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 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其中之一就是“自主”。就是要改变过去的传授式教学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预习的过程正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而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 小学生 预习 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26-01
“先学后教,当堂练”的主要目的是学生通过预习获取新知。“教是为了不教”的含义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在预习中获取知识,在预习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学语文大纲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在预习、课堂教学、复习、评价检测这一系列的复杂的教学活动环节中,教师们历来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环节,而忽视预习、复习和评价检测这些环节。尤其是预习,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这个环节重视不够,认为可有可无,平时布置预习任务也流于形式,过于笼统,或者只限于一些简单的抄写作业,时间一长,教师的态度又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也会逐渐觉得预习是一块可有可无的鸡肋,简单应付了事。甚至有少数老师极端地认为预习根本就不需要,认为让学生事先预习读课文不仅使学生上课时对课文缺少了新鲜感而且浪费了学生大量课余的时间。而事实上预习是学习活动中极为关键的环节,精彩的教学活动应从预习时开始!
一、预习——教学活动的重要前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新旧知识经验的双向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提倡学生在课前开展预习正是顺应了学生的这一认知发展规律,老师上课之前,学生自己先预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学生运用自己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这样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冲突,相互作用来主动实现意义建构,从而使得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更加高效、更加深入。因此,预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前奏,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预习活动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第一,预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二,预习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第三,预习把课堂探究引向深入。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学习最大的特征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课堂上的思考会更深入,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让探究学习更深入、更有效。
二、方法指导——预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所在。
既然预习如此重要,那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预习提纲根据教材的重点设计了许多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即预习教材去解决问题,达到获得新知的目的,就需要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安排时间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其具体做法如下:
1、认真阅读《导读》。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本单元训练的重点。
2、读、思、画、查、疑、写相结合,培养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
①在通读课文中感知。指导学生在认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学生会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在文章中加上各种不相同的标记。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②在析读课文中质疑。根据预习提纲中的问题去读书,去解决问题,把用“?”标出的问题首先在学习小组中相互质疑,再把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向教师质疑,如果学生质疑还没有掌握文章重点难点的目的我就向学生质疑,在质疑中掌握知识。
3、在赏读课文中加批注。在预习阅读这一个环节中,我要求学生要把课文中写得精彩的段落,最令人感动的地方,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旁边加批注,并谈谈自己理解感受和体会,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4、在预习名作名篇或者预习中有写作要求的,还应要求学生写些课文的梗概或者感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反思——预习走向科学合理的根本保证。
如何布置预习真的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在预习指导中,作为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即时调整自己的指导策略,使预习更趋于科学化。以下问题在指导学生预习中要引起我们注意:
1、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预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往预习,我们在乎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的掌握,格式化的预习要求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我们是否可以在预习的方式和预习内容上动些脑筋,让学生多点自主选择预习的权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2、注意预习作业设计的科学与合理性。预习要求不能太高,过高的预习要求让学生望而生畏,兴趣索然,要注意因材施教,优秀生和学困生预习要求最好是有所区别。预习要求也不能过多,不要过多过细的预习要求不断会浪费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增加沉重的学习负担。在预习中我们要多鼓励,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发现大大表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
3、注意预习效果的检查与评比。
教师要对预习效果进行有效地检查、评价,当教师的都有这样的体会,光口头布置的作业,而不实施检查,这样的作业等于没布置,学生们十有八九都不会自觉完成。因此,课外完成的预习作业,教师进行有效地检查、评价则必不可少。
总之,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预习,有层次性地设计预习作业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能让学生的预习轻负担,高质量;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预习,真心喜欢预习,踏踏实实预习而不是应付,从而真正达到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里面很有文章可作,我们应该不断探究,力争使课前预习这种学习方法达到最优化,让精彩的教学活动从预习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