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欣
【摘 要】本文立足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现象,从理论探寻课堂提问与教学实效的相互关系,发掘符合认知规律、适应时代发展的课堂追问之路。从文本思维和逻辑演绎方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重要时机、提问形式等角度,提出有效追问的具体策略,指导教师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追问,解决问题,激活思维,深化课堂学习。最终达到追问紧扣教学重难点,追问促进学生主体思考,提升品质,追问激发课堂气氛,追问改变教师风格,增强教师素养的理想教育价值。
【关键词】高中课堂 语文教学 有效追问
当前高中语文课堂上,师生在思考问题,往往浅尝辄止,或者遇困难避而远之,再或者不着边际只围绕问题团团转,讨论交流你一言我一语,“是不是”“对不对”随处可闻,看似师生互动频繁,而实际上并无有效真实地解决问题、提升思维质量和品质。
一、有效追问立足的理论策略
(一)认知规律
解读文学作品,一般从三个问题入手: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学生阅读、欣赏、认知的一个科学思维过程。高中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就是由语言的直观感性、语言的表象,进入理性思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获得思想本质的理解。
(二)人文主义
“追问”,是一种层次较高的思维对话。对话意味着师生关系是平等与合作,课堂要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要让这种思维的对话顺利进行,教师就要充分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面对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组织“追问”时应注意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考,重视学困生心理特点(顾虑,对立,敏感,不自信)。另外,“追问”不是审判,教师不是法官律师,不能咄咄逼人,不能以显露学生之短而洋洋自得。
(三)建构理论
课堂追问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难度适宜,使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适度的追问、恰当的高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构建。也只有从易到难,层层推进,激活学生的思维,才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有效追问强调的方向策略
(一)文本思维方向
一般的课堂追问要指向于知识的重难点、关键点或者是学生思维的要害点等。有效的追问,应该能帮助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把握文本思路,活跃思维,突破教学难点,在更高层次上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思维火花,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强度。
(二)逻辑演绎方向
追问内容的设计要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层进,刚开始设计的追问要广泛化,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然后向上演绎,驱动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如果问题没有层次性,同类问题反复追问,学生的思维就在原地打转,起不到引思促思的作用。
三、有效追问关注的时机策略
(一)困难点
“不愤不啟,不悱不发”。教学实际中,学生的思维会自然呈现一个由活跃到受阻,再到突破的过程,有时思维会进入困难闭塞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追问,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实施追问,帮助学生突破困难状态,引导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继续继续拓展思维。像《荷塘月色》就要追问学生:作者的行踪,以及相应的所思所感是什么?这才会把思维导入散文形散神不散、回环往复的文体特征。
(二)转折点
如果学生的思维处于“山重水复柳暗”之时,或者是进入南辕北辙的地步,教师一定要紧步追问,引导学生转回“花明又一村”的天地。
(三)提升点
有时候从表象上看,教师所提的问题似乎已经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但是学生的思维还有可拓展或开掘的可能和空间,那么,教师就不能让学生的思维仅止于此,不妨乘势而上,再追一问,巧妙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辽阔地带。
四、有效追问遵循的形式策略
(一)个体与群体
追问是互动交流,但不能只是和单个学生的交流。倘若师生二人热火朝天一唱一和,其他学生却被排斥在课堂交流之外,就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所以教师随时关注其他学生的情况,并在单独的追问之外,加入了对其他学生群体的兼顾,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和课堂教学效率。
(二)多样化与单一化
追问,如果形式单一缺乏新意,学生势必会产生课堂疲劳,教师在问题设置时要尽可能做到形式多样。可以将假设式追问、反问式追问、设问式追问、确认式追问、验证式追问交叉使用,讲究因果追问、逆向追问、发散追问,增强追问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丰富教学内涵。
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追问能服务于课堂的多种能力活动,进而提升语文思维和素养的。“学”然后知“问”,“问”然后知“学”,互为因果。在无穷的认知过程中,“问”才是“学”的推动力。有效“追问”才是具更高层次的语文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
[2]金传宝.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J ].外国教育研究,1998(2):12-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