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方涛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00)
晚清政府中的洋人群体研究
舒方涛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252000)
摘要:晚清政府为“自强”、“求富”而学习西方对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其教训和弊端也是深刻的。文章立足于时代的背景之下,通过对外籍人才群体的特征分析,进而考察外籍人才对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作用及其影响,对当下国外人才的引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晚清时期;洋人群体;人才引进
一、外籍来华人士的宏观背景
清王朝后期国势衰微,社会危机开始迸发,旧有选官体制僵化,出现了人才不继的局面。同时,国势衰落带来了束缚的日渐松懈,“后生新进,顾忌渐忘稍稍有所撰述”。地主阶级开始发声,沉寂百年之久的经世思想再度活跃,客观上为外籍人才及外国先进技术的引进提供了平台。
鸦片战争后,统治集团内部的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变。1861年1月,恭亲王奕等人向咸丰帝提出“傥酌雇夷匠数名,在上海制造(枪炮),用以剿贼,势属可行”的建议得到批准,这一事件标志着清政府引进外籍人才策略的正式确立。
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下,外籍人士开始进入中国社会的各方面,而晚清来华洋人群体的形成,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产物,标志着闭关锁国的中国开始以相对开放的姿态接受原本属于资本主义的新鲜血液。该群体的看法建议,对近代中国的改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晚清外籍人才的特征
清政府从哪一个国家引进外籍人才取决于这个国家在近代科技上的优势地位。像英法两国率先迈向现代化,在技术和专家型人才积累上占据的优势,所以洋务运动最初选择从英法两国引进人才。如福州船政局从选址到人才培养都由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主持。金陵机器局由英国人马格里协助创办。
19世纪70年代,德国开始崛起。洋务派官员捕捉到这一新形势,李鸿章说:“德国陆军枪炮操法最为擅长。”从70年代后,洋务派开始聘请德国军官和军事人员。甲午战争后,日本的教育、军事力量、战争表现震撼了中国各界,一批有识之士把目光转移到日本。这一时期,日本的一批军事教练和部分法律学人才相继受聘来华。
可见,晚清引进人才首先是开始近代化早的国家,如英、法、德。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储备。
大部分来华外籍人士利用其掌握的科技知识和管理经验,从事并开展着相关行业。第一类是掌握近代军事技术的人才,协助训练陆海军。李鸿章的淮军聘请执教者中“大多出自常胜军,或戈登介绍,只有少数系由英法军直接投效”;袁世凯聘请巴森斯等德国军官协助训练新军。第二类是顾问群体。新式事业的创办促使一批顾问群体在官僚阶层聚集。如洋员马格里在李鸿章创办上海洋炮局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类是充当学堂教习,培养专业人才。如在1895年创办的天津中西学堂,盛宣怀便与总教习丁家立共同拟定大学章程。
三、晚清外籍人才的贡献
洋务运动之后,一些外籍人才为洋务大员出谋划策,他们以其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为雇主效力,推动力新式事业发展,并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在1880-1895年,北洋海军聘请的5位总教习:葛雷森、式百龄、琅威理、汉纳根、马格禄,其中尤以琅威理的指导最为得力;在制舰技术上,1877年9月,在洋匠舒斐,古都阿,苏法热,嘉部勒等指导下,“威远”号建成,从而实现了从木壳向铁协船的升级换代。在一定程度上,清政府的官办军工民用企业对晚清经济具有振兴的意义,对中国走向世界也起到桥梁的支撑。
在外籍人才的管理上,清政府对担任监工、工师等职务的规定中有一项重要任务便是教导华人。福州船政局在创办之初即申明,“不重在造而重在学”,要求受聘洋教员认真履行职责,促使本土学徒能够掌握基本技术。为了培育科技人才,清政府还创办了一批学堂,并聘有外籍人才。就教学效果来看,造就人才甚众,清政府内主管教育的各级官员也对受聘洋教习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在晚清,虽然受聘直接参与留学生事务的洋员仅有日意格,斯恭塞格和高氐耶,但包括三人在内的所有洋教员在推动留学事业的开展和科技人才的培养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在引进外籍人才的过程中,清政府基于聘具有请真才实学的人原则,牢牢掌握着聘用权,通过外国机构、相关企业和外籍人士的推荐,引进一批有能力的洋员来华效力。其中,多数人都能恪尽职守,尽心尽责,将职业视为事业,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当然,清政府聘用的洋员也并非全都遵守约束,尽心竭力。如湖北开采煤铁总局聘用的英国矿师马立师“不谙地学,化学,遂致旷时靡费”,合同期满后,即行辞退。由此可见,晚清政府各级官员由于并不具备近代科学技术知识,故而难以准确判断受聘者的资质。同时,由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洋人在中国优越感渐增,常常出现不遵守清政府规则的现象,尤其在19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两次聘请洋人担任中国军队的将领,不仅频繁发生冲突,而且外国领事乘机干预,从而损害了中国主权。
从中西文化碰撞的晚清到全球化与多极化并存的当代,其中共存的真理便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无法摆脱周围环境而单独存在。为了获得持续发展,中国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思想碰撞、技术交流、经验互通,同时,这也要求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实现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长久屹立。
参考文献:
[1]李志;晚清幕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向中银;晚清外聘人才管理制度初探[J];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04期
[3]向中银,杜佳鸣;清政府聘用洋员政策与中国早期现代化[J];《求索》2002年06期
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85-01
作者简介:舒方涛(1992-),男,汉族,山东日照贯,研究生,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