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园助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2016-06-20 06:39阴国富花妮娜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众创空间创业创新

阴国富,赵 维,花妮娜

(1.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2.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大学科技园助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阴国富1,赵维1,花妮娜2

(1.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2.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摘要: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助推依托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是其基本职能之一。运用系统工程思想设计大学科技园助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框架体系,构建包含科学研究领域拓展、成果转化、创新教育实践平台搭建、众创空间碰撞等方面协同互动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模式。大学科技园所依托大学应该从科研项目设立、鼓励机制出台、创新创业教学计划编制等方面进行优化改革,从而进一步发挥好大学科技园助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教育

一、国外大学科技园的启示

国内外关于大学科技园的称谓各有不同。美英等国称之为科学园或研究园,法国、意大利称之为科学城,日本称其为科学技术园区或研究开发产业复合体。关于大学科技园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说法,但国际上较为认可的是美国大学科技园协会(AURRP)的定义,即大学科技园以依托科研实力雄厚的大学为特色,利用大学的知识、人才和科技优势以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累的人文环境区域特征和基础设施条件,形成知识经济规模效益,实现对经济的巨大促进。

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雷德里克·特曼(Fredrerik Terman)教授倡导,创建于1951年。它以斯坦福大学为依托,将学校的科研成果与企业联姻,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发展至今,已形成绵延150 km,拥有数千家企业、几百万名雇员的高科技产业带,这就是硅谷。受硅谷成功经验的影响,这种模式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较快推广,如美国洛杉矶、英国剑桥、日本筑波、新加坡肯特岗等一大批大学科技园涌现出来。世界著名科技园区如表1所示。

表1 世界部分有影响力的科技园区列表

西欧各国把建立科学园看作是加速技术由实验室走向市场的一项重要措施。英、法是西欧建立科学园最早的国家。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设立帝国理工创新中心孵化器,把教育、科研和成果转化作为“三大支柱”,强调学生创意、创新能力培养,强调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强调“转化力”,即将前沿研究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实际动力。[1]

目前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创办规模化大学科技园区有1 600多个,这些科技园区大都建立在大学或大学群周围,成为大学师生创新创业最为活跃的场所,成为促进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强有力抓手。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大学科技园的基本职能

大学科技园是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他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产学研合作的示范基地、高校师生创业的实践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基地;是高校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2-3]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变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通过适当的方法切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是高等学校践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国家和各省有关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都将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作为大学科技园的基本职能。

三、大学科技园促进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大学是大学科技园的动力之源,在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中发挥着聚集效应、溢出效应和辐射效应。[4]反过来,大学科技园对大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是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延伸,是潜在的技术发展、科研成果水平提升的触发点,也是大学实现教学职能的间接载体。

特别是在“201l计划”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后,大学科技园与其母体的关系中也逐步融入了协同创新的理念,它们除了分别关注自身发展外,开始更多地相互协调,以合力的形式来创新。这必将有助于大学“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充分发挥,以及大学科技园实现对社会的重大贡献,特别是对大学的“反哺”效应。这种效应在助推母体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有着更为突显的表现,大学科技园促进依托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科技园促进依托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功能

1.科技成果转化功能,提高成果转化成功率,提升教师研究水平

高校是原始创新的主要源头,每年产生大量科研成果,而由于自身体制束缚、缺乏资金或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等原因,导致很多成果被“束之高阁”。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与企业的结合点,通过技术转移、专业服务等途径,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带土移植”,推动成果转化及市场推广。由于在转化过程中需要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因此会“倒逼”大学教师对前期成果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优化,这样不仅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还提升了教师的研究水平和成果层次。[5-7]

2.科技企业孵化功能,为高校师生打造创新创业基地

大学科技园孵化科技企业,既包括在挑选并转化有发展潜力的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创建科技型的中小企业,也包括扶持处于初创期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辅助大学师生创业。大学教师或学生携带科研技术,到大学科技园中创业,由于技术发明创造者的参与使企业免去了支付购买技术的大量支出,并且使技术的研发、商品化与产品的营销这条创新产业链处于完全沟通状态。因此,更有助于成果转化和师生“创新创业产业链”的形成。

大学科技园通过提供孵化场地、日常办公等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引导、研发支持、共享平台、专家咨询、融资协助等多种形式为高校师生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并逐渐将其培育成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提供支持。

3.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功能,为大学生编织创新创业摇篮

要想培养出创新人才,单独依靠大学自身是有限的,必须将眼光拓展到校外,才能形成他们的创新思维。大学科技园和母体大学与生俱来的密切关系,注定其是大学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最佳外延平台。两者相互结合构建完善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大学作为基础理论平台,大学科技园成为实践平台,大学教师和企业家以及相关工商、税务人员担任创业教育导师,大学生是创业教育受益主体。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创新人才在大学科技园中培养、锻炼分为两大块,一是大学教师从大学科技园入驻的企业中获得新思路、新思维,应用于他们的科研,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授知识的先进性与实用性,间接提升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二是大学科技园立足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针对大学生设定差异化的培养目标,依托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园区集聚的创新资源和高新技术企业,将项目管理引入到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中,通过专家导师指导、方案论证、短板培训、沙龙座谈、岗位实践、成果汇报等形式帮助在校大学生完成创新创业项目。[8-9]大学生在大学科技园中通过锻炼、实践、参观、学习,激发创新灵感,汲取创业经验。将科技园搭建为大学生创新的摇篮、创业的基地,直接提升大学创新创业教育。

4.创新环境支撑功能

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营造是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创新创业教育不像其他课程的学习,虽然往往不难,吸收即可,但关键在于要行动,要实践。只有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才有可能鼓励更多的学生有勇气去创业,有激情去创新。大学科技园能够依托母体大学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淀的人文环境,从理念、文化、组织、制度、机制等方面为创业者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软环境。

四、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科技园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措施及成效

201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要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一些地方院校纷纷响应,分别从人才培养、学科群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出组合拳进行转型,大学科技园就是这一转型时期最有力的抓手。笔者以渭南师范学院为例进行研究。

渭南师范学院处于关中—天水经济带、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协作区和新丝绸之路起点的渭南市,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优势。渭南师范学院依托这种区域优势和学校学科优势,于2011年9月,将占地10公顷的汉马校区设立成为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科技园区,作为该校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机外延,在园区内通过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生众创空间、创业实践基地等途径为企业孵化、研发、人才培育、成果转化提供培育服务,作为内设机构进行尝试性探索。

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科技园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发展经验,抢抓机遇,即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机遇,二是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建设关中天水工业区提供的机遇,三是国家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机遇,四是国家推动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机遇。通过分析母体大学学科和地域优势,提出了“依托特色学科,吸引优势资源,开展横向合作,坚持产业导向,研发转化并举,实现双重孵化,推动学科融合,促进人才培养”的建设思路。在运营和管理上,坚持“科学规划、规范运营、内引外联、协同创新”的指导原则,与所在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与地方特色产业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与本校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功能划分如图3所示:一是以大学生实体创业为主体,培育具有科学信仰、科学能力、科学品质、科学精神的创业创新科学人才功能;二是以省部级以上研究平台为抓手的科研成果转化功能;三是高科技企业引入、孵化功能。

图3 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科技园功能图

经过4年发展,该校大学科技园成为独立法人注册公司并于2015年8月成功获批成为陕西省大学科技园,2016年2月又成功获批承载国家级众创空间。具体成效如下:

1.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拓展了大学学科研究领域

作为产业平台,通过与母体大学的学科互动,拓展了大学学科研究领域。大学科技园作为大学学科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优质平台,通过园内外企业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提出的科研要求,大学学科通过完成这种科研任务,不但解决了现实问题,同时还发现了新的研究领域,走向了科学研究的前沿。只有这样探索出来的大学学科研究的新领域,才是真正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前沿研究。

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原有学科以文理学科为主,结构比较单一,在学科综合化的转型中,虽然建设了一些应用学科,但尚未形成具有合理生态的学科群。建立科技园以后,许多开发研究、成果转化、企业孵化问题向学科建设反馈新的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科结构必须向着应用型转化,必须加强与工业的关联性,必须向新兴学科拓展与交融,必须注重新技术领域的研发。大学科技园发展提出了学科群建设模式的要求。同时,学科群建设促发了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形成,产生了大量研究开发的成果,不断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2.大学科技园是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前沿阵地

地方师范院校过去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培养人才,进行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在工程与商务人才培训、企业诊断、市场营销、产权交易、技术支持、发展咨询等方面都很薄弱。通过大学科技园与依托大学科研平台和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大学科技园先后与西部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发展研究院、军民两用材料重点实验室、陕西省X射线检测与应用研究开发中心、陕西省河流湿地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煤基低碳醇转化工程研究中心、渭南市智慧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市级科研机构建立了研究平台外延机构,与校内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形成有效关联,加强和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如陕西省河流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在大学科技园研究平台外延机构成立莲藕研究所,开展陕西黄河湿地莲藕种植区域莲藕新品种繁育、栽培技术及种植区域的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观赏莲藕和食用性莲藕的品种改良、莲藕节水栽培技术、藕—鱼/泥鳅等综合立体养殖技术、莲藕药肥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莲池湿地的气候调节、生态稳定性及其在水循环与水禽保护等方面的生态环境效应,现在莲藕新品种培育和莲藕种植中水绵的治理技术已初见成效。再有,渭南市智慧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大学科技园研究平台外延机构设立智慧教育研发部,在科技园区协助下,结合陕西东部地区地域特点,先后完成纵向横向课题20余项,已有10余项专利、软著进行成果转化,并孵化出渭南视窗科教服务有限公司等科技型企业3家。

3.大学科技园是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要解决人才培养如何“面向产业、面向行业、面向职业、面向岗位”的问题,解决人才培养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问题。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科技园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在大学科技园内有重点地布局和构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创建创新创业教育的真实环境,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氛围,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机制。[6-8]

大学科技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整合院系与社会资源,以创业助就业。学校建设“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通过“校内合作”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园企合作”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园政合作”创建“大学生创业园”;“园内合作”搭建大学生创业交流服务平台等。这些措施向创业学生提供各类优质服务,支持学生自主创业,培养企业家精神,形成了以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为主体的“实体创业”培育体系,使该校学生创业规模逐年扩大,成功率逐年提高。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回陕调研系列讲话中谈到,“陕西是科教大省,科教资源富集,要加强构建完善以大学科技园为骨干引领的产学研紧密结合体系。”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响应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探索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新途径,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质量。从2011年起,学校每年拿出50万元设立10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研究成果突出的项目颁发“创新创业校长奖”。2015年起,学校又设立专项基金,资助“大学生实体创业计划”项目,帮助大学生积极投身实体创业。通过引入项目管理机制,构建以招生就业处、教务处为主导,以国家级众创空间和省级大学科技园区为载体,以各二级学院管理为重心,以项目导师指导为核心,以创业团队全程参与为主体的项目链条,实现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细化管理。

项目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引导、创业模拟、入驻实战。初期引导阶段,主要是开设一些基本创业课程,营造创业氛围,熏陶创业思想。招生就业处和教务处通过申报、答辩、评审等环节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出创新创业项目。创业模拟阶段,采用“大师引领、政策解读、考察参观、课程快补、沙龙对接、方案撰写、评佳选优”等七种形式相结合的模式,为入园创业学生做好孵化培育工作。第一,校内教师变师傅,走下讲台,与学生手拉手,心连心,如果说项目团队是一架飞机,那么导师就是核心驱动力。第二,为这架飞机插上双翼,积极联系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配置政策导师、企业家帮扶导师,确定校内外校企政三导师制。请税务、工商、中小企业局、人社局、科技局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在园区进行政策解读,为创业学生讲解政府部门最新的政策文件,帮助学生理解国家以及地方制定相关政策的出发点,用好、用活创业政策。聘请企业家与学生创业团队实行“一对一”结对子帮扶。为这架飞机左翼连政府蓝天,右翼接市场大地。第三,对创业者采用集中授课、个别辅导、专家指导、案例分享等方式,进行诸如财务常识、企业管理常识、企划方案、商务礼仪、商务法律、创业心理学、网络空间安全等知识短板快补,为这架飞机实现空中加油。入驻实战阶段,对于经历以上环节培育优秀的团队,鼓励入园实战,正式进入市场运作。大学科技园为这些学生企业继续提供各项服务,为他们保驾护航。

4.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全面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众创空间始源于Fab Lab,即微观装配实验室(Fabrication Laboratory),是顺应创新2.0时代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趋势,把握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众创空间应具备低成本、低门槛、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基本要素。

发展众创空间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有效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着力发挥政策集成效应,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2015年3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文件,作为重点任务要求: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推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高校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加强大学生创业培训,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10]

2016年2月,国务院又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号)文件,意见要求:促进众创空间专业化发展,通过科研院所、高校、创客等多方协同,打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众创空间,吸引更多科技人员投身科技型创新创业,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有效集成,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服务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11]

渭南师范学院众创空间雏形萌生于2013年,正式成立于2015年,2016年先后获批为陕西省首批众创空间和国家第二批众创空间。该空间依托学校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地方高校建设目标和学科分布特色,经过几年发展现已形成教育众创空间、电子模型设计众创空间、华金电子商务平台、地方艺术研究与传承、云端漫游等具有专业、行业和地域背景,可承载科技成果转化功能的子众创空间。众创空间依托大学科技园为在广大创客提供创业辅导、信息咨询、沙龙对接、投融资服务、法律服务、创业培训、政务代理、公共技术服务等具体的指导帮助和创业综合服务。

五、对科技园所依托大学的几点建议

总之,大学科技园作为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延伸与补充,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实战环境的提供、实践平台的搭建,有效助推了母体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人才培育体系形成了协同创新式发展。为更好地发挥大学科技园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对科技园依托大学的助力器作用,对依托高校有以下建议:(1)在科研立项方面,科技园能够参与到学校科技处科研项目评审环节,在科研立项之初,指导广大教师树立市场意识,从源头避免研究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的产生。(2)大学要出台鼓励教师、学生赴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的规定文件,完善年终考核制度,重视和支持广大教师在科技园参与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为其带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政策保障机制。(3)大学应调整学校的本科教学计划,将大学科技园参与创业实践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本科学生培养计划,安排学生轮流到科技园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加强理论平台与实践平台的不断互动,完善坚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链条。

参考文献:

[1] 唐可月,林莉,葛继平.国外大学科技园学术型企业家孵化理论研究述评[J].科技管理研究,2012,(13):105-111.

[2] 科技部.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Z].国科发高〔2010〕628号,2010-10-15.

[3] 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Z].陕科高发〔2012〕26号,2012-03-01.

[4] 刘永,李汉邦,周健.高校科技创新链中的关键角色及其动力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2,30(2):25-30.

[5] 黄玉碹.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 曹阳.大学技术转移机制问题研究——基于教师(发明者)的视角[D].重庆: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7] 于澎田.大学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培育路径与发展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8] M.ARMBRUST,A.FOX,R.GRIFFITH.A view of cloud computing[J].Commun ACM(CACM),2010,53(4):50-58.

[9] 刘长宏,李晓辉,李刚,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5):121-124.

[10] 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Z].国办发〔2015〕9号,2015-03-02.

[11] 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Z].国办发〔2016〕7号,2016-02-14.

【责任编辑曹静】

Training Mode Research of UniversitySci-tech Park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YIN Guo-fu1,ZHAO Wei1,HUA Ni-na2

(1.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99,China;2.Shaanxi Railway Institute,Weinan 714000,China)

Abstract:University Sci-Tech Park acts as a comprehensive sci-tech innovation platform for university research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sci-tech incubator,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training.One of its functions is to boost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In the paper,some systematic thoughts are put forward to boost the frame system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and construct its promotional model,including research areas expansion,research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practical training platform establishment and mass creation spaces collision.University Sci-Tech Park would play its significant role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approval for scientific research,incentive mechanism introduction,and teaching plan for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Key words:University Sci-Tech Park;numerous creation space;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10-0015-06

收稿日期:2016-04-12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科研计划项目:渭南师范学院智慧教育规划调研与制定(15YKF006);渭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院校网络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JG201544)

作者简介:阴国富(1980—),男,陕西富平人,渭南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新技术发展与战略管理研究;赵维(1982—),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众创空间创业创新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众创空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