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杰,周晓梅,陆美芹,周玉清,张美华
护理干预对鼻咽癌放射治疗病人口腔感染的预防作用
倪杰,周晓梅,陆美芹,周玉清,张美华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鼻咽癌放射治疗病人口腔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我院放射治疗中心200例初诊的鼻咽癌放射治疗病人,以病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放射治疗时期进行护理干预;分析两组口腔感染率发生的差异,并比较感染病人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结果]两组病人口腔感染率对照组为73%,观察组为57%,观察组口腔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感染病人病原菌分布一致,但构成比略有所差异,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其次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杆菌等,观察组分别占49.12%、15.79%、14.04%、10.53%,对照组分别占54.79%、10.96%、16.44%、8.22%。[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控制鼻咽癌放疗病人口腔感染。
关键词:鼻咽肿瘤;放射疗法;口腔感染;护理干预
放射治疗是目前鼻咽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在治疗肿瘤的同时放射线对正常口腔黏膜有损伤作用,极易发生口腔黏膜炎症,进而并发口腔感染,口腔感染常导致放疗中断,成为延误病人治疗和康复的重要原因[1]。本研究通过对200例鼻咽癌放射治疗病人实施护理干预,重点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控制鼻咽癌放射治疗病人口腔感染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放射治疗中心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接受首程连续调强放疗(IMRT)的鼻咽癌病人200例。入选病人经各项检查明确病变范围、能排除其他严重的躯体性疾病;了解疾病诊断无须保护性医疗;年龄30岁~70岁;放射治疗中均出现不同程度口腔黏膜反应;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符合原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全组病例均采用医科达医用直线加速器6MV-X线行外照射。放射治疗时间持续7周~8周;射野范围包括原发肿瘤及淋巴引流区域,以面颈联合野为主;照射剂量为66.0 Gy~70.4 Gy。将所有病例按所在病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男82例,女18例;年龄(50.59±7.61)岁;一般状况卡氏功能状态评分(80.0±8.5)分。对照组男71例,女29例;年龄(51.26±6.28)岁;一般状况卡氏功能状态评分(79.0±10.5)分。两组年龄、性别、肿瘤分期、照射剂量及时间、一般状况功能状态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护理干预方法对照组按鼻咽癌放疗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加强饮食调理,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并根据不同放疗时期为病人提供前瞻性、针对性的护理。①放射治疗前:有龋病/义齿不合适/牙石者给予相应处理并治疗其他口腔疾病;评估病人口腔卫生状况,告知口腔清洁的重要性,指导病人选择质地柔软、疏密适宜的牙刷及含氟牙膏正确刷牙。②放射治疗早期:保持口腔清洁,正确刷牙;4 ℃生理盐水每日餐后漱口(含漱时双唇紧闭,双颊鼓起和收缩交替,每次含漱3 min~5 min)。③放射治疗中期:每日07:00~08:00由护士测量病人口腔pH值后选择4 ℃漱口液8 mL~10 mL,于晨起、睡前以及每次进食后正确漱口(若pH值6.5~7.5采用0.02%呋喃西林溶液;pH值<6.5用2%碳酸氢钠溶液;pH值>7.5采用2%硼酸溶液)。④放射治疗后期至放射治疗结束:继续根据pH值选择4 ℃漱口液漱口;给予口腔冷冻疗法,放射治疗结束后立即连续口含无菌蒸馏水冰块6块,约20 min后使口腔温度下降5 ℃左右;遵医嘱每日午睡和晚上入睡前0.5 h给病人予以氧气驱动雾化吸入(0.9%氯化钠溶液6 mL+庆大霉素8×104U+地塞米松5 mg雾化吸入,每次10 min~15 min),以减轻黏膜水肿;遵医嘱使用促黏膜生长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认真落实并指导家属做好手卫生工作。
1.2.2采样监测一般在放射治疗第7周时,口腔黏膜炎最严重。此时对每例入选病人用无菌咽拭子采样,进行口咽部微生物学检验。
1.2.3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鼻咽癌放射治疗病人口腔感染率200例病人发生口腔感染130例,口腔感染率为65%。观察组100例病人发生口腔感染57例,感染率为57%;对照组100例病人发生口腔感染73例,感染率为73%;观察组口腔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P<0.05)。
2.2两组病人口腔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观察组100例病人共检出病原菌57株;对照组100例病人共检出病原菌73株。两组均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其中观察组占49.12%,对照组占54.79%,其次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口腔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 株(%)
3讨论
人的口腔中存在大量致病菌和非致病菌,正常情况下各种菌群间因相互制约和依赖保持平衡状态,不会引起口腔感染[2-3]。但鼻咽癌放射治疗对口腔组织的损伤非常严重,除口腔黏膜的自然菌群生态发生变化外,还因黏膜损伤,局部组织肿胀、细胞坏死、组织液渗出等原因,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容易出现口腔感染[4]。本调查结果显示,我院鼻咽癌放射治疗病人口腔感染的发生率为65%,略低于有关文献报道[5]的发生率,但口腔感染仍是鼻咽癌治疗过程中主要的并发症之一,给病人造成生理、心理上的影响。因此,对于鼻咽癌放射治疗病人口腔感染的控制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
本研究采用护理干预,首先使病人在治疗期间始终保持口腔清洁,形成和维持一个清洁的口腔环境,可以降低口腔内细菌数[6]。其次,在病人不同放射治疗时期,主要是中后期,根据pH值的范围选用相应的漱口液正确漱口,以充分发挥口腔自洁作用,改善口腔内环境和清除口腔致病菌。余杰等[1]报道保持鼻咽癌放射治疗病人口腔的碱性环境,可以抑制真菌的生长。本监测资料显示,通过护理干预我院口腔感染的病原菌中白假丝酵母菌,观察组占49.12%低于对照组的54.79%。另外,本研究充分运用了口腔低温原理,对观察组病人进行不同程度口腔低温保护,使口腔温度降低,对细菌繁殖有一定抑制作用,同时减轻了放射治疗所致口腔黏膜反应及黏膜损伤,预防和减少了口咽部感染[4]。在治疗后期,为进一步促进放射治疗损伤黏膜的修复,遵医嘱使用促黏膜生长剂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给药,以防治破损黏膜成为病原菌入侵的门户。本研究从放射治疗前、放射治疗早期、放射治疗中期、放射治疗后期至放射治疗结束4个阶段为病人提供系统化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口腔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降低鼻咽癌放射治疗病人的口腔感染率。
综上所述,4个阶段的护理干预对鼻咽癌放射治疗病人口腔感染的预防及口腔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同时从表1可见,两组病人口腔感染病原菌构成比虽有所差异,但均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其次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等,调查结果为防治鼻咽癌放射治疗病人口腔感染提供了依据。当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会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引起口腔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病原菌构成比的变化,以不断完善和改进护理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余杰,王旸,贾彦召,等.鼻咽癌放疗患者口腔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6):4078-4080.
[2]朱雪峰.制霉菌素甘油预防危重患者口腔真菌感染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4):533-534.
[3]姜连英,姚爽,李秋菊.两种口腔护理液预防ICU患者口腔感染的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6):3558-3559.
[4]龚光明,倪杰.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前局部冰敷减轻口腔黏膜反应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8):772-774.
[5]吕淑新.鼻咽癌放疗患者口腔pH值变化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95-96.
[6]顾艳荭,胡雁.癌症放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3,28(15):92-95.
(本文编辑孙玉梅)
Prevention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oral infection in nasopharyngeal patients receiving radiotherapy
Ni Jie,Zhou Xiaomei,Lu Meiqin,et al
(Nantong Tumour Hospital,Jiangsu 226361 China)
基金项目南通市社会事业科技创新与示范计划项目,编号:HS2012065。
作者简介倪杰,主任护师,本科,单位:226361,南通市肿瘤医院;周晓梅、陆美芹、周玉清、张美华单位:226361,南通市肿瘤医院。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16.027
文章编号:1009-6493(2016)06A-2007-03
(收稿日期:2015-09-30;修回日期:2016-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