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涛,范建荣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8)
高校思政课“五要件”教学法的创新与应用
金涛,范建荣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8)
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是增强思政教育理论和现实问题阐释力、提高思政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保证。“五要件”教学法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学生“价值、思维、技能”三维立体的教学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引、问、析、评、导”五要素相互衔接、立体动态的课堂教学体系。
关键词:思政课;“五要件”教学法;创新;应用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是开放的、多元的、立体的环境,对于方向的把握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困难程度前所未有。[1]2015年7月27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其主要目标是“整体推进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综合改革创新”。[2]就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言,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课堂体系的优化完善尤为重要。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有其自身的背景和理论基础。[3]教学法的改革创新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总体而言,目前研究成果对课堂结构的关注相对缺乏。[4]“引、问、析、评、导”五要件教学法的探索正是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适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不但是从教学理念、教学目的入手,更重要的是关注课堂教学结构合理建构,以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立体化和动态化,增强其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一、“变不离宗”的教学理念和目的
“五要件”教学法提倡的“变”,指的是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和教学目的的适当延伸,“宗”指的是最终目的的恒定性。教学理念既适应教育教学理念发展的大趋势,又结合高校思政教学的自身特点。教学目的既遵循思政教学的总要求,又适当延伸以提高吸引力和实效性。
1.“二元兼顾”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体现了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基本态度和观念。随着教育思想的不断发展,教学理念对教学中心的认识逐渐从教师转向学生。传统课堂一般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教师传授学生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现代的教育理念趋向于以学生为中心[5],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仅仅是组织者和帮助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两者不可偏废其一,应在认识“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如“2005方案”中谈到的,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五要件”教学法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做到让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进学生头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创造平等对话、踊跃发言的课堂环境,防止把课堂变成满堂灌。对思想理论政治的方向性把握以启发和引导为主,提高思政教学的说服力。
“以教师为主导”旨在严格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则性和方向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彰显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在和学生的对话中,掌握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动态,以此为基础进行合理引导,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三维立体”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学内容、教育形式、教学评价的依据。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2005方案”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1998方案”也指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五要件”教学法立足于思想政治课本身所蕴含的教学目的,在完成此目的的基础之上,衍生出思维方面和技能方面的教学目的,这两个教学目的从归宿上仍然是为了实现第一个教学目的。
首先,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正确的意识形态取向。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方向性的特征。对于思想政治课而言,首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保持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取向,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所在。
其次,培养学生整体性和立体性的思维方式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在强调意识形态方向性的同时,必须从思维层次入手,加强学生的思维锻炼和培养。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要培养学生整体性思维和立体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提高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最后,培养学生演讲、写作和对话交流的技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注重意识形态和思维培养的同时,还需注重学生“公共技能”的培养。公共技能培养是教学方法更新的必然结果,也是提高思政教育说服力的必要条件。所谓“公共技能”是与“专业技能”相对应的,强调一些基本的,每个学生都需要的,如演讲、写作、对话交流等方面的技能。这是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内容、改革教学方式的必要条件。
“三维立体”的教学目的既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不同层面的内容,又相辅相成,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其中“价值目的”是核心、“思维目的”是手段、“技能目的”是必要条件。
二、“缜密完备”的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是课堂教学的骨架,是由各教学要件优化组合并相互衔接而成的。
课堂结构的设计需要遵循学生注意力规律,规避学生注意力的低谷。其最好方式就是要让传统“静听”的课堂变成“动态”的课堂,各教学要件相续转换,使得扁平的、枯燥、单一的课堂形式变成立体的、活跃的、丰富的形式。“引、问、析、评、导”五要件教学法,正是从优化课堂结构入手,努力构建立体、动态的课堂体系。
1.“引”,即“引起意向”或“引入情景”
引起学生意向是达成教学目的,引入教学情景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的首要环节就是教师如何有目的地引起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当教师从“把教学只当作传授知识或演示机能”的传统观点解放出来后,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就成为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引起学习的意向,课堂活动中的各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才能产生效果。引起学生的意向,需要把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只有满足学生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需求,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高校思政教学过程中,“引”通常以“课前五分钟”的方式展开,即让一两位学生上台演讲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新闻事件、生活案例、历史人物、读书心得等,给每位学生两分钟左右的时间。
其中几点需要注意:一是所演讲的内容必须与课堂内容相关联;二是课前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和合作,帮助学生完成演讲内容,并督导演讲内容的趣味性和相关性。演讲内容的趣味性和相关性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又能顺利地达到引入情景的目的。
2.“问”,即“问题的提出”
问题往往是思维的起点。课堂“问题的提出”强调要以问题驱动学习,不是先从理论和原理出发,而是运用有趣的、真实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和主体意识。课堂所提出的“问题”主要是围绕课堂教学内容而设计,明确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6]。正如建构主义教学中的“抛锚式”教学法所谈到的那样,一旦问题(锚)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就确定了。因此,问题的设定在整个教学环境中至关重要。
高校思政课堂教学问题的设定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问题的兴趣性;二是问题的实效性;三是问题的开放性。问题的兴趣性指所提的问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接近学生生活的。其要点在于所提问题的语言必须平易近人,不能太深奥难懂;所提问题的实效性在于提出问题能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结合社会实际与理论要点提出与学生关注点和社会实际情况相关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参与性[7];所提问题的开放性指问题是开放性问题而不是封闭性问题,即问题可以从多重角度入手,具有探讨的空间和探讨的弹性。同时问题的结构是不良的,留给学生自己去建构新问题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此问题提出新的问题,这样学生也可以成为问题的建构者。教师在课堂提出问题后,学生的思考、分析、讨论都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
3.“析”,即“问题的分析”
问题的分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和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问题的分析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案例的提供。为了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避免空洞,教师在课前需准备一些案例,可以是课件上的文字案例,也可以是利用多媒体提供的视频案例。一般来讲,视频案例对课堂的丰富性和有效性有积极的作用,可以使学生更加形象地、直接地了解案例本身,同时增强学生的兴趣。二是资料的准备或资料搜索工具的准备。在分析问题和案例的时候,仅仅依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搜索资料,扩充阅读以便更好地分析问题。如果问题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需要特定的文本阅读,教师必须在课前准备好文本资料,在课前分发或提前在网络共享中分享给学生阅读。如果可以在互联网中找到相关资料,学生则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搜索,让学生的手机变成随身携带的知识库。
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有两种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交互使用:一种是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学生各自独立地分析问题和案例,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见解;另一种是协作学习,一般以小组讨论形式出现。小组同学有可能提供多种可能的分析思路,通过不同观点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达成比较一致的小组意见。协作学习能让学生主动、深入地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锻炼学生思维。如果组织得当,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此环节中需要注意分析成果的呈现方式。无论是个人的自主学习,还是小组的协作学习,必须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呈现给课堂。此过程中,教师一方面是课堂的组织者,监督整个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处于与学生平等对话和交流的角色,使成果的展现在相互交流和互动中完成。
分析问题时的互动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小组内部的讨论交流以及不同小组之间对问题看法不一致时的争论交流,还包括对同一问题相互之间的补充。师生之间的交流包括教师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及师生之间对某一论题的对话和交流。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的权利;二是相对自由的课堂环境。这两个原则是对话交流顺畅的前提条件。学生生活在信息社会,信息资源的丰富使得学生有平等对话的需求;同时由于每个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呈现的结果也会各异。教师应营造一种相对自由的课堂氛围,遇到偏激、负面的观点,应顺势引导,而不是强硬制止,以防止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只有抓住这两条原则,课堂中的对话才更加顺畅,课堂气氛也会更加活跃,分析问题的程度也会随着教学的进程逐渐深入。
4.“评”,即“问题的点评”与“重难点知识的讲评”
“析”与“评”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增强课堂活跃性和实效性的关键环节。这两个环节有时相互交替,有时前后相续。问题的点评包括教师对学生问题分析的点评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对学生问题分析的点评要基于学生对问题分析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性,点评可以是肯定评价,也可以是不同观点的讨论,在点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要认真分析和总结。教师对学生的点评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并非是单向的评论。学生之间的互评,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性的同时,也可以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思维方式及知识掌握情况。
重难点知识的讲评是从课堂活动向教学核心内容的回归,教师从学生分析问题重新回到课堂学习内容本身。重难点知识的讲评是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方式。虽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都强调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思维的锻炼,但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知识的积累和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是分析问题、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前提。因此,对重难点知识的讲评是教学目的和任务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5.“导”,即“意识形态的引导”
意识形态的引导是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方向性的重要环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和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引导与灌输的区别在于:后者主要是把知识、理论和观点强行注入学生的大脑,学生没有任何主动性和参与性,是被动接受的他者;前者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平等地探讨、分析问题以及交流观点,教师在掌握学生思维方式和思想动态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从思维层面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取向。灌输只强调表面的知识层面,而引导则是从更深的思维层面入手。
引导较之于灌输,有更强的实效性。因为引导是在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思考之后进行的,学生是课堂的参与者,完成了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系列思维进程。因此通过引导的方式,更能增强课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正确的意识形态的理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思维的引导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只需要教师照本宣科地完成理论知识的宣讲即可,而引导则需要面临课堂中各种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因为在分析问题和评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所提出的各种观点以及新的问题是教师不可预知的,毫无疑问增加了意识形态引导的难度。教师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人文知识作为基础,加强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分析以及对学生生活中各种新话语的把握才能顺利地完成意识形态的引导。
三、“有的放矢”的教学评价
教学作为有意向的活动,目标指向教学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对学习成效、教学效率、教学效果三个方面进行价值判断。教学评价三方面分别对应的是以学生为对象的学习成效的价值判断、以教师为对象的教学效率的价值判断和以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和教学活动为对象的教学效果的价值判断,其主体分别是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部门。
1.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
“引、问、析、评、导”教学要件构建的立体课堂无论其教学目的、教学形式还是教学手段都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要求其教学评价也必须多样化。学生在“五要件”所构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学习所得的范畴是广泛的、丰富的,不仅仅是试卷测试所能反映出来的。“五要件”教学法对学习成效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课堂参与、思考问题、思维训练和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因此需要对学生动态地、立体地、综合地进行学习成效的评价。
对学习成效的评价要注意评价的多向度,建立起以期末试卷测试为基础,注重平时多元评价为延伸的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期末试卷测试需要改革创新,传统的期末试卷测试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测试,不能反映出课堂教学的全部效果。“五要件”教学法要求期末试卷测试不仅是对知识掌握的测验,而且要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有所体现,即重点测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试卷题目的设置具有开放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经历,结合课堂思维训练,更好地解答问题。
由于试卷测试不能反映课堂活动的全部内容,因此我们更应注重对课堂的动态测验。课堂动态测验就是观察学生平时课堂的表现,是否积极分析解决问题,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尽量提供多样情境机会,允许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水平。
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否合理,学生协作学习能力是否得到加强,学生的演讲能力和交流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能否主动、娴熟地用核心价值观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平时课堂的动态测验,教师按照一定的分值和比例与期末测验一起,完成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
2.学生对教师教学效率的评价
教师教学效率的评价是以教师为评价对象,主要针对教师对“引、问、析、评、导”各个教学环节运用的综合性价值判断。对教学效率的评价需要不断健全学生评教制度,完善评教方式,合理运用评教结果。评价内容主要包含教学准备、教学组织、问题析评、学生收获等几个方面。核心指向是学生能否参与到课堂中去,成为课堂活动的建构者。同时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从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公共技能”方面得到收获。
“引”的环节主要考察教师是否做好课前准备,即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帮助学生课前几分钟的演讲和展示;“问”的环节考察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否切合授课的主要内容,问题是否具有兴趣性、现实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学生是否可以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析”的环节主要是考察教师是否能提供好的教学案例,能否组织并帮助学生展开问题的全面分析;“评”的环节主要考察教师是否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点评是否到位,是否符合课程需求;“导”的环节主要考察教师能否结合课程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及社会主义与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3.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实际上是对教师课程设计与实施情况的评价,其评价对象是以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以“引、问、析、评、导”各要件构成的教学活动。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效果科学合理的评价需要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将课堂教学质量等作为重要评价标准。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分为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素质等几个方面。核心指向是“五要件”教学法的教学目的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
教学管理部门的评价信息来源于三方面:一是来源于学生对“五要件”教学法实施情况的信息反馈;二是来源于教师间的同行评教;三是来源于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对教师听课情况的反馈。教学管理部门通过信息的搜集和分析,综合评价教学“五要件”实施的利弊得失,从而进行检讨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昝玉林.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5):52-55.
[2]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2015-07-30)[2015-12-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3] 金涛,刘智辉.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背景和理论基础[J].大庆社会科学,2016,(1):149-151.
[4] 张毅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23-26.
[5] 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6] 魏则胜.论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意识[J].思想教育研究,2014,(7):40-44.
[7] 杜向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生活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0,(6):30-33.
【责任编辑贺晴】
The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Five Elements”Teaching Method 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JIN Tao,FAN Jian-rong
(College of Marxism,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uhai,Zhuhai 519088,China)
Abstract: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enhance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mprove attraction and appe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teaching method of“five elements”advocates the teaching idea of“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and the teacher as the leading”,and the teaching purpose of“value,thinking and skill”,and based on the above,the five elements,namely,“leading,asking,analyzing,assessing and guiding”,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classroom teaching system are formed.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five elements”teaching method;innovation;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10-0078-05
收稿日期:2016-03-21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科研重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五要件”教学法(2014ZK009)
作者简介:金涛(1982—),男,四川广元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史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建荣(1960—),男,安徽合肥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西方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