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形势下科技期刊传播与出版流程探微
——以《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新媒体应用为例

2016-06-24 08:10汪宏晨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自然科学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72
关键词:科技期刊新媒体

汪宏晨(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自然科学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72)



新媒体形势下科技期刊传播与出版流程探微
——以《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新媒体应用为例

汪宏晨
(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自然科学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以《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新媒体应用为例,在保持传统测绘优势内容的基础上[1],拓展《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的传播路径,增强测绘科技论文信息的影响力。科技期刊应适应当前大数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将科技信息准确而及时地传播,是每个科技期刊工作者面临的紧迫任务。科技期刊必须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来迎接新媒体应用的挑战,让期刊在出版管理流程的过程中尽快应用新媒体,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内容丰富、检索便捷、互动性等优势。

关键词:科技期刊;科技信息;多媒体传播;新媒体

一、新媒体对传统科技期刊在信息传播与出版流程提出新挑战

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数量虽然已达5 000多种[2-3],但由于办刊理念、办刊机制和体制等多种原因[4-5],在移动互联网与数字化应用大潮中,与新的传播媒体相比,传统的科技期刊在科技信息传播上并没有优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流通速度的加快,信息传播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改变了原有期刊科技信息的传播模式[6-7]。科技期刊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传播环境的变化对其影响也是巨大的。科技期刊只有站在本领域学科和社会发展的前沿,将科技论文信息进行有效而快速地传播,其存在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科技期刊如果继续保持传统的传播方式与出版流程,忽视受众群体的需求和传播环境的变化,沿用传统的办刊方式来传播科技信息[1],肯定会难以适应当今移动互联网信息发展的要求,也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和作者对科技论文信息的需求,甚至会丧失其存在的价值。

根据德国的施普林格(Springs)出版集团2012年提供的数据显示[2-4,6]:其全文电子期刊已超过2 500种,预计未来5~10年,图书馆和个人用户在纸质期刊上的花费会锐减。期刊编辑部使用先进的期刊电子信息共享平台,使相关领域的科技期刊能产生“积聚”效应。相比之下,国内科技期刊的新媒体的应用已明显落后[6]。国内期刊编辑部由于自主科研与开发能力有限,往往只注重编辑自身业务的培训与学习,而对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投入很少。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出版流程,数字化出版明显滞后[7-8]。新媒体能将平面媒体信息获取的枯燥性与非互动性等加以整合,运用移动互联网、数字技术等改善受众群体对信息质量残损以及信息量冗杂的劣势,使信息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能使多个受众群体得到及时的交流反馈[6-11]。科技期刊如何利用好Internet、移动互联网终端、微博、博客、微信、APP客户端等,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已成为非常紧迫的问题。因此,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与发行平台的建设应满足广大读者和作者阅读方式的不断变化和对媒体的选择需求:1.迎合作者与读者阅读时间碎片化的需求。2.满足实时互动与免费浏览各种有用的科技信息,并能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个性化表达与相互交流。3.读者与作者使用新媒体选择的主动性[12]与目的性更强。4.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12],导致科技期刊的受众市场的细分更加充分。因此,科技期刊必须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来迎接新媒体的挑战,期刊应在出版管理流程的过程中尽快使用新媒体。

因此,科技期刊要尽快与新媒体的发展融合,并能利用其高效的传播途径[13]。科技期刊从业者更应当考虑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来“用好”新媒体的问题。《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以下简称《信息版》)是由武汉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测绘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57年。自创刊以来,《信息版》致力于打造中国优秀的测绘期刊品牌,是中国测绘科学行业的标杆期刊,拥有极其丰富的内容与资源优势。因此,借助新媒介技术,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与更新速度快、内容丰富、检索便捷等优势,在保持传统内容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1],扩大《信息版》的传播效应和受众范围,增强测绘科研论文信息的影响力,这对《信息版》的发展,对测绘学科学术成果和科学技术的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数字化管理目标对期刊出版流程的影响

基于传播学中新媒体的应用,提出了科技期刊的出版流程的数字化管理目标。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具有显著的传播学特征,科技论文作者在科技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传播者和受众的双重角色。在科技论文的组稿、约稿、审读、编辑、校对、刊发等各个环节上,科技期刊编辑主体都具有“守门人”功能[12-15]。基于新媒体应用的科技期刊出版流程中对组稿、审稿、编辑加工进行质量控制,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科技期刊编辑实时组织各种活动,利用论坛、博客、微信、APP客户端等发布与期刊相关的信息,适量发布本刊的优秀论文、优先发表的论文和期刊编辑部的相关活动等。同时,要充分利用好移动互联网终端带来的新兴市场。

通过期刊网站平台建设与维护、数字期刊数据收集与发布、社交媒体工具申请及维护、集群化平台的联系和推广等手段,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微信、微博、手机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应用在期刊的出版流程中,通过社交来提高作者和读者积极性,体现期刊的内容及资源优势,从而提升期刊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一)加强网站建设。进一步完善期刊网站的建设,与作者实现智能化联系;让更多的受众群体能共享测绘学科的科研信息,将期刊的官方网站作为科普信息和期刊信息的传播源。

(二)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多层面搭建专业数字资源平台,增强信息传播的指向性。充分利用编辑的专业方向、能力及业务素质等,通过对论文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版面的安排来体现信息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尽量为读者和作者提供开放式期刊[1],延伸传统期刊的出版和发行模式,突出期刊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优势资源。

(三)拓展集群化平台。积极寻求与国外优秀数据库合作的可能性,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综合性数据库的合作拓展,与地学专业测绘学科专业数据库的合作等。收录《信息版》论文的国内数据库有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有《工程索引》(EI)、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技振兴机构数据库(JST)、英国INSPEC数据库(SA)、美国地质文献预评数据库、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等。《信息版》应充分利用这些国内和国外学术期刊平台的数据库,借助移动互联网来宣传自己的优势学科和期刊品牌。

(四)应用社交媒体。首先,申请咨询QQ,实现和读者、作者之间的人性化沟通,从而减轻编辑的案头工作量,更好地了解作者和读者的需求与想法;其次,申请并使用微信公众平台,实时发布《信息版》的数字期刊出版、网站内容更改、学术信息和学术会议等相关信息,并能以《信息版》为传播平台,形成以编者、作者、读者经过确认的强关系圈子,使在微信圈内的成员能形成有效的网络沟通,相当于编者、作者、读者等三大群体的手机绑定;最后,根据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情况,申请微博和博客等其他社交媒体工具。在投稿系统内,尽量将新晋作者绑定,新作者可以从编辑部博客和微信中获取自己所需的相关信息,比如,本刊的办刊宗旨、数据库的收录情况、相关规范标准、投稿需知、优先发表的论文以及编辑部最新信息和期刊的发展历程等。

三、选择合适的新媒体技术,整合期刊出版流程

(一)科技期刊只有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走网络化之路,才能抓住发展机遇。《信息版》作为测绘领域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要最大限度地宣传和推广测绘学科最新科技动态和最前沿的科技发展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力。移动互联网具有互动性、可读性、实时性的特点[11-12],文字短信、彩信(彩e)、WAP(Wire1ess App1ication Protoco1,一种手机上网协议)和IVR(Interactive Voice Response,互动式语音应答,是在移动网基本语音业务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业务,指通过GSM/ CDMA无线网络和语音类增值支撑平台,向用户提供声音服务)、微博、博客、论坛、微信、APP客户端等丰富的表现形式使移动互联网可以发布音视频俱佳、图文并茂的科技信息,能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加强期刊移动互联网和纸质刊物的互动。编辑部通过移动互联网实时与作者、读者进行互动交流,及时发布与期刊相关的最新消息。《信息版》新建的官方网站首页如图1所示。通过此官方网站,作者与读者可以了解投稿与审稿系统、期刊订阅、优先出版的论文、发表论文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以及《信息版》的基本信息等,并能利用官方微信和咨询QQ等新媒体实时与编辑部互动,同时,下载和安装APP,利用《信息版》的iPad移动阅读平台,作者和读者可以把自己对《信息版》感兴趣的论文进行分类收藏,对已经收藏和下载的论文可以离线阅读。图2为作者投稿系统,作者可以通过此系统投稿、查询稿件、修改稿件、上传数据、查看已审稿通过稿件实时的处理情况等。

图1 

图2 

(二)移动互联网上的审稿、数据传输以及编辑部事务性管理与服务等。科技期刊也必须要有自己的网络及新媒体的传播,才能全方面地宣传本刊物。建立审稿专家库与作者信息库,读者反馈信息库以及稿件管理信息库等以及相应的微信群。让读者、作者和编辑部成为一个有机整体[15-21]。同时,尝试利用微信、QQ、论坛和博客,与作者、读者和潜在的作者实时互动,形成《信息版》独有的微信群和相对固定的博客和QQ群,尽量满足作者与读者的相关需求。微信与博客的发布要尽量反映测绘专业领域内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多渠道、多角度地掌握测绘领域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项目中所涉及到的测绘科技信息,迎合受众群体的相关需求。责任编辑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络与作者及读者进行交流和互动,责任编辑在解决正在编辑论文中问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作者与读者的即时需求,为编辑的工作服务方式和工作态度及时作出微调奠定基础,以使编辑部与责任编辑能更好地服务作者和读者,促进刊物的进一步发展。图3为《信息版》编辑中心的界面,责任编辑进入自己的办公系统后,就能查阅由主编分配的审稿通过稿件的全部情况(图4、图5),并且可以了解当前是否有作者、外审专家、编委专家、编辑、主编等在线,随时可以与在线的作者或审稿专家联系。责任编辑在稿件处理平台可以查看稿件信息(审稿流程详细信息、费用缴纳情况、相关邮件、参考文献、相似度检测、一稿多投检测等)、查重、删除稿件、送排、打印流程单、编辑稿件等,并能利用短信和邮件与作者进行交流,询问论文的费用情况(图6)。同时,在责编一栏中还限定了责任编辑接收稿件和处理稿件的时间期限。

图3 

图4 

图5 

(三)适应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化期刊发展的需求,建立科技期刊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版》网站平台,利用博客和微信群等,实现读者群和作者群的信息管理与服务。同时,《信息版》编辑实时关注测绘学科的最新动态和测绘领域最前沿项目的进展状况等碎片化信息,并加以整理和融合,实时发布在《信息版》移动互联网终端;鼓励编辑经常走访测绘领域国家重大项目组,并能了解项目中重要成员的基本情况,以使有些项目负责人和年轻的研究者能成为《信息版》的潜在作者。尝试在《信息版》设立论坛编辑、视频编辑、博客编辑、手机互动管理编辑、微信编辑等,专门负责《信息版》网络平台相关群体的各种事务性工作。

图6 

随着信息共享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在科技信息融合与传播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科技信息的传播与获取都发生较大的变化,信息受众群体的需求与媒介使用习惯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而新媒体的介入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这一变化。期刊编辑部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期刊的管理模式和出版流程加以整合,借助新媒体技术,形成适合期刊自身特点的移动互联网日常业务管理和数据传输系统,能促进刊物发展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出版流程,并借力国内外各大数据库平台,使读者、作者、责任编辑通过微信、博客、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和编辑部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期刊编辑部应苦练内功,组建自己的数据处理和信息传播专业团队,及时对期刊数据进行碎片化处理,形成自己完整而独特的专业领域的数据库服务系统。在有条件的前提下,期刊编辑部应完善自己的网络平台、微信、微博和手机客户端,促进期刊向多元化媒介传播发展,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来宣传自己的期刊。

参考文献:

[1]夏登武.新媒体时代科技学术期刊信息传播的路径拓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

[2]仲西瑶,步召德.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加快国际化进程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2).

[3]田丁,高利丹.建立数字化发展平台,加速我院科技期刊国际化进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2).

[4]侯翠香,应向伟,李祖平,等.浙江省科技期刊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思考[C].长三角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杭州,2010.

[5]Cover T M,ThomasJ A.信息论基础:第2版[M].阮吉寿,张华,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6]王映红,张阵阵,林永丽,等.现阶段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海军医学杂志,2013,34(3).

[7]姚远,陈浩元.科技期刊建学的社会基础及学科框架构想[J].编辑学报,2005,17(5).

[8]陈竹.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发展思路[J].编辑学报,2011,23(1).

[9]樊平毅.网络信息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0]黄蕾.浅谈广播面对新媒体的竞争应如何创新发展[J].新闻世界,2012(3).

[11]吕志军.面向数字化的科技期刊出版业务流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12]白传之.新媒体发展模式初探[J].现代视听,2007(6).

[13]陈佳沁,马潇漪.科技期刊的新媒体应用与提升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7).

[14]侯湘.科技期刊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运营思路[J].新闻记者,2013(7).

[15]汪宏晨.科技期刊的品牌发展策略[C].第5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郑州,2005.

[16]李筱.分众时代手机报的编辑特点——以《南京联通手机报》为例[J].新闻世界,2010(7).

[17]海松.全媒体时代期刊核心能力析论[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18]高玮.互动多媒体网络杂志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D].浙江大学,2007.

[19]陈卉.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的转型——全国期刊编辑业务培训综述[J].新闻前哨,2013(9).

[20]宋艳丽.民族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发展问题的思考——以湖北民族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28(3).

[21]方艳,申凡.试析传播学的逻辑起点[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11,29(6).

责任编辑:王飞霞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16)01-0145-04

收稿日期:2015-12-23

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大众媒体的网络传播与演化机制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4CFB377)。

作者简介:汪宏晨(1974-),男,湖北天门人,副编审,现主要研究方向为期刊编辑学与GIS。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新媒体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定义和特征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定义和特征
科技期刊的分类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