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启亮 雷学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29;南开大学,天津,300071)
基于文本分层的人机交互翻译策略
崔启亮雷学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29;南开大学,天津,300071)
摘要: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与人工翻译相辅相成,影响着翻译工作方式。根据客户的文本使用目的及其对译文质量需求,将各种文本分层为参考级文本、常规级文本和出版级文本,并结合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和人工翻译的特点,确定适当的翻译策略:机器翻译主导策略、人机交互翻译策略、人工翻译主导策略,以实现译文质量、效率和成本的平衡,进一步丰富文本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文本分层,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人工翻译
1. 引言
20世纪60年代诞生了文本类型理论,此后各种研究文本类型的著作相继诞生,其中的杰出代表是英国的Peter Newmark和德国的Katharina Reiss,前者著有《翻译问题探讨》(1981)和《翻译教程》(2004),后者著有《翻译批评——潜能与局限》(2000)。两位翻译理论家根据语言的不同功能,在各自的著作中对文本进行了划分,提出了基于文本类型的翻译理论并提出了相关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文本类型研究随即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时至今日,对文本类型及其翻译策略进行研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使得文本多样化,使用目的多元化,文本译文质量要求多层次化。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翻译工作方式,而且影响着翻译策略的选择。根据对商业翻译市场的需求分析,发现不同文本类型的材料,由于使用目的的差异,对译文质量的要求不同,可以选择机器翻译、人机交互翻译和人工翻译等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实现成本、效率、质量和用户满意的最佳平衡。
2. 文本分层及其动因
为了在成本、效率和质量之间达成最优平衡,需要对文本进行分层,那么什么是文本分层,分层的动因和依据又有哪些呢?
2.1文本分层的含义
文本分层即根据客户使用文本的目的和对文本译文质量的期望而将文本划分为多个层次。根据文本使用目的、译文质量要求和成本限制,通常可以将文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参考级文本,使用该类文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基本信息,其译文信息可以允许有所缺失,仅供读者参考;第二层为常规级文本,该类文本多用于对用户进行操作指导,译文需要忠实于原文,术语准确,意义完整,允许个别可读性稍差语句的存在;第三层为出版级文本,这类文本的译文用于印刷出版或者正式发布,需要忠实、通顺甚至优雅。其中,用户对参考级文本译文的质量期望最低,对出版级文本译文的质量期望最高。
翻译是关于信息交流及信息传播的工作。将文本分为参考级、常规级和出版级,不同级别对应不同的翻译方法,可以满足市场化翻译工作的需求,从而降低翻译成本,提高翻译效率,保证交付时间,交付适当质量的译文,实现最优效率,提高用户满意度。
2.2文本分层的动因
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对翻译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翻译对象经历了从宗教典籍翻译到文学翻译的转变,再到当今应用型翻译的蔚然成风(如法律、航天、机械、汽车、医药、金融、通信等)。翻译对象不断增多,数量扩大,文本形态丰富多样,其使用目的也各不相同。
文本使用目的多样性决定了用户的翻译需求对文本译文质量需求的多样性。对于某些翻译材料,由于其用途和目的的不同,翻译质量不再是翻译活动成败的唯一关键,例如翻译的时效性有时比翻译质量更加重要。对于客户来说,质量、交付时间和预算(成本)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在这三者之间达成平衡更为关键。文本的不同使用目的决定着用户不同的译文质量需求,而不同的译文质量需求又影响着用户的翻译预算成本。对于语言服务提供商来说,如果客户提供的翻译费用不具有竞争性,且对质量要求适中,那么找到一种经济适用的翻译途径至关重要,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可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对于参考级文本,用户不愿花费过高成本对其进行专业翻译,最理想的状态是花费尽可能小的成本就可得到译文。由于其数量巨大,用户对即时性要求较高,机器翻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于常规级文本,由于质量要求适中,术语准确,忠实原文,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作用可以大大提高译文准确度,并且保证术语准确,减少译员重复翻译,缩短交付时间,提高翻译效率。对于出版级文本,由于出版或者正式发布的需要,其译文质量要求较高,需要采取人工翻译为主的翻译策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极其必要,译员需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掌握快速学习的能力,能动地制作出高质量的译文。语言服务提供商需要使用先进的翻译技术,运用高效的项目管理能力,采取科学的翻译流程来保证译文的高质高效。
2.3文本分层的依据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源于各行各业的文本种类日益丰富,人们翻译不同的文本会出于不同的使用目的,进而产生不同的质量需求。首先,有的文本是为了获取基本信息,仅供参考,因而其译文质量要求不高,能参考即可。其次,有的文本是为了获取准确的信息,实现指导、引导、传播和宣传的作用,其译文质量要求适中,需要术语准确,表达通顺,忠实原文,对文采不作要求,但须符合特定文本的特征要求。再次,有的文本是为了获取高质量的信息,即蕴含在源语中的思维和情感,从而实现教育、审美、明示、规范和经济的作用,用于出版或者正式发布,这类文本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忠实原文、语句通顺,并符合特定文本的表达习惯,有时对文采有较高要求,对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有较高的要求。译员在翻译过程中要能动地采取相关策略,尽可能让译文反映原文特征,甚至在效果上超越原文。
根据译文的不同使用目的,其质量需求大致有三类,即低质量译文需求、中等质量译文需求和高质量译文需求。三种质量需求层级分明,根据不同层级的质量需求,作者将各类文本进行归纳总结,划分为三种层级的文本。
3. 文本分层模型
如前文所述,根据文本的不同使用目的及其对译文质量的不同需求,可建立包含参考级、常规级和出版级文本在内的文本分层模型。模型的每一层均包含若干主题和类型的文本(见图1)。
图1 文本分层模型
需要指出的是,在图1所示的文本分层模型中各层级文本所对应的翻译主题和类型是根据当前市场化翻译公司和本地化服务公司的翻译项目实践总结而来。由于翻译的题材和类型数量众多,而且相同题材的内容由于翻译的使用目的不同,可能也会有不同的译文质量要求,本文的文本分层模型是通用模型,在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需要灵活应用。
3.1参考级文本
参考级文本大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这类文本的翻译目的是为了获取基本信息,供那些不需要了解准确含义,只需浏览其大意的用户参考使用。这类文本对翻译的即时性要求较高,用户往往期待即翻即用。
人们会通过邮件和聊天软件(如Skype、微信、飞信、QQ等)与他人保持着沟通。如果遇到语言互不相通,则需要寻找翻译媒介,聘请职业译者似乎没有必要,或者无法及时获取。这类文本的一个特点是内容的参考性,对译文质量要求较低,有时只要其中几个字或词翻译正确,目标语言用户就能猜出对方要表达的含义。
跨境电子商务(如阿里巴巴、敦煌网和eBay等)网站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新信息产生,成千上万的国内外买家和卖家在这些平台上进行相互沟通和交易,如果仅靠职业译员对每条信息进行翻译,然后双方再进行沟通交易则不切合实际,效率低下,毕竟网站发布的众多货物和商家信息对客户来说只起参考作用。类似的仅供信息参考的文本还包括情报搜集、供技术人员阅读的参考资料、信息检索、信息抽取、自动摘要和产品文档等。
3.2常规级文本
随着现代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常规级类型的文本日益增多。其译文往往不需要文采飞扬,质量适中即可,即译文能忠实原文,语句通顺,符合特定领域的表达习惯,术语准确。如旅游、经贸、IT、机械、专利、电信、汽车、航天、生物、建筑、医药等领域的产品用户手册、新闻稿、科技文章、体育评论、说明书等均属此类。
这些文本通常属于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翻译这类文本的目的是为了进行说明、传播信息或者获取某方面的指导。其译文的指导性较强,不同语言的用户通常根据译后的内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以获得预期的目标,例如产品用户手册,在指导用户如何使用产品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其语言风格应该忠实于实际的表述,避免浮夸,术语要与目标语言实现对等,符合目标语文化的表达习惯。
3.3出版级文本
这类文本对译文质量要求较高,多用于出版社出版或正式发布。翻译这类文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该类文本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享受功能、高级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经济功能和规范功能。该类文本可分为两类:文化艺术科学类文本和法律法规类文本。
3.3.1文化艺术科学类文本
这类文本包括文化艺术类文本和科学类文本。文化艺术类文本包括散文、诗歌、戏曲、小说、广告、音乐剧、影视文本、古典作品等;科学类文本则主要包括科普和学科专著等出版社正式翻译出版的科学领域的书籍,该类书籍通常对某一专门课题或学科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具有论述系统、观点成熟和内容广博等特点,一般是重要科学研究成果的体现(叶继元2016)。文化艺术类文本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历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科学类文本则能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界和人类本身,培养人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文化艺术科学类文本是国家或组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类作品的翻译出版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对扩大对外影响力,提升国家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重要作用。翻译这种文本时需要对译文质量给予格外关注,译文质量就是最高生命线。如翻译中国的散文、戏曲和诗歌,仅仅忠实通顺还远远不够,达到优雅才是理想的状态,但优雅又必须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易于目标读者理解和接受,这样才能比较容易走出去,达到向外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翻译科学类文本要尊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能经得起推敲,经得起读者检验、用户检验和社会检验。如果翻译的质量过低,损害的不仅仅是原著,还会误人子弟,甚至破坏国家或组织的形象,所以在翻译这类文本时,必须对译文质量给予足够重视。在此,发挥作用的不仅仅是译者的翻译能力,还有翻译组织机构以及出版社的项目管理能力及其翻译和出版流程是否优化等因素。
3.3.2法律法规类文本
这类文本包括法律、法规、合同等。在词汇用语、句法结构以及文体风格上,它们具有鲜明的特点。在用词上,法律文本强调用词不仅要具体准确、严肃规范,还要有较强的概括性和包容性,法律语言用词必须符合法律语境,符合法律规范;在句法上,法律英语使用了大量的祈使句和陈述句;在文体上,讲究准确性、严肃性、专业性和规定性(李克兴2012:46-56)。这类文本的严肃性在于其具有法律约束力,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制性、规范性和稳定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对法律置若罔闻。正是由于具有法律约束力,所以每一个字词都需要谨慎对待,一字之差就会铸成大错。这对翻译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4. 基于文本分层的翻译策略
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有具体的目的。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了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目的法则”是所有翻译行为需要遵循的首要法则(Vermeer 2000:229)。本文据此认为不同层级的文本,译者或翻译项目负责人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及其译文质量需求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如前所述,根据文本使用目的、客户对译文的不同质量和交付时间需求,将待译文本分为参考级、常规级和出版级三大类。如图2所示,横坐标表示某类型材料译文要求的质量,纵坐标表示翻译策略。根据对当前国内翻译市场的不完全调查,翻译数量最多的是参考级文本,其与每个个体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如短信服务(SMS)、邮件(Email)、微博(Weibo)和即时通讯(IM)等,其对译文的质量要求也最低,因此采取以机器翻译为主的翻译策略。数量中等的是产品说明书、帮助文档、用户界面等常规级文本,其译文质量要求适中,需要采取以译前编辑(Pre-Editing)、翻译记忆(TM)、双语术语(Bilingual Terminology)和译后编辑(Post-Editing)相结合为特征的人机交互翻译策略。数量相对较少的是文学类材料、法律文件、广告和合同等高质量的出版级文本,其质量要求最高,因此采取人工为主的翻译策略。
图2 基于文本分层的翻译策略模型
4.1机器翻译主导策略
结合机器翻译是未来需求的发展趋势,一个金字塔形状的翻译市场正在形成,即受成本限制,只有10% 的任务需要人工翻译,70% 的文档需要机器翻译,而中间的20% 的信息则会采用译后编辑方式进行翻译(杜金华等2013)。由此可以预测未来将会形成一个很大的机器翻译市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跨语言网络资源呈爆炸式增长,极大地促进了机器翻译的发展。随着机器翻译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译文的可接受程度迅速提高,人们知道何时何地使用机器翻译以发挥其最大的效能。
针对参考级文本,由于客户对译文质量要求不高,译文仅作参考,客户希望迅速得到译文,可以采用机器翻译。有些材料可以全部使用机器翻译,提高效率,减少时间的浪费。如使用百度翻译、有道翻译、谷歌翻译、微软必应翻译等在线机器翻译软件或者企业定制的机器翻译等。机器翻译引擎能够利用其庞大的语料库和翻译模型,短时间内对待译文本进行翻译,特点在于即时、快速、高效和低质。信息参考级文本大量存在,渗透在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4.1.1信息获取
在信息获取应用方面,机器翻译多用于要旨翻译,即通过机器翻译了解大致内容,为那些不需要了解详细内容和准确含义,只需要浏览大意的用户所使用。该应用随着互联网跨语言资源的爆炸式增长而迅速发展,使得不懂外语的人也能够大致了解外语网页内容。在这种背景下,翻译速度的重要性大于翻译准确性。
例如,软件产品的代码注释,通常用于介绍代码的功能和逻辑结构,供程序员阅读,对终端客户没有价值,要将这些数目繁多的代码注释从原语翻译成目标语言,机器翻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IT公司的一些软件代码的注释使用了机器翻译将中文注释翻译成了英文注释,供国际客户和开发人员评审。
浏览外文网站时,不懂外语的读者可以使用浏览器的网页翻译功能,迅速将网页上的外语翻译成自己熟悉的语言。不过这种翻译的质量较低,但有参考价值,很多电子词典(如金山词霸、网易有道等)也都支持取词划译的功能,译文完全可以用于参考。
下例中的英文原文节选自英国卫报(The Guardian),译文一为有道机器翻译自动处理的译文,译文二为笔者人工翻译的译文。
原文:Zac Goldsmith, the independent-minded Conservative MP and environmentalist, has said he will run for London mayor next year if his Richmond constituents consent to him going for the job.
译文一:有独立精神的保守党议员扎克·戈德史密斯和环保主义者,曾表示,他将竞选明年的伦敦市长如果里士满的选民同意他做这项工作。
译文二:扎克·戈德史密斯是富有独立思想的保守党议员,同时也是一名环保主义者,他曾表示,如果明年里士满的选民支持他,他会竞选伦敦市长。
结合原文的意思,对比有道机器翻译的译文和笔者人工翻译的译文,可以发现有道翻译的这段文字完全可以用于信息参考。本文中所列举的信息参考型文本皆可以机器翻译为主导,以达到译文信息参考的目的。
4.1.2信息沟通
在信息沟通应用方面,机器翻译主要用于对短信、电子邮件、微博、社交网站和论坛等媒体文本的自动翻译。该类文本数量大、涉及面广,会有错别字,不符合语法规范,内容口语化,具有表达随意性和翻译实时性的特点。
下面是从网络上摘抄的一份英文邮件,使用谷歌在线翻译对其进行自动翻译:
原文:I have seen your advertisement in the China Daily today and I would like to apply for the post of sales manager. As you can see from my enclosed curriculum vitae, I have been working as a sales assistant for a large international company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this field and hope to develop my career in your company. I would be grateful if you could interview me at your convenience.
译文:今天我看到了你的广告在中国日报,我想应聘销售经理一职。正如你可以从我附上的简历看,我一直担任销售助理为一家大型国际公司十余年。我在这个领域很感兴趣,并希望发展自己的事业在你的公司。我将不胜感激,如果你能在方便的时候采访我。
下面这段内容是旅游网站论坛中一位网友向其他网友推荐杭州某一酒店的点评,使用谷歌在线翻译对其进行自动翻译:
原文:去住比较晚,订的豪华大床房,给了三楼最大的一间,确实比较大。环形落地窗,有个大阳台,对着所学校。床比较高,设施完善,值得去住,推荐。
译文:To live relatively late, booked deluxe double room, the third floor to the biggest one, is indeed big. Ring-ceiling windows, has a big balcony, facing the school. Bed is relatively high, amenities, it is worth to live, it is recommended.
通过对比上述两例不同场景下的原文和机器翻译的译文,可以发现机器译文虽然不够准确,译文质量欠佳,但大体意思已经表达清楚,可以用于信息参考。尽管机器翻还存在各种问题,它的译作有时候还不能实现“信、达、雅”中的第一个标准,但是它的即时易用性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它所拥有的网页翻译、英文软件的汉化、内码转换、对照翻译等功能,对用户在进行文字处理、网页浏览、阅读或撰写邮件时都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
4.2人机交互翻译策略
闫栗丽在题为“IT技术在翻译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的演讲中提到,人们已经进入了与机器人竞争的时代。在笔者看来,目前人类和机器翻译处于既合作又竞争的阶段,其中合作大于竞争,人机交互翻译就是二者合作的典型。
人机交互翻译即人机结合进行翻译,包含人助机译、机助人译和翻译系统的自我学习三个方面。人助机译主要体现在译前编辑,如对源语中简写词语的还原,特殊词语的替换和规范化处理等;机助人译体现在翻译记忆库、术语库、在线翻译和翻译词典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翻译的效率和准确率;翻译系统的自我学习则体现在翻译系统从译前编辑,术语库和记忆库的制作以及译后编辑中自动学习人工处理翻译材料的方式方法,不断改善系统翻译性能。
常规级文本多为实用性翻译材料,由于质量要求适中,翻译效率要求较高,可采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翻译记忆功能(Translation Memory, TM)、术语库、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 MT)、译前编辑(Pre-Editing)、译后编辑(Post-Editing, PE)和人工翻译(Human Translation, HT)相结合的方法(崔启亮2014:70),提高翻译效率,降低不必要的劳动强度和翻译过程成本。
计算机辅助翻译是计算机和翻译学科的交叉,翻译记忆和术语库是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两个核心技术。翻译记忆是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以句段为单位进行匹配,形成翻译记忆库。人工翻译后计算机存储原文和译文的翻译单元信息,再次遇到相同文本时,系统会自动对翻译文本和记忆库进行对比匹配。通常有模糊匹配(Fuzzy match)和完全匹配(Perfect match)等,即把相似度高或者完全相同的已翻译文本插入到新的目标译文中,译者可以根据原文对其进行编辑。标准级文本多为特定领域的文本,相同领域的用语、句型和术语等都比较相似,多重复性内容,使用翻译记忆库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翻译效率。术语库大量储存各种术语,同时还能随时补充和更新术语。这样既可以保证前后文术语的一致性,又能保证不同译员在共享术语库后译文术语的一致性,极大地提高了译文的准确度和专业性。
翻译常规级文本材料时,译员在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记忆库、术语库和机器翻译的同时,要进一步提高翻译质量,需要做好译前编辑和译后编辑。译前编辑通常涉及格式处理和语言处理两部分,译前编辑的目的是让文本简洁和可控,利于被机器分析理解,从而产出高质量的机器译文,提高译文准确率和可读性,减少译后编辑的工作量。译前编辑之后,先利用记忆库和术语库进行预翻译(Pre-Translate),然后利用机器翻译得到初步目标译文,最后人工对其进行译后编辑,保证质量。译后编辑即用户对翻译系统提供的辅助译文进行修改,以产生符合质量需求的译文。人机交互翻译策略如图3所示。
图3 人机交互翻译策略
以软件本地化翻译为例,人机交互翻译已得到积极应用。Microsoft Windows的升级和更新非常迅速,积累了大量的翻译记忆和术语,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保存之前翻译过的语句和术语,在新版本的翻译过程中使用记忆库和术语库就能保证前后版本句子和术语翻译的一致性。与此同时,从市场、客户接受度和产品性能的角度来讲,翻译“新”的内容非常重要,需要人工参与其中,加强译后编辑,确保新版本译文质量。
例如Microsoft Windows 10的简体中文本地化测试版本推出之后,一些行业人士认为译文明显留有机器翻译的痕迹,缺乏合理的译后编辑。界面中“滚回到以前的版本”让人哭笑不得,合理的翻译应该是回滚到之前的版本。“滚回(英语原文是‘Rollback’)”和“回滚”虽然一字之差,但前者是一种粗鄙的表达,后者则体现出了文明的语境。译者需要加强译后编辑,使译文符合目标语文化书面语的表达习惯,以便更容易被读者接受。由此可见译后编辑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北京大学2012级计算机辅助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张路露(2014:44)在其学位论文“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对英汉翻译效率提升研究”中,以机器翻译加译后编辑的翻译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了“译后编辑可以节约25.6%~30.4% 的翻译时间,提升34.4%~43.7% 的翻译效率”的结论。她用实验数据验证了译后编辑在提升翻译效率方面的重要性。
在译后编辑的过程中将修改的过程信息反馈给翻译系统,系统需要识别和利用这种反馈信息,不断完善自身的翻译知识体系,提高翻译的性能,避免下次生成同样的错误(叶娜等2012)。这种反馈不仅仅局限于译后编辑,翻译系统也应该从译前编辑、记忆库和术语库的制作和完善中自动获取反馈信息,不断改善翻译质量,提升机器翻译的性能。翻译系统从反馈中学习的能力是人机交互翻译的重要特征。
4.3人工翻译主导策略
出版级文本分可为文化艺术科学类文本和法律法规类文本两类,文化艺术科学类文本多用于教育、审美、认识、批判、经济和娱乐目的;法律法规类文本多用于规范、明示、校正和预防目的。出版级文本对译文质量要求很高,应采取人工翻译主导策略。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形象化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广告是经济和文化的结合体,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笔者将文学作品和广告共同划分为文化艺术类文本,对该类文本进行翻译,需要把原作的文化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译文读者在欣赏译文时就如同咀嚼原文一样从中获得启迪和美的享受,收获感动。对这类文本进行翻译不是单纯语言外形的改变,译者应该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切体会源语作者艺术创造的过程,在自己的思想、情感、生活体验中找到关于原作内容的最适合的印证。同时还必须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体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准确无疑地再现出来。
例如翻译小说、散文和诗歌等体裁,不能像机器那样字对字或者小范围调整翻译,因为文学作品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和特殊的写作方法,如比喻、拟人、讽刺、排比、押韵、借用典故等,并包含某种感情色彩。这些体现了高度人类智慧的文字很难被机器所掌握和翻译,需要拥有较高该领域知识储备的人类译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再创造翻译,翻译就是要跟原作进行竞赛,要尽力超过原作。在翻译文化艺术类文本的众多翻译方法中,创译法值得在此简要阐述。
创译的精髓是“创”而非“译”,但“译”所依托的对原文本内容、客户需求和受众偏好的准确理解和跨文化意识却是“创”的工作前提(王传英、卢蕊2015:72)。创译的翻译策略在广告、诗歌翻译等方面尤为重要,好的创意不仅能发挥出原作该发挥的作用,甚至能超越原作,产生更大的作用。如著名的钻石广告“A diamond is forever”,可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一颗钻石流芳百世,永远留存”。译文虽忠实于原文,但作为广告语却缺乏创意,所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创译之后,译为“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读起来不仅押韵,朗朗上口,而且充分表达了钻石所代表的永恒爱情。这个译文从文学特点和广告效应上超过了原作,被视为广告翻译的经典。在翻译文化艺术类文本时充分利用创译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科学类文本是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是科学研究系统化的升华和总结,可用于保存重大研究成果、传播和普及科学思想,并指导科研工作,构成了供社会发展利用的重要信息(马俊、王静2013)。该类文本具有科学性、专门性、理论性、集中性、全面性、深入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其中科学性是根本。其文字学术性较强,相对枯燥,语言客观,尊重事实。这些特点决定了该类文本的翻译要求非常之严格。译前要充分了解所翻译的科学领域,熟悉相关知识;译中要坚持真实性和规范性,实事求是,科学准确地表达原文要传达的信息;译后要建立严格的翻译出版审核机制,对译文进行详细严格的翻译质量检查、审核和校对。
法律法规类文本具有专业性、语言客观性、严密精确性、语法被动型和文体正式性的特征,任何一点文本改动或者理解偏差就会造成该类文本效力的改变,使结果南辕北辙,机器翻译不具有翻译该类文本的优势,需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翻译人员进行翻译。在翻译此类文本时,需要遵循“忠实”、“通顺”和“规范”的翻译准则。所谓“忠实”是指译文不得随意改动原文的意思,必须准确严谨;“规范”则是指译文要区别于其他文体,选词择句都要非常谨慎,以体现该类文本的严谨庄重的特点;“通顺”是说翻译出来的译文要符合表达习惯,有条理并相互连贯,前后一致,要让读者读懂、理解译文,这是由该类文本的目的决定的(张法连2009)。
在有些情况下,可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辅助文化艺术科学类文本和法律法规类文本的翻译工作。但就目前的发展来看,在翻译出版级文本时,主要应以人工翻译为主,可以辅助使用计算机翻译软件某些功能以提高翻译效率和准确率。
5.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出现了翻译需求,根据译文的使用目的和相应的质量需求对不同文本进行分层尤为必要。对于参考级文本,以机器翻译为主;对于常规级文本,应该充分发挥人机交互的作用,使用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人工译前编辑和译后编辑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出版级文本,需要采取以人工翻译为主的翻译策略。为此,客户和语言服务供应商需要加强对文本分层的了解,熟知译文的使用目的和相应的质量需求、合理规划交付时间和预算开支,确定何种文本使用机器翻译,何种材料人机交互翻译,何种材料要以人工翻译为主导,防止翻译过度(Over-translation)和翻译不足(Under-translation)。
参考文献
Newmark, P. 1981.ApproachestoTranslation[M]. New York: Prentice Hall.
Newmark, P. 2004.ATextbookofTransla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Reiss, K. 2000.TranslationCriticism:ThePotentialsandLimitations:CategoriesandCriteriaforTranslationQualityAssessment(trans. by E. F. Rhodes) [M]. New York: St. Jerome Publishing.
Vermeer, H. J. 2000.ASkoposTheoryofTranslation:SomeArgumentsforandAgainst[M]. London: Routledge.
崔启亮.2014.论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J]. 中国翻译(6):68-73.
杜金华、张萌、宗成庆、孙乐.2013.中国机器翻译研究的机遇与挑战——第八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总结与展望[J]. 中文信息学(4):1-8.
李克兴.2012.法律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俊、王静.2013.试析学术专著出版的意义、困难与措施[J].传播与版权(6):52-53.
王传英、卢蕊.201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创译[J].中国翻译(2):72-76.
叶继元.2016.学术图书、学术著作、学术专著概念辨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1):21-29.
叶娜、张桂平、韩亚冬、蔡东风.2012.从计算机辅助翻译到协同翻译[J].中文信息报(6):1-10.
张法连.2009.法律文体翻译基本原则探究[J].中国翻译(5):72-76.
张路露.2014.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对英汉翻译效率提升研究[D].北京大学.
(责任编辑管新潮)
作者简介:崔启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讲师,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本地化、计算机辅助翻译、语言服务。电子邮箱:cuiql@sina.com
[中图分类号]p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921-(2016)03-0046-07
[doi编码]10.3969/j.issn.1674-8921.2016.03.009
雷学发,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口译。电子邮箱:yingyu309ban@163.com
*本文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企业“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项目(编号201505YY001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获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编号14YB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