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10)
系统论视域下的翻译技术课程建设
王华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10)
摘要:本文首先从系统论视角分析了现代语言服务行业中翻译技术的整体构成,指出国内翻译技术课程内容远远落后于业界相关技术实践,课程结构设置也存在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借用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等理论原则,根据当前国内翻译技术课程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旨在促进高校翻译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系统论,语言服务,翻译技术,课程建设
1. 引言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网络经济、社交网络、信息过载、数字人文主义、数字鸿沟、物联网、语联网等流行术语层出不穷,这反映出信息技术对全球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Cronin(2012:90)在其专著TranslationintheDigitalAge中提出了“everyware”的概念,泛指数字化时代包括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PAD、手机等在内的各种电子工具。在泛在网络(Ubiquitous Network)的支持下,这些设备无处不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他强调:“在此基础上,翻译方式、翻译内容、翻译实质和翻译主体等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Proz.com①(2013)发布的StateoftheIndustry:FreelanceTranslatorsin2012中的数据显示,翻译记忆技术已经成为全球专业译者的必备技术,专业译员普遍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机器翻译工具和听写/语音识别等工具来提高翻译效率。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翻译技术已经渗透到翻译实践的方方面面,两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2. 系统论视角下的现代翻译技术构成
系统论是由理论生物学家冯·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创立的。他于1968年发表的专著GeneralSystem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Applications已成为公认的一般系统论代表作。冯·贝塔朗菲认为系统科学是对各门科学(如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等)中所涉及的“系统”的科学探索和相关的科学理论,该科学还适用于所有系统的原理性学说,即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论是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不仅揭示和概括了系统科学最基本的原则和规律,还具有哲学的本体论意义,因此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冯·贝塔朗菲认为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他将其定义为“系统是相互作用的多元素的复合体”(冯·贝塔朗菲1987:31)。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视为一个系统,每个系统都由一系列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随着社会对专门语言服务需求的增多,全球翻译市场与跨国服务供应链逐步形成,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语言服务行业逐渐形成,语言服务生态系统也由此产生。现代语言服务不仅仅涵盖传统的翻译口笔译服务,还包括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本地化工程、技术写作、多语文档排版、本地化测试、本地化项目管理、情报编译、本地化与国际化教育、研究、培训和咨询等内容(DePalmaetal. 2014)。现代语言服务业务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的业务类型不仅需要在特定的流程中借助多种技术手段处理,还需要多种翻译工具共同发挥作用。每一种技术和工具都可以视为技术系统中的组成要素,要按照翻译项目类型和项目需求,动态地融合在翻译活动之中。现代翻译技术是翻译记忆技术和机器翻译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综合。这些技术虽然具有不同的功用,但是在整体上为翻译主体所用,在翻译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为完成翻译而服务,由此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翻译技术系统。
在上述翻译技术系统之中,我们根据系统要素与翻译本身的远近关系,可将翻译过程中的各种技术划分为核心技术、关联技术和基础技术(或支撑技术)。每种技术既在翻译活动中独立发挥相应的作用(如图1所示),又为完成翻译目标发挥整体功效。
图1 翻译技术系统的构成
核心技术、关联技术和基础技术(或支撑技术)等子系统共同组成翻译技术系统。因为翻译是翻译活动的核心内容,所以整个翻译过程围绕着翻译产品(或服务)的语言转换任务而展开。在这个过程中,直接实现翻译转换的技术是此技术系统中的核心技术,也即核心要素,这是决定翻译技术性质的根本要素;如果此种要素缺失,那么整个翻译技术系统之间的结构就会瓦解,翻译技术系统便无从谈起。与核心技术联系紧密的是翻译工程、排版、测试和管理等技术,可统称为关联技术。例如,翻译管理技术为翻译项目中的翻译过程管理提供支持;内容管理技术为服务方或客户方的业务内容提供平台支持。基础信息技术可衔接上述三个层面的技术环节和工作流程,为翻译服务提供基础性、全局性和系统性的信息技术支持。
具体来说,辅助翻译技术是与翻译直接相关的核心技术;工程技术在翻译和本地化流程中处于翻译之前和之后的两个环节,即进一步对核心翻译技术提供支持和保障,为翻译的实现提供先决条件和后置条件,并在翻译过程中与其他技术相互作用;翻译测试和翻译排版等技术从翻译过程的不同环节和不同层面为翻译提供技术支持;翻译管理技术贯穿于翻译流程始终,既关照某个翻译流程的细节(如译前的术语管理),又起到统摄全局的作用(如翻译全局的术语管理);内容管理技术为翻译内容创建、存储、提取和优化做基础性、全局性的准备,属于更为宏观的子系统;基础信息技术是指在翻译活动中提供底层基础技术支持的信息技术,如编码转换、文字处理、语料处理、文档转换、通信技术、互联网、数据库以及其他电子资源等,在翻译技术系统中属于技术子系统,在功能上发挥基础支撑作用。由此,从基础到核心再到关联层次,上述技术在翻译活动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翻译技术系统。
鉴于语言服务行业中翻译技术的重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翻译技术教育应当围绕翻译技术展开,全面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多种翻译技术的能力,以解决翻译实践中技术相关的问题。根据系统的反馈规律:“把系统的(部分)输出又反过来作用于系统的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再输出产生影响,进而对于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产生影响,影响系统的进一步输出。”(陈其荣2006:172)我们将上述翻译技术系统的真实信息反馈到翻译教育之中,可以管窥当前翻译技术教育的基本情况。
3. 当前国内翻译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从高校翻译教育发展来看,截至2016年5月,国内已经有230所高校设立翻译本科专业,206所高校设立翻译硕士专业,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翻译技术课程纳入翻译教学体系,学界对于翻译技术教学的思考不断增多。
穆雷(1999)在《信息社会对翻译教学的影响》一文中较早地提出:“在信息化条件下,翻译教学内容及形式应如何做出改变。” 柯平和鲍川运(2002)在调查世界各高校口笔译专业及翻译研究机构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CAT相关课程,为国内高校CAT课程的设置提供了参考蓝本。徐彬(2006)详细论述了翻译课程中引入CAT技术的必要性,以及CAT技术对教学研究的促进作用。吕立松和穆雷(2007)深入剖析了机器翻译教学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了应对策略。钱多秀(2009)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开设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进行了教学反思。俞敬松和王华树(2010)对北京大学CAT专业课程的体系建设、培养目标和方向等问题加以阐述。张政和杨义宽(2012)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MTI计算机辅助翻译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情况。于红和张政(2013)等提出在CAT课程教学中引入翻译项目管理的概念,以达到翻译人才培养专业化、实践型和职业化的要求。周兴华(2013)介绍了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的相关资源和教学方法,并提出使用免费资源缓解教学资源短缺的困境。王华树(2013)结合行业翻译技术应用,对比国内外翻译技术课程的设置,构建了面向语言服务行业需求的MTI课程体系。徐彬(2014)认为翻译专业的翻译技术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认知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基本理念,并在翻译技术教学中注重培养项目管理能力。傅敬民和谢莎(2015)针对翻译时代的变化,讨论了翻译技术教学中包括课程体系建设在内的五个方面的问题。
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已有的研究或强调翻译技术的重要性,或介绍翻译技术课程的教学概况,或分享某高校的翻译技术教学实施案例,但对于翻译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得不够深入,提出的建议也不够具体,针对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方面的论述更是言之甚少,乏善可陈。
笔者在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之间,对全国范围内32所翻译院校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进行了调查②,在结合上述翻译实践中的翻译技术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翻译技术课程的建设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主要问题分析如下:
第一、课程内容单一。多数高校的翻译技术课程重在讲解某一种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应用(如大部分时间在讲解SDL Trados或雅信CAT工具的操作),没有认识到现代翻译活动过程的复杂性以及现代翻译项目类型的多样性,忽视了行业新技术在翻译项目各个环节中的实战应用。事实上,在现代翻译项目中,CAT工具的应用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还需要用到多种多样的翻译技术和工具,即上文提到的现代翻译技术体系中的多个技术要素。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对翻译人员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翻译技术课程中也应该增加相应的内容。
第二、课程内容庞杂。有八所高校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内容庞杂,盲目求全而不顾课程质量。从MS Word操作到Photoshop图形图像制作,从技术写作、机器翻译到术语管理再到本地化项目管理等等,这些高校希冀一门课程包揽所有翻译技术内容。因此,课程模块之间逻辑不通、层次不清、不成体系,而内容庞杂又导致了课程内容浮浅、蜻蜓点水以及没有主次等问题,这样学生很难抓住学习要点,不仅无法深入掌握翻译技术能力,而且最终很难达到翻译技术课程起初设立的目标。
第三、课程内容陈旧。调查发现,五所高校翻译技术课程的内容十分陈旧,授课内容的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僵化。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已经从网络时代进入了云计算时代,有些教师却还在讲解十多年前的技术和方法。例如,部分高校的翻译技术教师使用Windows XP系统(距今有15年的历史),有些教师还在使用雅信CAT 2.5(距今也有15年的历史)辅助翻译工具,或使用MS Word 2003版本(距今有13年的历史)演示翻译技术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事实上,微软在2014年4月已经停止对Windows XP的各种服务支持,并于2015年9月份发布了MS Office 2016版本;雅信辅助翻译工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也推出了多个版本,目前最新单机版本是雅信CAT 4.0,最新网络版本是雅信CATS 5.0。
第四、课程内容随意性大。虽然绝大多数高校课程规划中设置有“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课程名称,但是有些课程名不副实,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例如,某些高校的课程内容根据授课教师的偏好而定,如果授课教师擅长语料库,翻译技术课程变成了语料库语言学课程;如果授课教师擅长图形制作,翻译技术课程则主要讲解图形设计和排版的内容;部分院校由于师资问题,课程的前半部分讲解汉英互译的内容,后半部分讲解与翻译技术相关的内容。
综上所述,在行业中使用了多种多样的翻译技术,在当前的翻译技术教学中(尤其是MTI教学中)应该涉及这些内容,但是事与愿违,翻译技术课程本身出现了问题,这是因为开设课程不当所致。这些问题反映了一个严峻的事实,即高校翻译教育和翻译行业中的技术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企业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输出严重脱节,这种状况很难满足我国语言服务行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对合格的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这是翻译教育者不得不反思的问题。面对诸多问题,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举措呢?
4. 系统论指导下的翻译技术课程建设对策
系统论认为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区别、相互排斥、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由此产生了系统的基本原则。本文重点从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等理论视角对翻译技术课程建设进行综合讨论。
4.1翻译技术课程的目的性原则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由其要素按一定的目的组成的。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一定范围内,其发展变化表现出坚持趋向某种预先确定的状态(邝孔武、王晓敏2012:6)。系统总是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而达到目标,内部各子系统是为了完成大系统的既定目标而协同工作的。系统的目的性原则要求我们理清翻译教育的目的,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翻译教育的定位。
在现代语言服务行业中存在多种与翻译相关的岗位,不同岗位的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或素养,而语言服务人才的技术能力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翻译教育理念,重新审视当前翻译教育中的问题,从原来培养单一翻译技术能力人才转变为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具有综合翻译技术能力的多元化人才。对此,相关翻译院校应以市场对不同类型的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在课程内容的建设方面,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设置,增加翻译技术课程的比重,加强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差异化的竞争力;在课程目标设置上,不仅要注重职业翻译人才的培养,也要突出其他类型的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比如项目管理、本地化等专业人才的培养。
4.2翻译技术课程的整体性原则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各个要素既独立发挥作用,又互相协作发挥整体作用。系统整体性的观点要求我们把事物视为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统一的有机体,把它同周围环境千丝万缕的联系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进行问题研究时要从整体出发,从宏观全局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系统的本质,才能全面评估整体关系所起到的可维系事物和谐的巨大作用。
翻译作为一种流程式服务活动涉及诸多方面的因素,如译员与审校管理、技术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翻译项目管理、客户管理等(管新潮、熊秋平2012:97)。在真实的语言服务商业翻译环境中,一个完整的翻译业务流程不只局限在文字翻译上,根据项目类型的不同,可能还包括十多个甚至数十个处理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有翻译技术的深度参与,都可能涉及机器翻译技术、翻译记忆匹配技术、翻译文档解析技术、翻译格式转换技术、翻译质量控制技术、术语管理技术和翻译版面处理技术等等。这些技术在翻译过程中作为一个整体,共同为完成翻译任务发挥一定的作用。
目前,多数高校只开设一门翻译技术课程,远远无法满足上述语言服务实践的需求。借鉴国内外的课程经验,综合语言服务的需求,笔者建议将翻译专业的翻译技术课程扩展为翻译技术课程群,可以考虑开设计算机基础、现代信息检索、现代翻译技术与实践、术语管理技术、机器翻译原理与实践、技术文档写作、国际化与本地化技术、多媒体翻译和本地化桌面排版等相关课程,使之成为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同时,翻译专业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要统一思想,对翻译技术的重要作用达成共识,将翻译技术课程与其他翻译实践类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否则,会出现翻译技术课程教师全心全意提高翻译技术能力,而翻译技能课的教师对翻译技术视而不见的现象。例如,在“高级汉英互译实践”课程中,可以适当要求学生借助翻译辅助工具进行翻译练习,强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翻译技术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让多种翻译实践课程交互发挥作用,让学生将翻译技术课程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门课程的实践之中,帮助他们提前熟悉语言服务企业中翻译技术的应用环境,最终真正提升学生的翻译技术能力。
4.3翻译技术课程的层次性原则
冯·贝塔朗菲(1987:25)认为层次性是一般系统论的基本概念。层次性是指任何系统内部的各要素都是按照一定的联系方式和作用方式进行排列的组合。层次性观点要求我们在研究系统的时候,注意整体与层次、层次与层次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注意系统要素之间信息和反馈的联系方式和作用机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多维视角进行考察。
翻译实践中的技术从字符转换到翻译工程处理再到项目运作等,是一个难度由浅入深的技术体系。在翻译技术能力层面,至少要涵盖计算机基础技能、信息检索技能、术语技能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应用技能等。在翻译教育层面,与之相对应的翻译技术课程,在课程内部的知识之间,应该具备层次分明的特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应具备从简单到复杂的层级梯度分明的特点,确保不同层级的课程提升学生不同层次的技术能力。例如,在一个课程内部,CAT工具模块的应用应该遵循从基础到高级功能的顺序;在一个课程体系中,先讲解行业技术概况,然后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应用,其次才是本地化技术相关的课程。按照时间顺序,低年级开设翻译技术基础课程(如翻译与信息检索、计算机辅助翻译应用等)以提升学生的初级翻译技术能力,高年级可开设相对高级的课程(如国际化与本地化技术、本地化工程技术实践等)。
4.4翻译技术课程的开放性原则
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不断与外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种作用机制影响着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发展,这是系统稳定存在和发展演变的基础所在。冯·贝特朗菲(1987:36)指出:“每一个生命有机体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系统,在与外部环境不断地交换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过程中,通过其组成部分的不断的构成与破坏而维持自己,它永远不会处于化学与热力学的平衡状态,而是维持在与平衡状态不同的所谓的稳态上。”系统的开放性要求我们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研究看待事物,善于在动态中调控系统运动的过程,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
国际知名语言服务调查机构——卡门森斯顾问公司(Common Sense Advisory,简称CSA)发布的《2014年语言服务市场报告》(DePalmaetal. 2014)中的数据显示,传统笔译和口译服务占据近四年来的主要业务,但是,近年来一些与本地化服务有关的业务领域,如网站国际化、多媒体本地化、软件本地化、国际化服务、创译、国际化测试和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等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从长远来看,语言服务市场上将会持续出现新的业务,并催生出新的翻译技术,翻译技术体系也在动态中不断发展。所以,翻译技术课程内容不应该一成不变,而应根据市场的反馈及时调整和更新。比如,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开设诸如“多媒体本地化”、“手机应用本地化”、“跨境电商翻译”等高校中急缺的翻译技术课程,让课程规划与时俱进。
此外,在互联网+时代,翻译技术课程的建设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发展需要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配合。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翻译技术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多数翻译技术源自于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有着天然的联系,翻译技术课程内容完全可以与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充分整合。通过翻译技术课程与CMS(Course Management System)平台、MOOC平台以及移动学习终端的无缝整合,创建虚拟化翻译技术教学环境,可实现泛在网络(Ubiquitous Network)环境下的泛在翻译技术学习,大幅度提高翻译技术课程资源的可访问性、可交互性、可持续性以及可维护性,从而提升翻译技术教学的效率,促进翻译技术教育的发展。
当然,翻译技术教学的研究不限于课程建设,还涉及翻译教育体制改革、师资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多方面的问题。限于本文篇幅,笔者将会另外专门撰文讨论。
5. 结语
翻译领域正在发生巨大的技术变革,百度机器翻译技术目前现已支持27种语言,702个翻译方向,在全球拥有超过五亿的用户,每天响应着近亿次翻译请求;谷歌研发的机器翻译可以实现100多种语言之间的互译,每天的用户量超过两亿人,接受十亿次翻译指令,每天翻译的文字相当于100万册图书,超过全球专业翻译一年的工作量;微软利用人工智能和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s)技术,可实现机器“同声传译”;谷歌正在尝试在谷歌翻译中加入“深度学习”功能,让机器翻译变得像AlphaGo一样聪明。类似的技术变革接连不断,将极大提升翻译行业的生产力。正如Chan Sin-wai(2015:1)在其专著RoutledgeEncyclopediaofTranslationTechnology中的前言中所述:“翻译技术早已成为翻译实践的规范、翻译研究的重要部分、翻译教学的新范式、翻译行业的主流趋势。”
在“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大背景下,我们应将翻译人才的技术能力培养和课程建设放在宏观的语言服务系统环境之中,以语言服务行业职业翻译人才为基本培养定位,根据市场现实需求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设计课程体系,努力缩小产学研之间的差距,将语言服务企业资源高效整合到培养过程之中,将现代化教育技术与翻译技术课程进行多层次整合,将科研和教学培养进行深层次整合,多方协作共同培养具备综合技术能力的语言服务人才。这对于加强国家语言能力建设,促进语言服务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附注
① www.proz.com网站是世界领先的翻译工作交流平台之一,拥有全球超过30万活跃的职业译者用户和翻译公司用户。
② 笔者直接参与了中国翻译协会LSCAT项目培训实施,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之间,共调查了全国各地32所开设翻译专业的高校的翻译技术课程大纲情况,并对多数授课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
参考文献
Chan Sin-wai. 2015.RoutledgeEncyclopediaofTranslationTechnology[C]. London: Routledge.
Cronin, M. 2012.TranslationintheDigitalAge[M].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DePalma, D. A., V. Hegde, H. Pielmeier & R. G. Stewart. 2014.TheLanguageServicesMarket: 2014 [R]. Cambridge: Common Sense Advisory, Inc.
ProZ.com members. 2013.StateoftheIndustry:FreelanceTranslatorsin2012 [R]. [2016-02-09]. http://www.proz.com/industry-report.
陈其荣. 2006. 当代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冯·贝塔朗菲. 1987. 一般系统论(林康义等译)[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傅敬民、谢莎. 2015. 翻译技术的发展与翻译教学[J]. 外语电化教学(6):37-41.
管新潮、熊秋平. 2012. 翻译管理流程的界定与优化[J]. 工业工程与管理(2):97-101.
柯平、鲍川运. 2002. 世界各地高校的口笔译专业与翻译研究机构[J]. 中国翻译 (6):59-66.
邝孔武、王晓敏. 2002.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第2版)[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吕立松、穆雷. 2007.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J]. 外语界(3):35-43.
穆雷. 1999. 信息社会对翻译教学的影响[J]. 上海翻译(4):45-47.
钱多秀. 2009. “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教学思考[J]. 中国翻译(4):49-53.
王华树. 2013. 语言服务行业技术视野下的MTI技术课程体系构建[J]. 中国翻译(6):23-28.
徐彬. 2006. CAT与翻译研究和教学[J]. 上海翻译(4):59-63.
徐彬. 2014. 翻译技术教学新思考[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07-111.
于红、张政. 2013. 项目化教学:理论与实践——MTI的CAT课程建设探索[J]. 中国翻译(3):44-48.
俞敬松、王华树. 2010. 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专业教学探讨[J]. 中国翻译(3):38-42.
张政、杨义宽. 2012. MTI CAT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上海翻译(2):44-47.
周兴华. 2013. 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方法与资源[J]. 中国翻译(4):91-95.
(责任编辑管新潮)
作者简介:王华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翻译理论、现代翻译技术、翻译项目管理。电子邮箱:wanghuashu@vip.qq.com
[中图分类号]p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921-(2016)03-0053-05
[doi编码]10.3969/j.issn.1674-8921.2016.0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