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平行志愿填报情况调查与分析
——以陕西省部分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

2016-03-17 05:05李政和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调查分析

田 昊,李政和

(泰国博仁大学 中国—东盟国际学院,泰国 曼谷 10210)



【蓓蕾园地】

高考平行志愿填报情况调查与分析
——以陕西省部分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

田昊,李政和

(泰国博仁大学 中国—东盟国际学院,泰国 曼谷 10210)

摘要:目前,有关高考平行志愿的研究主要从政策、机制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辨探讨,缺乏实证调查研究,对学生多方面情况的反馈还有所欠缺。平行志愿的填报模式已经造成学生在不同录取背景下对所录学校、专业满意度的差异,大三时学生的满意度达到谷底;调剂、父母干预、学校的地域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影响了学生的满意情况;学生在入学前对未来某个专业的就业前景预估是不准确的,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从考生中来,服务于考生,有利于相关主管部门了解学生需要,也有利于未来考生更好地填报志愿。

关键词:高考志愿;平行志愿;调查分析;学生反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即高考,是中国大学最基础的入学考试。每年都有大量的考生与家长全力以赴地为这一重要时刻进行备战,即便参加完高考,广大的考生与家长还面临着如何填报高考志愿的问题。学生能否上大学、能上怎样的大学,事关每个家庭的福祉[1-2]。由此可以看出志愿填报在高考之后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高等教育,随着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使得普通高等院校数量与学生数量急速增长。截至2015年,中国普通高等院校共2 553所,高考报名人数达到942万人[3]。在如此巨大的学生基数下,中国的大学入学考试录取工作量惊人,志愿填报是否科学合理、公正公平对学生选择大学的影响不言而喻,也就不难理解有关高考志愿填报的研究与改进责任之重大。

从2009年教育部全面推进“平行志愿”试点开始,至今已有8年,在这期间质疑平行志愿的声音一直存在。很多学者都从宏观问题上指出“平行志愿”的缺陷。朱士娟认为,出高校的生源质量逐渐呈现“扁平化”趋势,如果同一批次中的一些名声实力较弱的院校很难吸收到高分考生,久而久之有可能导致强校更强、弱校更弱[4]。胡启迪认为,“平行志愿”向考生传递出“不惜一切代价要多争取一分”的信息[5]。孙亚斐认为,“平行志愿”保障考生利益,降低考生填报难度[6]。然而浙江省2007年理科第一批次共投档29 800余名,可是经过平行志愿未能录取的考生却多达4 600余名[7-8]。2009年,河北省高考中仍有82名600分以上的理科考生落榜,落榜最高分达662分[7,9]。以上这些例子都说明即便平行志愿有所改进,知分填报可以降低学生填报难度,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不会出现失误。

因此,当前平行志愿的填报方式下,很多缺陷与不足依旧存在,本文的研究意义也在于此。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考生对高考平行志愿填报经历的反馈情况;了解不同背景变项考生对平行志愿填报情况反馈的差异。

一、相关概念和对已有研究现状的反思

(一)平行志愿的产生及其相关概念与特点

平行志愿的一些概念最早产生于2003年,当时湖南省首次推行“并列志愿”的志愿填报模式[10]。这种模式由于具有消除学校志愿之间等级的特点,因此基本上具备了“平行志愿”的雏形。2005年,江苏省高考招生政策实施重大调整,取消以前院校一、二、三、四志愿的设置方式,在当时首次提出了“平行志愿模式”[11]。之后,随着国家教育部进一步的推动,平行志愿模式开始在全国推广并逐步走向成熟。

平行志愿指的是在同一志愿序号中设置若干个同等志愿,这些志愿之间不存在级差顺序,它们是平行或并列的。[12]就是在每个录取批次的学校中,考生可填报若干个平行的学校,然后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录取[13-14]。

根据考生的分数由高至低排出位次,之后按照位次顺序先后进行投档,位次靠前的考生会优先进行检索,检索完成后根据相应流程完成投档。之后,位次在后的考生才能开始检索。每位考生投档时,对考生意愿顺序中的A>B>C>D的学校依次检索,如该生考分达到A学校的要求,就投档到A学校,该生投档完成;如果该生考分达不到A学校的要求,则开始检索B学校,以此类推。这样就相当于考生一次选择了4个第一志愿,不会像原来那样只要达不到A学校就直接落榜,明显地发现学生可以在志愿选择的4所学校中结合自己的分数,做出学校选择的策略,这在以前的顺序志愿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作为志愿填报最主要的受益人与责任人,保障学生的诉求也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重视,顺序志愿模式下“高分落榜”“高分低就”的问题频繁发生,这就使得平行志愿这样一种新的模式的产生顺理成章。平行志愿显然有着更大的优势,但是正因为实施时间还不够长,平行志愿的弊端还尚未有明显的显现,考生、家长、社会各方面对志愿填报并没有其他新的诉求,因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这一种模式依旧会长期存在。因此,通过实证研究去探究平行志愿在广大过往考生中的评价与反馈特点就显得很有必要的。

(二)对高考志愿填报问题研究现状的反思

本研究在搜集资料中发现,有关高考志愿填报的研究较多,单纯有关“平行志愿”的研究则较少,且多数为期刊文章,硕博士论文较少,专著也较少。就研究的侧重点来看,理论研究较多,大多数都是在做无数据的思辨探讨,有关系统技术、模型、机制设计、填报方式优劣分析、填报方式改革评述的研究都很多,而实证研究总体较少,在有限的实证研究中研究影响因素的较多,而研究满意度的较少。

在认真总结整理已有相关研究后,根据对肖蕾、陈国华、谭定、谢姗珊、杨忠斌、樊明成、杨聪聪、田英月、谭红琴等人研究的分析与反思后发现,有关高考志愿填报影响因素的研究时间跨度大,且研究也较为充分。而对于满意情况的研究相对集中于近几年,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总结这些研究的不足依旧可以为本研究的实施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与把控:

(1)由于高考考生数量庞大,想进行一个大数据调查是不切实际的,多数调查都以某地区、某学校、某专业的学生为样本。这是可以采取的最为可行的方式,因而在选择样本时应尽量考虑样本的多样性,使得样本选择能够起到相应的对比,减小因样本选择造成的误差。

(2)多数研究在调查影响因素时,将影响学校选择的因素与影响专业选择的因素杂糅在一起,虽然可行,但不利于分别分析,这也是值得注意的一点。

(3)有关影响因素的个体差异性分析较多且细致,而满意情况的个体差异性分析则较少,且探究影响因素与满意情况关联性的研究较少,这也为本研究提供了研究构架的思考。

(4)不论是影响因素还是满意度的研究,大多都在进行个体差异性分析时,考虑的是考生的性别、居住地等因素,对于其年级、学校志愿顺序、专业志愿顺序、有无调剂等情况的差异分析不足,因而在本研究中进行差异分析时可以考虑从上述角度出发。

二、研究方法设计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这主要是用来进行实证调查。通过深入地数据整理与分析可以为结果提供一定的实证支持。调查将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进行事实回馈与自我评价结合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问题主要采取封闭式问卷,提问主要采取尺度式、菜单式的提问方式,有利于量化统计与处理。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陕西省部分本科院校本科一至四年级在校本科生与一至三年级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针对3所学校共发放问卷300份,所选3所院校主要区别是院校A为985工程院校,B为211工程院校,C为不属以上工程的院校,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72份,回收有效率为90.67%。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研究工具为平行志愿填报情况问卷调查表。问卷是根据高妙飞、谢姗珊、黄玮、杨聪聪、田英月、谭红琴、樊明成等人的相关研究所用调查表与问卷修改自编的。

本问卷的KMO值为0.800,Bartlett球形度检验sig值小于0.05,符合因子分析的标准,通过因子分析共得出6个层面,分别是“对填报志愿学校专业的明确度”“当初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现在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对未来工作的乐观度”“自我职业兴趣的明确度”“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了解度”。分别对以上6个层面和整体进行信度分析,运用Alpha信度系数法检验一致性。分析检验发现,各层面和整体的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均大于0.7。

综上所述,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

(三)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数据使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 17.0在计算机上统计处理。依据本研究的架构与假设,针对调查对象,就平行志愿填报情况问卷内容进行统计分析。调查问卷回收以后,将资料编码建档,就以下统计方式来处理资料。

1.描述性分析

分析平行志愿填报情况问卷调查表的施测结果,以了解陕西省部分高校学生对曾经高考平行志愿填报的整体情况反馈。

2.差异性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不同背景变项的学生样本对填报志愿学校专业的明确度、当初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现在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了解度、对未来工作的乐观度的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

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当初)与(现在)之间的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

卡方检验:分析不同背景变项的学生在其他背景变项上选择的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高考平行志愿填报情况的整体现状

在学校录取情况上,第一选择的占52.5%,第二选择的占28.3%,第三选择的占10.3%,第四选择的占7.4%,参加征集志愿的占1.5%,占比总体呈现一个递减的趋势,这说明当前的平行志愿基本满足了学生尽可能以自己优先的意愿被所选择学校录取。

在专业录取情况上,专业属于第一选择的学生占到45.9%,不是第一选择的占到41.2%,而被调剂倒不是自己选择专业的学生则占到了12.9%,占比总体呈现一个递减的趋势,但是属于第一选择与不是第一选择的学生占比差距很小,总体上基本满足了学生尽可能被自己意愿的专业录取。

在是否“服从调剂”这一情况上,选“是”的占到82.7%,并且“服从调剂”的学生中,92.9%的学生都认为服从调剂是为了避免退档。

在信息获取来源上,学生了解所报学校与专业等相关信息的方式,“父母、朋友、老师周围人”“招生办提供的《志愿填报一本通》等资料”“学校官网或专门关于高考的教育网站”都有5成左右的人采用。而“大学机构的咨询会、宣讲会”“教育服务中介机构”的采用并不广泛。

在信息掌握情况上,学生对想报考学校、专业的明确程度,总体上倾向于明确,但是不明确的学生占据较大样本群体。

决定学校、专业选择的最大影响者,主要是“自己”和“父母”,分别占比41.9%和35.3%,两者几乎持平,可见父母影响之大。

优先选择学校的学生占7成,多于优先选择专业的学生。

影响学校选择的依据,“学校的名气”“个人成绩因素”“自己的理想”都有4成左右的人采用。之后依次是“家长老师亲友的意见”“学校离家庭的远近”“是否有自己喜爱的专业”,而“师资、硬件、环境情况”“所在城市的发达程度”“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在学校选择中并不受到重视。

影响专业选择的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专业发展和就业前景好”“专业热门与冷门程度”都有4成左右的人采用。之后依次是“报考学校的名牌专业”“职业生涯理想”“分数被录取把握大”“父母的意愿”。

当初填报志愿时对所填志愿、所录学校、所录专业的满意程度,学生总体倾向于满意;而现在学生总体依旧倾向于满意,但是相比当初填报时满意程度有显著下降。

在是否愿意报考外地大学,去外地大学就读的问题上,当初填报志愿时,愿意就读于任何地方>发达省市大学>附近省市大学>不愿意去外地。而现在,愿意就读于发达省市大学>任何地方>附近省市大学>不愿意去外地,可以发现明显的就读意向的变化。

在有想过转专业或转过专业的问题上,半数的学生群体在专业选择上有过重新审视。

想转专业或者转过专业的原因,近6成的学生考虑到“专业就业前景不好”,近3成学生表示“自己是调剂到该专业的”“对其他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专业学习困难”“师资力量不强”“课程设置不好”“硬件设施不好”“学费太高”等已不是转专业的主因。

是否进行过职业兴趣倾向测验,现在与当初填报志愿时相比,进行过职业兴趣倾向测验的人有些许增多,提升不大。

当初填报志愿时对未来从事职业领域的明确程度,学生总体倾向于不明确;而现在学生总体倾向于明确,相比当初填报时明确程度有较大的提升。

当初填报志愿时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了解程度,学生总体倾向于只听说过不太了解,而现在学生总体倾向于比较了解,相比当初填报时,了解程度有较大的提升。

在高考志愿填报前有无必要接触职业生涯教育的问题上,学生总体倾向于认为非常有必要。

(二)不同背景变项的学生高考平行志愿填报情况的反馈差异

不同性别学生在“对填报志愿学校专业的明确度”“当初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对未来工作的乐观度”“自我职业兴趣明确度”上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36、0.006、0.022、0.014,均表现出男生比女生更明确、更满意、更乐观。

不同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学生在“对填报志愿学校专业的明确度”上有显著差异,P值为0.009,经LSD事后检验可知,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大学本科及大专的学生比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初中、高中及中专的学生要更明确。

不同学科类别的学生在“当初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对未来工作的乐观度”上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21、0.000,经LSD事后检验可知,工科的学生比理科的学生要更满意,工科的学生比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科的学生要更乐观。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当初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现在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对未来工作的乐观度”上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经LSD事后检验可知,大一的学生比其他年级的学生要更满意、更乐观。

有无复读经历的学生在“对填报志愿学校专业的明确度”“对未来工作的乐观度”上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6、0.043,均表现出没有复读经历的学生比有复读经历的学生更明确、更乐观。

不同院校录取情况的学生在“当初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上有显著差异,P值为0.001,经LSD事后检验可知,第一志愿的学生比其他学生要更满意,第二志愿、第三志愿的学生也要比参加征集志愿的学生更满意。

不同院校所属类别的学生在“对填报志愿学校专业的明确度”“当初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现在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对未来工作的乐观度”上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3、0.000、0.002、0.000,经LSD事后检验可知,985工程院校的学生比其他院校学生要更明确、更满意、更乐观。

是否服从调剂的学生在“自我职业兴趣明确度”上有显著差异,P值为0.029,表现出不服从调剂的学生比服从调剂的学生更明确。

不同专业录取情况的学生在“对填报志愿学校专业的明确度”“当初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现在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上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3、0.000、0.002,经LSD事后检验可知,专业录取情况是第一选择的学生比其他学生要更明确、更满意。

不同专业所属类别的学生在“对填报志愿学校专业的明确度”“当初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现在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对未来工作的乐观度”上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00,经LSD事后检验可知,“对填报志愿学校专业的明确度”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学生比其他学生要更明确,“当初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现在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非重点学科的学生满意度依次降低,两两之间差异显著,“对未来工作的乐观度”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的学生比非重点学科的学生要更乐观。

学校是否具有硕、博士点的学生在“当初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现在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对未来工作的乐观度”上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2、0.008、0.000,均表现出有硕、博士点院校的学生比没有的学生更满意、更乐观。

自己决定学校选择与父母决定的学生在“对填报志愿学校专业的明确度”“当初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现在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对未来工作的乐观度”“自我职业兴趣明确度”上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40、0.028、0.000、0.000、0.011,均表现出是自己决定学校选择的学生比是父母决定的学生更明确、更满意、更乐观。

自己决定专业选择与父母决定的学生在“现在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对未来工作的乐观度”“自我职业兴趣明确度”上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4、0.006、0.048,均表现出是自己决定专业选择的学生比是父母决定的学生更满意、更乐观、更明确。

有无转专业想法行动的学生在“当初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现在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自我职业兴趣明确度”上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0、0.000、0.026,均表现出没有转专业想法行动的学生比有转专业想法行动的学生更满意、更明确。

(当初)是否进行过职业兴趣与倾向测验的学生在“对填报志愿学校专业的明确度”“当初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现在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对未来工作的乐观度”“自我职业兴趣明确度”“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了解度”上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7、0.038、0.016、0.009、0.001、0.006,均表现出进行过职业兴趣与倾向测验的学生比没有的学生更明确、更满意、更乐观、更了解。

(现在)是否进行过职业兴趣与倾向测验的学生在“对未来工作的乐观度”“自我职业兴趣明确度”“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了解度”上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4、0.000、0.006,均表现出进行过职业兴趣与倾向测验的学生比没有的学生更乐观、更明确、更了解。

“当初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与“现在对志愿学校专业的满意度”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准,P值为0.000,说明满意度随着时间推移,有明显下降,且当初与现在有着显著的差异。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决定学校选择的最大影响是自己还是父母上有显著差异,Fisher精确检验的显著值P为0.009,其差异表现在男生自己做决定多于父母做决定,女生则恰好相反。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决定专业选择的最大影响是自己还是父母上有显著差异,Fisher精确检验的显著值P为0.011,其差异表现在男生自己做决定多于父母做决定,女生则恰好相反。

不同学科类别的学生在有没有想过转专业或转过专业上有显著差异,Pearson卡方的显著值P为0.021,其差异表现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学生没有转专业想法与行动的多;而理科生、工科生则恰好相反。

是否服从调剂的学生在优先考虑学校还是专业上有显著差异,Fisher精确检验的显著值P为0.002,其差异表现在服从调剂的学生优先选择学校,不服从调剂的学生优先选择专业。

不同专业录取情况的学生在有没有想过转专业或转过专业上有显著差异,Pearson卡方的显著值P为0.000,其差异表现在填报专业是第一选择的学生没有转专业想法与行动的多;而不是第一选择、被调剂的学生则恰好相反,有转专业想法与行动的多。

不同专业所属类别的学生在有没有想过转专业或转过专业上有显著差异,Pearson卡方的显著值P为0.029,其差异表现在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学生没有转专业想法与行动的多;而省级重点学科、非重点学科的学生恰好相反,有转专业想法与行动的多。

不同院校录取情况的学生在院校所属类别上有显著差异,Pearson卡方的显著值P为0.000,其差异表现在录取情况是填报院校中第一选择的学生属于985工程院校的多;而填报第院校是二、三、四选择的学生则恰好相反,属于985工程院校的少。

不同专业录取情况的学生在专业所属类别上有显著差异,Pearson卡方的显著值P为0.000,其差异表现在录取情况是填报专业中第一选择的学生属于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多;而专业不是第一选择的学生属于省级重点学科的多;专业被调剂的学生属于非重点学科的多。

不同报考外地大学的选择的学生,在(当初)、(现在)的选择上有显著差异,Pearson卡方的显著值P为0.000。其差异表现在当初填报志愿时,愿意就读于任何地方>就读于发达省市大学>就读于附近省市大学>不愿意去外地;而现在则表现为,就读于发达省市大学>愿意就读于任何地方>就读于附近省市大学>不愿意去外地。更多的学生愿意去发达省市读大学,而不是愿意就读于任何地方。

四、研究讨论与建议

(一)研究讨论

平行志愿的“分数优先”这一模式,保证了学生总体被录取的公平性,但这仅是建立在分数标准的基础上,这种方式对学生个体的整体评价依然不足。“调剂”成为学生在不想被退档心理下的受迫性选择,并且学生自身不能参与调剂选择,只能等待并默认调剂结果。从本研究调查的相关表现上来看,平行志愿的填报模式已经造成了不同类型高校、不同水平学科之间,学生生源、学生对所录学校、所录专业满意程度的差异;也造成了学生在不同录取背景下,对学校、所录学校、所录专业满意程度的差异。

学生获取学校、专业信息的来源方法单一、仓促,而且缺乏层次。学生在高考结束之后才会有充分的时间去接触、了解学校、专业等相关信息,但却要在几天的时间内做出选择,这样的选择基本上只能做到量分度选。大学虽然举办了宣讲会,但受限于信息不畅、交通不便、时间紧迫,能参与其中的学生与家长自然不多。

在以上背景下,“学校的名气”“个人成绩”“自己的理想”就成了学生选择学校考虑最多的因素,而“师资、硬件、环境情况”“所在城市的发达程度”“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这些有关一个学校整体水平的信息却并没有受到学生关注与重视。在这个基础上,学生选择专业时,“自己的兴趣特长”“专业发展和就业前景好”“专业热门与冷门程度”成了学生选择专业最多考虑的因素,之后才依次考虑到“报考学校的名牌专业”“职业生涯理想”“分数被录取把握大”。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当初入校时明明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是就业很好的专业、是很热门的专业、是名牌专业,但是却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在自己的大学生涯中有过转专业的想法或行为。

对于学生想转专业或者转过专业的原因,近6成的学生考虑到“专业就业前景不好”,近3成学生表示“自己是调剂到该专业的”“对其他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专业学习困难”“师资力量不强”“课程设置不好”“硬件设施不好”“学费太高”则并不是转专业的主因。因此可以说明学生在入学前对未来某个专业的就业前景预估是不准确的,而自己当时的兴趣特长也只是一种模糊的倾向,并没有通过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兴趣测验去准确评估自己的真实喜好。当然测试也未必准确,但是这作为一种规划方法已经广泛使用,并且本研究也证明了进行过职业兴趣倾向测验的学生,对专业更加满意、对未来工作更加乐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测验的结果应该比自己的揣摩要更加确切,更加有效。

本研究的结果也证明了学生对自己想报考的学校、专业越明确,对填报平行志愿越了解,总体上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志愿、学校、专业整体的满意度,进而有利于学生对未来工作就业做出乐观的评价;学生总体的满意度随入学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大三,表现出了相比于其他年级最不满意的态度和较悲观的态度。在高校的教学规划中,大三是各个专业开始全面开展核心专业课的时期。这说明通过兴趣特长选择专业的学生,其对专业的概念是模糊的,而直到这一时期,才显现出来。

而有无父母干预的情况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区别,自己决定学校选择的学生比父母干预的学生在当初填报时和现在对志愿学校专业都有显著的满意差异;而自己决定专业选择的学生比父母干预的学生只在现在对志愿学校专业有显著的满意差异,均是自己选择的更满意。说明学生对父母的过分干预是有不满的,这足以影响到学生一开始对学校专业的满意度,甚至持续影响下去。

排除不愿意去外地读书的学生或想就近读书的学生,过往考生对学校地域选择的变化,多数学生表示更愿意去发达省市大学读书,而在志愿填报时,多数学生表示的是去哪里都无所谓。同时过往考生反馈也表示出,有必要在高考之前就接触有关职业生涯的教育引导,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教育基本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职业的方向,但是对职业规划兴趣的测验依旧是不足的。

(二)研究建议

基于以上对平行志愿填报情况的评述,本研究提出相对于后来学生与家长、相关教育主管单位的建议如下:

1.对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议

(1)将专业意向的选择也设置为平行的,让学生参与到志愿调剂的选择中。

(2)在高中开设有关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课程,并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3)鼓励大学与高中以学校为单位增进交流合作,定期开设或假期开设高中学生与大学生的交流课堂,以帮助高中学生更好地了解大学的学习生活和专业情况。

(4)设立针对高中学生与家长的大学开放日和公开课,为高中学生与家长到学校参观、交流提供更多更便利的机会。

(5)建立多层次的考试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考核、选拔的平台。

(6)建立健全针对考生的“多元评价机制”,进而加强“高校自主招生权利”,从而促进通过“多元录取机制”选拔学生。遵循有利于高校选拔或选择适合的生源,有利于考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和专业,有利于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原则[15],从而为使用更优的Gale-Shapley机制(延迟录取机制)提供可能。

2.对广大学生与家长的建议

(1)搜集信息应尽可能参与实地调查,利用假期去大学实地感受,有利于学生对大学选择意识的构成。参与大学的宣讲会咨询会,要优于使用招生书籍、网站。

(2)父母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测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学校、专业的明确程度。

(3)加强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共同担负起志愿填报的责任,学生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因此也应当适度参与其中,父母不能只要求学生去学习,而不管其他。学生自己作为志愿填报的责任人和受益人,父母可以多为学生分担压力,但是不要全部包办。

(4)当选择发生矛盾时,学生与父母都不应当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相互尊重,尽可能搜集有用的多方建议,采取交流的方法达成共识。

(5)在缺乏信息指导的情况下,基于本研究分析,微观操作建议,在学校类别差距不大的情况下,选择专业类别较优的院校;而在学校类别差距很大的情况下,优先选择院校。

(6)学校选择上如果愿意去外地就读,建议选择发达省市的学校。

五、结语

大的调控可以影响学生与家长形成新的对人生、成功、成才的思考,但是解决问题不能只单纯地依靠外部环境条件的改善去诱导变革。由于学生自身以及帮助学生的家长等其他社会影响因素对学生的学校、专业选择难以做出正确合理的指导。因此,倘若能够从参与者自身发现问题,帮助参与者答疑解惑,这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释志愿填报中存在问题。

本研究站在考生的立场与层面去分析改进当前志愿填报环节中未注意到的问题,从考生中来,服务考生,就有着独特的视角与意义。但因为研究时间所限,无法对一组学生展开从大一开始的跟踪调查,因此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调查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以此分析不同年级学生的反馈情况,未来研究可开展纵向比较下的长期跟踪调查,进一步减小误差;陕西高校学生并非全为陕西本籍学生。因此未来研究,可采取更为细致的分层抽样,只针对高校中来自某一区域的考生,进行详尽的调查,开展区域性的推论研究;亦可开展更大范围的全国性区域学生情况的区分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斌珍,钟笑寒.高考志愿填报机制与大学招生质量:一个基于择校机制理论的经验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2,11(2):765-804.

[2] Davey G,Higgins L.Th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in China[J].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2007,31(4):385-396.

[3] 马海燕.2015年高考报名人数942万录取率近75%[EB/OL].(2015-06-07)[2015-11-15].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5-06-07/1557471847.shtml.

[4] 朱士娟.山东高考平行志愿实施三年盘点——近3年一本院校分数线[N].济南时报,2015-07-19(A04).

[5] 胡启迪.给多元化评价的实施留出改革的空间——兼议平行志愿推行的得失[J].考试研究,2009,5(1):4-11.

[6] 孙亚斐.高考报志愿首次“大平行”:高考录取率明显高于往年[EB/OL].(2015-09-01)[2015-11-15].http://gansu.gscn.com.cn/system/2015/09/01/011103032.shtml.

[7] 李凤.高考志愿填报与录取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8] 刘冠霖,孙智广.平行志愿能防住高分落榜吗[N].扬州晚报,2010-06-23(A9).

[9] 王丽媛.河北2009年高考有82名600分以上考生落榜[EB/OL].(2009-08-19)[2015-11-15].http://gaokao.eol.cn/hebei_5668/200908l9/t20090819_400287.shtml.

[10] 邓桂明.湖南省2003年高招并列志愿初见成效[EB/OL].(2003-07-16)[2015-11-15].http://edu.sina.com.cn/l/2003-07-16/48832.html.

[11] 王俊勇.江苏高招政策作重大调整,实行“平行志愿模式”[EB/OL].(2005-03-09)[2015-11-15].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5-03/09/content_2673830.htm.

[12] 王彬.平行志愿改革七年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10,8(4):68-72.

[13] 王泽来.平行志愿投档模式的发展趋势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9,16(2):59-62.

[14] 辛彬.高考平行志愿利弊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4):116-119.

[15] 丁秀涛.对高考志愿填报方式的比较研究[J].考试研究,2011,(4):25-30.

【责任编辑曹静】

An Analysis on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ing of the Parallel Application in China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Taking Some Colleges Students in Shaanxi Province for the Survey

TIAN Hao,LI Zheng-he

(China-Asean International College,Dhurakij Pundit University,Bangkok 10210,Thailand)

Abstract:The studies of the parallel application in China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re mainl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olicy,mechanism of theoretical discussion,while there are lack of empirical research and feedback on students’various situations.The parallel application fill model has caused students’different admission to school record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ofessional satisfactions which show the third year students’satisfaction to the bottom;the factors such as dispensation,parents’intervention and school location,to some degree,influence the students’satisfaction;before entering colleges students’prediction to the future employment prospect in their majors is not accurate and there is lack of career planning.The examinee’s needs and serving the examinee can help the related departments know the examinee’s needs well,and it is conducive to the examinee to better applica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application in China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parallel application in China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student feedback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10-0089-08

收稿日期:2016-03-16

作者简介:田昊(1993—),男,甘肃徽县人,泰国博仁大学中国—东盟国际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调查分析
某高职院校生理学教学资源库设计与使用调查分析
在缅中国留学生学习调查与分析
浅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问题
浅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问题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海口市商业健身俱乐部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构建自考本科到研究生上升通道的思考
让学生乐于参与,让课堂更加精彩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华东地区高校园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