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06-25 04:43朱戈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朱戈

摘要:文章针对传统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了一套新的人才培养措施。新措施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办学理念三个方面论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点,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一、 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模式转向大众教育模式。高校毕业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然而,当前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处于十分尴尬的局面,其毕业生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不如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践动手能力又不如高职高专院校,从而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尴尬两难的境地;从人才培养的过程分析,传统的偏重学科体系的理念并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因此,要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就要真正深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学科体系与市场需求的关系。从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观察,培养应用型人才也是各类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都应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就国内高校而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出切合市场需求、能将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用于社会实践中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拥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传统的以理论知识和实验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固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还不足以达到我们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深入思考并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 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的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发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也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主要体现在:调整优化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增强了课堂教学实践性,加大了实验、实习、工程实训等教学建设力度。然而,诸多环节仍存在不少缺陷,在理论层面上突出表现在:缺乏具体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指导,办学特色不够鲜明;专业设置落后;在实践层面上,具有应用型实践经验的教师较少;学生创业实践环节薄弱;学生科研成果交流欠缺;学生成绩评定模式相对死板,实践效果的检验无科学标准。由于理论及实践环节的缺陷,很多高校并没有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更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符合社会及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三、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能够稳定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应用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重大命题。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需要大量的学术型高端人才,也需要大批从事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在此背景下,本文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办学理念三个方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做深入探讨,希望能够对我国高校本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起到借鉴作用。

(一)在教学内容方面

1.结合市场需求,科学设置专业方向: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专业兴趣来选择专业方向,形成具有应用鲜明特色、富有就业竞争力的本科专业。

2.注重课程的实用性,优化课程设置:应时代所需,设置一些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课程,删减一些非实用性课程。同时,应注重专业技术的潮流性,在课程设置上推陈出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上,一定要体现出课程体系的连贯性、系统性及方向性,经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真正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应用中。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到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差异性,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设计不同的实验内容。

(二)在实践教学方面

1.实践内容多样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能力的差异性。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不同的实验内容。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内容,不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教师启发和其他同学的帮助完成实验内容,从而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在自己学习的同时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

2.建立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是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应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单位,让学生有机会真正接触到实际的工作岗位,执行规范的行业标准。学生实习的项目就是本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职业规范化训练,不仅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和为事业和企业献身的精神。

3.组织各类竞赛。设计一些与社会实践相关的竞赛项目,如专业技能大赛、程序员大赛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竞赛项目。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把理论应用于实践,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4.成立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协会主要职责为:向全校提供技术服务。如软件开发、维护服务器、向各类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组织科技竞赛、项目交流活动。通过上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5.主办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项目的培养目标为夯实学生的专业课程基础知识,锻炼动手能力,拓展新知识、新技术。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建立以学生团队为主体、指导教师为辅助的资源配置。项目主题可由学生自选,也可由指导教师指定,题目的选择原则上要求新颖或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探究性。

6.形成具有应用特色的实践体系,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团队协作能力,进而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三)在办学理念方面

1.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制定符合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离不开学校自身特点,诸如地域文化、优势学科、传统积淀等各类因素。因此,在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要突出特色,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的优势,制定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素质型”教学人才。所谓的“双素质型”是指,教师不仅要精通学科理论与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要做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工作,还要坚持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努力做好三者之间的平衡。这就要求学校既要重视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又要重视教师教育技能和实践技能培训,同时还要重视教育理论学习、教育理念更新和职业道德培训;作为教师自身来说,不但要主动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而且要深入到企业和社会中去,深入到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中去,真正做到既懂教育又通实践。

3.组建学科教学团队。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中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弥补个人在课程教学及建设中的不足,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在组建团队过程中,可根据各学科具体情况,以教研室、实验室、研究所、教学基地、实训基地等为依托,以课程为建设平台,综合考虑教师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因素。

4.广泛开展企业需求调研,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切合需求。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离不开企业的实际需要,因此,必须深入到社会和企业中去,充分了解企业岗位中所需的岗位知识以及实际能力,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5.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与激励机制。监督与激励机制的研究与完善,推动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一方面,监督机制可以有效检验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激励机制可以调动广大教师及教育参与者对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可操作型强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与激励机制。

6.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资源的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国家和社会的资源支持,要尽可能地创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条件,为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四、结束语

人才培养模式既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综合性改革项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坚定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决心,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6):7-11.

[2]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

[3]朱士中.美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本科教育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0,(5).

[4]刘秀玲.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三个维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

[5]焦健.高校应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N].光明日报,2014-03-06日.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