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摘 要】中职毕业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用人单位欢迎的是直接就能上岗的中职毕业生。因此“就业”就成了中职教育的生命线,那么,中职计算机专业建设应如何走向社会呢?本文对“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存在问题,围绕“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对培养社会需求的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专业 社会需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B-0017-02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走进社会后,出现一些这样的就业现象:有的学生办公软件厉害,却不能胜任文员工作。有些学生光是精通网页制作,可设计的网站不尽人意等。种种现象摆在了我们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面前:一方面是要提高学生文化知识、计算机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而一方面却是学生在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特别薄弱;一方面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一方面却是落后的教学现状。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更适应市场要求,努力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一、就业情况
目前,几乎所有职业学校都开设有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这个专业所学课程包括办公自动化、平面图像处理、网页设计和动画、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和网络技术等方面内容。在校学习四个学期后,顶岗实习两个学期,然后双向选择就业。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不同,较少从事流水线工种,而是面向专业性强的工作岗位,就业方向可以是企事业、私人公司等用人单位。随着计算机的使用逐渐深入我们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意识观念。人们已经习惯以使用计算机为主要学习、工作、生活手段的信息时代,相应地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量降低了,而对人才准入门槛却大大提高了。
二、存在问题
通过上面三个表可知,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面临着严峻困境: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希望能有效地降低再培养成本,并能很快地为客户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在工作中普遍感到:面对用人单位的要求,发现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导致就业后适应工作能力差,必须得通过自学或重新培训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正是以上因素,导致计算机专业就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低。这也说明了我们的教育和市场需求的脱节,在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滞后,特别是培养的学生特色不突出,学生存在着“不软不硬、不上不下”无法适应当今市场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技术工人需求。因此,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就业为目的”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校应将专业与课程设置对准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紧贴社会的需求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把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中职学生就业方向,有的放矢地进行学生专业化学习,从而让更多的中职计算机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
三、应对措施
(一)围绕“市场为导向”调查研究
要树立“市场为导向”思想,突出“市场”,就应该围绕学生毕业的就业去向,深入地、广泛地到各类单位调查研究,针对性地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了解市场对计算机技术人员的要求,并做出真实的、科学的“计算机专业市场需求调研”报告,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计算机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的改进。
(二)围绕“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就业为目的”设置课程
目前,中职学校普遍采用“2+1”办学模式,即学生第一、二学年在校学习,第三学年到企业定岗实习,而计算机专业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广,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那么如何在2年时间内合理的安排课程呢?笔者认为可根据前一点的“计算机专业市场需求调研”报告来探讨教学改革:
1.课程要体现“岗位技能”能力的培养
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容易出现“大而全”现象,这种课程体系犹如蜻蜓点水。为了使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与行业技术发展相适应,课程开设前可参考中职生就业的岗位群,即从实际需要出发,需要哪些知识就讲解、讲透、让学生切实掌握,过时、不切实际的知识免讲,甚至一些实用性强的知识,如: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是需要学习多款软件以及美学设计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掌握的是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对于这些可以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每个模块均有“素质课程( 包含文化课和专业课) ”、“实践课程”和“考证培训课程”三部分组成,通过实践课程,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了解实际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自学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要体现“职业素质”的培养
“职业素质”课程一般由文化课教师担任。文化课程的教师经常反映学生厌学,基础差,不少学生嚷嚷着说:“我们是来学计算机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脱离了职业需求,只注重学生技能知识的培养,而未能做到把“职业素质”所包含的更多必需的内容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实施。在课程安排中往往只注重常规文化课程,而忽略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修养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美术、音乐、摄影、团队合作等。无论是计算机专业教师、文化课教师以及班主任都应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知识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的并重关系,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做到同样重视、同样落实,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责任心、团队精神等。
当然,目前的现状是文化课教师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有限,不能很好的运用到教学中去。这需要计算机教研室和文化课教研室深入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合作教学模式,让文化课学科教师通过与计算机教师的交流、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学生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任务和职业素质,找出适合用于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教学内容,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矛盾。
3.引入“考证促学”,辅助教学
目前,中职学校的科目考核都是科任教师自己组织,教了什么就对学生考什么,学生自己同自己比较,造成其考核结果片面性,考核内容不一定与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相符。在实习前可考证的计算机类的职业技能证只有“计算机操作员”一个,而计算机专业类的考证还有“图形图像”“多媒体”“网络应用”等。可学生往往是已经无暇应付同时考多个职业技能证的培训课程。笔者认为,突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需求为目标构建课程”的职业技能考证体系可以矫正考核中的偏差,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行适应“考证促学”,辅助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后参加资格证书考试,可以将课程教学与取证培训更好地衔接,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重视专业学习;也有利于进一步指导和规范“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同时,通过学生的取证考试情况检验专业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办法。
(三)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计算机等电子产品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势必会对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和职业教育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想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计算机教师要有所专长
计算机课程包罗万象,在这个专业领域中不断涌现出许多新动态、新行情和新设备,限于个人有限的精力,一个专业人员不可能全面、透彻地掌握每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于是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要对自身有全面的了解,产生专业特长和方向的选择定位,要时刻充实自己,掌握新知识,掌握计算机行业,甚至要求自学、钻研新课程,让自身有所专长,满足现代教学需要。
2.鼓励教师继续学习,“双师”型标准来要求教师
现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计算机专业高校毕业生,专业社会实践的机会少,在授课过程中,无法深入、透彻地讲授计算机操作技能。学校应多鼓励老师以“双师”型标准来要求自己。创造多种多样的继续教育和企业实践机会,让计算机教师不断更新了教育理念,深入学习专业领域的最新理论知识、掌握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强化实践操作。将学到的新技术、新理念、新课程、新思维带到今后的课程教学中去,使教学活动更加适应就业需要,更好地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只有培养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岗位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扩大学生的就业,以及提高学生的就业对口率,并且使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需求,从而确保中职职业教育的生命线。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