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影响研究
——以2015年上半年15个网络流行语为例

2016-06-24 08:10唐丽君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六盘水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贵州六盘水553004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唐丽君(1.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六盘水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贵州六盘水553004)



当代中国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影响研究
——以2015年上半年15个网络流行语为例

唐丽君1,2
(1.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六盘水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贵州六盘水553004)

摘要:随着社交网络媒体的崛起和“词时代”到来,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社会舆情的风向标和舆论环境的调节器。文章以2015年上半年影响力较大的15个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认为只有在充分了解当代网络流行语的整体特征基础上,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领为准绳,通过建立健全社交网络媒体管理的规制机制、推动网民素养教育,加强社会舆情引导等有效制度安排,不断加强网络流行语的规范使用和引导力度,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网络流行语为联结纽带,不断推动社会舆情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传播影响;词时代

一、引言

随着社交网络媒体的崛起和“词时代”到来,在浩瀚的网络空间中,网络流行语犹如一个幽灵、一阵清风悄悄充斥弥漫着当下的网络社会,成为社会舆情的风向标和舆论环境的调节器,并影响着人们社会心理和社会生态的变迁,特别是一些社会事件衍生的网络流行语,在网民的传播与扩散过程中,不断扭曲、影响着社会事件的舆情发展趋势。但网络流行语不仅是对社会某一事件的戏谑与嘲讽,而且是意蕴丰富的潜台词,表达网民对自己生存社会现实的立场观点,“词时代”传递出的娱乐化媒介逻辑,也正在伤害甚至是吞噬人们对社会现象的理性思辨能力。

2008年网络自造词“囧”、“雷人”一跃为网络流行语以来,我国学术界,特别是在传播学界和语言学界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了海量的研究,但综观当前相关研究,仍主要局限于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传播、网络流行语的变异现象等研究领域,鲜有从网络流行语映射的社会舆情进行研究,甚感缺憾。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空间中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心态和话语表达,对其社会舆情传播影响进行研究,极显迫切与必要。因此,本文以2015年上半年15个网络流行语为例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试图对其社会舆情传播影响进行分析。

二、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传播机制

当今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为网络语言的传播扩散提供了重要的平台,网络流行语由于契合了人们的心理需要和情感认同,具备有口语和书面语信息传播的绝对优势,在其预设机制、衍生机制、模糊机制、羡余机制等多方面的共同促成作用下,形成了网络流行语“简洁性”、“多产性”、“符号性”和“复制性”等重要特征,有效地促进语言信息的广泛传播。

(一)预设机制

1892年,德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数学家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戈特洛布·弗雷格(Friedrich Ludwig Gott1ob Frege)在《论意义与指称》一文中首次提出“预设”[1]218这一概念后,在语言学界、哲学界和心理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研究者从神经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借助于心理空间理论,试图对“预设”这一复杂的语言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语言作为社会生活中人们相互交往、彼此沟通的重要介质,就发话人而言,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语言预设机制”,清晰、易懂、恰当地表达个人意愿,从而受听话者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理解其话语内涵,方能达到双方顺利进行言语交流、沟通的目的。综观当今的网络流行语,不论是其数字表达还是符号表征,都可以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使用者对“预设机制”的具体运用。

(二)衍生机制

一般认为,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网络语言和其他的社会方言(行业用语、阶级方言、黑话等)的性质相类似,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其产生、演变、消亡的过程也必然遵循着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与此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2]30,如摹声法、说明法、比拟法、双音法、简缩法等多种再生手段形成了网络语言的大量自我复制与传播,如有研究者对“X+哥”这一网络语言的衍生机制研究表明,认知主体根据关联原则构建语义语用关联框架,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取了最大的认知效果。“哥”类词语衍生或类化的结果,正是基于语义语用关联的原则,由词语模批量衍生出的语义和谐的言语构式[3]28。言语符号我们可以看作是一个有机体,它可以充分利用原来的结构与成分实现新的语言结构,如汉语词汇中各种词缀、词根进行重新组合,为语言的衍化再生提供了可能。当今网络媒体中不断衍生的新词,正是顺应了当代网络社会人们对语言表达多样性的需要,促成了网络语言的大量自我复制的“多产性”特征与传播效应。

(三)模糊机制

在言语交际中,发话者为了取得“以少胜多”的语言表达效果,往往随心所用带有一定符号意义的语言表达形式,但受话者却从这种符号的模糊表达中体会到“言外之意”或“意外之旨”,特别是那些英汉混杂、字母、数字及标点甚至是表情符号的图象表达,形成一种声形交错的模糊表达效果,正如有研究者所言,“模糊言语形式表达,较之其他表达形式,在营造隐晦含蓄的审美情趣上,确实有过人之处。它采用‘意到笔不到’的办法,将无尽的意蕴深含于不露声色之中,从而刺激接受者的想象力,诱导接受者用自身的感觉、知识、经验去破译、填补、充实。”[4]40社交网络的快捷性与虚拟性,促使了人们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完成了个体的社会化,更加使人们对社交网络语言的模糊化运用和言语的交往与沟通变得自由与从容。

(四)羡余机制

羡余即多余,从当今的网络语言面貌来看,虽然简洁性是其主要特征,但之中却仍存在着大量的羡余成分。换言之,就是语义内容和语言形式的不对称现象,如语言形式大于语义内容、语言形式没有语义内容或是几个语言形式表达同一语义内容。羡余成分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等各个层面大量存在[5]56。我们知道,语言可以看作是一个符号系统,能指与所指也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对称关系,之中存在着大量的内涵相同或相近的各种词组和句式,然而,正是这种羡余成分,构成了语言的内涵丰富性与多元性,给发话者和受话者提供了话语理解的广阔天地,成为人们提高言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网络语言承载着大量丰富的言语交际信息量,人们正是通过这些言语信息完成了彼此的交流与沟通,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正常交际的目的。

三、2015年上半年网络流行语的整体概观

流行语是一个社会或一定时期内高频使用的热门词汇,早在互联网前时期就存在着流行语,如1972年发生在美国的“水门事件”成为当时社会公众自发使用的流行语——“某某门”。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网络流行语作为全民性的大众流行语言,已经成为网络空间中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成为一定时期在网络空间场域被网民自发使用、具有发酵功能并往往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的语言符号,影响着数字化时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

随着快看世界科技有限公司CEO陈安妮2015 年1月3日在电视中道出了“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心声,揭开了2015年网络流行语的全面发展进程。由于网络流行语具有重要的情感共鸣、价值共振传播特征和舆情集聚功能,得到当今社会网民的广泛欢迎,似乎“不用这个词,你就out了;过几天你还用,你就更out”,因此,不论是在日常聊天还是在自媒体空间都争相使用,极易形成新的社会舆情热点,2015年上半年15个网络流行语整体情况如下表:

2015年上半年重要网络流行语(15个)一览表

资料来源:根据互联网资料分类整理。

在上表中,我们分别从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回顾、传播渠道及媒体热度等类别进行了描述,其中,来源回顾是对该网络流行语萌发初期的事件概述,传播渠道是该网络流行语的扩散路径,影响指数主要是综合该网络流行语在社交媒体中的受关注度情况、使用习惯和使用频率综合判断评价,以及传统媒体和社交新兴媒体在报道传播、媒体用语的综合评价,用A、B、C来表明该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指标等级。从上表中我们可看出,在2015年上半年中,对于社会影响最大的网络流行语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Duang~”等,折射出当今社交网络媒体时代的重要表征。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2015年上半年,“此刻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Duang~”等一系列网络流行语不论是在网络热度还是在媒体热度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传播影响力,不断冲击着整个社交网络媒体的舆论场,贯穿着2015年上半年的大小“网事”,传递民众呼声,表达社会民意,反映社会舆情,不可小觑,虽然用网络热度和媒体热度的综合评价不能直接说明该网络流日常生活中的受众情况,但至少可以透射出该网络流行语在网友和媒体的使用效果,进而我们可以依此分析研判该网络流行语在社会舆情事件中的传播影响。

四、2015年上半年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征分析

舆情是社会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事项、或自己关心的特定事件所持有的群体性情绪、意愿、态度、意见和要求的总和及其表现[6]45。社会舆情作为社会公众对当前社会热点难点舆情信息的一种集中反映,在当今社交网络时代则表现为网民借力网络媒体在移动互联空间的特殊反映。

综观2015年上半年的网络流行用语,一批网络流行语成为研究社会舆情的典型样本。我们发现,当下的社会公众其心态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表现出极大的娱乐化、去时政化、个性化倾向,与社会时政的关系呈弱化趋势,其社会舆情显示出逐渐走向健康发展的势头。但不容忽视的是,当今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利益冲突依然成为影响人们社会心态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社交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广泛使用的背景下,与前几年的网络流行用语相比,具有如下社会舆情影响力:

(一)网络流行语全面开启复合传播模式,扩散力继续增强

随着当今社交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模式不再是以往的单向度传播,而是迎接网民传播和媒体传播全面进入“同频共振”的传播时代。综观2015年上半年网络流行语,既有挖掘自陈年广告的“Duang”;来自二次元文化的“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发酵自网络事件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娱乐新闻头条“你们城里人真会玩”、“我们”;延伸自热词“颜值”的“丑的人都睡了,帅的人还醒着”等。为了方便记忆,不少网友甚至将热词再度简化为三字表达,如“你们城里人真会玩”成了“城会玩”。[7]

当前,社交网络媒体中的微博、微信、微视频、贴吧等成为网络流行语产生的主要媒体通道,从2015年上半年网络流行语的网络热度与媒体热度可以看出,传统媒体尤其是新闻门户网站已经在大量吸收网络流行语,如“Duang”、“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网络流行语的网页数(网络热度)与网上新闻篇数(媒体热度)都达到了最高值,说明网络流行语全面开启“网民—媒体”复合传播模式,预示着越来越多网络流行语迅速地融入日常生活词汇使用,并影响着人们的话语习惯和社会话语生态。

(二)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凸显当代人们的复杂多重内心世界

2015年上半年网络流行语,从“此刻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能靠脸蛋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我带着你,你带着钱;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等一系列网络流行语的盛行中,我们发现,在当今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移动互联时代,特别是在生活在“底层”的人们所滋生的非理性心态、群体性怨恨心态和质疑心态。特别是当今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为了生活而迫不得已选择固守于一隅,多重复杂的社会心态便不免常驻于心。此时,只要有人道出自己的心声,便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如2015年上半年最火的网络流行语“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之所以能够引起强烈的网友跟从,就是因为它能够唤起人们对自由与冲出体制困扰的强烈愿望,亦反映了当下人们的非理性心态。正如网友“喷子”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生活,放弃教师职业,敢于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释放,我支持!”虽然从2015年4月14日最具情怀辞职信流传出,至今已经三个多月了,关于河南女教师的人生轨迹仍在继续引起媒体的强烈关注。[8]

(三)网络流行语低俗化继续走高,给当今网络价值观带来冲击

2015年上半年网络流行语,无厘头恶搞的网络流行语增多,从“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睡你麻痹起来嗨;日了狗了;你在搞siao(四声)吗;你是猪吗”等一系列流行语来看,具有典型的低俗化、色情化特征,体现了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自由环境,网民极易将带有偏激化、触犯道德底线的流行语进行扩散传播,凸显了当今青年一代玩世不恭的心态,演绎了一场价值虚无主义的“狂欢盛宴”,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如2015年上半年的网络流行语“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这句话,用了讽刺的口吻说明没有什么用的,无价值无意义的意思,甚至被网友简称“然并卵”,最早来自B站UP主@怕上火爆王老菊的游戏讲解视频,后来被张全蛋在《暴走大事件》发扬光大,凭借一个《质检1eader张全蛋怒揭电视机行业内幕》让这个词迅速走红。“没卵用”这个词出自客家话或其他粤方言,用来表示对别人办事不利或一个人很窝囊作斥责,后来经过网络的引用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行,极大地冲击了当今网络价值观。

(四)负面事件引发的流行雷语大幅减少,时政因素日趋减弱

自2014年以来,网络流行语中来自社会尤其是时政事件的数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的背景下,2015年上半年,由负面时政事件引发的网络流行语仍为零,与网络空间去政治化趋向相吻合,网络流行语呈现去时政化、娱乐化、个性化特征。从中我们发现,近年来网络流行语的演变过程呈现出从针砭时弊到调侃、娱乐、恶搞的演变历程。特别是在2008年“打酱油”“很黄很暴力”“做俯卧撑”,2009年“躲猫猫”“被XX”等网络流行语,其时政事件特别是负面性的时政事件一经嚗光,在网民的推波助澜态势下,针砭时弊的网络流行语达到最高峰值。

2015年上半年的网络流行语多数来自网民原创,少数源自社会新闻事件但也多为娱乐化事件,如“此刻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源自快看世界科技有限公司CEO陈安妮在电视中说的一句;“你们城里人真会玩”源自狗仔跟拍事件;“我单方面宣布”来自一个标题新闻的社会娱乐新闻,“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源于河南一名女教师的辞职信事件,这社会新闻都不是负面时政事件。网络流行语传播中的时政因素呈减弱趋势,正能量网络流行语增多,显示舆情应对能力及网络舆论环境好转。

五、提升当代中国网络流行语的有效传播策略

(一)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领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和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国家信息化战略和“宽带中国专项行动”战略的实施,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其中,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8.9%,农村网民规模达1.86亿,占比达27.9%。[9]各种社交网络媒体传播业态更迭日新月异,“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是记者”、“人人都有话语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给当今舆论生态带来巨大的冲击,对传统媒体话语权的垄断地位提出了严峻挑战,迫切需要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整个社会思潮,构建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网络流行语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主观性、随意性,每个网民都可以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畅谈自己的想法和喜好,运用网络流行语增加自己的网络语言风采,博得网友的注意眼球,自由地运用社交网络媒体传播各种信息,很少考虑传播引起的不良社会效果。网络流行语的这种使用特征,加剧了社会事件传播的进程,各种参差不齐的思想观点、谣言有可能产生,极易形成偏激冲动和情绪化舆论的“推手”,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中的有效传播。

(二)建立健全社交网络媒体管理的规制机制

互联网作为当今网络社会的重要交际平台,以社交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发展势头迅猛,不断冲击着当今社会的信息舆论场,作为信息传播的“制造器”和“放大器”,社交网络媒体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迅速将各种信息进行扩散蔓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舆情的发展进程,如果处理不当,其“蝴蝶效应”会给当今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重大创伤。由于社交网络媒体的更迭周期时间特征,在当今的互联网法制框架内,关于移动网络终端、社交网络媒体管理的制度建设还存在严重不足,难以跟上其发展步伐,给当今的舆情管理部门提出严峻的挑战。

长期以来,关于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的“言论”与“自由”一直存在着博弈的较量,特别是在当今社交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微信、陌陌、来往等社交类APP应用迅速占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可以在社交平台上肆无忌惮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可以毫无顾虑地跟风使用流行语,这种毫无底线的自由,确需要加强网民的言语规范,加强对移动网络空间的信息管理,通过有效的技术监管机制,还原网络空间的一分清朗与宁静。如在我国比较成熟的论坛会员管理办法,可以在当今的社交网络媒体管理上使用,通过人工干预与技术监管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对经常发表言论不端、垃圾信息的网民进行预警——禁言——扣分——删除账户的管理机制。

(三)推动网民素养教育,加强社会舆情引导

在社会公共事件的舆情引导中,网民的媒介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网络舆情环境趋于好转,网民的媒介素养有所提高,但随着社交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中国的网民年龄结构、职业构成仍然以年轻化的在校学生为主流,他们对社会事件的价值观、立场态度、分析判断能力往往会造成对事件的歪曲理解、网络恶搞等网络暴力,从社会事件中衍生的网络流行语或许对事件的进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引起社会舆情危机。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长期的教育活动过程,它不仅需要在学校能有机会参加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更需要社会、媒体及家庭的多方面协作努力,需要社会全民的积极参与配合,更需要网民主体提升的自律意识,增强对当今网络空间信息的研判能力,理解新闻事件的深层次社会内涵,才能构建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加强网络流行语的规范使用和引导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播文明的工具[10]22。网络流行语作为互联网时代最普遍的副产品,作为当今社交网络时代的重要语言现象,承载着网民的使用价值与使用愿望,折射出社交网络空间中人们的审美体验、精神风貌和心理特征,也是当今网络文化与网络文明的重要表征。作为社交网络媒体占据主流传播渠道的网络时代,由于网络流行语产生来源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我们需要扬长避短,更需要进行有效的规范使用和引导,才能肩负起传承文明、沟通未来的历史担当和文化责任,才能有效地推进社会舆情的良性发展。

随着当今网络流行语的日益盛行和广泛使用,一方面它不断地给青少年的语言场域、现代汉语词汇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但由于其在社交网络空间中受众范围广、流行速度快,其负面影响日益凸显,亟需进行规范使用和引导。特别是一些新闻事件背后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很容易引导网民的极大兴趣和使用,存在着盲目跟风、误用滥用、混乱使用的现象,催生了民意爆发的导火线,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情合力,促成事件的有效处理进程,但如处理不当,亦会带来诸如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的社会影响,严重阻碍事件的解决进程。

六、结语

网络化个人主义的兴起,源于比互联网革命和手机革命更早的社交网络革命。就社交网络革命而言,最值得一提的并非技术上的转变,而是人们之间交往方式的变迁[11]18。在社交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新兴媒介时代背景下,随着中国网民对网络新闻、搜索引擎、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各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不断大增,网络流行语给当代社会的语言环境激发活力的同时,如何充分发挥当代网络流行语的积极作用,以增强社会正能量,推动社会事件的良性发展,成为当代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不断衍生的网络流行语从多维度、多层面、多视角折射着当今网络社会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生活,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未来的网络流行语必将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舆情传播。只有在充分了解当代网络流行语的整体特征基础上,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领为准绳,通过建立健全社交网络媒体管理的规制机制、推动网民素养教育,加强社会舆情引导等有效制度安排,不断加强网络流行语的规范使用和引导力度,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网络流行语为联结纽带,不断推动社会舆情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德)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M].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董宪臣.从网络词汇的衍生机制谈其对语言规范化的影响[J].现代语文,2009(4).

[3]涂海强,杨文全.媒体语言“X +哥”类词语的衍生机制与语义关联框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6).

[4]韩媛,范武邱.语言模糊性的常见生成机制探析[J].中国外语,2013(6).

[5]周文娟.现代汉语语言系统运作机制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6]张元龙.关于“舆情”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J].浙江学刊,2009(3).

[7]张祯希.2015年上半年网络流行热词榜出炉[EB/ OL].http:/ / sd.china.com.cn/ a/2015/ jykj_0716/255148_4.htm1.

[8]孔迪.“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主人公回郑将继续旅行[EB/ OL].http:/ / henan.china.com.cn/ news/2015/0717/596633.shtm1.

[9]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5年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2015.

[10]江南,庄园.网络语言规范与建设构想[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11](美)李·雷尼,巴里·威尔曼.超越孤独——移动互联时代的生存之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王飞霞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16)01-0139-06

收稿日期:2015-11-28

基金项目:贵州省2015年度社科规划课题“社交网络语言传播及规范引导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GZYB40)。

作者简介:唐丽君(1981-),女,湖南邵阳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传播与修辞学。

猜你喜欢
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消极影响及对策
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污染分析及治理举措
从目的论角度谈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网络流行语言的变迁及其特点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概念整合对网络流行语的阐释力
从“使用与满足”看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