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婷,沈 彤
(四川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重庆 400031)
信息化时代的翻译人才培养
张婷,沈彤
(四川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重庆 400031)
摘要:信息化时代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译者除了具备传统的翻译能力,如双语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以外,还应具备高级计算机应用能力、辅助翻译工具使用能力、翻译项目管理能力等。改进翻译人才培养,须从改进课程设置、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培养译者、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信息化;翻译人才;能力构成;培养策略
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服务行业迅速发展。新技术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平台,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为了更好地应对新时代的市场需求,传统的翻译工作者必须顺应技术发展的潮流,除了具备基本的双语转换能力之外,还需要掌握新技术,让其为翻译工作服务;还应该具备市场意识和一定的翻译项目管理能力。
一、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随着语言服务行业的繁荣,我国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并先后开设了翻译学术型硕士学位和翻译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教育部批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截至2011年3月,共有57所高校试办了翻译本科专业。[1]虽然我们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不可否认,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翻译人才市场供求失衡
全球化背景下,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再受国界限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翻译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对翻译量的需求大大增加。这从近年来我国不断注册的翻译公司就可以看出。因此,社会需要更多的译者投入到促进中外交流的事业中来,但与庞大的市场需求相比,翻译人才的供给仍然不足。一方面是激增的翻译需求量,另一方面是相对短缺的翻译人才,这仍然是我国语言服务行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我国目前每年职业翻译的市场需求量为50万人,而实际在岗的只有6万人。[2]从这组数据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翻译人才存在相当大的缺口。尽管我们大力培养翻译人才,但是与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相比,我国翻译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仍然短缺。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在职翻译专业技术人员不到2.6万人。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截至2011年8月虽已有17万余人次参加,但考试通过人数也仅2万余人次。[3]由此可见,高端的翻译人才培养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2.译者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市场上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并非合格的专业译员,大量翻译能力欠缺或经验不足的人进入译者之列,这样的状况使得翻译质量得不到保障。还有相当一部分小规模经营的翻译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找来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从事翻译,而这些学生多数是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对翻译行业不够了解。这样做明显是将翻译这样一个牵涉到文化交流的复杂活动降低为简单的文字转换。如果这一部分人是将来的潜在译者,那么其所在的翻译公司有责任向他们提供入职培训,普及翻译行业的相关知识。一方面可以提高翻译公司的翻译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未来储备翻译人才。
另外,有调查显示现有的从业译员中有“10.2%来源于其他专业”,[4]这暴露了目前翻译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缺乏统一的资格认证体系、准入门槛低、质量监管不严等。在这种状况下,进入翻译行业的人,其翻译水平很难或者根本就达不到合格译员的标准。这种情况的译者更应该接受系统的职业培训和专业化训练,全面提高翻译能力。翻译之难几乎是公认的事实,即使翻译专业出身的人从事翻译有时尚且感到力不从心,对于非专业译者,翻译任务能否保质保量地完成就更值得思考。有学者就这个问题做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3.6%的译者认为完成工作比较吃力,18.4%的译者认为很吃力,难以胜任”[4]。
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翻译思维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外语功底扎实的人面对翻译任务有时尚且力不从心,更何况非外语专业的、未受过专业化教育或培训的人。公共场合,不规范的或者错误的翻译随处可见,而且在出版界也存在同样问题,许多由非专业译者匆忙赶出来的作品得以出版。当然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交付时间紧迫、项目资金不足、中间环节出错等,但其中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译者的能力欠缺。
3.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主要的翻译人才培养力量仍然是高校,虽然企业和培训机构也有一定的贡献,但几乎是微乎其微。高校与企业、培训机构、用人单位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与企业需求没有达到对接,导致所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市场需求,这就是为何很多翻译专业的毕业生不从事翻译工作的一个很重要原因。高校培养翻译人才的一个缺陷就是实践机会有限,而且多是仿真模拟式的,没能真正使学生深入行业,因此,学生很难了解具体的实际情况,以及如何处理实际的翻译问题。作为与翻译人才培养息息相关的机构却各行其道而不与同行业进行交流合作,不参考市场需要,从而导致了一个极大的矛盾:一方面高校翻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不理想,另一方面市场所需的翻译人才得不到满足。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建立起从短期培训到硕士甚至博士学位培养的译者培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不同层次的译者、潜在译者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培养方案,从而实现根据译者个人的不同情况对其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培养。这样做可以增强针对性,减少资源浪费,各个培养层级之间还可以形成补充,有利于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译者培养体系,从而为我国语言服务行业提供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翻译人才。
另外,我们还欠缺有力的政府指导,还没有完备的翻译产业协会。有学者提出“政产学研合作办学”培养译者。在这个培养体系中,培养计划由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制定,双方是合作关系。其中政府部门是中国翻译协会,其主要职能有两点:一是将分散的企业/社会需求加以整合,然后根据各地区高校专业特色牵线搭桥,为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提供必要的信息,推动人才培养的社会化;二是行业管理,即根据用人单位要求设定入职门槛,并培养用人单位(客户)用人的规范性,同时为高校的翻译教育提供必要的参考指标。[5]这个构想为将来的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参考体系,鉴于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很不错的解决途径,尤其是对于完善译者培养体系。
二、信息化时代译者的能力构成
一个译者最基本的能力是双语能力,此外还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如今信息化时代对译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语言能力仅仅是翻译能力中的一个方面,一个合格的翻译人才应该具备的是多模块、多要素的翻译能力与知识体系。[6]参见图1。
图1 译者能力结构图
除了双语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外,信息化时代的译者还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1.高级计算机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的进步给翻译行业创造了新的发展平台。译者除了具备上述传统翻译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计算机高级应用能力,否则将很难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在信息爆炸时代,传统的资料检索手段很难适应当今人们的需求,新技术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应当引起重视。
有学者指出,“如果缺乏IT技术,他(译者)的实际翻译能力未必能充分发挥,也就是译者能力不高,难以胜任当今时代的应用翻译。”[7]7信息化时代,利用IT技术来处理大量的翻译任务很有必要,如果译者不善利用新技术为工作服务就会失去其竞争力。比如在本地化翻译过程中涉及软件本地化,这就要求译者“掌握各种复杂的技术”,而且随着本地化市场需求的增大,翻译对电子技术的倚重增加。不具备高级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但无法提高翻译效率,还有可能导致翻译任务无法按时完成,久而久之,可能会因适应不了行业的运作节奏而被淘汰。因此,高层次的专业翻译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高级计算机应用能力。调查显示,在从业译员中,“80%的用户只了解Word 中20%的功能,而恰恰是另外80%的功能能提升办公自动化以及翻译工作的效率”[8]。大部分译者只是对计算机的部分功能有粗浅了解,译者的高级计算机应用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时代翻译工作者必须提高科技意识,利用科技手段为自己的工作服务。正如有学者指出,“各种电脑软件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译者的工作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译者的工作方式和交流方式。”[9]可见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已经影响到了译者工作的方方面面,高级计算机使用能力已经成为公认的信息化时代译者应该掌握的技能之一。
2.使用辅助翻译工具的能力
随着市场需求增大,翻译任务也愈加紧迫,传统的翻译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近几十年来,随着翻译技术的进步,出现了许多翻译工具,比如机器翻译、翻译记忆系统、在线词典、语料库等等。还有其他的主流软件,比如SDL Passolo、DTP(Desktop Publishing)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翻译软件,可以应用于译文的排版、图表处理等,从而大大提高翻译效率。美国有学者称,“对于当今世界的译者,这些翻译工具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字典。”[10]37如今确实已经不再是有一本字典,懂两门语言就能从事翻译工作的时代了。新技术催生的这些翻译工具具有人力无法比拟的优势,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译者负担帮助极大。
如今译者面临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信息更新速度之快,知识增长速度之快,都要求翻译任务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面对这种状况,译者提高翻译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借助辅助翻译工具。据统计,借助机器辅助翻译记忆系统的帮助“一秒钟可以完成3 000字的翻译量,而只靠译者单独完成相同的工作量需要耗费一整天的时间”。[8]57再如,相同的时间内,有翻译记忆系统的辅助,译者可以完成比单靠人力更多的翻译任务,而且还可以保证译文前后术语的一致性。并且,相同的内容无须重复翻译,可以省去译者重复劳动时间,这不仅加快了翻译进度,而且缩减了翻译费用。
世界上翻译总量的90%以上是技术翻译和商务翻译。[11]247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大量科技、商务文本,真的很难想象离开辅助翻译工具,翻译行业要如何运转。使用翻译工具的能力必定成为当今译者能力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有学者指出,辅助翻译工具使用能力“已经成为区分职业译员和翻译新手的核心指标”[12]。
3.翻译项目管理能力
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个完整的翻译流程包括译前处理、开始翻译、语言审阅、校对审阅、技术审阅、图标复制和粘贴、目录与索引的制作、完成作业、运行验证、综合验证、客户复查等等,一个翻译项目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翻译项目流程表
对于如此复杂的工程,翻译项目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翻译项目管理能力已经成为职业译者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因为它关系到翻译项目的成败,关系到企业能否盈利,关系到翻译质量的好坏。
另外还涌现出许多新的业务,比如多媒体翻译、网络软件的翻译等。因此,现代翻译服务的内容必然不同于传统翻译,它除了关注文本内容外,还关注翻译技术、双语排版、质量控制等。有学者指出,“现代的语言服务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翻译行业,成为全球化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3]因此,现代语言服务企业需要的翻译人才应该具有一定的翻译项目管理能力。
三、翻译人才培养策略的改进
从以上分析可见,我们目前翻译人才培养尚存在不足,因此,改进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为建立起完善的培养体系,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改进课程设置
目前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重视实用性课程和翻译技术课程。课程内容较少体现出语言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编译、译审人才、翻译技术和翻译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1]90,课程设置未能做到对实践和理论的平衡。虽然近十几年的发展,我们在这方面有所改进,但与国外或我国香港地区相比,我们在技术教学方面仍显欠缺。
要改善这种状况,高校应在课程设置上参考市场需要,开设与翻译技术有关的课程,比如语料库、文本编辑、国际商务、职业市场、翻译项目管理等。在培养翻译人才时,应该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增加科技层面的培养和教学……可以整合教学资源,综合学科优势,借助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科学和传媒学的相关知识,让翻译人才的培养有更高的科技含量[14]。
为使翻译教学不远离实践,就必须把翻译技术纳入教学计划,这样大学翻译课程才能和实际翻译任务密切相关。另外,将技术使用能力融入教学中能够全面提高译者的能力,提高其市场意识和职业素质等。
2.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培养译者
信息化时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作为唯一的翻译培养机构已不能完全适应潮流。企业应参与到翻译人才培养中来,为翻译专业毕业生提供实训平台,为在职译者提供职业培训等。用人单位积极参与高等教育是必由之路,换句话说,学校教育的改革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高校单凭自己的资源也无法实现翻译教育的目标。高校有教学资源,用人单位有职场资源,两者结合应该产生1+1>2的效果[5]。当然除了用人单位外,还包括其他与翻译行业密切相关的机构在内,比如,译者培训机构、翻译协会等。
将相关领域的资源整合起来,共同为翻译人才培养提供其所需条件。各个部门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提供相应的资源或平台,比如高校解决师资问题,企业解决实习基地问题,翻译协会提供质量监测、评估等。
翻译人才的培养有赖于高校、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市场监管机构、翻译协会等共同参与。在不影响高校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参考市场需求,引入企业或用人单位的技术指导及项目管理理念[15]86。实现高校和社会力量联合培养译者,是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也是解决我国语言服务行业人才短缺的必由之路。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国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培养方式总体上来说比较传统,对新技术的应用不够。相比之下,国际上对于翻译技术应用于翻译人才培养已经较为成熟。比如,西方国家为了适应社会对职业化译者的需求而培养本地化翻译人才已有相当的经验,本地化课程设置也较完善,具体包括翻译电子工具、本地化翻译项目管理以及本地化市场策略等。他们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都对我们完善翻译人才培养很有启示。比如,加拿大约克大学Glendon校区翻译系开设“翻译和本地化工具”,实践和理论并重,使学生能够用TransSearch、Trados、Catalyst等本地化翻译工具进行实际项目的操作。[10]33
另外,在翻译规范方面,国际上有不少国家都已为翻译行业立法,特别是在法律翻译、法庭口译、医疗翻译等事关生命财产安全的领域[16]30。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做得不够,整个语言服务行业缺乏统一的规范约束。因此,我们应该和更多国家合作,引进一流的翻译人才培养理念以及国际先进水平的教学资源,将我国翻译人才的培养与国际接轨,向先进范例学习。
4.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语言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翻译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在语言服务过程中,翻译质量的评估是翻译项目的生命线,贯穿于整个翻译流程,包括译前、译中和译后处理,监控和再加工等过程[17]。以往学者都是从译本,也就是说从最终的翻译产品来评价翻译的好坏,而对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影响因子和参数关注不足,甚至忽略了新型翻译对象的研究”。[17]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只从翻译产品去评价翻译活动很难做到全面、客观。所以,有必要将评价维度多元化,换句话说,就是不把目光仅仅放在对最终译本的评价上,还可以从翻译过程、翻译技术、翻译产品与客户的要求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去评价,这样有利于给译者提供更多实用性的参数去改进翻译质量。
另外,目前翻译行业秩序混乱,各种水平参差不齐的翻译公司充斥市场,有的为了承接业务,不惜牺牲翻译质量来降低成本,这严重影响了翻译行业的发展。而且,我国国家翻译资格(水平)考试尚未成为进入翻译行业的先决条件,导致很多能力低下的从业者涌入翻译行业,致使翻译质量得不到保证。鉴于此,我们应该建立完善的翻译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为译者进入翻译行业设定指标。另外,还可以参照国际上许多翻译立法的做法,吸取其管理经验,逐步建立起一个功能完善的翻译质量监督与评估机制。
四、结语
信息化时代,语言服务行业迅速发展,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方式面对愈加复杂而庞大的翻译任务显得捉襟见肘。因为社会需要的翻译人才不仅仅是只具备笔头口头翻译能力的传统人才,而是在具备语言能力的基础上,了解翻译行情、掌握翻译技术、熟练使用辅助翻译工具、具备一定的翻译项目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应该具有集成知识体系、多项专业技能以及良好的翻译素养。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对翻译人才,尤其是此类高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都必须重视翻译技术的应用。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应该改革课程设置,在现有的课程基础上凸显翻译技术教学内容,使以往的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和现代化的技术元素相结合,为培养实用型翻译人才提供更好的平台。除了高校自身的努力之外,还应该联合翻译公司、译员培训机构、用人单位等力量,为译者培养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帮助,比如实训基地、实习岗位、技术指导等。另外翻译质量评估体系的建设也不容忽视,只有把与翻译行业息息相关的各要素都考虑在内,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有望建立起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立体的、完善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穆雷,仲伟和,王巍巍.从职业化角度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J].中国外语,2013,(10):89-95.
[2] 李荞馨,高军.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J].语文学刊,2013,(2):121-123.
[3] 黄友义.中国特色中译外及其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第二届中译外高层论坛上的讲话[J].中国翻译,2011,(6):5-6.
[4] 潘华凌,刘兵飞.翻译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及其培养对策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79-90.
[5] 刘和平.政产学研: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究[J].中国翻译,2014,(5):40-45.
[6] 王华树.MTI“翻译项目管理”课程构建[J].中国翻译,2014,(4):54-58.
[7] 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 徐彬.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设计与实施[J].上海翻译,2010,(4):45-49.
[9] 苗菊,朱琳.本地化与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培养[J].中国翻译,2008,(5):30-34.
[10] C.Angelelli.Using a Rubric to Assess Translation Ability:Defining the Construct//[M].Angelelli,H.Jacobson.Testing and Assessment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9.
[11] G.Kingscott.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M].C.Dollerup,V.Appel.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New Horizons.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6.
[12] 吴赟.翻译能力建构与中译外人才培养[J].外语学刊,2015,(1):148-153.
[13] 郭晓勇.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在2010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上的主旨发言[J].中国翻译,2010,(6):34-37.
[14] 卢卫中,陈慧.翻译技术与专业翻译人才培养[J].外语电化教学,2014,(5):62-67.
[15] 王爱琴.“实习式”翻译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83-88.
[16] 黄友义.推动翻译立法,促进翻译行业的健康发展[J].中国翻译,2011,(3):29-30.
[17] 王华树,高寒语.基于语言服务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研究[J].语文学刊,2014,(3):22-25.
【责任编辑贺晴】
Translators Train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ZHANG Ting,SHEN Tong
(Institute of English,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1,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age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on the cultivation of translator,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abilities in translation,such as bilingual ability,professional knowledge,ability,translators also should have advanced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the ability of using auxiliary translation tools ,project management skills,etc.To cultivate more qualified translators,the translator training 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aspects:Improve the curriculum of the English major,Cooperate with Social forces to train translators,Strengthen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Establish a perfect evaluation system of professional admittance.
Key words:information age;translator training;qualities;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10-0067-06
收稿日期:2015-12-17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英语专业学生笔译能力训练模式探索与实践(渝教高〔2015〕50号153099)
作者简介:张婷(1990—),女,甘肃庆阳人,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沈彤(1964—),女,安徽安庆人,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外语教学与语言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