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积累、训练是高效语文学习的“铁三角”,提出要通过阅读开阔视野、积累夯实基础、训练锻造手段。
【关键词】语文 学习方法 阅读 积累 训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B-0088-02
学习得法才能获得高效率。阅读、积累、训练是高效语文学习的“铁三角”,它们是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不可或缺的学习方法,三者之中没有主次之分,只有平衡之和,犹如三角形,结构稳定,基础扎实,屹立不倒。
三角之一:阅读开阔视野
学生视野的广度决定其思想深度。学生的思想深度一般是指掌握基本的哲学原理,如事物发展观点、矛盾对立统一观点、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关系,等等。课堂上学生学习了哲学的基本概念,也进行了一些案例分析,但是,囿于生活经验的缺少,学生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能力是非常欠缺的,或且说是肤浅苍白的。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作文题要求考生对“女儿举报父亲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这个新闻事件进行评论,一些考生立论为“女儿行为违背孝道,不可取”,虽然说得也有一些道理,但这不是最佳的立论角度,得分不会高。而有的考生则从“情与法”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进行分析评论,确立“法制至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从而取得高分。
“见多识广”是现代语文考试获取高分的必要前提。“见多”自然“识广”,量变必然产生质变,这是规律。青年学生的世界是年轻人的世界,而语文试题往往是成人世界,这就造成了极大的差异。如何弥补这个差异呢?通常有两个途径:一是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生活,到现实社会中了解感受;二是学生通过书本间接了解社会,感受“成人世界”。第一条途径对在校学生来说勉为其难,只有第二条路经能够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现实,预知未来。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给语文学习制定了如下课程目标:学生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阅读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过,如果没有课外阅读,即使把教材烧成灰,吃下去,也学不好语文。语文与生活同在,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局限在课本中,必然远离实践,教师一定要打开学生课外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文学艺术等书本中间接地了解社会,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开卷有益,毋庸置疑。但是,学生课业负担重,阅读时间有限,读什么书对考试“立竿见影”呢?笔者认为首选经典文学,小学读寓言童话,初中读小说散文,高中读随笔杂文。唐诗宋词是要读的,唐宋诗篇是文学精华,读几本诗词鉴赏,一定有益终身。
阅读方法有多种,笔者要求学生泛读与精读结合,运用“一目十行”方法,快速阅读,筛选出自己所需的信息,而对一些重要读物要先速读后精读,细致读,圈点读,吟诵读,研究读,不仅要了解作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应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深刻哲理。
要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教师必须做课外阅读指导。笔者的做法是:对有深度难度的读物,教师事先点评指导;对重要的读物,教师在学生阅读后做分析评价;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阅读形式多种多样,如开讲座、出板报、交流读书心得,等等。
三角之二:积累夯实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热爱阅读又善于积累的学生语文考试特别轻松,其读的书很多,记得的东西也很多,下笔成文,出口成章,体现出良好的语文素养。反之,一些学生书读得不少,学习语文花时间比别人多,但是成效不高。何故?语文学习不得法,积累不够量。
学生如何积累呢?著名语文教师俞旭初认为要做到三点:一是要积累词汇,二是要记诵名句,三是要写随笔。词汇如砖瓦,有砖瓦才能建起文章的高楼大厦,要在课外阅读中积累储备高雅、鲜活的词语。写随笔是自我心灵对话,写随笔不但可以练习文笔,更能扩展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健全人格与独立思想。
笔者赞同俞旭初老师的观点。在学校,大多学生哀叹作文难。难在哪里?一是提起笔来没什么可写,二是有了想法写不出来。第一种情况,涉及观察、思考和素材的积累;第二种情况,涉及选材、调动语汇和布局谋篇。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课内学习、课外阅读以及接触生活实际,还有一个关键环节,那就是写作。学生创作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诗歌等,可以培养艺术审美能力,锻炼谋篇布局技巧,养成深度思考习惯,更主要的是可以把阅读中积累的素材提炼、加工、运用,从而达到积累、消化、提升的积极效果。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积累环节,做到积累“三突出”:
一是鼓励学生向报纸杂志投稿,突出“写”。教授完小说单元,笔者就布置学生做小说练习——创作小说,每一个同学至少要完成一篇小说,学习小组交流之后,每一小组推荐一至五篇优秀习作在班上宣读,最后投票选出一二三等奖,一等奖作品由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后再修改润色,达到一定水准后投稿。诗歌单元、散文单元等文学课程同样采取此方法,收效甚佳。
二是举行讲故事比赛,积累写作素材,突出“贮存”。笔者的语文课中,要求学生课前5分钟讲故事。一节课讲一个故事,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其他同学在台下做笔记,一年下来,每人都有一本厚厚的作文素材积累本。为了方便记忆,强化系统性,笔者划分“故事单元”,按地域分为中国故事、西方故事、拉美故事、阿拉伯故事,等等;按内容分为文学、艺术、体育、军事、政治、科学,等等。推行新课标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多讲当代故事,多讲“活人故事”,多讲正能量的新闻人物故事。故事积累多了,学生写900字的考场作文40分钟就能顺利完篇,数字够了,内容充实了,作文考试分数自然就上去了。
三是课堂教学淡化内容结构分析,强化背诵比重,突出“背功”。诗歌是一定要背诵的,而在其他课文里,有名言必须背,有警句必须记。如果是经典名篇,如《过秦论》《六国论》《师说》《劝学》《赤壁赋》《背影》《我的空中楼阁》等,要求反复诵读,直至能够默写。笔者认为,一节好课的标准,不是教师把教材分析得如何精辟透彻,而是学生在这一节课里学到了新词语,记住了经典言论,增长了语文钙质。“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人把背书列为文人标准,在新课标背景之下的今天,这条标准还不过时。
三角之三:训练锻造手段
首先,思维训练。思维是语文的内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笔者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加强思维训练。思维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譬如整体思维训练,一个人是一个整体,一件事情是一个整体,一篇文章也是一个整体。整体由局部组成,从全局看局部,才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文章而言,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主题,只有一种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能由此去把握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去理解某一个材料的价值作用,去评判某一手法的优劣,去划分段与段之间的层次。新课标考试内容框架基本成型,一张语文试卷大约20道题目,分为古诗文阅读鉴赏、现代文阅读分析鉴赏、语言运用能力考查、写作能力考查等板块。整体思维训练对写鉴赏分析类的考试题目特别重要,如果考生没有整体观感,没有整体意识,盲人摸象,考场上解题就没有思路,答案就没有逻辑条理,支离破碎,势必丢分失分。再如,强化哲学观点的训练,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哲学思维。如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既要看到肯定的、主要的、正面的一面,也要看到否定的、次要的、负面的一面,这样才能全面地揭示事物的本质,防止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这个训练对写作文很重要。当今考试,思辩性的作文题占主流,作文立论必须客观辩证,证明说理不要把话说满,不要凭空臆断,不能指鹿为马。
其次,进行考试题型的规范解题训练。语文考试一般有客观的选择题和主观的归纳演绎题。做客观题要善于识别命题者设置的偷换概念、无中生有、断章取义、张冠李戴、因果倒置、强加因果、以偏概全等陷阱。现代文阅读主要是主观题型,一般有理解词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理清文路、表达技巧、审美鉴赏等类试题,角度不同,各有特点。学生要分清类型,建立题型模块,设定答题模式,记牢答题步骤,掌握方法要领,做到心中有题型、脑里有题例、手中有方法。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积累、训练,三者没有轻重之分,只有平衡之和。三角形之平衡技法,假若运用得当,它将帮助学生语文学习取得高效、高分。
【作者简介】梁耀俊,广西百色祈福高级中学高级教师。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