立场、政治立场和道德立场,把握正确的创作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来鼓舞与教育大众,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稳固推进网络文艺事业的健康和繁荣发展,这也是其自身能够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保证。
3.把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思想的多元化极大地挑战着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网络成为当前意识形态斗争最激烈的地带之一。对此,《意见》在分析文艺工作当前面临的问题时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十分复杂,巩固思想文化阵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紧迫。”而网络文艺作为网络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一些作品常常打着文化传播的幌子,借文艺之名,行反党反社会主义之实,使得网络文艺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夹杂着一些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相背离的内容。不仅如此,海量的网络文艺作品中还暗含了不少低俗、恶俗、媚俗的内容,消磨人们的意志,毒害青年人的思想,败坏社会公序良俗,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这使得网络生态恶化,与广大人民的利益相违背。然而,这些内容往往又带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无形之中对我们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价值理念造成了冲击。总之,它们试图与处于主流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不断地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毛泽东曾早有论断:“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不同了,但是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存在,也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存在。”这段论述在当今信息时代条件下依然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网络在提供便捷多样的文艺生产和传播渠道的同时,也给一些“非马”和“反马”的思想或观点提供了存在空间,这给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诸多的困难。例如,网络文艺作品的审核和清查实际上难以全面覆盖,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思路和管理水平还未能紧紧跟上网络时代的步伐,在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上有时还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因此,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多元网络文艺生态中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关系到我们国家和社会的长久稳定发展。
四、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网络文艺
引领作用的路径选择明确把握网络文艺意识形态属性的重要意义和基本依据,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此基础上促进网络文艺的健康和繁荣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网络文艺的引领作用。
1.坚持以中国精神为引领,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文艺的价值引导作用
中共中央在《意见》中不仅提出要“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而且也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时代表达”。因此,推动网络文艺健康繁荣发展,必须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引领网络文艺的发展,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的高度凝练,涵盖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全方位价值准则。网络文艺自然内含于该价值体系之中,因而该价值体系对其具有全面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其二,它承载了当前全国人民实现复兴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维系整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纽带。网络文艺作为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载体,天然地担负着精神纽带的价值功能。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网络文艺才能充分反映时代发展的前进方向;只有以中国梦和中国精神为核心,网络文艺才能凝聚中国力量、践行中国价值。而如何凸显中国精神对网络文艺的引领地位,关键在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导向作用。
习近平在“8·19”讲话中曾指出,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存在“三个地带”,即主流媒体和网上正面力量构成的“红色地带”,网上和社会上一些负面言论构成的“黑色地带”,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灰色地带”。这段形象的比喻真实地反映了当前网络文艺作品的现状。具体而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就是正确处理好这“三个地带”的问题。
首先,对传递向上向善价值观念、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宣扬革命优良传统的文艺作品进行大力推广,不断推出能够反映核心价值观的优秀网络文艺作品,充分发挥正面引导的作用。只有“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才能“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其次,对含有错误思潮尤其是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抹黑党和政府形象以及低俗、恶俗的网络文艺作品,要坚决“亮剑”,组织力量对其进行清理。“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等,这样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同时,也要充分调动“正能量”网民参与网络文艺建设的积极性,畅通网络举报机制,鼓励对那些明显与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网络文艺作品进行检举揭发。
最后,对其余的网络文艺作品,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来理解“引领”一词的内涵。“形成良好网上舆论氛围,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所谓“引领”,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对网络文艺的“居高”姿态,强调对后者的价值导向作用,而并非对所有非马克思主义的作品都要进行抑制。这种“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灰色地带”向“红色地带”转变、防止其向“黑色地带”的蜕变上。
2.坚持以内容建设为中心,在尊重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支持和鼓励网络文艺的繁荣发展
做好网络文艺工作,不仅要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还要在充分认识、尊重和顺应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贯彻落实“重在建设”的方针,大力支持与鼓励网络文艺的繁荣发展。
首先,要以创新精神为引导鼓励原创作品的生产。一方面,大力支持网络原创精品。提倡原创作品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和题材形式等方面积极创新,对优秀网络原创精品进行大力推广与传播,重点推动新兴网络文艺类型的蓬勃有序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倡导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的创新性融合。以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为传导来广泛促进传统文艺与新技术、新平台、新媒体的有机结合,从而推动优秀传统文艺作品的网络传播。
其次,要善于运用网络文艺的传播途径。促进网络文艺繁荣发展和建设水平的提升,重点还在于要懂得把握其传播规律,增强作品的传播能力。这不仅需要在传统的网络平台中打造和扶植一批重点与优秀的文艺网站,继续扩大其宣传力和影响力,守好传统的网络文艺传播主阵地,还需要善于运用和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与特点,加强原创精品和优秀作品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载体的传播,开辟和占领网络文艺传播新阵地。同时,还要利用好这些网络平台与新媒体,实施网络文艺“走出去”战略,使其在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不断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强大活力。只有把握好网络文艺传播规律,才能增强中国好声音的传递力度和范围,更加有利于扩大我国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再次,要建立规范的网络文艺发展机制,加快文艺体制改革。习近平指出:“对传统文艺创作生产和传播,我们有一套相对成熟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措施,而对新的文艺形态,我们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这方面,我们必须跟上节拍,下功夫研究解决。”因此,面对迅猛的网络文艺发展态势,要加快构建规范的引导和保障机制以建立健全网络文艺管理体系。不仅如此,还要不断促进文艺体制深化改革,以适应网络文艺发展需求的新形势。
最后,要真正了解网络文艺受众群体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尤其要认真研究青年群体关注的兴趣热点中所内含的规律,善于将主流价值观与其兴趣爱好巧妙结合,创作出生动活泼、认可度高、青年人喜闻乐见的作品。
3.坚持以队伍建设为依托,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网络文艺人才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网络文艺的引领,离不开一大批网络文艺人才队伍。只有深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艺工作者,才能主观能动地创作出真正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文艺作品。
首先,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网络文艺名家。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以文联、作协或文化事业单位为桥梁和纽带,成立专门的网络文艺家协会,将那些长期活跃且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网络文艺组织、团体与个人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定期开展和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习活动,提高网络文艺人才队伍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水平。
其次,要注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评论队伍的建设,加大对网络文艺评论的支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网络文艺发展,不是为了禁锢和限制思想的传播,相反是要促进网络文艺的“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那么,就必须要妥善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凸显“一”的价值导向功能,并不意味着抑制“多”的存在与发展。如何把握“一”与“多”的统一,重点在于文艺理论界要加大对网络文艺评论工作的力度,而关键在于文艺评论人才的队伍建设和培养。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方法,提升网络文艺评论的解释力与说服力,才能切实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网络文艺的价值引领功能。
最后,要成立专门的网络文艺管理队伍。鉴于党中央对发展网络文艺的高度重视,也必然需要成立一支相应的专业管理队伍。“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作为网络文艺发展建设工作的管理者和掌舵人,应优先任用同时具备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丰富网络治理经验的党内同志。只有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水平高的管理人才队伍,才能有效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网络文艺的指导地位。
4.坚持以党的领导为保障,把握好网络文艺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关系
坚持中国精神的引领,促进网络文艺的繁荣发展,抓好人才队伍的建设,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列宁曾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提出无产阶级文艺的党性原则,明确规定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性质、对象和任务,并根据文艺特征正确解决了文艺工作和党的领导的关系。毛泽东也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重申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文艺是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无产阶级文艺事业必须接受无产阶级和党的领导的原则。同样,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中也提到,“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网络文艺的发展必须要坚持党性原则,否则就会偏离社会主义发展的大方向。
从网络文艺的发展规律和特征来讲,人民性原则更是其不可或缺的属性。因为其创作的主体来自广大人民,创作素材也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生动地反映着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实践,带有天然的人民性色彩。过去,我们党在文艺工作中曾走过弯路,致使后来有人提出要淡化文艺的党性原则,给文艺界带来了一定的思想混乱。因此,如何处理好党性与人民性两者关系十分重要。网络文艺讲党性原则,强调党的领导,并不是要对网络文艺进行泛意识形态化处理。因为网络文艺虽然带有意识形态属性,但并不代表所有的作品都必须挂上意识形态的符号与标签。网络文艺目前还处于需要大力鼓励和支持的发展初期阶段,加强党的领导不是用党性原则去束缚和限制它,而在于对其发展的引领与指导。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党的领导与人民性之间不存在冲突和矛盾。只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把握为人民创作这个立足点,就能正确处理好政治立场与创作自由之间的关系,也就能把握好党性与人民性之间的统一关系。如此,既保证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也促进了网络文艺自身的健康繁荣发展。
注释
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②⑥⑦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26日。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2015年7月22日。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⑤陈锡喜:《论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总体性及领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⑧《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66页。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55页。⑩《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0页。《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7页。孙书文:《论网络文艺发展与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0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0页。
责任编辑:采薇
Discussion on the Ideological Attribute and Its Leading Strategy
of Our Country′s Network Literature and Art
Yang YangHu Jin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and new media,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literature and art is striking, which has brought new challenges to the good ecological network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Network literature and art as a new literary form, due to the diversity of its creation subject, large scale, fast transmission speed, wide audience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it has a greater influence than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art in terms of idea transmiss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 function. Correctly grasping the ideological attribute of network literature and art is not only the urgent need of upholding and developing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but also the realistic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network literature and art as well as mastery of the discourse power in ideological work. Only by adhering to the guidance of the spirit of China, taking content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 relying on team building, taking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for security can we give better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socialist ideology in the network literature and art.
Key words:network literature and art; socialist ideology; l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