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曼蒂,谢立靖,向 猛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中心,湖南 长沙 410205)
米切模型观照下的高职智慧校园建设
倪曼蒂,谢立靖,向猛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中心,湖南 长沙 410205)
摘要: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支持。本文以米切模型的“四阶段、五特征”为参照,分析了智慧校园建设的四个阶段及其驱动力,以期对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米切模型;高职院校;智慧校园
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支持。智慧校园建设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高级阶段,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职教信息化?我们可以从信息系统发展的角度,参照信息系统发展研究中的代表性成果——米切模型,对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路径及驱动力进行探索。
一、米切模型简介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信息化专家Mische提出了米切模型。它以企业信息化发展研究为基础,将信息化发展概括为四个不同阶段:起步阶段、增长阶段、成熟阶段和更新阶段,并以五个显著特征技术、应用、数据、IT文化、全员素质为其划分标准。[1]这一模型表明信息系统融合与数据管理密不可分,系统整合期的重要特征就是搞好数据组织,或者说信息系统整合的实质就是数据整合或集成。[2]
在教育信息化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部分高校出现智慧校园建设瓶颈,急需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结构化、程序化的实现路径支持。参照米切模型(如图1),高职院校在整合资源、建设智慧校园的进程中,也将呈现出“四阶段、五特征”,据此,可帮助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信息化实施主体检验学校在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所处的阶段和位置,找准在综合信息技术应用、发展智慧校园建设方面的差距,由此找准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从而实现学校整体业务高效、低耗运行。
图1 米切的四阶段连贯发展模型
二、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现状
由于资金投入有限,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高职院校的智慧校园建设起步晚,但智慧校园作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价值选择,已经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大部分高职院校已基本完成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体系也比较完善,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
其一,重视对环境和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忽视了对使用过程的数字化支持。各院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很积极投入,而在教学过程管理与评估、科研过程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支持却不够。如教学过程及其产生的资料、课件、作业等,科研过程及其产生的资料、知识及交流等都缺乏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其二,重视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忽视了对整体的规划和标准建设。在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各部门均根据各自需求部署了应用系统,虽然各应用系统有其相对独立性,但在学校这一有机整体下,如果没有整体规划和建设标准,各应用之间的功能依赖得不到梳理,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得不到交换,各应用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数据一致性和信息共享性的问题便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其三,重视数据层面的整合,缺乏对业务逻辑的集成和交换。信息的集成仍停留在数据整合的层次,主要通过业务数据进行交换与共享。由于很少根据信息资源的综合应用层次看待信息的整合问题,缺乏对业务逻辑的集成和交换,因此很难实现校级综合业务应用的开发与建设,致使用户在面对复杂的信息时而不知所措。
其四,重视技术属性的应用,缺少对教育属性的认识。长期以来,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智慧校园建设的技术应用,虽然智慧校园建设大部分是技术的应用,但是服务于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才是其最终目的。因此,转换研究视角,从智慧校园的教育属性出发,探讨其在优化教育管理、教学科研、学生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才是今后智慧校园的重点发展方向。
目前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已经基本走出“重硬轻软”的误区,“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三通工程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实现,教学资源库等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也已全面展开。智慧校园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各部门、各层级的应用与服务实现互联和协作,为学院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并向内涵式发展阶段迈进。
三、智慧校园建设的阶段与路径
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它不是单靠资金投入或技术驱动就能实现的纯粹的科技过程,而是牵涉到意识、经济、技术、人才与文化等因素。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践行者们已经认识到:智慧校园建设是一项需要创新体制引领、足够资金投入、信息技术推动、业务需求驱动、信息化队伍实施的事业,“融合”与“创新”是关键。基于信息数据整合规划的米切模型,可以对智慧校园建设进行规划和设计,建立起智慧校园资源融合的路径,向“智慧校园”这一目标走创新发展之路。
(一)起步期:基础建设阶段
高职院校的智慧校园建设起步较晚。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指出要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自此,高职院校的智慧校园进入基础建设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关注的是网络、计算机等基础建设,包括校园基础网络平台、弱电系统、网络架构设计与实施、硬件设备选用和配置、中心机房建设、校园信息管理、统一信息门户等,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这一阶段建设需充分考虑是否满足校园整体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是否能满足今后若干年的需求,这为日后的数据采集和共享提供稳定、高速、便捷和安全的基础硬件平台,也直接决定智慧校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二)增长期:应用阶段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既不是科技攻关,也不是信息技术的原创与研发,而是“应用”。在第一阶段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智慧校园建设进入高速增长期,即进入以大量校园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处理,以及大量用户参与为主要诉求的应用阶段。基于管理目的,以校园网络为依托,各高职院校建设了众多的、解决具体业务问题的部门级应用系统,既包括教务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邮件服务等校内办公系统,也包括招生网络系统、网络文件信息交换等区域性业务支撑系统,还包括学校网站群、学生就业服务系统、培训考评等公众服务系统。
然而,在智慧校园建设及应用过程中,不少高职院校都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方面,系统建设成了一种“流行”范式,不是从实际应用出发,而是做“表面工程”,为了提升形象或应付评估;另一方面,二级部门根据各自需求独立开发或采购系统,而未站在学校全局的高度考虑问题,导致系统众多却又集成困难,系统数据分散,进而造成对师生状态缺乏全面、有效的感知,也无法满足校领导决策支撑的要求。随着社会服务意识的崛起,信息化建设从应用走向服务,必然对各应用系统进行有效的信息化重构,智慧校园建设向信息化服务阶段迈进。
(三)成熟期:信息化服务阶段
米切模型告诉我们,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整合数据后,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系统化的管理。米切模型在此时引入MIS系统,对数据采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等六个方面进行管理。[3]这在智慧校园建设中至关重要,因为一切信息来源于数据,来源于对数据的挖掘、分析和提炼。
在智慧校园中,不同对象所需要的信息服务是不同的。教师主要希望有教学、科研方面的信息服务,学生希望有学习、生活方面的信息服务,行政人员则希望有行政管理方面的信息服务。而当前所凸显的问题便是在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格局中,以上各方在其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尚未明确,未能充分考虑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及企业、社会大众对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未能有效激发以上各方对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动力。
将信息化应用常态化后即进入了智慧校园的信息化服务阶段。信息化应用是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动力和主要目的,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群体合理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需求,成为智慧校园建设这一阶段建设的核心。通过信息化服务面向师生、企业、社会打造“3JIT”信息服务应用体系,即基于“互联网+”的“及时学习”、“及时服务”、“及时管理”的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带动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改革,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4]这也是管理信息系统向更高一级发展的产物。
(四)更新期:内涵式发展阶段
建立在技术、应用和数据之上的各类系统及应用,在多方需求的推动下,生发出的信息已近饱和。这就需要我们从重视规模增长的外延式发展,转变到依靠全面提升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轨道上来。2015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明确指出:职业院校数字校园不仅仅是信息化技术系统的建设,更重要的是突出机制创新,重视职业院校信息化组织结构与体系的建设。因此,坚持内涵式发展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智慧校园建设的必经之路。
作为高职院校,理念、制度、课程、师资、企业等多方资源均属于米切模型提出的“IT文化”特征范畴。高职院校应以自身办学理念为指导,以行业导向为依托,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多方文化资源,形成推动自身整体内涵式发展的合力。如何将智慧校园建设与高职校园文化深度融合,是智慧校园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环节。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最显著特征之一,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智慧校园建设不仅要同高职院校的校本文化相结合,也应与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深度融合。校园文化氛围一旦形成,智慧校园的建设发展也就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
四、智慧校园建设的驱动力
智慧校园建设强调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各种数据、应用和服务为载体,将管理、教学、科研等业务有机融合,建成一个“精细化管理、协同化支撑、人性化服务”的信息化平台。从米切模型揭示的信息化发展的五个核心特征出发,无论处在智慧校园建设的哪个阶段,既需要有外部力量推动,也需自我审视、内化驱动,即“外调内修”。
(一)政策驱动
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必然选择,是助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现实需求。在2015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这一概念虽然不是专门针对职业教育领域提出的,但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将不可避免地步入“互联网+”时代,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从技术导向型向应用驱动型过渡的必经之路。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传统集市”产生了淘宝,“互联网+百货商场”产生了京东,“互联网+传统交通”产生了“滴滴打车”,“互联网+”正以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颠覆传统行业。[5]“互联网+教育”成为适应教育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新生态的前沿应用,是驱动智慧校园建设的新动力。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所涉及范围从办学理念到目标定位,从学校领导到师生员工,既融合了信息技术与行政管理,也包含教学科研与生活服务,必须在学校层面给予制度保障,党政领导班子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应加强领导,鼓励各部门积极参与、通力合作,集中优势资源,顺利推动保障实施。
(二)技术驱动
在米切模型中,技术是首要特征。通信技术融合、软件技术融合、3C终端融合,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物联网等多网络形态的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正重构软件信息产业格局,普适计算让人的注意力回归到任务本身,实时协同技术提供“随时随地”和“透明”的主动服务,[6]这些前沿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成为推动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发展的强劲动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消除信息化中的数字鸿沟,消除各系统间的数据壁垒,消除决策者与用户之间的认知鸿沟,使得资源共享、信息化教学、师生互动、协同管理等成为可能。
然而,智慧校园建设绝对不是各种先进信息化系统、高新设备的简单堆砌,不能把新技术新系统简单等同于智慧。不能什么技术时髦就开发什么技术、什么设备先进就购入什么设备。智慧校园建设要以“让校园更加的‘智能’”为宗旨,及时发现、纠正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在这方面,数据仓库、商业智能、数据挖掘、智能决策等相关软件技术将会发挥巨大作用。
(三)应用驱动
蒋东兴认为,智慧校园建设实践的最大困难不是来自技术,而是“共享、协调与合作”,即如何使各应用群体、各部门之间能共享“数据”,互通有无,这是智慧校园建设应用层面的问题。[7]对于学校而言,应用需求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学生、教师、管理者及社会。这势必要求智慧校园建设立足于服务,从多视角、多学科来分析与思考问题。
在高职院校这个融教学、管理与服务于一体的大环境中,资源、管理与应用是需要联通的,因此,智慧校园建设研究的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等自然科学领域的问题,也是教育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单从某一个学科角度出发而建立起来的应用,达不到“共享、合作与协调”的要求是必然的。
从技术支持下“人”的活动出发,从各主体对教育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出发,多角度分析并综合其需求,避免各主体各自为政,避免智慧校园建设与教育实践脱节。在考虑智慧校园规划和建设时,要把应用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要把信息化在教育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落到实处,通过应用来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数据驱动
数据是学校进行科学决策的依据。在长期的办学及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各高职院校均累积了大量的历史业务数据,对学校从办学规模到专业设置,从教学监控到日常管理等方面均有指导意义,然而这些宝贵的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开发与利用。如何将这些数据充分利用起来,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信息与价值,成为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制度和技术双管齐下,加强数据治理,提高数据质量,发现其价值规律,为学校管理提供统计、分析及决策支持,对教学质量监控、师生精细化管理等提供数据支撑,才不会使前期的技术投入及系统建设变成徒劳。
智慧校园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优质的信息化服务,数据无疑是核心。因此,加大对数据管理的建设投入,对校园信息化的数据利用进行全面规划,从宏观、中观、微观上建立层次化的数据利用和服务体系,探索一条符合校情的数据管理之路,是将智慧校园建设落到实处并推向纵深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人力资源驱动
教育自古以来的价值取向就是“以人为本”。在米切模型中,无论处在信息系统发展的哪个阶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贯穿始终的最核心的因素。这告诉我们:智慧校园建设,人力资源是主体,包括建设主体和服务主体。
建设主体,包括智慧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以及信息中心工作人员,是各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只有建设主体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才能更好地提升服务主体的信息化素养。服务主体,主要包括行政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学生等。各级教育部门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线上与线下结合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目前,通过国培计划和各种培训项目的统计,全国已有20多万名职业院校教师参加了教育信息化的专题培训,信息化能力和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三通两平台”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项目的实施完成,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普遍提高。总之,只有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实施人员信息素养、教师及学生的信息化能力得到提升,并将信息化能力和素养的发展应用到管理和工作中,应用到课堂与教学中,才能有效推进高职院校的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质量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瑞.信息化建设渐进式过程模型研究[D/OL].青岛:山东科技大学,2009[2016-01-28].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D299873.
[2]胡锐先,左美云.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模型比较[C]//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5年会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6-82.
[3]吴婷.参照米切模型探索高校校园媒体融合路径[J].东南传播,2016(1):22-24.
[4]谭朔.打通数据壁垒驱动智慧校园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增刊,2015.
[5]高峰,卢立涛.我国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内涵式发展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2):8-11.
[6]余胜泉.突破与转型智慧校园及其智慧化发展趋势[J].中小学管理,2015(5):4-8.
[7]蒋东兴.关于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考[R].北京:第六届高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讨会,2010.
[责任编辑石悦]
收稿日期:2015-03-20
基金项目: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基于云服务的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研究与应用”(1506)
作者简介:倪曼蒂(1982-),女,湖南长沙人,讲师,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6)03-015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