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实验法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应用状况分析

2016-07-02 08:23柯乐乐
重庆高教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教育研究

柯乐乐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上海 普陀 200062)

准实验法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应用状况分析

柯乐乐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上海普陀200062)

摘要:准实验法作为教育实验的主要方式,在教育研究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其科学性问题也成了教育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加具体地揭示准实验法在教育研究领域中出现的问题,为准实验法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以CSSCI来源期刊上近6年刊发的50篇准实验研究论文为研究样本,在实验环节设计、自变量选择、因变量确定、无关变量控制、统计方法和准实验法使用6个方面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我国教育研究者在方法使用和结果呈现方面还存在较多失误,包括准实验环节介绍不完整、自变量的选择不规范、因变量的分解不明确、忽视无关变量的控制及统计方法与实验目的不匹配等。

关键词:准实验;教育研究;研究规范;教育实验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实验在全国各大中小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这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新气象。然而,就实验方法而言,其科学性问题也一直是教育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有调查显示,教育实验研究过程的科学性程度与实验成效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因此,对教育实验科学性的认识关系到教育实验的质量和教育实验作为一种研究方式的发展与完善[1]。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一些并不规范的准实验研究论文,那么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还是特殊个案?是只出现在低水平期刊还是同样包括高水平期刊?准实验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到底存在哪些具体的问题和不足?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笔者选择了CSSCI来源期刊上近6年刊发的相关论文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分析总结。

一、准实验法的内涵

教育实验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开展,决定了教育实验不能用严格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实验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教育实验只能是准实验[2]。正确了解教育实验研究法和准实验研究法的内涵,是规范实施教育实验、提高实验科学性和实际效果的关键。

(一)教育实验研究法

教育实验研究法是指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3]。教育实验研究有一定的教育主张和理论构想,通过主动地控制一些变量来探求教育内部诸要素的因果关系,并做出预测,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实验研究应包含以下几个特征:(1)严谨的实验步骤和设计。一个完整的教育实验应该由实验课题的确定、实验假设的建立、实验方案的设计、方案的实施和实验的总结评价5个环节组成。(2)变量之间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教育实验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3)自变量数目较少且清晰,可以分解并加以操作。变量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实验过程中变量的有序呈现,使实验处理具有有效性。(4)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在实验中,一旦确定了控制条件,就不再改变。

(二)准实验法

实验研究按实验被试是否随机分组分为准实验研究和真实验研究[4]。两者的差别就在于实验控制程度不同。真实验要求对被试进行随机分组,并在“人工环境”中进行实验;准实验无须随机安排被试,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因此,教育实验主要是准实验。准实验研究的优点主要包括:(1)控制水平低。准实验研究不要求对被试进行随机安排,而使用原始的被试群体,在接近现实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处理。(2)现实性强。准实验研究和实践间的跨度较小,实验结果容易与现实情况相联系。(3)外部效度优于真实验。准实验研究没有过多的人工干预,实验在接近自然的情境下进行,因此外部效度优于真实验研究。但由于准实验法使用原始组进行研究,无法证明实验组的代表性,从而具有内部效度低、推广性不强的缺点。因此,利用准实验法实施的研究必须注重研究的效度并对其代表性和可推广性加以论证,这也是本文的调查重点之一。

二、样本的选取与分析方法

首先,笔者在CSSCI来源期刊上使用主题“准实验”和“教育实验”检索了2009—2014年这6年教育领域的所有文章,获得初始样本共计165篇,通过翻阅标题和摘要去掉了不是利用准实验法实施研究的论文85篇,通过人工阅读正文又去掉了不符合样本要求的论文35篇,最终剩余有效样本50篇。然后,从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6个方面对样本进行归类和编码。最后采用内容分析法逐一阅读样本文本,并用频数分布和百分比分布来统计分析,揭示相关问题。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和2014年运用准实验法实施的研究最多,均占28%。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不涉及各项研究的具体内容,而是从呈现的结果出发,分析这50篇样本论文运用准实验法的规范性情况。

表1 样本分布情况

三、准实验法使用情况的统计与评述

50篇样本论文从总体上呈现3方面特征:(1)学科领域外语居多。在50篇样本论文中,有12%的研究聚焦于英语领域。(2)因变量为学业成绩居多。16%的样本论文研究的因变量为学业成绩或包含学业成绩。(3)研究角度偏微观。大部分研究以一所学校的几个班级作为被试对象,研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从区域或国家层面出发的准实验研究寥寥无几。具体而言,本文将从准实验环节的介绍、自变量的选择与操纵、因变量的确定与分解、无关变量的控制、统计方法、准实验设计法的选择与使用6个方面来进一步分析。

(一)准实验环节

一个完整的准实验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1)实验课题的确定。教育实验就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题的确定不仅要立足于现实,还应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2)实验假设的建立。确定实验课题后,需要通过逻辑推理得出实验假设。(3)实验方案的设计。这是能否实现实验目的的主要保证。(4)实验方案的实施。即将设计的方案变成实际行动。(5)实验的总结评价。实验实施结束后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变量之间的规律[5]。依据这些核心环节,笔者对50个研究样本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准实验环节的介绍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研究样本对于准实验环节的介绍总体来讲较为规范。50篇论文样本对准实验环节的介绍大体存在3种不同的做法:一是比较规范的做法。这些论文样本虽然介绍准实验环节的顺序有所不同,但基本能够非常详细地涉及上述的5个步骤。二是只简单提及实验的环节。主要是对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的介绍,而忽略了对课题和假设的介绍。三是完全没有说明。这些研究通常直接从提出准实验研究方法跳到研究结果,但这类研究所占比例较小。这种缺少对准实验研究环节介绍的现状,反映了部分研究者只重研究结果而缺乏对基本规范的认识。

(二)自变量的选择与操作

对自变量的选择与操纵主要包括3个方面:(1)明确实验自变量的数目。根据实验研究目的确定自变量的数目为单个或多个。(2)确定每一个自变量的水平数目。依据自变量的性质或数量的差异将自变量划分为不同的水平和状态。(3)将各水平的自变量操作化。比如,潘炳超在研究翻转课堂对大学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中,将自变量课堂教学程序划分为“传统教学”“准翻转教学”和“翻转教学”3个水平,然

表3 自变量的选择情况

后再将这3个水平分别操作化为“操作演示—分步讲解—模仿练习—分别辅导”“自学视频—模仿练习—答疑解惑—个别辅导”和“自学视频—探索发现—合作学习—个别辅导”3个不同的教学步骤[6]。根据这一标准,笔者对样本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的统计结果表明,2/3的研究样本对自变量的选择与操作进行了精确处理,但还是有部分研究者只对自变量作简略处理或只是根据自身已有的资源和经验选取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这也是导致研究偏微观的主要原因。

(三)因变量的确定与分解

因变量主要跟教育目标有关,例如教学效果的提升、学业情绪的调动、学习成绩的提高及能力的增长等。它的确立与分解主要分为3个阶段:(1)制定实验目标。比如《资源、角色结构化对协作学习结果的影响研究》就认为资源、角色结构化对协作学习是有积极影响的。(2)分解实验目标。如将协作学习结果分解为知识建构与合作技能。(3)对目标要素进行操作性定义。操作性定义就是将因变量转变得便于观察、测量和统计。据此对50篇样本论文进行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因变量的确立与分解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50%的样本论文对于因变量的确立与分解只是简略提及甚至无说明,分析发现它们更多的是采用已有的量表或自制的量表将上述步骤全部省略。如《红色资源融入野外生存生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理念和心理承受能力影响研究》是采用自制的问卷来测量因变量[7];同样,《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提升的干预实验研究》也是采用自编的《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问卷》作为检测班主任情感素质干预效果的前后测工具[8]。除了采用自制量表外,采用已有的量表测量因变量的居多,如测量“主观幸福感”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测量“心理健康水平”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等。

(四)无关变量的控制

为了提高准实验的内部效度,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应尽可能地控制无关变量。控制无关变量的方式主要有:(1)随机化。随机化就是将变量的影响平均分配到被试的各个组去。(2)消除法。消除法就是在实验过程中采取措施消除一些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无关变量。(3)恒定法。恒定法就是使一些无法消除的无关变量保持不变。(4)均衡法。均衡法就是使无法消除和均衡的无关变量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产生相同的影响。(5)统计控制。统计控制就是在实验结束后对一些偶然发生的、无法控制的无关变量进行技术处理。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是确保准实验科学性的重要保证。50篇样本论文的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无关变量的控制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超出一半的研究样本对无关变量的控制不重视。笔者认为,部分研究者只是将准实验方法作为表征其研究科学性的工具,主要从研究结果出发,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研究结果进行差异分析,进而证明其因果效应,而并未考虑可能对被试群体起作用的其他因素。此外,简略提及无关变量控制的研究主要是阐述被试对象的起点相当,对因变量的研究不会产生差异影响。其余采用了具体方法对无关变量控制的研究,是在论文中安排一节或一段来阐述对无关变量控制的操作。如乔秀梅等在研究促进小学生灵敏素质的实验方案中,从5大措施出发详细阐述了对无关变量的控制[9]。

表6 因果效应推断方法分布

(五)统计方法的选择与使用

在50篇样本论文中,采用的统计方法达13种之多。这些统计方法大致分为3个层次:第1个层次是简单的描述性统计方法,如将频数、排名等作为解释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参考数据;第2个层次是常用的假设检验,主要包括T检验、Z检验、X2检验、非参数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这些是推断性统计的通用方法;第3个层次是具有针对性的统计方法,如倾向分数配对方法、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和质性分析等。需要指出的是,不管采用哪种统计方法,选择能够解释自己的研究问题的统计方法就是合适的方法。

从表6可以看出,T检验在所有统计方法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占42%。其余统计方法所占比例为2%~12%。需要注意的是,选用的检验方法必须符合其适用条件,如T检验的适用条件是独立性、正态性和方差齐性。尤其是在样本规模普遍不大的准实验研究中,对其正态性的要求就更高。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就要使用非参数检验代替,所以分析前必须要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F检验,并且要明晰抽样方式。但在样本论文中发现,依然存在部分研究者未做样本的适用条件分析,而是直接呈现研究结果,这是需要改善的。

(六)准实验设计方法的选择与使用

常用的准实验设计方法有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多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不相等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不相等区组后测准实验设计和修补法准实验设计5种。根据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笔者对50篇样本论文进行归类,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准实验设计方法分布

从表7可以看出,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由于缺少对照组,实验效度不高,所以采用的次数较少;不相等区组后测准实验设计由于比较适用于对不同被试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适用范围不广,因此采用次数同样较低;修补法准实验设计因其适用情况特殊,在50篇样本论文中无一篇采用。不相等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和多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的采用次数最多,分别占54%和36%。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不相等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适用于不能随机安排哪个是实验组哪个是对照组时采用,是一种典型的准实验设计方法;多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是在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的基础上,增加2个及以上的组进行对比的方法,适用于对被试组进行一系列测试的实验,也是较常用的准实验设计方法。

四、结语

教育实验作为一种极力超越思辨局限和经验局限的探索性研究活动,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教育实验主要是准实验,准实验研究是一种在低控制水平条件下进行的研究。若想真正发挥一种研究方式的独特价值,就必须提高其实验效度,在规范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尽可能满意的技术处理。但在研究中发现,超过一半的研究者未对无关变量的控制加以说明。准实验虽说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控制也是准控制,但这并不表示无需控制,我们不应该只强调“准”,还应该知道它是“实验”法。因此,像教师、课程、被试以及随机分班等这些能够控制的无关变量必须予以控制。准实验方法也应被作为揭示现象背后规律的科学方法,而不应被当成表征其研究科学性的一种工具。

参考文献:

[1]谢幼如,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5-98.

[2]郑继伟.再论准实验[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0(4):38-41.

[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244.

[4]马红亮.教育技术研究中的科学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4(3):30-33.

[5]肖第郁.教育实验的特点及操作方法[J].江西教育科研,2002(11):24-26.

[6]潘炳超.翻转课堂对大学教学效果影响的准实验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84-91.

[7]胡达道,阳芸,彭勇.红色资源融入野外生存生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理念和心理承受能力影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5):93-96.

[8]王俊山,卢家楣.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提升的干预实验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4(12):31-34.

[9]乔秀梅,张秀枝,赵焕彬,等.敏感期小学生灵敏素质促进的干预实验研究[J].体育学刊,2013(5):89-92.

(责任编辑吴朝平敖显涛)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Reality of Quasi-experimental Method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KE Lele

(Faculty of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utuo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As a primary means of education experiment, quasi-experimental method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research, but the scientificness has also become the focus of educational theorists’ dispute. In order to reveal the problem of quasi-experimental method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research more specifically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further application of quasi-experimental method, this paper took 50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 in CSSCI source journals from 2009 to 2014 as the research sample, and content analysis was made from the quasi-experimental arrangements, selec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the argument, decomposition of dependent variable, control of unrelated variables, selection of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errors in the using of the method and results presenting, such as, the incomplete presentation of quasi-experimental, unstandardized selection of variables, unknown decomposition of dependent variable, and no attention to the control of irrelevant variables and the mismatch between purpose of surve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s and so on.

Key words:quasi-experimental; educational research; research discipline; educational experiment

收稿日期:2015-10-16

作者简介:柯乐乐(1992—),女,浙江温州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6.03.008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12(2016)03-0050-06

引用格式:柯乐乐.准实验法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应用状况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6,4(3):50-55.

Citation format:KE Lele.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reality of quasi-experimental method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research[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6,4(3):50-55.

■ 教育研究方法专题

猜你喜欢
教育研究
留守儿童生存环境与教育问题的研究
建设学习型特色学校教育研究
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研究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民族舞蹈的研究前沿与热点的对比分析
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后进生也对你心怀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