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义红
(周口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争议之后的反思
——小议电影《狼图腾》
樊义红
(周口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摘 要】电影《狼图腾》的价值绝不只是引发了一场关于狼是否为蒙古族图腾的广泛争议。首先,对这次争议本身还可以进行更加理性和深入的思考。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部关于狼的动物电影;从主题上看,这部影片包含了非常独特而深刻的草原生态文化。
【关键词】狼图腾;蒙古族;狼;生态文化
电影《狼图腾》主要讲述了知识青年陈阵和杨克一起下放到蒙古草原,前者与草原狼相遇,对狼产生兴趣并收养了一只狼,由此引发的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故事。电影改编自姜戎的同名小说,上映之初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争议的焦点与前几年小说引起的争议如出一辙,即关于狼是否为蒙古族图腾的问题。客观地说,这种争议触及到了电影表现的一些思想,但与此同时也遮蔽了更多更重要的内容。如今,那些争议已经尘埃落定,笔者想以一种更为理性和全面的眼光重温这部影片,以获得更多的艺术发现。
电影《狼图腾》的上映首先激发了一些蒙古族文化人士的质疑,其中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的反应很有代表性。面对小说和电影《狼图腾》言之凿凿地认为狼是蒙古族图腾的看法,他通过微博发表声明称:“狼从来不是蒙古人的图腾,蒙古所有文史中从未记载过狼为图腾!这是一汉族知青在草原只待三年,生生嫁祸蒙古人的伪文化!蒙古人最早信萨满后佛教。狼是蒙古人生存的天敌,狼并无团队精神,两窝狼死磕,狼贪婪、自私、冷酷、残忍,宣扬狼精神是反人类的法西斯思想。我们保留诉诸法律捍卫祖先和民族文化的权利。”一些资料表明,争议的双方在这一问题上不仅有观点,还有各自的论据。图腾的问题实在是一个事关民族文化的重大问题,这不是本文所能回答的。但笔者以为,民族的图腾也不是一个可以简单认定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郭雪波未免高估了一部电影或小说的影响力。电影和小说说到底都属于艺术的范畴,而艺术是允许虚构的,尽管这种虚构也要建立在事实的依据之上。换句话说,如果一部学术著作抛出这种观点,确实值得严肃对待,但对一部电影或小说的这种看法大可不必如临大敌。一部电影可能更多地会对一般的大众和非专业人士产生影响,但对那些专业的研究者而言,可能连一般的证据都算不上。对每一个想要深究图腾问题的人来说,没有必要对本影片作一种学术的考察。鉴于电影是一种艺术和商业结合体的事实,电影《狼图腾》之所以引起大众的关注并获得热卖,其实与影片在这一问题上的包装和炒作大有关系。影片的主创人员可能更多地把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当作一种商业营销的策略,而无意于作更多地思考。从表现的内容看,影片在这一问题上其实是缺乏说服力的,这一观点更多地来源于对蒙古族文化所知无多的汉族青年杨阵的一种切身感悟,而非严谨的研究。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化身的“阿爸”不止一次地表达过对狼的敬畏,但也没有明言狼就是一种图腾。这样看来,片中那面几次在风中猎猎飘荡的狼旗其实含义不明,令人生疑。
透过这次争议的表层探讨,可以发现一些更有价值的理论启示。首先是电影的虚构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电影的虚构和想象当然要有依据,但即便有了也不能任意地杜撰。当前的历史学界有一种观点,即认为传统有被“发明”的成分,但这种观点与对民族特别是他民族文化的任意虚构其实是两回事,不可同日而语。另外,反思这次争议的发生,其实与当前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认同现象相关。在全球化、现代性和多元民族主义等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民族文化认同成为了当前的热门话题。民族文化认同往往与民族文化的危机有关,表现为在文化压力影响下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坚守。上述郭雪波的言论就是这种现象的典型表现,尽管不无过激的成分。在这种文化语境下,电影作品如涉及到对民族文化特别是他民族文化的表现,一定要慎之又慎。在没有充足的证据之前,不要妄下断言,避免对他民族文化作出误读甚至篡改。鉴于电影在今天所具有的较大影响力,这应该是一部严肃认真的影片所力图做到的。
从视觉效果而言,这部影片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对狼的表现,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导演让·雅克·阿诺本人就是因为擅长拍摄动物的电影而知名。据说这部影片从决定拍摄到成功上映差不多经历了十年时间,光是花在对狼的训练上就用了三年时间。纵观电影发展的历史,似乎还没有一部以狼为主角的影片,其原因就是狼恐怕是世界上最难驯服的动物,但这部影片做到了。当看到电影里一个个关于狼的镜头闪过,我们不得不佩服导演和主创人员的努力,不得不为电影的魅力所折服。影片中关于狼的镜头是最多的,说狼就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一点都不为过。更为可贵的是,这些镜头基本上没有采用特效,给观众十分强烈的逼真感,让人大呼过瘾。
说这是一部以狼为主角的影片,不仅仅因为它充分而逼真地再现了狼的“形”,更因为它深入地表现了狼的“神”。大多数人心中关于狼的印象就是其阴险、凶残和狡猾,除此之外好像找不到别的词汇。这部影片肯定将会更新很多人对这种动物的认识。除了以上特点,影片中阿爸还认为狼聪明、有组织能力、团结一致、听从狼王的指挥、特别善于忍耐,进而认为狼就是动物界的“战士”,影片中狼群对黄羊群、家羊群和军马群发起的几次进攻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些特点。另外,狼还报复心强、难于驯服甚至宁死不屈。
大凡以动物为主角的电影,尽管占据着荧幕的是动物的形象,其实归根到底也离不开对人的表现和思考,这从电影表现的目的、视角和观念等诸多方面都可以窥其端倪。我们看着动物的世界,同时反思人类自身。狼的身上所具有的那些精神,往往可以折射出我们人类的某些影子。当然这么说绝不是要把草原狼的精神和蒙古族文化作一种简单的对应,事实上笔者以为,草原狼身上所具有的那些优秀的精神更多地和蒙古族的文化精神有某些相似之处,比如片中的阿爸认为狼作为“战士”的品质:聪明、有组织能力、团结一致、听从狼王的指挥、特别善于忍耐等。阿爸认为当年的成吉思汗从狼那里学会了如何打仗,尽管缺乏一种事实的证明,也是一种具有合理性和说服力的想象。除了和人类精神的相似性,草原狼身上所具有的某些优秀品质甚至是我们人类所缺乏的,让我们为之折服和汗颜,比如不可驯服的精神。片中的杨阵尽心尽力地饲养了一只草原狼,将之从小喂到大,甚至省下自己的口粮来喂养小狼,并以此作为生活的最大乐趣。但在一次和狼玩耍的时候,狼竟然不听杨阵的使唤,并且咬了他一口。杨阵刚开始勃然大怒,骂它是一只“恶狼”,但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夸它“是只真正的草原狼”。这个细节可谓意味深长,它让我们明白无法泯灭的野性和不可彻底被驯服恰恰是草原狼的特点,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正是我们人类所匮乏的精神,比如宁死不屈的精神。片中的场部主任带领一帮猎手来帮助草原人消灭草原狼,草原狼拼命地逃窜,于是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好戏。它们有的在逃命途中被猎枪打死,有的被逼上绝路,知道逃脱无望,或自己跳下悬崖,或钻到洞穴让岩石将自己掩埋,而那只顽强的狼王竟然被汽车追了整整三十八公里也不束手就擒,最后筋疲力尽、倒地而死,让围猎的人们无不为之惊呆。看到这些,不由让人感叹:狼确乎是被剿灭了,但它们的精神却没有被打败,这不就是伟大作家海明威笔下的“硬汉”精神吗?你可以打倒它,但就是打不败它。
虽说本片的主角是狼,但其主旨其实导向了对人类生态文化的思考。影片中人和狼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敌对之类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近乎辩证的既敌对又依赖的关系。草原狼是草原人的天敌没错,所以人害怕狼,会在狼繁殖的季节掏狼窝,弄死一部分狼崽,以绝后患,但与此同时,人又依赖狼,比如偷取狼群捕获的食物维持生存,比如借助狼来杀死对草原破坏性更大的黄鼠和兔子。人和狼的关系可以说构成了一种生态的平衡关系,靠着这种关系,人和狼共同在草原上生活了几千年。一旦人打破这种平衡,遭到伤害的不仅是狼,还有人类自身,影片中狼群对家羊群和战马群发动的袭击就是这种后果的最好写照,给人带来了财产的破坏甚至生命的毁灭。
对人与狼关系的考量和处理其实就是一种草原生态文化的体现。作家张承志曾说:“游牧社会的文化,是一个伟大的传统和文化。它曾经内里丰富无所不包。——它深藏着一种合理的社会结构,一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一些人的基本问题。”[1]斯如此言,要维持一种和谐的草原生态,关键在于草原人对自身地位和生存的深刻思考。表面上看,人是草原的主人,但人要在草原上生存下去,却不能时时以绝对的中心自居而忽略了其他生物的存在,不能忽略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草原。片中的阿爸说得好:“草原的命是大命,其他的命是小命,靠大命而活着。”草原是人和其他一切生物生存的家园,家园存在才有草原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对于家园而言,人类只不过是这片土地上的一种存在而已,不过是草原生态链的一环而已,这一环需要和其他各环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存在,否则只会给自身的存在带来莫大的威胁。片中的阿爸在安葬自己的儿子时将之曝尸于乱石的荒野之中,并且解释道:“草原人一辈子吃肉,杀死了很多生命。等他们死后,以这样的方式将他们的尸体还给草原。”这朴素的话语里包含着多么独特而深刻的思想!作为草原传统文化化身的阿爸深谙草原的这种生态关系,并以一种精神领袖的姿态指导着草原人的生活。
时代在发展,草原人的生活也在变迁。阿爸的去世隐喻了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某种断裂,在走向现代化的途中,蒙古族的文化将会走向何方?无论如何,作为民族文化基因的传统生态观念和思想应该被我们所珍视,为蒙古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承志.草原[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416-417.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92-02
作者简介:
樊义红(1978-),男,汉族,湖北荆州人,河南省周口市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艺理论与批评,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三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