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016-06-22 07:55于春燕陈桂林赵生慧赵玉艳
滁州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

于春燕,陈桂林,赵生慧,赵 亮,赵玉艳

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于春燕,陈桂林,赵生慧,赵亮,赵玉艳

摘要: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普遍面临结构化短缺的现象,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是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本文分析了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能力模型。基于能力模型,提出了校企合作建设实践体系的组成及建设思路,对合作企业的选择、教师实践教育能力的提升、校内外实践环境的建设、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实践证明该教学体系有力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体系,应用型,软件人才

1当前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面临结构化短缺现象

在国家的政策引导及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下,我国软件行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多的国外大型企业把中国作为他们的软件研发、测试和外包服务的中心。而在国内,随着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实施和产业转型,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改造步伐不断加快,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对新型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激增。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软件人才的主要机构,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软件技术人才。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共有本科院校636所,其中开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900多个、“软件工程”400多个[1],居全国专业点数前列,这些专业大多定位为应用型,学生主要从事软件开发等相关岗位。

由于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不足,应用型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形成普遍的结构性人才短缺现象。企业认为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沟通能力欠缺、责任心和纪律性不强,抗压能力不够等[2]。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高校对教师的实践能力重视和培养不够,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急需提高;

(2)教学中的实践项目与实际项目差别较大。教学案例、课程设计、学年设计、毕业设计中开发的软件,其功能完善程度、易用性、软件的性能、安全性与稳定性、开发方式、测试的规范性、文档规范性等方面均与实际有较大差距。

(3)实践教学环境落后,不少学校的软件教学实验室仍是一般意义上的“机房”,不能支持软件开发过程的协作及管理;

(4)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评价手段相对落后。

2应用型软件人才的能力模型及培养途径

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普遍定位于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其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有别于重点院校和高职院校,即应用型软件人才不仅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应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术,能够解决实际软件设计与开发的问题,并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以适应市场和未来发展。具体而言,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掌握先进的软件体系结构与开发技术;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规范与方法;能够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软件系统的设计与体系结构的选择;运用恰当的开发工具编写程序代码;对软件系统进行测试与维护等。在这样的培养目标下, 我们认为应用型软件人才的能力模型应包括“品质及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及职业素养”、“问题处理能力”和“创新意识”等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基本素质”包括商务礼仪、职业素养、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等,通过校园文化熏陶、相关课程学习、课程教学、教师师德师风等方面进行培养。软件人才的能力需要通过不同教学环节中的实践训练项目进行锻炼和培养,包括计入学分的实践训练环节,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学年设计、毕业设计等;也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如教师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案例;此外,还包括学科竞赛、职业认证、创业等社会实践环节。

图1应用型软件人才能力组成与培养途径

3选择合作企业,合作共赢,全面参与软件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3.1根据“六有”标准,选择合作企业

选择合作企业时应遵循一定的标准,才能开展深入的合作,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我们认为合作企业应满足以下“六有”标准:

(1)有一定规模。企业有规范的管理模式,有较好的效益。

(2)有核心技术。企业要有发展的眼光,重视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依靠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有稳定的研发队伍。企业设有专门的技术研发队伍,研发队伍是企业的软实力,稳定的研发队伍将有助于企业在行业内占优势。

(4)有专业的实习岗位。企业设有专业的实习岗位,并制定了学生实习相应的管理办法。

(5)选择有能担任指导老师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企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不仅具有过硬的技术,并能够配合高校教师或单独指导学生。

(6)有较好的安全保障。企业应当具有安全保护措施,企业周围环境和社会治安良好,有固定的饮食地点和住宿地点,并适应学生的消费水平。

3.2加大资源共享,实现深入校企合作、共建共赢

校企合作深入合作的基础是共赢,一方面通过与企业的产学研项目合作、为企业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实现不断加强校企双方的合作基础, 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职责划分与分工、有效的考核、合理的利益调节等措施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具体表现为三个共享:

① 设备与环境的共享:开放学校实验室中先进实验仪器、大型实验设备,为企业的业务运营、人员培训、合作开发、项目实施等提供支撑。另一方面,逐步加大企业的行业应用设备面向学校的共享力度,为教师短期进修、学生的实践学习、研究成果应用等提供帮助。学校的实践场所,包括各类实验室,可以为企业开展培训、讲座、交流等提供环境支撑。

② 队伍共享: 充分发挥校企优势,促进教师高校教师具有较好的理论研究水平、专业技术和教学水平,企业技术人员则具有较好项目研发、工程设计与实施经验。一方面,企业的高管和工程师,参与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项目开发等工作;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研发、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活动中,学校也为企业提供了人力支持。此外,学校可以通过企业冠名班等方式为企业定向培养毕业生,企业广泛参与人才培养也增加了毕业生选择企业的机率。

③ 经验共享:高校的重要职能是创造、传播新知识新技术, 能够较好地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等,也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提供共享经验,有助于培养专门的“企业讲师”,促进企业内部培训的质量和水平。利用企业工程师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和学校教师掌握的先进技术,通过合作开发和技术交流等,校企双方在项目研发、人才培养与需求等方面进行经验共享,实现双方在技术与项目上的优势互补。

3.3校企合作全面参与实践教育体系

软件技术类人才的定位和目标,需要通过软件开发相关的课程及实践体系予以支撑和实现。其中,实践体系包括实践教学活动、校内实验室、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师资队伍、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均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如表2所示。

表2 实践教育体系中校企参与情况

4校企合作建立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实践教育环境

4.1校企合作建立实践项目库,支持各类实践与创新创业活动

软件开发能力需要通过不同教学环节中的实践训练项目进行锻炼,这些项目不仅出现在专门的实践训练环节,也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主要包括:教师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案例、课程实验、独立开设的实践课程、课程设计、学年设计、毕业设计中的项目。此外,学科竞赛、职业认证等活动也是学生的软件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以上各实践环节的项目质量,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

软件实践项目的遴选与设计。如果将真实的软件项目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一方面复杂的程序可能让学生畏惧、过于具体细微的功能也会让学生迷失于细节而“不见森林”;另一方面,将一个完整的已投入实际使用的大中型软件项目作为课程实验内容,也超出了大多数学生的能力范围。因此,建议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按照课程组成团队,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企业的真实项目、教师科研项目、产学研项目进行挖掘和提炼,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软件测试以及贯穿全程的项目文档撰写进行抽象凝练:既保留软件的整体架构,又整体上简化软件的复杂度。少数功能模块保留复杂的具体实现、规范测试、规范文档撰写等,并按照认知学习规律,将相关知识、原理、技术与方法等融入案例。设计时,考虑先后课程的关系,在实践项目中体现软件演化的思想,例如相同的功能,先通过较为简单的技术和架构实现,再根据课程的深入或后续课程的学习,采用其他开发工具、更抽象的软件架构实现,从而加深学生对不同技术的理解。设计好的软件开发系列课程实践项目,将其应用于软件人才的培养环节中。此外,可将优秀实验作品纳入到项目库中,从而实现项目库的不断完善。

校企共同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创新创业训练和学科竞赛指导。企业技术人员承担较为集中的实践环节指导任务(如课程设计、认知实习、学年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企业高管和技术员工定期为学生开设技术讲座,将行业研究的前沿问题、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等项目带进学校,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技术前沿。学校成立创客协会,开展创客沙龙等等活动,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相结合,通过学校教师与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的方式,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4.2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实验室

应用型软件人才的校内实验室建设在校内,支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类课程实验、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学年设计和毕业设计,还支持相关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开放自主学习,同时为教师的科研、实验等提供实验环境。

实验室按照“集成、开放、创新和服务”的理念进行建设,如图3所示。“集成”指多种软件技术的集成、虚拟与实体实验室集合的实践室。“开放”指时间上是开放的,8点-22点全天开放,个别实验室24小时开放,通过预约申请即可使用;面向对象是开放的,面向校内外信息类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建设途径是开放的,学校教师与多家企业合作建设,实验室中的设备多样性。“创新”体现在实践内容、实践训练的方式和实践活动管理等方面。“服务”指以服务为中心,体现实验室建设理念是以服务为中心,管理即是服务,服务也是一种管理。

图3软件系列实验室的建设理念与组成

实验室基于云平台建设,一方面将实验室的软硬件资源虚拟化,通过云平台提供服务,提供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实验环境,为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实验训练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通过云平台中的实验室管理系统,实现对所有实验室软硬件资源、实验课程安排、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开放预约、视频监控等管理服务功能。

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软件系列实验室参照合作企业的运营模式,建立虚拟企业开发环境,为软件的设计、开发、实施、维护等全程提供实训环境,并通过协作开发管理软件,鼓励大学生创业、加强促进创业孵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协作能力。

4.3校企合作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可以安排教师参与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参加教师实践能力竞赛、在校内实验室开展实施模拟项目、参加合作企业工程师举办项目培训、与合作企业开展产学研项目等。以教师实践能力竞赛为例,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家共同命题并进行比赛评审,对教师的软件能力进行考核和训练。此外,通过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参加各类技术培训与认证,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除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或在校外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外,学校也将安排教师前往企业挂职锻炼或专项进修,参与合作企业的技术管理、工程实施、项目研发等活动。合作企业对挂职锻炼的教师安排企业导师给予指导,开展必要的培训。

4.4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合作企业的工作场所、项目实施现场等均可作为校外实习场所,适合开展认知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软件能力,通过理解企业文化、运营模式、管理体系和工作要求等,也有助于学生设计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

对每个实践教育基地均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和基地建设方案,明确可提供的实践活动类型,以及每种实践活动的企业教师安排、具体活动内容与时间、可以接纳的人数、安全保障措施等。其中实践活动内容由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特点,与企业共同商定。此外,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管理办法,通过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的模式,明确实践活动的考核要求,来保障校外实践训练活动的质量。

4.5校企合作建立以学生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支撑体系

建立基于虚拟化技术的云计算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研学创新实践体系,为学生提供数字化、交互式、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研究性学习。具体包括仿真实验环境、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MOOCs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为各类实践活动提供支持环境。参照合作单位运营模式,采取建立虚拟企业、鼓励大学生创业、加强创业孵化等措施,鼓励学生学习与创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改革网络环境下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网络虚拟社区、社会网络等新型网络应用形式,以及虚拟化、云计算等新型网络技术环境下,支撑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改革,为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与科技活动提供支撑条件,并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和自主学习相衔接。

建立专兼职教师的遴选、培训和考核制度。兼职教师的遴选通过企业推荐、校方审核的方式进行,一般要求具有较好的工程技术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职称和学历条件。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企业兼职教师,基地每年将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考核,以提高兼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企业内部也将对兼职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

建立各类校企合作活动的制度与程序,完善实践环节的质量规范和评价方法。建立完善的实践操作内容标准和教学效果考核评价标准,实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差异化、多种形式、多元综合的考核,对不同课程和不同形式的实验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在加强对校内实践活动的细粒度监控和常态质量管理的同时,开展对校外实践基地教学活动的监控和评价。规范监控结果的反馈形式,加强对反馈结果整改情况的监督,对于学校教师将结果作为年终考核、岗位定级的重要依据,对于企业兼职人员,将结果反馈至企业管理,按照相关政策进行奖惩。

5应用效果

应用型软件人才实践教育体系在滁州学院的软件相关专业中得以实施。实施五年来,与台湾程曦集团、科大讯飞、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企业建立了深入合作关系。

通过校企的共同努力,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与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

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是普遍认可的模式,在企业全面参与实践教育体系设计与实施的同时,学校要始终坚持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把握合作共赢的宗旨,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安排适合企业的教学活动,通过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和可持续的深入合作。

[参考文献]

[1]文琪.2015全国普通高校报考指南[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2]李益民,解成俊,刘军等.应用型软件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型的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10):109-111.

[3]叶安胜,刘永红,张修军.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13(4):17-21.

责任编辑:刘海涛

中图分类号:K2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16)02-0123-04

作者简介:于春燕,陈桂林、赵生慧、赵亮、赵玉艳,滁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13jyxm230);(2012sjjd038);(2012jyxm525)

收稿日期:2014-07-18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