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旭东
(无锡太湖学院,无锡,214000)
翻转课堂与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基于翻译技巧教学的运用
喻旭东
(无锡太湖学院,无锡,214000)
摘要:教育信息化发展,必将促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深刻改革。本文探讨翻转课堂在基础笔译课程翻译技巧教学中的运用,构建课前传授知识、课中内化知识、课后巩固知识的教学模式,研究本科英语专业教学在建构主义指导下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
关键词:翻译教学,建构主义,翻转课堂,微课
1. 引言
时代变动不居,为道也屡迁,社会的发展促使教育的进步,也必然催生教育之道的变革。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革新是当今教育不可回避的议题。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12年版提出21世纪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创新的能力,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鉴于此,英语专业教学不能恪守传统,必须借鉴建构主义理念,提倡探究式、发现式、讨论式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主动探索知识、发现知识进而实现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本文拟以基础笔译课程的翻译技巧教学为例,探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本科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翻转课堂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现代教学当中。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运用先学后教的理念,通过微课在课前完成知识传授,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协助下对所学知识释疑解惑、吸收内化。这种教学模式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掌握学习时间和安排学习进度,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究和合作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辨、创新的综合能力。
2.1翻转课堂的发展现状
翻转课堂源于2007年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创立的非营利性视频课程网站“可汗学院”,该网站于2009年获得“微软技术奖”,比尔·盖茨称其预见了教育的未来,引领了一场革命。而真正对传统课堂进行翻转尝试的是美国高中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他们从2007年开始把授课视频上传到网络,让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把课堂的时间节省出来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作业。这种学习方式在北美地区催生了一波教育改革的浪潮,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何朝阳2014)。翻转课堂于2012年进入中国,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次年开始迅速进入膨胀期,近三年国内教改言必称翻转,上千所学校进行了翻转课堂的爆发式实验。面对众人不顾实际、一哄而上的情形,有学者不无担心的指出,翻转课堂已经过热,需冷静看待和理性思考(郭鹏飞2014)。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要考虑适用对象,翻转课堂也需要思考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的适用范围。就学习者,翻转课堂适合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并以小班教学效果为佳。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笔译课程的开设满足这一前提:通常在大三年级以小班形式进行教学;翻转课堂在课前利用微课将陈述性知识碎片处理先行传授,在课上营造互动对程序性知识反复操练完成内化。英语专业笔译课程中的翻译技巧部分适用这一模式:翻译理论和技巧可以通过视频课前先学,其内化吸收则由学习者在课堂上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独立探究、协同合作的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完成。
2.2翻转课堂的内涵特点
翻转课堂是教师将知识片段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教学微视频,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中教师对分层知识点的讲解,在课中通过师生之间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知识的吸收内化,在课后学生可利用微视频进行巩固复习的教学形态(周平2015)。传统教学把知识的消化吸收环节放在课后进行,不利于学生遇到难题时为其提供及时的指导。针对这一弊端,美国Robert Talbert教授主张用翻转式教学,把知识传授环节放到课前进行,而把知识吸收环节放在课内进行(刘健智2014)。在这种颠倒的课堂中,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制作的数字材料(音视频、电子教材等)自主学习课程,然后在课堂上参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活动(释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练习(张渝江2012)。通过课堂上的探究学习和互动学习,翻转课堂能够激发释放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智慧。与传统课堂“课中传授+课后内化”的教学形式相比,翻转课堂的“课前传授+课中内化”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能让教师在学生最容易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知识内化阶段提供帮助。翻转课堂颠倒的不仅是教学流程,还有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促进者;学生则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体研究者。学生对学习时间的分配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步调控制学习进度,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做到了学习向学习主体——学生的回归(何克抗2014)。
2.3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
翻转课堂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颠覆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流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由认知发展领域的瑞士心理学家Piaget提出,再经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等人丰富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为实际运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周军平200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等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梁爱民20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教学观和师生观对基于行为主义的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首先,学习观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的本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由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学生对教师讲解的知识要经过理解和吸收才能达到认知。翻转课堂将知识的内化放到课堂上,注重学生理解吸收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观。其次,教学观上,建构主义强调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要求教师发挥导向作用,努力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要求教师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并能发现学生错误进行诊断与纠正。翻转课堂的知识传授利用网络微课的形式,突破了时空限制,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并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进度和难度,实现了个性化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个体探究和协作讨论,全程关注学生反馈情况并给予必要协助指导,符合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特点。最后,师生观上,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要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支持者和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基于建构主义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互动、合作的(郭建鹏2005)。翻转课堂实现了传统师生角色的翻转,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生的倾听者、交谈者,在对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合作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概言之,翻转课堂模式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的具体实现,是建构主义理念在现代化教学中的典型代表。
3. 翻转课堂在翻译技巧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专业本科笔译教学应适当教授翻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常用的翻译技巧,指导学生进行书面英汉互译实践(穆雷1999:56)。但是传统笔译教学却往往只重视技能传授,未实现技能的内化而提高学生的翻译应用能力。传统笔译课堂“课上讲解+课后吸收”模式的弊端是,学生在吸收内化阶段无法得到老师的及时指导,知识内化过程受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翻转课堂(具体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则能解决这一问题,将翻译技巧的传授放在课前,把课堂时间节省下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协同合作的方式内化技巧,再通过课后的总结练习进行巩固,最终完成知识的掌握和意义的建构。
图1 翻译技巧翻转教学模式
3.1课前知识传授
翻译课程传授的翻译理论、方法,尤其是翻译技巧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为节省课堂时间,教师可以将这些技巧用微课的形式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课前先学。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课前知识传递的效果,影响课内教学活动的设计,从而影响最后的学习效果(刘锐2014)。微课之“微”体现在其内容精,时间短,具体到笔译微课教学,每个视频的内容应专注一个翻译技巧(如语态转换翻译技巧),时长应控制在十分钟左右。配合每个微课的知识点,教师还应在课前提供相应的基础练习(如使用语态转换对单句进行翻译),让学生初步检验自己是否听懂。学生在观看视频和课前练习中遇到的疑惑,可以通过交流平台(如MOODLE)互相讨论,也可以向教师进行反馈。对于简单或个性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先行释疑;如出现困难或共性问题,则可以整理记录,在课堂上进行统一解答。
课前预习是课中教学的重要基础,因此微课和课前练习的准备非常重要。教师在制作视频时,必须考虑视觉效果、互动性以及时间长度,体现微课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微课绝非传统课堂的压缩录制,但制作时也可偶尔穿插教师讲授的镜头以增加教学真实感和现场感(刘锐2014)。翻转课堂使用微课将翻译技巧在课前传授,突破了传统笔译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同时还能体现个性化教学,学生可以控制教学进度,根据自己的需要暂停或回放视频,解决了传统课堂上有学生抱怨教师讲得慢,同时又有学生苦于教师讲得快这一难题。对于微课和课前练习的制作也非一劳永逸,除在准备阶段需要精心设计,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对学习效果的反馈进行修改完善,为学生的巩固复习提供更全面的资料、为下一次教学做更好的准备。
3.2课中知识内化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师的绝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实现低阶认知目标的教学任务,只有少部分精力用于实现高阶认知目标的教学任务,而翻转课堂模式恰好把教师的精力分配颠倒了过来(祝智庭201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内化是学习的根本,然而国内目前对翻转课堂的认知却往往停留在流程翻转和微视频制作层面上(毋庸讳言此两者确为翻转课堂的标杆要素),忽视了课中环节的重要性。2015年4月,翻转课堂创始人之一亚伦·萨姆斯在上海“白玉兰”国际教育论坛上纠正翻转课堂并不只是视频录制,而是有效的课堂管理(容梅2015)。翻转课堂并非用视频替代教师,教师扎实的基本功仍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要做的不止传授知识和示范教学;更要具备组织活动、监督指导以及反馈评价等教学能力(黄阳2014)。
教师开展课中教学活动时,首先要根据学生课前先学的反馈,解答共性、难点问题,对课前练习的结果做出点评。接下来的课中练习是翻转课堂的重中之重,是实现翻译技巧内化的关键阶段。教师对课中练习的设计应比课前练习上一个台阶(如运用语态转换翻译含有多个被动句的篇章),让学生在较复杂的语篇中体验翻译技巧的灵活运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或/和协同合作的方式翻译课中作业,过程中教师要细致观察、倾听,必要时提供个别或集体辅导。完成课中练习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分享翻译心得,对学生译文做出客观但不失正能量的评价,让学生在翻译成果展示中再次加强对翻译技巧的认知。在学生内化翻译技巧的课堂活动中,教师讲得太多会重返传统教学模式,讲得太少又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指导,必须叩其两端而执其中。此外,如何合理分配控制每项活动所占时间对教师的活动组织能力也提出了挑战。
3.3课后知识巩固
翻转课堂的创造性内涵集中体现在“先学后教”,将学习最重要的过程——知识内化从传统教学的“课后”提前到“课中”发生,以便教师在此阶段为学生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课前和课中两部分组成,关于翻转课堂的探讨对这两部分都给予了浓墨重彩的描述,然而许多研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温故方能知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后的总结反思也很重要。学生通过课前和课中的学习,应该也必然会对翻译技巧形成了灵感式、碎片式的认识,学生课后应及时整理将这些认识系统梳理,配合课后练习将其巩固,必要时还可以再次观看微课深化理解。在完成知识传授、内化和巩固之后,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交流心得互相学习,仍存不解的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与同学教师讨论释疑。
在课后教学活动设计中,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行学习评价。与传统的成果性评估不同,翻转课堂更侧重过程性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译文质量)仍是评价体系的一部分,但只占较小权重,翻转课堂的评价内容还包括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翻转课堂的评价应兼有自评和互评,学生对自己、同学和教师做出评价,教师也对自己和学生做出评价。学生和教师通过平台知晓自己的评价结果,督促鼓励此后的学习和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在翻转课堂的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进行自主探究、协同合作;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翻转教学模式下各项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吸收所学知识,更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上述翻转课堂的三个环节(特别是知识内化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能够通过个体研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合作讨论锻炼思辨总结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翻转课堂传授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更是学习的方法与能力。在教师的协助下,学生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自主和协同学习逐步养成创新和批判的学习思维。
4. 实施翻转课堂的保障
相对于以行为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传统教学方法,基于建构主义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众所公认。然而,翻转课堂的开展其实对学生、教师和学校都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更高的要求,翻转课堂的成功必须以各方学习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为前提。
学生的学习自觉:建构主义学习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翻转课堂在现实教学中的实施往往会遇到学生主动性不足的问题,如笔者所在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就不乏缺少学习热情,对学习没有兴趣者。如果学生在课前先学先练,在课中积极内化知识,在课后愿意总结评价,那么这些就构成了翻转课堂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
教师的专业素养:翻转课堂的学习成效需要好教师的引导,教师是翻转课堂的关键(朱宏洁2013)。在这个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深入掌握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和现代技术知识整合起来,培养超越三者的新兴知识形态和教学素养。此外,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有很强的主动性,会提出许多教师事先尚未准备的问题,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方能成竹在胸,合理答疑。
学校的大力支持:配套的教学环境是翻转课堂的支柱。开展翻转课堂实验的学校要搭建有效的学习平台(MOODLE),提供网络软硬件、视频技术支持,建立微课的录制发布流程化操作等。此外,学校还应加大宣传,切实给教师提供创新的通道,对勇于投入翻转课堂改革的教师,应大力提供精神以及物质支持,以安慰、鼓励教师在创新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艰辛。
5. 结语
在“万众创新”的时代,教育发展也当顺应历史,积极践行完善教育改革。翻转课堂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不仅仅翻转了教育的方式,还从根本上翻转了教育的目的和理念。翻转课堂变革的实践本质是要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即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由关注知识点转向聚焦问题解决,通过活动参与达成知识内化。本文构建的翻译技巧翻转教学模式表明,翻转课堂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其他如文学、写作等专业课程也可尝试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代的发展已经催生了教育之道的变化,现代教育工作者也应通权达变,研究教育之法的改革,以求道器变通。
参考文献
郭建鹏.2005.如何准确理解建构主义教学思想[J]. 教育学报(12): 52-56.
郭鹏飞.2014.国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理性思考[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15): 13-16.
何朝阳.2014.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 148-151.
何克抗.2014.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未来的发展[J]. 电化教育研究(7): 5-16.
黄阳.2014.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几点思考[J]. 现代教育技术(12): 100-106.
梁爱民.2011.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视角下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3): 64-66.
刘健智.2014.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评述[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02): 68-71.
刘锐.2014.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J]. 现代教育技术(5): 26-32.
穆雷.1999.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容梅.2015.翻转课堂的历史、现状及实践策略探析[J]. 中国电化教育(7): 108-115.
张渝江.2012.翻转课堂变革[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10): 18-21.
周军平.200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倡导的教学模式[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121-124.
周平.2015.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翻转课堂及其理论基础渊源[J]. 外语电化教学(3): 72-76.
朱宏洁.2013.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 电化教育研究(8): 79-83.
祝智庭.2015.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 电化教育研究(6): 66-72.
(责任编辑管新潮)
作者简介:喻旭东,无锡太湖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实践与翻译教学。电子邮箱:justinhit@163.com
*本文系2015年度无锡太湖学院教改基金项目“应用型高校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建设研究”(编号JGYJ2015014)以及“基于微课和MOODLE平台下的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编号JGYJ2015013)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p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921-(2016)03-0027-04
[doi编码]10.3969/j.issn.1674-8921.2016.0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