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甜
有人说:“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已经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普遍重视。但是当前中小学生阅读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学生阅读引导和评价,缺少一个完整的体系,仅有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学生课外阅读量作的字数上的规定,至于读哪方面的书、从什么书读起、怎么读等问题,都没有明确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阅读的功效。笔者认为,让阅读教学贴近学生的成长体验,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着力点。
一、阅读教学应贴近语文课堂
语文课文是最佳的阅读范本,语文课堂是最好的阅读现场。语文学科承担着工具性使命,学生通过对教材字词句章的学习,获得听说读写的能力,并由课堂教学传递文化信息,提升学生的鉴赏力和审美力。但是,许多教师都把学生阅读划定在课外,而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到应对考试上,于是把一篇篇人文性厚重的课文分解成一个个孤零零的知识点,把解读课文内容当作全部课堂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手段就是到处提问,把一篇完好的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课堂教学充斥的是教师大量提问和学生的细碎回答,至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想象力的培养及人格的完善,则完全被忽视了。
阅读教学贴近课堂,要求教师从充分利用好课文资源的高度设计阅读开始,把课文当作一个范例,教学时有选择性地利用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语言学习、朗读交流、阅读分析、写作训练等课堂活动,因为只有课堂阅读才能真正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方法和阅读思维,才能启迪智慧,点亮心灵。
二、阅读教学应贴近教材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因此,教师有义务、有责任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目。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做法是为各学段学生推荐共同的阅读书目,班上设立图书角,打造书香校园。其实这些做法未必能真正起到在阅读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作用。
语文课程建设本身就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引导学生阅读不能舍本求末。其实,语文教材蕴藏着丰富的阅读资源,需要教师去挖掘。为此,笔者主张学生课外阅读,首先应与语文课程同步。一是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属同一题材的文章。语文实验教科书每组课文都突出了一个主题,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组是感受大自然,第二組是感受爱国情怀,第三组是感受美好真情等等,教师可以推荐相应主题或题材的文章供学生延伸阅读,这样可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二是推荐同一作者或与作者有关的文章阅读。如本册第五组课文主题是“认识、了解鲁迅”,笔者便布置了学生课外阅读《故乡》,让学生在更大的背景下认识闰土;阅读《社戏》,认识作者笔下描写的更多少年伙伴;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加深学生对鲁迅多方位的了解。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的语文知识、文学常识、语文素养就容易融会贯通,课外阅读就不是“忙读”、“盲读”,而是读有所得。
三、阅读教学应贴近学生个体特征
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围秘事。”同样一本书,对于不同学生,对于同一学生不同环境下的阅读影响显然是不同的。教师在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时,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的个体特征。
一是要关注学生的性情特征。对孤僻内向的孩子,推荐《魔法快乐森林》,激起他们对欢乐森林的向往和追求;向孤傲张扬的学生推荐《笨笨猪》,让他体会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快乐。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给衣食无忧的学生读,别让“留守儿童”去读;让学习落后的学生读《老天会爱笨孩子》,使他们明白时间和耐心是成为天才的开始。三是关注学生品行操守。推荐只讲哥们义气不守规矩的学生读《桃园三结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情”和“义”;推荐犯错和受害的学生读《爱的教育》,让他们学会知错就改,包容他人;让经常违纪的学生读《淘气泡马小跳》,寻找自己最可爱的地方。校运会前布置读《绿野仙踪》,知道团结就是力量。阅读让学生走出迷茫和困惑,找回自律和自强。
四、阅读教学应贴近家乡文化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家乡文化承载着家乡的历史地理、民间艺术、民俗风情、乡贤俊杰,不仅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更能弘扬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乡文化源远流长,是丰富而宝贵的阅读资源。读家乡历史名人、历史故事,可以感受家乡劳动者的艰苦创业和辉煌成就;读家乡民间艺术,感受家乡人的聪明智慧;读家乡民俗文化,体会家乡淳朴、深厚的民风民俗;读家乡人撰写或名人撰写关于家乡的美文美篇,激起对家乡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只有将阅读教学贴近学生的成长体验,才能让学生感悟到“书香泽润童年,阅读启慧人生”的读书佳境。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新城中心学校)
□实习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