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日汉翻译中的运用
——《隅田川》的翻译为例

2016-06-25 15:27桑亚佩
人间 2016年18期
关键词:翻译实践

桑亚佩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日汉翻译中的运用

——《隅田川》的翻译为例

桑亚佩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710000)

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很多语言学方法都已经被应用于分析翻译,其中一种就是卡特福德遵循韩礼德的语言学模式所提出的翻译转换模式。翻译转换模式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翻译研究理论,是指原文在翻译为目的语时为达到等值的效果,所发生的细微语言变化。翻译转换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奈、达贝尔内以及约翰.坎尼森.卡特福德。翻译转换模式常常被运用在英汉翻译实践中,并有效地指导了实践,所以本文以本学期在基础笔译这门课程中所遇到的日汉翻译的实际问题为例,在介绍说明卡特福德翻译转换模式的同时,试图分析科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日汉翻译中的运用。

关键词:卡特福德;日汉翻译;转换理论;翻译实践

翻译转换这一术语,是由卡特福德在1965年出版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提出的。他所遵循的是韩礼德的语言模式,认为语言是交际性的,在上下文中发挥功能,而且是在不同的层次(如语音、词形、语法及词汇)和阶级(句子、分句、片语、词及词素等)发挥功能(杰里米.芒迪,2001)。卡特福德认为,语言是一种有规律的人类行为。语言行为外化或表现为说话者的某种身体行动,并假设至少存在另一个话语参与者(卡特福德,1965,p.1)。卡特福德将翻译定义为:用一种语言(译语)的等值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卡特福德,1965,p.)。由此可以看出,卡特福德认为翻译实践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寻找等值,因此他对翻译问题中的“形式对应”和“文本等值”作了重要区分。文本等值是就特定的一对原文——译文而言,而形式对应则是一对语言间基于系统的宏观概念(杰里米.芒迪,2001)。这两者之间概念的差异就导致了翻译过程中转换的发生。卡特福德将翻译转换分为(1)层次转换;(2)范畴转换这两种。范畴转换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四种,分别是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及内部体系转换。下面,将以本学期以来在翻译课程学习中所遇到的日汉翻译的实际问题为例,从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方面来具体分析翻译转换在日汉翻译中的运用。

一、层次转换

层次转换一般指语法到词语的转换或词语到语法的转换,即在一种语言中用语法表达的部分在另一种语言中可以用词汇表达。具体在《隅田川》日汉翻译中的实例如下:

薄暗い釣ランプの光が痩せこけた小作りの身体をばなお更に老けて見せるので、ふいとこれが昔は立派な質屋の可愛らしい箱入娘だったのかと思うと、蘿月は悲しいとか淋しいとかそういう現実の感慨を通過して、唯だ唯だ不思議な気がしてならない。

译文:(阿丰)那矮小瘦弱的身体在屋顶昏暗的煤油灯下显得更加的苍老,一想到她曾经也是大当铺里那个招人疼爱的千金小姐,对现实悲凉寂寞的感慨就涌上罗月心头,让罗月觉得无限悲楚。

由于日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及句子构成上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要将这段日语译成汉语,就必须做出例如将日语中的否定变成汉语中的肯定之类的调整,也就是所谓的翻译转换,其中最后一句话的翻译就是翻译转换中的层次转换。日语中“てならない”前接用言连用形,意思是“~~得不得了”,表示程度很深,而翻译成汉语时,就必须用“无限”、“非常”之类表现程度之深的词语来表达这一日语语法,这就是在翻译中发生了层次转换的情况。

二、范畴转换

(一) 结构转换。

它包括主动态和被动态的转换,肯定和否定的转换,物称主语和人称主语的转换等多种形式。然而众所周知,卡特福德是以英语、法语、俄语等印欧语系为研究对象提出的翻译转换理论,他所描述的翻译转换也都是印欧语系之间的翻译转换问题,所以本文认为卡特福德翻译转换中的一些理论可能在非印欧语系的日语和汉语的翻译中并不完全适用。比如卡特福德所认为的结构转换是翻译中最常见的转换形式这一点,就在日汉翻译过程中并未有明显体现,这可能是与日语中经常省略主语的习惯有关。结构转换体现在《隅田川》日汉翻译过程中的实例如下:

まだしも自分とお豊の生きている間は、あの人たちは両人の記憶の中に残されているものの、やがて自分たちも死んでしまえばいよいよ何も彼も煙になって跡形もなく消え失せてしまうのだ……。

译文:好在自己和阿丰还活着,这些人还可以残存在两个人的记忆里,倘若自己和阿丰都死了,一切都会化为云烟消失地无影无踪……

这句话中,翻译过程中的结构转换主要体现在前半句,属于被动和主动之间的转换。“に残されている”在日语中属于动词的被动形式。日语被动态分为直接被动和间接被动,经常用来表示受害,可以说是日语中一种特有的惯用表达方式。而汉语中则没有类似表达,如果将日语中这样的被动态直接翻译成汉语“被留在了”,很明显会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因此在这里就必须进行翻译转换,翻译为“留在”这样的主动形式,这就发生了所谓的结构转换。

(二) 词类转换。

词类转换包括从一种词类转换成另一种词类,就是通过原语与目的语之间词类的词性转换,以达到符合目的语表达方式的目的。日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形式有很多,包括副词与形容词之间的转换,副词与动词之间的转换,副词与名词之间的转换等等。词类转换体现在《隅田川》日汉翻译过程中的实例如下:

A:夕方になると竹垣に朝顔のからんだ勝手口で行水をつかった後そのまま真っ裸体で晩酌を傾けやっとの事膳を離れると......

译文:一到傍晚,罗月便会在缠绕着牵牛花的篱笆墙的后门冲个凉,之后就那样光着身子坐下来小酌几杯,然后才会离开饭桌。

在这里,翻译过程中的词类转换体现在“真っ裸体で”的翻译上。原文中这个词是以名词形式出现的,而日语中也不乏用名词修饰动词来表示状态的情况,但在汉语中则没有这一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时就必须进行词类转换,将原文中的名词在汉语译文中用一个表示状态的短语而非名词来表达,即翻译为“光着身子”这样的形式。

B:滑らかな満潮の水は「お前どこ行く」と流行唄にもあるようにいかにも投げ遣った風に心持よく流れている。

译文:平静的满潮河水如同流行歌曲里唱到的:“你要去往何方”一般,肆意欢快地流淌着。罗月师傅微闭双眼,自顾自地哼起歌来。

在这里,翻译过程中发生了两次词类转换,第一次是将“投げ遣った”这个日语动词翻译为“肆意”,而没有用它原文中的动词形式,因为日语中经常用动词的“た”型修饰名词,而汉语则没有用动词修饰名词的表现,因此必须做出词类的转换。第二次是将“心持よく”翻译为“欢快地”,即将原文中的形容词转变为副词,以符合汉语中副词修饰动词的表达形式。

(三) 单位转换。

单位转换又可以叫阶级转换,主要指目的语的翻译等值与原语处于不同的阶级(杰里米.芒迪,2001)。所谓的“阶级”,就是指词素、词语、从句以及句子这样的各种语言单位。例如,日语原语中用日语中常见的“名词+助动词+动词”这一表达形式,有时在翻译成汉语时如果依然用“动词+名词”的形式,则会发生意思重复的现象,不符合汉语表达,因此就必须进行翻译转换。单位转换体现在《隅田川》日汉翻译的具体实例如下:

そして売地や貸家の札を見て過る度々、何ともつかずその胸算用をしながら自分も懐手で大儲がして見たいと思う。

译文:路上有许多出售土地和出租房屋的广告牌儿,罗月每次看到后又开始在心里盘算要是自己也能不费力气地赚一笔大钱就好了。

在这里,翻译过程中单位转换主要体现在“胸算用をしながら”的翻译上。原语中这算一个句子,而在翻译为汉语时则直接译成了“盘算”这样一个动词,这是因为日语中的“胸算用”虽然是个名词,但翻译成汉语时却是“心里盘算”、“估计”这类本身就包含了动作意思的词语,因此译成汉语时只要译出“胸算用”这个名词,就能表达“胸算用をしながら”整个结构所表达的意思。这就体现了翻译过程中目的语用一个词语表达原语中一个句子的单位转换。

(四) 内部体系转换。

这一类转换发生在原语和目的语都大致属于相同的语系,但是“翻译牵涉到目的语系统中不对应术语的选择”(杰里米.芒迪,2001)。而卡特福德在其《翻译的语言学理论》的书中,描述内部体系转换时所举的例子也是同属印欧语系的英语和法语的例子。日汉翻译则属于不同语系之间的语言转换,其翻译过程中是不是也会发生卡特福德所描述的同语系语言之间发生的内部体系转换,是本文还需继续搜集资料进行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卡特福德所提出的以英语、法语、俄语等印欧语系下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翻译转换理论,在不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语和汉语的翻译过程中同样具有可操作性,并对其有现实指导意义。然而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由于语系的不同,翻译转换理论只是在日汉翻译的部分情况中有可操作性,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日汉翻译情况,因此本文还有遗留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翻译转换理论有其局限性,即只注重词语句子层面的翻译,而忽视了一段或是整篇文章所传达的意思,因此我们在翻译实践中应该在积极运用翻译转换同时,注意文章的整体布局,不能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再次,本文之所以选择日本文学作品《隅田川》中的句子作为实例,是因为本学期在基础笔译课程中我们将其作为翻译练习对象,同时老师又对我们的译文进行了分析讲解,因此对其较为了解。而要分析翻译转换理论在日汉翻译中的体现,可能需要各种文本类型作为实例,才更有典型性和说服力,因此本文选择同一篇文学作品中的某些句子作为实例显得说服力不足,这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商务印书馆

[2]何漂飘·徐飞·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英汉翻译探究[J]·2013.07

[3]丁佳·日语被动句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研究[D]·2012

[4]冯建秀·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英汉译本探析——以《爱玛》汉译为例[J]· 2013.10

[5]汪艳·从等值理论看卡特福德“翻译转换”说[J]·2009.02

[6]吴侃·汉日翻译技巧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7]滑志丛·日汉翻译的翻译转换模式·[D]·2014

[8]陶晶·谈日汉翻译中的语序转换[D]·2013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83-02

猜你喜欢
翻译实践
《傲慢与偏见》中文译本中语义反向迁移的分析
浅析卞之琳英诗汉译之“以顿代步”
翻译理论的类别与翻译实践相关性研究
预设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谈翻译实践的重要性
试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翻译专著与教材的成功嫁接
翻译活动中母语的重要性
篮球意识训练的相关因素研究
顺应理论视阈下的汉谚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