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晨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面貌有了巨大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大学生也面临着各种困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很难适应这些变化了的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迫在眉睫。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剖析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努力认识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以更好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发挥。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困境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197-02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1.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现实中,一些高校领导人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学校的科研力量、办学规模、生源优劣、学生就业状况等方面,而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置于次要地位,最终致使国家最新的思想和路线难以得到及时的响应和贯彻。通过调查发现,56%的学生认为高校的领导体制和人员配备有所欠缺,需大力改进;28%的学生认为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要彻底改革;14%的学生对此不清楚;只有2%的学生觉得可以很好地满足大学生发展的各项要求。
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习惯于单纯依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形式来讲授抽象的理论,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在成长过程遇到的诸多难题依然困扰在他们左右。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政治理论课较为排斥,多达76%的学生表示政治教育课纯粹是讲大道理,对于学生的帮助作用不大,17%的学生对政治教育课的印象就是疯狂背诵,仅有7%的学生表示政治教育课对于人生价值观的塑造有重要意义,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1.3高校政工队伍仍不稳定。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人数的逐步上升,在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成百上千万高素质建设者的同时,也给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如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工作压力大,存在流动性强、专业素质薄弱等现象。以学校辅导员为例,通过问卷得出,52%的大学生表示辅导员的工作技能、经验一般;18%的大学生表示其业务能力一流,生活阅历丰富;16%的学生由于和辅导员接触不多,对其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14%的学生表示辅导员专业能力有所欠缺,这样参差不齐的政工队伍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发挥。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问题之原因
2.1经济全球化的刺激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得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全球化已逐步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经济手段谋求政治霸权的主要进攻方式。他们利用所谓人权、民主、宗教、民族等冠冕堂皇的言词不断攻击和诋毁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利用我国改革开放加强反共宣传和思想渗透,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历史终结论”等反而思想言论,企图用各种“反马”和“反社”思想占领国际阵地。这从宏观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必然的威胁。
2.2信息网络化的攻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化极大地充斥着当代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娱乐;互联网也为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动态提供了方便,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然而,网络在方便之余也不免混杂着各种错误的思想、言论和社会观点,如各种黄、赌、毒、暴力、等下流的信息和低级污秽的语言,“反马”、“反社”言论等也会在网上肆意飘然。这对于辨别能力弱、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成熟的大学生们来说,其身心健康、思想极易受到攻击,致使其迷失方向。
2.3多元文化碰撞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大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国家民族文化的盛兴使多元文化交织在一起。西方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也在这个文化发展的时代入侵中国,伴随着快餐店、零售业、摇滚乐、时装等等的进入我们的生活。在人们拓展眼界、丰富社会生活之时,也必然会冲击着主流思想和主流文化,向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发出挑战,必然会影响到当代大学生各种观念和心志的形成,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思潮,从而加大教育难度。
2.4高校改革的考验
学分制的实施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了极负面的冲击,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增加了压力。近年来,就业难成为一个全中国不争的事实,这种就业危机感促使大学生不得不更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学习上的功利主义形成;随着学分制在全国高校的普遍推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跨专业、跨年级选修学分,选课的不定性和多样化使以班级或年级为核心组织活动的机会和时间受到限制,从而腐蚀掉了“校、院、系、年级、班”的管理优势。从此,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等也一步步地被破解和瓦解。
3.摆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措施
3.1强化大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主要是如何被接受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满堂灌”,要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与教师产生互动,并能积极的思考,就学生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来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而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到人生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应用现代化手段,同时重视实践性,让学生去亲自操作,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社会、个人的实践活动,来挖掘社会、了解社会、最终实现服务社会的目的。同时,通过运用科学理论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暗示,并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力量参与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达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良好效果。
3.2强化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实践能力
学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将社会实践纳入到学校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之中,规定学时,职能部门要为实施实践环节提供一定的条件,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团体组织,提供场所、经费上的帮助。如,为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提供经费上的支持,加大管理力度,确保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可持续性。
另外,应该关注大学生融入大学生活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以人为本,坚持校园文化的人文关怀。校园文化建设要通俗易懂,便于大众接受,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学生乐于接受中实现潜移默化的社会化教育。校园文化是处于社会化大背景中的一种亚文化,是校园里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氛围,目的在于引导和激励学生。一个好的校园文化应当与时俱进,结合社会的典型事例引导和教育学生,把握时代脉搏树立远大理想,将祖国的发展和自己的前途紧密结合。
3.3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有了客观性的要求,基层单位对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侧重于道德教育,并要求的更深刻、全面,剔除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对大学生的组织、协调、实施等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同时,也对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即在规模、质量上要有所超越;另外,作为大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辅导员也进行了时代调整,在数量、质量等方面也会有新的要求,辅导员队伍将日益趋向专业化、稳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