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文杰,于志涛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旅游与服务管理系,重庆 400065)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会展专业教学设计与探索
——以“会展管理学”为例
韦文杰,于志涛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旅游与服务管理系,重庆 400065)
摘要:伴随新理念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翻转课堂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新浪潮,为教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着眼于探究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会展专业有效教学设计模型,以“会展管理学”为例,对会展专业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剖析,构建一个融合式的翻转课堂模型,并根据模型的组成和流程梳理出了实施的要点。
关键词:翻转课堂;会展专业;会展管理学;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最早的探索者为美国人萨尔曼·罕[1]。该教学法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2]。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翻转课堂”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浪潮,教育理念、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媒介手段等也随之发生变革[3]。但在“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背后,其中国化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启而不动的原因在于教师不善于设计翻转课堂实施方案[4]。在此背景下,“会展管理学”课程改革,在认真分析课程内容、学生特征、教学条件和学校定位等的基础上,从模式创新、流程再造、课堂融合、主体转换、资源重整、内容重组、方法变革、考核转变等八个方面,对“会展管理学”课程进行设计和变革,形成了“融合翻转教学模式”。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缘由
(一)适应信息技术型教学环境的需要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翻转教学、微视频、慕课等成为教学改革的新浪潮。教学改革新浪潮的背后,是中国高校间教学质量的比拼。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尽快建立创新型的教学改革体系,整合校内外的优质资源,实施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下,拥有立足之地。
(二)适应应用型转型改革的需要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改制成普通本科院校后,依托地处重庆市核心功能区的地理优势,积极参与重庆市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推动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融合发展,以融入区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转型方向,积极探索新型师范本科院校发展之路。在此背景下,积极开展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的教学改革,是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应有之义。
(三)适应复合型课程内容的需要
“会展管理学”是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既宏观又具体,既包括理论知识,又含有实践技能。如宏观上包括会展行业和项目的流程管理、资源管理、专题管理等;微观上包括会展具体操作的技能,所以,在“会展管理学”改革过程中,单一使用翻转课堂、项目教学、合作教学、实战教学等难以满足全部课程章节的需要,必须对目前的教学方法进行融合,形成融合翻转教学法。
(四)适应能力型学生培养的需要
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出口增长乏力,致使大批的企业减员或倒闭,加上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此背景下,只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实现校企协作,产教融合,实现课堂和车间的无缝对接,才能培养出符合业界需求的专业人才。因此,急需变革传统知识传授型的课堂方式,向能力培养型课堂转型。
(五)适应发展型教师成长的需要
在信息技术大爆炸的时期,高校教师的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面对环境的变化,高校教师应积极应对信息化发展环境带来的挑战,参与课程改革,实施翻转教学、微课程和慕课等新的教学形式,提升信息化教学的素养和水平,进而获得自身发展空间。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设计
(一)模式创新——感知型向体验型转变
在“会展管理学”教学模式上,由传统的感受型向体验型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过程:现场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每周六带领学生到会展活动现场,通过现场的指导和讨论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会把理论知识与业界实践相结合,进而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获得会展活动现场的体验。
2.教学主体:专家体验
在教学主体上,变传统的教师单一主体为引进业界和行业专家资源的多元教学主体,实施1+1合作教学,使学生与行业无缝对接,了解行业最新的信息和动态,获得与行业专家对话的体验。
3.教学内容:项目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章节内容的不同,如会展策划管理、会展营销管理、会展评估管理等章节实施项目教学,通过会展真实项目撰写策划方案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改变传统的仅仅对理论上的了解,通过项目策划、点评和指导,使学生真正获得实践项目上的感知。
4.教学方法:翻转体验
教师要适时改变教学主体和教学方法,实施翻转教学,变传统的教师单一讲授主体,为学生上台讲授的方式,进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获得身份改变的翻转体验。
(二)流程再造——纺锤型向哑铃型转变
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流程中重视课堂讲解的方式,加强课前自学、现场观展和课后指导环节,变传统的纺锤型为新型的哑铃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打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课堂讲解知识的做法,变为课堂以自主学习、小组学习为主的课前预习,进而为会展活动现场的观展和课堂中的项目操作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2.现场观展重指导
教师在课内讲解了理论知识后,还要把学生带到会展活动现场,开展教学活动,把会展现场的真实情况讲解给学生,并与课堂讲解内容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进而形成产教融合,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3.课堂翻转重点评
在课堂讲授环节中,要变传统的教师主讲,为新型的学生主讲,教师主要发挥引领、指导、点评的作用,进而使学生在翻转教学过程中,获得能力提升。
4.课后指导重提升
在课后,教师还应主动实施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融合发展,加强课后的指导,通过项目包的形式,与第二课堂的学生活动相融合,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得进步和提升,进而变以前的课堂教学为新型的全过程教学。
(三)课堂融合——分割型向互动型转变
积极推动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融合互动发展,打造融合项目包,实现全流程育人的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融合项目包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第一课堂之间的相互融合。由于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重复,教材编写杂乱。因此,为了避免学生重复学习,在第一课堂的课程间,建立课程群,打造课程融合项目包,进而删减重复的课程内容,实现差异化知识的错位传授。
2.活动融合项目包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发展,打造活动融合项目包。根据学校和系部会展类学生互动的设置,在会展管理学改革过程中,设置科技作品项目包、科研申报项目包、创业大赛项目包、技能大赛项目包、会展期刊项目包等。
3.实践融合项目包
在“会展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第一课堂与第三课堂融合发展,打造实践融合项目包。如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把会展专业的策划、营销、服务三大认知实践与会展管理学中的会展策划管理、会展营销管理、会展服务管理、会展现场管理等章节相融合,实施现场实战教学。
(四)主体转换——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
在教学主体上,由传统单一的教师主体,向多元型的教学主体转变,形成了高校教师、业界能手、行业专家、学生等四位一体的教学主体和队伍[5]。有以下几方面特色:
1.学生主体地位
实施翻转教学,根据各章节内容的不同,实施探索式讲解、项目式讲解、案例式讲解等不同的翻转教学方法,变传统的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教师起到引领、指导、点评等作用。
2.微课视频
教师积极拍摄微视频,通过视频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引进知名高校和知名教师等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形成协同创新的模式和体系。
3.合作教学
为了引进业界资源,实现高校与企业,课堂与车间之间的无缝对接。在“会展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实施校企1+1合作办学,引进业界的专家资源,为学生带来业界最新的资讯。
(五)资源重整——平面型向立体型转变
“会展管理学”传统的教学资源主要是以教材、参考资料等平面的文字知识为主。而在教学改革后,对“会展管理学”的教学资源进行了重整和改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微型视频
积极探索视频教学,录制和收集微视频,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教师自己录制的微视频;二是行业专家讲座或精品课程的微视频;三是在采访行业人士的微视频;四是一些会展活动现场或场馆的宣传片等微视频。
2.导学地图
为了有效实施翻转教学,教师要给学生的课前自我学习环节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给各章节制作导学地图,为学生的自学和小组学习、现场观展等环节提供基础保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项目案例
在教学中,部分章节要实施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尤其是在翻转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结束后,要给学生提供参考的案例,进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体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六)内容重组——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教材体系,构建以能力和岗位操作等为主的,融合知识、能力、素养和潜能于一体的框架体系。
1.重建知识体系
对“会展管理学”课程原有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变为会展基础理论、会展流程管理、会展资源管理、会展专题管理四者相结合的模块化知识体系。(见表1)
2.注重能力培养
根据会展管理岗位要求,新建会展管理能力体系。(见表2)
3.培养行业素养
根据会展行业要求,新建会展行业素养体系。(见表3)
4.夯实发展潜能
通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革新、自我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夯实学生的发展潜能。
(七)方法变革——讲授型向融合型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融合型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对传统单一的教学进行融合再造,集合翻转课堂、案例和项目教学、现场教学等优点,实施融合翻转式教学。
表1 “会展管理学”知识体系
表2 会展管理能力体系
表3 会展行业素养体系
1.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法是融合翻转教学法的主要学习方法之一,学生根据教师提前布置的任务,对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进而能够提出并解决问题,为下一步的现场观展和课堂讨论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2.协作学习法
协作学习法指在融合翻转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全班学生进行有效分组,然后到展会现场参观学习,并就相关问题,要求各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然后通过观展结果,协作撰写观展报告和汇报材料,并设计相关项目的方案,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展示。
3.情景学习法
情景学习法是学生通过自主的理论学习之后,到展会活动实践的现场,进行实战观展,然后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同时还要与教师、展会现场工作人员、参展商等进行交流,并根据章节内容不同,制订不同的项目方案,进行课堂展示。
4.讨论学习法
讨论学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课前,小组或团队之间通过讨论,制订观展报告和观展方案,完成调研报告等,最后形成课堂展示的成果。二是在课堂上,学生对观展报告、设计方案或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对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
5.交往学习法
交往学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课前观展过程中,通过与参展商、组展方、服务方等进行交流和探讨,学习了解业界的最新知识。二是在课后指导过程中,通过与教师交流,对设计的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八)考核转变——结果型向过程型转变
在考核过程中,变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注重学习过程的指导和参与,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养。
1.作业过程的评价
“会展管理学”的课程作业主要与第二、第三课堂融合,如大学生科研项目申报,大学生创业项目申报、会展职业竞赛等。通过对作业过程的指导,提高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能力和水平。
2.观展过程的评价
教师会在每周六带领学生到南坪会展中心观展,现场给学生讲解和指导,结束后,要求学生上交观展报告,并制作PPT在课堂上讲解,教师根据观展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
3.合作过程的评价
注重小组组长对团队合作的评价,杜绝“搭顺风车”等现象的发生。在做作业、观展等过程中,要求组长给团队成员的表现打分,进而提高组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不足
(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待加强
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翻转教学活动主要是以小组团队的形式展开。此种模式存在以下弊端:教学效果受团队成员能力素质的影响较大,全班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做出的效果难以达到统一的水准,有的小组效果很好,有的小组效果一般,而若让效果一般的小组上台展示和讲授,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改革的保障性有待加强
实施融合翻转的教学改革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翻转教学、项目教学等单一教学模式,这就需要网络监控测评系统、交通设施、摄影摄像等工具的保障。而在目前的教学改革中,这些设施设备还很缺乏,甚至只能单一运用手机等拍摄视频,急需提高设施设备的保障性。
(三)融合教学的规范性有待加强
目前,实施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融合教学改革,打造了第二课堂活动融合项目教学包、第三课堂实践教学项目包。但是这些项目包的打造,还存在时间上的随意性,需要与课程内容之间进行协调配合,也需要在时间调配上实现一致,进而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规范性。
(四)资源协同的稳定性有待加强
目前,在“会展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实施与企业和项目的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实施与业界人士的1+1合作教学。但是合作教学的项目和合作教学的教师存在随意性,这样不利于改革的有序进行,急需加强资源协同创新的稳定性。
(五)教学主体的团队性有待加强
当前,在“会展管理学”的教学团队中,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教学团队。一是校内教师之间相互研讨、相互协作的教学团队尚未形成。二是校外合作教学的教学团队尚未定型,不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
(六)教学模式的系统性有待加强
“会展管理学”各教学流程间的系统配合性还不强,存在错位、越位、缺位等现象,影响了教学的效果,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模式之间配合的系统性设计。
四、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组建“四位一体”的教学团队
未来的课程教学改革,急需组建课程改革团队,变传统的单打独斗式的课程改革为团队协作式的“四位一体”的课程改革,加强课程改革的系统性和协作性。一是加强校内各专业、各课程教师团队的组合。二是与校外业界教师紧密配合,实施合作教学。三是把行业专家和网络名师等资源引入教学,建立课程视频资源库。四是把学生作为课改的主体之一,让学生从“被改革”变为主动参与改革。
(二)加强翻转教学软硬件设备保障
未来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需要翻转教学软硬件设施设备的保障。一是建议加强教学设施设备的建设力度,如翻转课堂的开展,需要视频录制设备、网络在线学习系统等软硬件设施设备的保障与配合等。二是开展培训,提升教师翻转教学的素质素养,使教师有实力和能力开展翻转教学。
(三)打造一二三课堂特色融合项目
未来的课程教学改革,要从单纯依赖第一课堂人才培养的模式,向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实现全过程、全流域的育人机制建设。一是打造第一课堂融合教学项目包,实现第一课堂内容的错位讲解。二是打造第二课堂融合教学项目包,促进一二课堂融合互动。三是打造第三课堂融合教学项目包,提高实践教学的规范性。
(四)加快改革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
未来的课程教学改革,单纯依靠课程教师的改革或探索,难以形成合力,应该建立适应全校的体制机制,有效推进课改发展。因此,急需加强课改的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有机融合。一是加强翻转教学等改革的顶层设计,确立翻转教学的原则和保障机制。二是加强翻转教学改革的试点,就各学科、各专业差异化的问题进行探索,增强改革的针对性。
(五)密切校企关系与强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是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基石和保障。未来的课程教学改革,要进一步密切与企业的关系,加强校外合作项目建设,开展项目教学和实战教学,引进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建立行业专家资源库,实现产教融合,课堂和车间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林才英,赵杨.翻转课堂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1):80-81.
[2]张金磊,张宝辉.游戏化学习理念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73-78.
[3]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4]金陵.翻转课堂中国化的实践与理论创新[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4(7):9-11.
[5]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责任编辑石悦]
收稿日期:2015-12-15
基金项目: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转型研究专项教改项目“产教融合视角下会展管理课程群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与实践”(ZXJG09);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校级重点教改项目“应用型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中‘政校企会’协同创新研究”(JG2014107)
作者简介:韦文杰(1984-),男,河北唐山人,讲师,研究方向:会展管理与教育;于志涛(1979-),男,山东临沂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6)03-01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