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6-06-25 04:43张琼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6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传承传统文化

张琼

摘要:传统文化是靠语文教育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并在承传过程中选择性的吸收并不断创造新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传承与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责任,语文教育应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学生学习掌握传统文化,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思想纳入自身的心理结构之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面向世界发展自我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育;传承;发展

一、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靠语文教育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并在传承过程中选择性地吸收并不断创造新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我们要理性地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与经济相关还与文化的竞争相关,与社会成员的文化心态、修养、能力、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丧失了自己文化核心的民族与国家,将失去凝聚力,无法进行文化交流与吸收。根据我们的调查,国人正面临文化的缺失,传统文化被人们漠视, 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传统文化常识严重缺失。年轻一代缺乏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不利于全体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从学校课程的角度去寻求原因,我们发现学校课程中缺少传统文化因素,本土有价值的传统文化的缺位,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思想的缺少。从实施层面看,应试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

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美国的因格尔斯曾说:“从历史发展看,现代化倾向本身就是人类传统文明的健康的继续与发展。”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各民族文化融汇碰撞,只有在世界文化潮流中坚持自我,坚持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文化交流,文化整合与文化吸收,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强的民族。可见传承与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极其重要。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与语文教育密不可分。语文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的教育实际上是以语文学习为基础,熔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自然科学乃至军事学等于一炉的教育。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对传统文学作品、传统民风民俗、传统伦理道德、传统生活习惯、传统思想信仰等的学习,使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当前传统文化面临危机。奔涌而来的西方文化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出现了许多令人困惑的现象。许多年轻人热衷漫画娱乐,追求名牌服饰,哈日哈韩现象屡见不鲜。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知道的却寥寥可数,一些中学生不能准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写请假条都成为问题,阅读古籍文献更是感到困难。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文化正面临断链,因此语文教师应自觉担负起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任务。语文教师要提高人文素养。正人先正己,立人先自立,教师要努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加强自身的修养。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全体公民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有利于传统美德的传承。中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的文章随处可见,从先秦诸子思想到儒佛道经典,从古代诗歌到现当代小说、戏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其次,有利于树立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涌现出了许多的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等。从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论语》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到《孙子兵法》中的“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们身上的精神是现在年轻人所需要具备的,他们身上的胆识韬略是激励青少年前进的动力。通过学习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感受古代先哲们的理想追求,使青少年获得熏陶和影响,从而使学生博于学习、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最后,它有助于学生增强汉语言文字的修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语文教材所选的古代文化篇目均为名家名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能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也能为写作储备很好的素材。学生大量阅读、赏析传统文化的美文名篇,有利于提升其阅读品位,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是传承文化的最有效的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通过学习,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淀文化功底,打好传统根基,汲取精神养料,提高人文素养,使其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使命感、责任感。学生在对古代典籍的阅读理解中,潜心感受先哲们的思想感情,吸取古人思想的精髓,可以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推崇仁爱、礼仪,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道德,树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让学生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洁身自爱的高洁品格,培养学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爱国忧民情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超脱世俗的文化修养。传统文化作品沉淀着丰富的哲学内蕴和博大的文化胸襟,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古人立志奋进的决心,明白古人积极进取的斗志,吸取古人思想的精髓。

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语文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的精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品德、人格、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教材。《大学》一节开宗明义地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陶行知力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宗旨,让人积极地处身于社会生活,确立和显现人生价值、意义、目标。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给后人树立了实现人生价值的丰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典范,“朝闻道,夕死可矣”是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大家们的身上吸收营养,在灵魂深处,打上兄友弟恭,诚实守信,心系天下的思想烙印。这些闪烁着无私无畏的精神和高尚情操的传统文化精华都将成为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样板。

四、 开展课外传统文化活动,开拓文化视野

(一)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初中生的知识学习除了从课内获得之外还可从课外阅读中获取。据调查了解,20%的学生喜欢阅读文学名著,50%的学生喜欢的是卡通漫画,武打小说……学生喜欢感官刺激的畅销书,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取向有不良影响。别林斯基说过我们要选择一本最适合自己的最有价值的书,因此,要真正地让学生在课外有效地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教师的正确引导很重要。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书籍,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精髓,语文教师要去粗取精,可以选择激情飞扬的劳动欢歌,雄浑幽婉的出塞诗歌,清新酣畅的田园山水诗词,意境深邃的哲理诗词;可以选择文学起源的《诗经》《楚辞》,诸子百家经典,唐诗宋词元曲的经典作品,四大名著……经典阅读是学生阅读的主旋律。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把适合学生吸收的、有价值的经典作品推荐给学生。

教师要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发生共鸣,或欣赏经典语言,或做读书笔记,或品论人物志趣。通过阅读指导,学生在感悟传统文化过程中获得思想的碰撞、学识的认同、人格魅力的感染、品味的熏陶,达到阅读效果。

在教材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延伸性阅读。如学习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让学生去浏览《水浒传》;学习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还可让学生拓展学习《归园田居》。通过延伸性阅读,学生的学习更为系统,传统文化的阅读更广泛、更全面。

(二)参与课外传统文化活动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学生应该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了解风土文化。听专家教授讲授传统文化精髓,听国学大师的国学讲座,欣赏有文化品味的节目如《百家讲坛》《艺术人生》等。举办传统文化的经验交谈会,展开文言文诵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展示自我的文化品味,在交流中互相促进,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总之,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凝结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共同财富。传承与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责任,语文教育应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让学生学习掌握传统文化,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用传统文化的智慧完善自己的人格,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