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林 余海忠 李玉奇
【摘 要】本文以我校2013级食品专业为研究对象,按照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取部分章节将PBL教学法贯穿于课堂教学环节中,旨在探讨PBL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PBL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应用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及对科学问题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PBL教学方法在食品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关键词】PBL 食品专业 生物化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65-02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方法最早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PBL教学具体过程由“提出问题—定义问题—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分析问题并建构假设—界定学习目标—收集信息—提交学习报告并共享信息”七个步骤构成。该教学方法实现了从“填鸭式”教学向“能力提升型”教学的转变,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食品专业开设的生物化学课程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代谢变化的学科,分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两部分,该课程是食品专业的学位课,实践性很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课程体系庞杂,代谢途径纵横交错,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为充分调动和激发食品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选取了部分章节尝试采用PBL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旨在为食品专业生物化学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一 PBL教学法的实施
1.教学对象
我校2013级食品专业共有两个班级,其中一班45人,二班56人,将人数相对较少的一班作为实验组,二班为对照组,对照组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模式。两班在任课教师、教学大纲及课时总数相同的前提下进行授课。
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学过程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讲课为中心”的原则,采用大班全程“灌输式”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只需理解和记忆教师所授知识,在学期结束后进行统一考试。
实验组选取动态生物化学部分章节采用PBL教学法,首先将全班45名学生分成5个实验小组,便于该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教师在备课中首先要基于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某一章节的问题。问题是PBL的核心和起点,该问题是教师基于实际生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与学习内容相关联,问题也可以由学生确定,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PBL中设定的问题必须是能够探索且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的价值。问题确定后,教师需要给学生提出预期的目标及标准,便于学生围绕中心解决问题。每个小组要明确将要解决的问题及要达到的目标,并做好小组内各成员的具体分工和任务的分配。如学习核酸代谢时,医生为什么建议痛风患者不宜食用含嘌呤丰富的食物?为什么患者去医院检查时要测定尿酸水平?问题提出以后,各小组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在预期目标的指引下进行自主和合作学习,主动承担起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的学习责任,学生在利用各种资源查阅资料后进行归纳、整理,课下根据各自所搜集的信息围绕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在课堂上由教师再次重申问题,本着各抒己见和学术自由的原则,以小组为单位予以回答,各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对组内其他同学的回答进行补充或修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延伸并提出新问题,学生无法解决时,教师可做适当提示和启发。课堂上也可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形式多样,组内和组间均可进行,在讨论中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
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节奏。在讨论和回答问题结束后,教师可结合讨论的内容对问题进行科学的解答,并对课堂上同学们的讨论和回答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很快从中得到正确的知识反馈,同时也对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予以肯定,并进一步激发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联系实际生活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热情。
3.教学效果
课程结束后对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评价方式采用问卷调查和卷面考试两种方式,问卷调查侧重于是否符合下列标准:教学内容符合大纲要求,论证科学严谨,重点突出,难点明确;信息量与深浅度适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反映本科学领域的技术应用效果,教学内容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要进行评价,侧重于下列标准:课堂组织能力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实现现代技术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信息量大,激发兴趣,加深重点、难点理解,各种能力水平的学生均有收获。卷面理论测试时对照组和实验组均用同一套试卷,严格遵照大纲要求,试题覆盖面广,难度适中,但论述题偏重于应用。
问卷结果调查表明,对照组学生普遍认为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学内容符合大纲要求,重点突出,难点明确,但课堂气氛沉闷,信息量较少,理论与实际脱节。实验组学生对PBL教学法的满意程度较高,觉得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习兴趣,感觉书本上的理论更贴近实际生活。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扩大了视野,同时也锻炼了利用各种检索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无形中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发现问题后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卷面理论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成绩高于对照组,主要体现在对论述题的解答上,对照组在解答论述题时思维很难展开,往往停留在书本层面,而实验组学生则能以知识点为中心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知识的纵向联系较好,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二 讨论
在食品专业开设的生物化学课程分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两部分,该课程结合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从食品工业技术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角度阐明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合成与代谢过程,是食品专业的学位课,在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核心地位。因课程理论体系庞杂,代谢途径相互交错,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导致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同时也不符合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对食品专业的生物化學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刻不容缓。
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用问题串联理论和实际生活,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学生带着问题出发,将生物化学理论融入人类生活,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并与组内学生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承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责任,增强了对学习任务的责任感和对未来从事食品行业的敬畏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另外,在利用各種资源和工具搜集信息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时,锻炼了口头表达、逻辑思维及捕捉、整合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因此,在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提升。对于教师而言,结合教学大纲与实际生活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关系到PBL教学法的成败。因此,教师在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及优化知识结构的同时,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结合,进而挖掘和提炼出有价值的、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控制课堂节奏的过程中也可以从学生的讨论和学术争论中得到一些教学启示,从而为后续的教学积累宝贵的资料。
PBL教学法诞生后,曾在应用性较强的医学专业中大力推广,并逐渐从医学教育领域走向其他领域,我们尝试着将PBL教学法应用在食品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中。PBL教学法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法,对教师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熟悉专业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因此,问题的提出建立在深厚的专业底蕴的基础之上,而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挖掘和提炼才能提出科学和严密的问题。作为高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在时间和精力上很难保证。对学生而言,一直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法,对设置的问题很难进行深入探究,再加上学业任务繁重,没有太多的时间深入调查和研究,如果每一章节均采用PBL教学法,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同样很难保证。所以,我们在食品专业生物化学的部分章节采用PBL教学法,PBL教学法覆盖整本教材还需要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卢宏柱、刘丹.PBL教学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的现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7)
[2]韦庆益、戚穗坚、袁尔东等.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生命的化学,2015(4)
[3]王冰、姚红兵、邹彬等.PBL教学法在儿科系耳鼻咽喉科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5(17)
〔责任编辑:庞远燕、汪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