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分析法在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基于CNKI相关论文的实证分析

2016-07-02 08:23吴培群
重庆高教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教育研究

孟 璀,吴培群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基础学科教学部, 北京 丰台 100070)

内容分析法在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基于CNKI相关论文的实证分析

孟璀,吴培群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基础学科教学部, 北京丰台100070)

摘要:通过对CNKI数据库中1 384篇相关论文的内容分析发现:我国应用内容分析法研究教育问题始于1986年,2003年到2010年是急速增长阶段,2013年达到历史高峰;研究团队主要来自普通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的学术人员,参与该类研究的教育学专业机构以外的学者主要是那些在技术工具上占优势的信息和数理学科及传媒专业的研究人员和“离教育学科较近”的一些社科和人文学科研究人员;研究的问题集中于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高等教育、中等和初等教育领域;所用分析单元主要是学术论文、网络空间人际互动行为、教学资源等材料,互联网是最大的内容分析资源,也是原创性的、深度内容分析的主要信息源;研究成果基本是以期刊论文或学位论文形式发表或呈现,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占期刊论文的40%,但期刊分布范围较窄,在最有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较少。

关键词:教育研究;内容分析法;分析单元;月均论文数;变化态势

国内关于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较少,实证研究与定性阐释、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的分歧和争论也导致了教育学相关学科建设的诸多困惑。系统分析我国教育研究所用的方法,对教育研究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内容分析法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政治宣传分析和电影电视视觉形象及其效果分析的一种传播学方法,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图书情报、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社会科学领域。本文作者多年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大学教师进行实证研究[1-2],深切体会到了大数据时代内容分析方法对教育研究的必要性:与问卷调查和访谈等传统实证方法相比,该方法的最大优势在于不直接接触被研究者,研究成本较低,同时又可以保证研究的可信度和有效性。那么,这种方法在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本文拟通过对我国相关教育研究论文进行内容分析来探究这些问题。

一、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的异同

伯纳德·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于1952年出版的《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分析》被认为是奠定内容分析法科学地位的著作。他将内容分析法定义为“一种对具有明确特征的(manifest content)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术”[3]。虽然后来的研究者对他的这一定义有所发展,但贝雷尔森的这一定义一直都被作为最基本最经典的定义,所以本文仍然采用贝雷尔森的这一定义。使用内容分析法的核心步骤为:一是根据研究需要构建类目体系和编码方案;二是对材料内容逐一编码录入,将非量化的材料转变为能够统计分析的数据;三是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由于内容分析法不用直接接触要研究的人和事,这种“非接触性”特点给研究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具有“非接触性”特点的研究方法还有文本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但文本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分析方法,它按研究需要,对一系列相关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从中提炼出评述性的说明或得出结论。由于要从分析对象中“直接得出”总评,所以用该方法分析的文本数量就会受到限制。内容分析法由于是先将材料量化再统计分析,借助计算机技术,处理的材料的种类和数量会大大增加。文献研究法是指针对研究问题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所研究问题的科学认识的一种方法。它与内容分析法的不同在于:文献研究法的分析对象限于实体文献,而内容分析法对人体动作、表情这样的非实体材料也能研究;前者属于定性描述,后者属于定量实证;前者用在对某一问题研究的前期阶段,后者则多贯穿于一项研究的整个过程;前者的研究结果是“文献综述”,后者则是系统的研究报告。明确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的不同之处,对本研究中教育内容分析论文样本的选取有直接作用。

二、研究方法及实施

(一)样本获取

2015年3月和4月,在CNKI所有数据库中检索“教育”主题的论文,再在检索结果中按关键词“内容分析法”或“内容分析”检索相关论文(下文简称“教育内容分析论文”),共得到1 384篇,删除明显不属于教育研究的论文,再将其按CNKI本身划分的领域录入并去重后,得到1 106篇教育研究论文;对论文全文进行反复研读分析,按照上述“内容分析法”的定义,确认并删除样本中属于文本分析或文献综述的论文233篇,得到873篇教育内容分析论文构成的有效样本。需要指出的是,有效样本中有29篇论文是对教育研究中内容分析法本身的定性探讨,所以也将其归为教育内容分析论文。

(二)类目体系建构及编码方法

依据CNKI论文检索结果页面的基本信息,设置“论文编号”“论文题目”“作者姓名”等8个类目,将上述1 106篇论文的相应信息录入SPSS数据表中。逐一阅读每篇论文的摘要、关键词或论文全文,分析判断论文“主要研究方法是否内容分析法”,如果是,则分析其“分析对象(分析单元)是什么”,由此构建“是否内容分析法”“分析单元”以及“是否使用多种分析单元”3个类目。另外,样本中有些论文属于文献综述(315篇),有些被CNKI平台归入“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但实际上是对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或者高等教育方面的研究,所以,又设置了“是否文献综述”“是否教育技术或远程教育研究”“是否高等教育研究”3个类目。通过对这些类目及其编码的直接分解、推导或计算及归纳等,得到了研究所需的另外13个类目,最后建成了由表1中27个类目构成的类目及信息编码体系,完成了将1 106篇论文的文本信息转化为高度结构化、能够统计分析的数值型信息的工作。

表1 本研究构建的类目体系

(三)统计分析

1. 变量设定及测度指标

本研究的主要因变量是内容分析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的数量,自变量则包括论文研究问题所属教育子领域、文献来源、作者类型、内容分析单元、论文发表的时间等。对因变量,本文用论文数量来测度。但在考察时间变化态势时,若直接采用“论文总数”指标,则不同类之间的数量往往悬殊太大,从而给绘图带来不便,故本文采用“月均论文数”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1)

2. 统计分析及所用工具

本文运用上述指标,先对论文数量及其分布情况进行统计描述,然后分析论文数量及其分布随时间的变化特点。下文所述分析结果(包括绘图),都是作者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并结合自编程完成的。

三、分析结果

(一)教育内容分析的研究领域

按CNKI平台本身的领域划分,有效样本中教育内容分析论文研究问题的领域分布如表2的左半所示,“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领域的论文最多,有513篇,占有效样本论文总数的58.8%。但是,作者对这些论文的摘要或全文进行阅读分析后发现,513篇论文中有近70%的论文实质上是对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方面问题的研究,另有63篇属于高等教育方面的论文,而通常意义上的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只有99篇。如此调整后有效样本中论文研究问题的所属领域分布如表2的右半所示。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最多的4类教育问题依次是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高等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中等教育,其论文数均达到或超过100篇,4类论文总共829篇,占教育内容分析论文总数的95.0%。有27篇论文同时属于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高等教育这两类。

表2 教育内容分析论文在各问题领域的数量分布

注:“合计”时应将前12类论文篇数相加后再将“同时被划分在2个不同领域”的频数(频率)减去。

(二)分析单元

内容分析所用的分析对象称为“分析单元”。在873篇有效样本中,除29篇是对内容分析法本身进行定性分析的论文外,其他844篇论文均有明确的分析单元,这些分析单元可以归结为如下11类,相应论文数量分布如表3所示。

表3 内容分析论文在各类分析单元的分布

注:1.表格中“+”号后的数字表示的是采用该类分析单元的同时又采用另一类分析单元的论文数;

2.“合计”时应将前11类论文篇数相加后再将“同时

采用2类分析单元”的频数(频率)减去。

Ⅰ. 学术论文:包括发表在学术期刊和报纸、辑刊、年鉴以及国内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的论文,也包括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以及少量的学术期刊、学术专著中特定页面的文字。

Ⅱ. 网络空间里的互动记录:包括各种论坛和社区的发帖、微博、博客、网络新闻后面的评论,以及各种网络学习平台用户的互动记录。

Ⅲ. 教学材料: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教案、教学课件、教师用书、学案、试卷(考试题)、评教表等。

Ⅳ. 政策文件:国家、部门或单位发布的各种“标准”“计划”和“政策”,还有教学质量评估制度、课程改革方案、评价报告、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备案和通知等。

Ⅴ. 网络上的优质教学资源:包括慕课、微课、精品课程等教学视频、电子教案、各种教学比赛作品等。

Ⅵ. 调查所得材料:包括访谈记录、被调查者对调查问卷中开放性问题的作答、心理咨询记录等。

Ⅶ. 网站或网页:教育机构的网站或网站上的某一网页,如远程教育网站、大学网站主页上的“学校简介”等。

Ⅷ. 人物传记或事迹材料:包括人物传记、期刊和报纸及网络新闻中的人物报道。

Ⅸ. 档案性材料:某项基金立项课题一览表、书店书目、学校科研立项项目列表、专利列表、学生电子档案、精品课程申报材料。

Ⅹ. 学生学习作品:如作业、答卷、日记、叙事报告、作文等。

Ⅺ.其他:包括电视剧、动画片、歌曲、戏剧以及宣传标语等。

由表3所示的论文数量分布可以看出,教育内容分析用得最多的分析单元是学术论文,以“网络空间里的互动记录”和“教学材料”为分析单元的论文数量分别位居第2位和第3位,这3类论文共计611篇,占教育内容分析论文总数的70.0%。另外,由于385篇“Ⅰ”类论文中有305篇属于文献综述,所以可以说,虽然CNKI等数据平台为学界提供了广泛的学术论文资源,但对学术论文通过深度内容分析进行的原创性研究不超过80篇,只占该类论文的12.99%,数量上介于“Ⅲ”和“Ⅳ”类之间。以“网络空间里的互动记录”为分析单元的论文是原创性研究最多的一类,再加上“网络上的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站或网页”,共占23.3%。因此,深度的、原创性的教育内容分析用得最多的分析单元还是来自于互联网资源。

(三)作者分布

1. 作者单位分布

除1篇论文无作者单位信息外,有效样本中的872篇论文全都有作者及其单位信息。初步统计显示,第一作者所在单位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等和初等教育及其行政管理机构、其他单位(包括报刊社、医院、电视台、年鉴编委会、心理咨询中心5种)的论文分别是842、11、9、10篇,来自高等院校的论文占了绝大多数(达96.6%)。对842篇来自高校的论文进行作者单位统计,在各类高校的分布如表4所示。可见,师范院校的研究者发表的教育内容分析论文数量遥遥领先,占60%以上;其次是非师范普通高校,约占32%;发表内容分析研究最少的是成人高校,只有4篇,不到1%。

表4 第一作者单位的高校分布

2. 教育学专业学术机构以外的研究者分布

该类分析依赖于论文作者的二级单位信息。本研究的有效样本中具有作者所在二级单位名称信息的论文有541篇,其中342篇论文的作者全部来自高校内部的教育学院(系)或教育科研院所,其他199篇(占36.8%)是来自高校内和高校外的非教育学专业机构。对“来自非教育学专业学术机构的人员”进行统计[4],可把他们归为如下8类,其中第Ⅰ~Ⅶ类作者来自高校内,第Ⅷ类作者来自高校外。

表5 各类非教育学专业学术机构在作者单位中出现的频数

各类的频数分布如表5所示。

Ⅰ. 信息及其他理工类院系/研究所/研究中心:包括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电子、电气、资讯、信息管理、网络管理、医药信息、化学化工等工学院系/研究中心,还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学院系/研究所。

Ⅱ. 传播传媒类院系:包括传媒工程技术院系、传播学院(系)、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媒学院、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信息传播学院、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

Ⅲ. 社会科学类院系/研究所:包括财、经、商、管、国土资源与旅游等学院,以及社会学、知识工程、国土资源与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院系/研究所/研究中心。

Ⅳ. 人文与艺术:包括文史哲、马克思主义、外语、政法等院系。

Ⅴ. 心理学类:包括心理学院系/研究所/研究中心及心理咨询机构。

Ⅵ. 校内非教学科研机构:包括教务处、科研处、图书馆、规划处、校医院等非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聚集的部门以及高校党委、宣传部等行政部门。

Ⅶ.医药、护理等院系/研究所。

Ⅷ. 校外机构:医院、电视台编辑室、科技应用公司、社会科学研究院、气象局、科技评价中心等。

由表5可知,高校内信息科学和其他理工学术机构是参与教育内容分析最多的非教育学专业学术机构;其次是传播传媒类学术机构,这些学术人员在内容分析方法技术上占优势;再次是财、经、商、管等社会学科机构和人文学科机构及心理学科机构,这可能与它们“离教育学科更近”有关。

另外,对这些非教育学专业学术机构产出论文的所有作者的单位进行统计发现,31.66%(63篇)的论文是他们与教育专业学术机构人员共同署名完成的,68.34%(136篇)的论文则无教育学专业学术机构人员参与,显然这些非教育学专业学术机构的人员独自完成的教育内容分析研究更多一些。所以,来自非教育学专业学术机构的人员也是教育内容分析研究队伍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但是,教育内容分析的研究队伍还是以教育学专业学术机构人员为主体。有学者以《中国社会科学》为例对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学学科在社会科学中的影响力进行研究,发现在教育类论文作者分布中,来自非教育学专业学术机构的人员显著多于教育学专业研究机构人员[4]。但此种结论可能仅仅局限于高端期刊和研究者范围。因为就像教育内容分析这样特别需要教育学以外相关知识和技术的教育研究,正如本研究结果表明的,仍然是教育学专业机构内的人员远多于教育学专业学术机构外的人员,非教育学专业学术机构人员参与的内容分析研究成果不足40%。

(四)论文发表时间分布

最早的教育内容分析论文是1986年发表的。按照上述(1)式计算30年来每个年度的月均论文发表数量,并绘出月均发表论文数的年度变化折线图(图1)。从图1可以看出,内容分析法真正在教育科学中得到较大范围的应用是从2003年开始的。2003—2010年,教育内容分析论文数量急速增长,在2011年又有回落,在2013年达到历史最高峰。从2015年前3个月的月均论文数看,2015年的教育内容分析论文量又有所下降。

图1 月均发表论文数的年度变化

以2003年和2011年为界,可将我国30年来教育内容分析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这3个阶段发表的论文数量分别是23、391和459篇:第一阶段16年间总共发表了内容分析论文23篇;第二阶段8年间论文数比前一阶段增长了16倍,期间每年论文净增都在10篇以上;第三阶段即2011年至今4年多的时间里,论文数比前一阶段增长了17.4%,增速放缓。

(五)研究结果的发表或呈现途径

表6 论文的文献来源分布

教育内容分析论文的文献来源分布如表6所示。在30年来的教育内容分析论文中,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分别有611篇和234篇(分别占70%和25.8%),其他形式的论文因为数量太少而不具有统计意义。

611篇期刊论文中,有249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以2014年北京大学版核心期刊目录为准)上,占期刊论文总数的40.75%。刊登教育内容分析论文5篇及以上的期刊统计结果如表7所示。表7同时还列出了《教育研究》等教育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几种期刊刊登教育内容分析论文的情况。从表7可以看出,刊登5篇以上教育内容分析论文的期刊均为核心期刊,但相应期刊的分布范围较窄,前4种期刊均为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领域类期刊;发表在最有影响力的期刊上的教育内容分析论文很少。另外,从图2的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发表教育内容分析论文数量的年度变化折线上也可以看出,核心期刊刊登该类论文量的增速,显然远低于非核心期刊刊登该类论文数量的增速。因此,教育内容分析研究者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推出更优秀的研究成果,以获得教育界权威和主流媒体的认可。

表7 教育内容分析论文在部分核心期刊上的数量分布

注:该表中的频率是指论文数占核心期刊总论文数(249)的百分比。

四、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图2 非核心期刊与核心期刊月均发表论文数年度变化比较

我国教育科学研究中应用内容分析法始于1986年,一直到2002年,只有零星的教育内容分析论文发表,数量少,无明显增长态势,除期刊论文外研究结果无其他呈现形式;该阶段内容分析对象以学术论文为主,也有对内容分析法本身的讨论和阐述,但未开始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所以此阶段只能算是教育科学对内容分析法的“尝试引进”阶段。从2003年开始,教育内容分析论文数量迅速增长,一直到2010年,期间每年论文数递增都在10篇以上,尤其是核心期刊上发表教育内容分析研究成果的数量开始每年递增。这一阶段开始应用各种网络资源和其他材料作为分析单元,多单位合作、教育学专业学术机构内外人员的合作也开始产出论文成果。所以,2003—2010年是内容分析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成长”阶段。2011年和2012年论文数有所回落,各种类型论文数量都在波动中增长,直到2013年论文总量和各类论文数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2014年和2015年又有所回落。2011年开始的这一阶段,主要特点就是论文数增长放缓,且呈现波动状态,可以认为,内容分析法在教育科学领域的应用进入“总结反思”以至“走向成熟”的阶段,所以可将该阶段称为“反思和成熟”阶段。

结论1:内容分析法在我国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可以分为3个阶段:1986—2002年是教育科学研究将内容分析法“尝试引入”的阶段,2003—2010年是“应用成长”阶段,2011年以后则进入“反思和成熟”阶段。

结论2:我国应用内容分析法研究的教育问题涵盖教育各个领域,应用内容分析法最多的是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领域,其次是高等教育领域,再次是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领域,这3类论文占教育内容分析论文的95%。

结论3:教育内容分析研究的分析单元分为11类。互联网资源是我国教育内容分析单元的最主要的来源,它也是原创性的、深度内容分析的分析单元的主要来源。该类论文的数量仅次于以学术论文为分析单元的论文,但以学术论文为分析单元的论文绝大多数是“浅度分析”的文献综述。以教学材料为分析单元的论文在量和增速上都处于第3位。

结论4:我国教育内容分析研究队伍的主体是高等学校尤其是师范院校的学术人员,其中来自教育学专业学术机构外的人员主要是那些在分析方法上占优势的信息和数理学科及传媒专业的研究人员,还有与教育学学科更接近的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人员。

结论5:我国教育内容分析研究成果基本是以期刊论文或学位论文形式发表或呈现的,期刊论文中核心期刊发表量占40%。但内容分析研究者还应加大研究的深度和原创性,以争取教育学界主流期刊和权威学者的认可。

(二)进一步思考

教育内容分析成果不断增长,以网络资源为分析对象的原创性教育内容分析研究成果在教育内容分析成果中占主导地位,说明内容分析法对大数据时代教育问题的研究不仅必要而且更具可行性。但上述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教育内容分析主要集中在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而且诸如文献综述、单纯定性探讨这样的“浅度内容分析”论文还占相当比例,只有为数不多的教育内容分析成果在国内最具权威性的教育期刊上发表,这都说明内容分析法在教育研究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2015年《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5]的发布,为教育问题的相关大数据建设和研究开发工作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制度和舆论条件,教育研究者理应以此为契机,致力于教育内容的深度挖掘与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培群. 大学教师流动及其中外比较研究——基于一个全国样本的内容分析和建模[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1:49-66.

[2]吴培群,孟璀. 学缘对高校教师流动性作用的实证研究——基于Web内容分析数据[J]. 重庆高教研究,2015,3(2):68-74.

[3]BERELSON B. Content analysis se communications research[M]. New York: Hafner, 1952:18.

[4]曾天山,滕瀚. 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学科在社会科学中的影响力分析——以《中国社会科学》刊发的教育学术论文为例[J]. 教育研究,2013(4):11-21.

[5]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EB/OL].(2015-09-05).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05/content_10137.htm.

(责任编辑吴朝平)

Application of Content Analysis in the Education Research of China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Relevant Papers in CNKI

MENG Cui,WU Peiqun

(Basic Department, Beijing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Fengtai Beijing 100070, China)

Abstract:By conducting a content analysis of 1384 pieces of papers of educational content analysis in CNKI database, it shows that content analysis has been applied since 1986 in the Chinese education research. From 2003, content analysis study began to increase rapidly and reached the climax in 2013; the researchers are mainly academic staff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especially from teachers’ institute; research achievements from academic staffs of non-education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is more than one-third. The non-education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are mainly the mathematical, communication and other professional departments. The researchers focus on the topic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stance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secondary and primary education etc. Taking academic papers, interpersonal behavior in cyberspace, teaching materials as research and analysis unit, the Internet is the biggest content analysis resources, also the main resource of originality and deeper content analysi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 basically are in the form of academic papers and degree thesis, in which the papers in the core journals are about 40% of the academic papers, with limited source of range, and fewer published on the leading and influential journals.

Key words:educational research; content analysis; analysis unit; the average monthly number of papers; tendency of changes

收稿日期:2015-08-26

基金项目: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项目“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学术发展规律研究”(2015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研究生数学建模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328201556);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数据分析的北京高校内部审核式评教研究”(2013联合-03)

作者简介:孟璀(1967—),男,江苏无锡人,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基础学科教学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和应用数学研究;

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6.03.006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12(2016)03-0036-08

吴培群(1966—),女,山东莱芜人,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基础学科教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比较教育和教育统计研究。

引用格式:孟璀,吴培群.内容分析法在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基于CNKI相关论文的实证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6,4(3):36-43.

Citation format:MENG Cui,WU Peiqun. Application of content analysis in the education research of china——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hundreds of relevant papers in CNKI [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6,4(3):36-43.

■ 教育研究方法专题

猜你喜欢
内容分析法教育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居家照护概念的解析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研究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民族舞蹈的研究前沿与热点的对比分析
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基于Blackboard 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应用状况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