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媛,徐 燕,姜叙诚,徐丽华
中美护理专业专升本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分析
张媛媛,徐燕,姜叙诚,徐丽华
摘要:在对护理专业专升本课程设置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对5所中国高校和8所美国高校的护理专业专升本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其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上的异同点。结果显示:美国院校专升本教育注重与本科教育的同步性,围绕本科护士核心能力设置课程,课程综合性强,实践课学时比例高,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注重过程性考核,对中国护理院校专升本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护理;专升本;课程设置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护理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对职业教育的关注日益增长,这也就决定了医学院校需要培养更多高质量、高学历层次的护理专门人才。在此形势下,专升本这一新型培养形式开始获得教育界的关注。专升本教育是针对我国高等学历护理人才缺乏现状而产生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它集学历教育、学位教育和职业教育于一体[2],是高职护理教育和研究生护理教育的有效衔接,既能拓宽高职学生的继续学习渠道,也能有效地改善高职护士/护生的知识结构,符合我国培养高级护理专门人才的需求[3]。要培养高质量的实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护理人员,关键就在于恰当的课程设置和优化培养过程[4]。然而,由于开展的时间不长,我国护理专升本教育目前尚无成熟的课程模式。因此,本研究在查阅中美护理专升本教育现况的基础上,对中美护理院校专升本教育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比较,以期为我国护理专升本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1资料来源
1.1文献资料来源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为资料来源,以“护理”“专升本” “课程”为关键词检索2005年—2015年有关护理专升本课程研究的文献;以PubMed,Ovid,Elsvier为资料来源,以“nursing”“transfer”“BSN”“curriculum”为关键词检索2005年—2015年国外有关护理专升本课程研究的文献,排除仅提及专升本教育但未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文献,共得到16篇质量较高的有效文献,其中中文13篇,英文3篇。2005年2篇(12.50%),2006年2篇(12.50%),2008年3篇(18.75%),2009年1篇(6.25%),2010年1篇(6.25%),2012年1篇(6.25%),2013年4篇(25.00%),2014年2篇(12.50%),调查研究8篇(50.00%),研究述评8篇(50.00%)。
1.2课程资料来源各院校课程设置情况主要通过检索各大护理学院网站获得相关资料。其中,美国院校的选取主要依据2015年U.S.News 护理学最新排名,选取前20名护理院校并检索其相关网站。最终获得国内5所院校、美国8所院校的专升本课程设置情况。国内院校包括四川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新乡医学院;美国院校包括宾夕法尼亚大学、华盛顿大学、纽约大学、马里兰大学、密歇根大学、艾莫利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阿拉巴马州立大学。
2结果
2.1课程概况
2.1.1基本情况专升本护理教育一般设在具有本科护理专业的大学或学院里。专升本教育在国内类型有两种:针对具有专科学历还未参加工作的护生,即院校专升本教育;针对已经工作的具有专科学历的护士,即成人专升本教育。而在美国,是否通过护士注册考试是衡量进入哪种培养类型的标准,针对专科毕业后还未获取注册护士(registered nurse,RN)证书的护生,他们可作为“transfer student”申请继续本科学历的学习;而具有护理专科学历的RN可进入“RN-BSN”项目继续学习。本研究主要针对院校专升本教育的课程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就学制而言,我国专升本教育为学年制,通常是2年,而美国专升本教育为学分制,时间一般为3年。
2.1.2课程设置理念课程设置是根据社会需求、办学宗旨、全体教师价值观和专业理解所制定的教学科目及其内容、学时、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教学计划,对教学活动起到原则性、方向性和指导性作用。合理的课程设置应该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方法论及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前沿,应该符合整体性、综合性及最优化原则[5]。我国学者陈向韵等[6]提出,专升本的课程设置既不是普通本科教育的继续,也不是专科层次上的简单重复。课程设置必须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且要能够体现社会需要和护理学科发展的特点。高职护理专业教育侧重于培养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护理专业人才。而本科护理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临床护理高级人才、管理者、教育者、研究者,其专业职能是运用护理程序的科学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为服务对象提供身心整体护理,从而达到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协助康复、减轻病痛的目的。因此,在专升本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如何将两者有效衔接和进一步提升,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比例如何搭配能够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护理院校专升本教育的课程设置理念是以护理学科为中心,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的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来编排教学。这种课程设置理念能够让学生获得系统连贯的知识,便于进行教学组织和评价。然而,科目繁多的学科课程难免会出现学科知识之间的互相分离和孤立,学习内容易分离脱节,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以分门别类的方式组织编排的,而当学生进入临床后,面对的问题却是完整的,这种课程上的人为割裂容易导致学生认知结构分块化,不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美国护理专升本教育的课程设置理念则是以培养护生的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中心,主张按照核心能力培养综合设置课程,打破学科界限。对美国8所大学护理专升本课程的分析显示,除了各院校根据自身特点而形成的特殊性外,都体现出了一些共同特点:重视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依据护理核心能力组织和要求设置相应课程,课程综合性强。这种课程设置理念能够较高强度地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对知识的整合性较强,有利于对学生的培养。然而,这种综合课程的设置通常要求多学科共同合作,因此在组织、评价上均有较高难度。
2.2课程设置情况
2.2.1课程结构与内容我国护理专业专升本的课程通常包括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护理专业课程部分。其中,公共基础课比例约占20%,护理专业课程所占比例最大,大多高于60%[7]。而美国护理专升本教育的课程设置则主要分为预修课程和核心课程。其中预修课程比例与核心课程相当,占40%~50%。对5所中国护理院校、8所美国护理院校的专升本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见表1。从课程内容分布可以看出,美国的核心课程将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重组,对课程的总门数进行了精简,加强学科之间的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此外,美国不同院校对于护理专业预修课程还进行了不同的模块分类。如阿拉巴马州立大学护理学院将其分为5个模块:英语写作,人文艺术,自然科学与数学,历史、社会及行为科学,其他;华盛顿大学护理学院则将其分为了另外5个模块:交流与写作,量化与数学推理,自然世界,个人与社会,视觉、文学艺术与表演艺术。各院校均依据自身的特点对其课程进行分类和重新组合。总而言之,从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上来看,我国护理专升本课程设置偏重医学基础和专业课,人文课程弱,综合性较弱,而美国护理专升本课程设置则是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并重,综合性较强。
表1 中国与美国院校护理专升本教育课程内容比较
2.2.2实践教学我国各院校的护理专升本教育的课程设置中,理论与实践比约为1∶0.6,实践教学通常采用分段式,即先进行理论学习,然后再集中进行临床实习,实习时间通常按照教育部要求设置为10个月[7]。而美国专升本课程设置中理论与实践比约为1∶1,将实践教学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如健康评估课程通常伴随同等学分的健康评估实践,成人护理学、行为健康护理以及社区护理等课程也均有相应的临床实践。护生没有集中毕业实习阶段,但是许多医院愿意为没有实际工作经历的毕业生提供3个月~4个月的无报酬实习机会。这样的实习安排将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密切地结合,能最大限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3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在教学方法方面,国内的教学多采取的是讲授法。美国的护理教学也保留着课堂讲授,但已经不再以讲授为主要方法,通常更多地采用提问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和讨论法。课前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书后回答,有的则以讨论或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践的形式去寻求答案。总的来说,美国的护理教学中方法应用更灵活,教学手段现代化,注重合作式学习,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和提高自主学习、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合理的学时分配、丰富的学习资料以及图书馆资源也为其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考核方式方面,中国与美国的考核方式已经具有了较多的共同点,均注意采用过程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区别在于中国通常是总结性考核占主要地位,而美国则是过程性考核占主要地位。
3讨论
3.1改革课程设置,增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我国以学科体系为核心的护理专升本课程设置较为传统,理论性强,实用性差。新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从综合性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注意将部分课程内容进行精简与整合,配合各学科相互之间纵向和横向的连贯性,突出护理的专业特色。从课程结构上来说,我国护理专升本教育过多的重视医学基础教育,应适当加强人文课程的比重。从课程内容上来说,专升本阶段课程内容的重复性是目前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75.7%的毕业生和61.7%的在校生认为内、外、妇、儿护理学及护理学基础等专业课程重复性较大[8]。因此,如何在重复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新的更高层次的综合认知和解决问题能力是解决课程内容重复问题的关键。应对护理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综合,构建凸显护理专业特色、综合性强的课程体系,并注意体现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增强临床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精选实习科室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临床应用型学科。护理学科的知识应当从临床需求出发,并能够最终应用于临床实践。目前,护理教育界已经普遍认可应早安排学生早期进入临床,加强前期教学的课间见习,加大实践教学比例[9]。丁珍珠等[10]的研究结果还显示,我国大多数院校护理专升本教育10个月的实习时间过长,且实习内容未能体现专升本教育的意义。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专升本课程中安排实践见习的学时仍较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同步,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仅约为1∶0.6。而美国的实践教学安排则充分体现了护理教学的实践性,理论与实践同步且比例可达1∶1。针对专升本学生已有一年临床实习的情况,建议各院校应依据实习见习基地的条件,在课程设置中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及时间,尽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并精选实习科室[3]。
此外,科研能力对现代护理临床实践也极为重要,任何护理决策均应该遵循科学依据。学者李永红[11]对山西医科大学465名护理专升本学生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专升本学生对统计学、流行病学、护理科研科目兴趣不足,且专升本课程设置中普遍科研训练的课程较少。而国外的专升本课程设置中各院校普遍设置有科研训练课程和循证护理培训课程,同时还要求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尝试运用循证和科研方法解决问题,并将相应的案例向指导教师汇报,作为最终考评的一部分。因此,相比较而言,国外院校更注重对学生的科研训练,尤其是循证护理,强调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值得借鉴和学习。
3.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考核体系我国研究者的研究显示,专升本的学生往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自我导向学习能力[9,12]。护理教育者可考虑借鉴美国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法、读书指导法,激发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采取相应的指导和教学策略,注意在教学中引用循证护理的理念。而我国研究者姜新等[13]的研究也证实,在护理专升本专业课程中将讲授与提问法、读书指导法相结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理论课程的考核过程中,可尝试增加过程性考核,在实践教学的考核过程中,可借鉴美国采用简化的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OSCE)模式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应急应变能力进行评价和检验。并注意将各次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反馈于学生的持续教育中,使之形成一个“教学—评价—反馈—教学改进—再评价”的有效循环。总之,随着医学的发展,护理学科需要面对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这是护理学发展的契机,也是巨大的挑战。如何将职业教育有效的继承并进一步发展,探讨有护理特色的、综合性强又能兼顾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新的护理本科课程设置模式很有必要,在这一方面,美国护理专升本课程的设置值得我们商榷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朋生.我国高职护理教育发展问题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3):232-233.
[2]刘玉梅,孙少华,卢春香.开放教育课程设置与满足社会需求度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128-130.
[3]金瑞华,王斌全,赵红梅,等.护理专业专升本课程设置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J].护理研究,2006,20(5C):1319-1322.
[4]陈振文,任云青,范军军,等.临床医学专业“专升本”课程设置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89-90.
[5]李丹琳,王波.护理专业专科起点升本科课程设置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0):136-138.
[6]陈向韵,刘均娥,徐奕昊.我国成人护理学历教育“专升本”课程设置的评价和建议[J].中华护理教育,2010,7(5):203-205.
[7]丁珍珠.地方院校护理专升本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3:1.
[8]杜鹃.陕西省护理专业专升本课程设置的调查和分析[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07:1.
[9]赵龙,韩爽,卢彪等.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1,26(4):64-66.
[10]丁珍珠,金瑞华,郑洁,等.山西省医学院校护理专升本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5C):1532-1534.
[11]李永红.护理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的探索与重置[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3:1.
[12]沈玉琴,胡雁,史亚琴,等.护理专业本科学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32-135.
[13]姜新,常影,刘家瑜,等.“立体化”教学在护理专升本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31):542.
(本文编辑孙玉梅)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ransfer courses setting in nursing profession between China and USA
Zhang Yuanyuan,Xu Yan,Jiang Xucheng,et al
(Shanda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 China)
作者简介张媛媛,助教,硕士研究生,单位:200433,上海杉达学院;徐燕、姜叙诚、徐丽华(通讯作者)单位:200433,上海杉达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16.036
文章编号:1009-6493(2016)06A-2030-04
(收稿日期:2015-06-10;修回日期: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