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特点的传统村落发展与营建模式研究*

2016-06-20 09:07赵之枫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模式

赵之枫 王 峥 云 燕



基于乡村特点的传统村落发展与营建模式研究*

赵之枫 王峥 云燕

摘 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乡村地域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生活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传统村落”等一系列创建活动一方面体现了各级政府对乡村地域的投入与指导日益增多,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的营建模式产生了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村庄建设中外力强介入的整体改建、外力弱介入和村民自建的局部改建等营建方式的特点,随后分析乡村地区建筑特有的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功能多样性,与时间紧密相连的营建渐进性,以及与使用者紧密相连的村民主体性等营建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功能多样性特征的村落分类和引导,针对营建渐进式特征的建筑营造示范与引导,以及针对村民主体性特征的村落营建保障与支撑等乡村地域建筑营建模式。

关键词乡村特点;营建;模式

赵之枫, 王峥, 云燕. 基于乡村特点的传统村落发展与营建模式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02): 11-1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78009);“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3BAJ10B04);亚洲城市知识网络(UKNA)资助项目

赵之枫: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zhaozhifeng@bjut.edu.cn

王 峥: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云 燕: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Abstract: As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rural China is now undergoing dramatic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the production mode and lifestyle in rural areas shows the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constructing the new rural village, constructing beautiful village, protecting traditional villages together with a series of creative activities on the one hand reflect an increasing attention and input to rural development from the govern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lso have a strong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mode.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construction modes: the strong intervention in the overall reconstruction of villages, the weak intervention and the partial reconstruction by the villagers themselves. Then it analyses the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rural buildings connected with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of rural villagers; the construction gradualism connected with the time; and villagers’ subjectivity connected with the user of the buildings. Based on this, it puts forward some rural construction modes including the village classification and guidance based on the functional diversity, building construction demonstration and guidance based on construction gradualism, and village construction guarantee based on the subjectivity of villagers.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乡统筹的持续推进,各级政府对乡村建设的指导与投入日益增多,在农村地区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等一系列旨在提升乡村地区发展水平的活动,极大地改善了村庄的人居环境。同时也应该看到,乡村与城市各有特点,传统村落与生产、生活、生态的紧密相连决定了其营建方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乡村地域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传统村落的发展与营建模式带来深刻影响。

1 传统村落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传统村落的乡村建设活动主要围绕3个层次展开。一是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水、电、公共厕所等市政设施和村委会、村民活动站等服务设施。二是引导产业发展。不少传统村落依托其良好的乡村风貌和优美的环境,以旅游作为抓手实现村落转型。三是修缮重点房屋,主要对传统村落中的文物单位或重点院落进行修缮与改建等。其建设模式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1.1 整体改建式——外力强介入

在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或者旅游需求比较旺盛的地区,由政府或开发商主导对村落进行整体开发,村落经济向旅游产业转型。开发商参与投资建设并进行旅游开发。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尽量保持民居风貌,即民居外立面不动,在庭院和民居内部增加商业化的设施以满足旅游人群的需求。村民大多外迁,外来人口较多,商业气氛浓郁。如由中青旅、乌镇旅等开发商投资建设的北京市古北水镇旅游区,其原住民被安排搬迁到5km外的司马台新村,村落原址则被打造为古北水镇旅游观光景区(图1)。

图1 北京市古北水镇旅游区Fig.1 the Beijing Gubeishui Town tourism zone

在区位和交通不甚理想的地区,由开发商主导进行村落整体改建,村庄向度假产业转型。这类村庄大多“空心化”严重,征求村民意见后进行集体搬迁,通过企业投资将民居打造为高端度假酒店,修旧如旧,保持村落古朴风貌,提升民居内部水电卫生等设施条件,拓展度假休闲空间,吸引希望享受纯粹静谧田园和乡村古朴气息的艺术家、作家及其他高端人群。例如北京干峪沟村打造的山里寒舍度假酒店等[1](图2)。

图2 北京市干峪沟村山里寒舍Fig.2 Shanli Lohas of Beijing Ganyugou village

外力强介入的整体改建方式是部分缺少自身发展动力的村落的发展方式,实现了村落的产业转型,当地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传统风貌得以维护和延续。但是由于原住民的缺失,传统文化难以为继,同时,改建后的村落也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依托传统农业的乡村聚落,而是依托城市发展的乡村聚落。

1.2 局部改建式——外力弱介入

乡村与城市的差异所带来的吸引力近年来引发各方关注。无论是被城乡经济差异、社会差异、文化差异还是景观差异所吸引,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社会学家、艺术家甚至国际人士等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切入点,从不同的层面加入到乡村建设中。这些介入不仅局限在空间建设层面,更是带来了农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以及村民自治等在社会治理方面的有益探索,以利于村落的长久持续发展。如河南郝堂村在中国乡建院的指导下,以经济介入的方式组建村庄资金互助合作社,从而指导村庄整治、产业激活、村民自治等(图3)。

图3 河南省郝堂村外力介入示意图Fig.3 the external-force intervention diagram of Henan Haotang village

社会各方力量的点状介入,不同于政府引导下的面状全面铺开式的干预,村落营建方面更注重于以小范围的改建为突破点。在营建过程中,不仅积极征求村民意见,还鼓励村民动手进行自家宅院的设计与建造,重拾地方传统技艺与工法,并通过专业设计构想加以创新。例如建筑师李晓东在全国多个村庄建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希望小学[2];建筑师李道德在四川蒲麦地村将3层村民住宅改造成文化中心,兼做驴友住宿和救助站[3],独特的造型成为吸引游客的一个景点(图4)。通过外界参与进行局部改建的村庄公共建筑和民居可以给村庄注入新的活力。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起步后,愿意建设家乡或者有兴趣投资的人会逐渐加入进来,他们也会将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带入村庄的改建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

这种外力弱介入式的参与并没有特定、单一的路线,大多只分别涉及产业、空间营建或者社会组织建设等,系统性不强,具有不确定性。此种方式短期内对村庄发展具有推动力,但是无法全面迅速地改善整个村落的基础设施。虽然在初期对村落发展的影响不大,但有时也会因为缺乏统一规划和引导,易造成对村落整体传统风貌的破坏。

图4 四川省蒲麦地村文化中心Fig.4 cultural center of Sichuan Pumaidi village

1.3 局部改建式——村民自建

村民因家庭人口增加、经济条件改善等原因自行翻建、改建和加建民居,是传统村落中居民改善住宅条件最为常见的方式。

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和设计,加上建筑材料选择的局限、经济条件的限制、缺乏对传统民居价值和风貌价值的认识等因素,容易出现盲目拆旧建新、模仿城市风格、千篇一律等问题,在建筑材料、饰面颜色、建筑层数等方面与传统风貌不协调。例如给房屋立面增贴白色瓷砖、铺装红色的彩钢屋顶、更换白色铝合金门窗、院落全部改为硬质铺地等。北方村民为增强房屋保温性能,由地方政府补贴,在自家墙面外贴保温板并刷上水泥砂浆,破坏了宅院原有的墙面肌理和材质(图5)。在受旅游发展影响较大的村落,随着游客需求的增长,房屋层数的不断增加成为这类村落面临的较大问题。这些做法影响了当地民居的风貌,丧失了传统村落的地域特征。

此类村民自建方式大多只关注于村民住宅,较少涉及公共设施和产业发展,且偶然性因素较多。

在传统村落营建中,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或者是采用综合的方式,都应紧密结合乡村特点,以引导传统村落的持续发展。

图5 北京市长峪城村墙体外保温板Fig.5 thermal insulation board of external wall of Beijing Changyucheng village

2 乡村地域建筑的营建特点

2.1 与生产生活紧密关联——功能多样性

城市的多种功能是由功能分区来实现的,如居住区、商业区、办公区、工业区等,以体现城市的综合性和多功能性。大尺度的分散布局,小范围内呈现一定的聚集性。人们生活在居住区,在其他分区进行社会生产,生活和生产相对分离。

乡村地区村落的生活与生产却是紧密相连的。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农田与村落相互交织,村民就近耕种。在自家宅院屋顶上晾晒粮食、院子里种菜、堆放农具、加工粮食、饲养禽畜等,民居同时容纳生活和生产多种功能。目前,在城镇化影响下,村落产业呈现出多元化转型倾向,村民住宅的营建也必然会受到影响。以传统农业生产、特色农业种植养殖、旅游、度假、产品加工等不同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村庄逐渐分化,其需求各不相同,而从事旅游接待、特色农产品经营、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等不同劳动类型的农户对住宅也有不同的需求,促使农宅的功能更加多样化[4]。

2.2 与时间紧密相连——营建渐进性

城市功能区在小尺度层面的渐进性较弱,除旧城改造外,大多数以集中开发的大规模建设为主要操作模式,通过编制规划有计划地按时间段控制城市发展。

乡村的村落营建则有很强的渐进性和随机性,以分散为特征,逐渐形成。民居由村民自建,且先期建设的民居风貌对整个村落的其他民居有引导和示范作用。民居随年代逐渐翻建维护,体现不同的时代特色,而整体依然遵循地方民居的共性,差异性与共性并存。由于村落规模有限,一般不会出现大规模的集中建设。

2.3 与使用者紧密关联——村民主体性

当代城市的规划设计,建筑选址相对自由,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建筑先于人存在。例如居住区、商场和办公大楼,先建成这些功能性建筑,然后人们才开始在其中进行社会生活和生产,多样的建筑吸引着不同需求的人群。

与城市开发商先盖房子再住人的方式不同,村落营建可以说是先有人的需求才有房子。因个体存在才会有民居,因家庭需要,如婚丧嫁娶和人口繁衍,才会扩建民居,从而逐渐扩大村落范围。同时,我国乡村特有的集体所有制土地和宅基地制度一方面决定了村民缺乏民居营建地点选择的自由度,另一方面也决定了村民是村落和民居营建的主体。特有的建筑个体或村落应适应人的多元化需求[5]。

3 乡村地区建筑的营建策略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受到城市价值导向,乡村地区传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发生改变。再加上长期以来对乡村地域建筑营建管理的忽视,传统村落风貌面临着逐渐被侵蚀甚至消失的危机。而在乡村地区沿用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中功能分区、规划控制、批量建设等的作法也难以有效指导传统村落的持续发展。因此需要探讨与乡村特点相适应的传统村落发展与营建模式。

3.1 针对功能多样性特征的村落分类和引导

不同地区的村落有不同的现状和发展诉求,应考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进行分类引导。

大城市周边村落,区域经济发达且交通便捷,乡村与城市联系紧密,对传统的生产生活状态的保持较少。这类村落可充分利用大城市多样化的消费人群和需求,带动村庄向旅游产业转型。村庄作为旅游线路的一个节点,村民利用自家民居发展民宿。为容纳旅游增量而进行的建筑营建应遵循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和风貌,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其建筑色彩和肌理也应与山水环境相融合,避免建设层数过多的建筑,使村庄的韵味不因旅游的发展而被破坏。

区位较偏僻的村庄,其传统农村的生产生活状态保持得较为完整。结合村落古朴的街巷环境和传统建筑,可以让城市人体验乡村生活,感受风土人情和地方习俗;结合农耕文化的手工业和制造业,可以让城市人体验乡村生产,参与田间劳动和粮食加工,向当地村民学习制作耕作工具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等。可以深度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发展体验式的乡村度假和文化创意产业。村民的闲置院落还可考虑出租给到乡村疗养休憩或养老的城市居民。这类村庄往往因经济水平落后而环境较差,基础设施和民居质量存在较大缺陷,村落营建的首要任务是在保持传统乡村风貌的前提下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当地村民的生活品质。

常住人口较少或“空心化”严重的村落,作为村落的形态已经无法长久存在下去,可考虑村民外迁后,整村改造为高端的度假酒店或其他产业。

3.2 针对营建渐进式特征的建筑营造示范与引导

面对随时都在建设的农村住宅,针对乡村地区村落和民居的营造应以引导与示范为主,而不是简单的规划和控制。

传统村落的规划与建设大多不是以在白纸上绘制蓝图并集中建设的方式进行的,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村落风貌是通过整个村落环境来实现的。个体建筑组合成院落,院落再组合成聚落。村落风貌就是在这样的渐进发展中形成。无论是村落中随意冒出的城市化不和谐建筑,还是过于统一的建筑样式,都会影响整个村落古朴自然的田园风情。

传统村落大多依托原型而发展。村民建房有很强的模仿性,第一家建成什么样式,后来的村民都会参照建设,因此个体的示范与引导尤为重要。这其中不仅包含空间布局和立面设计的指导,更应注重建筑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以及传统技艺的传承。

传统村落风貌的保护更需要长期的制度性引导。通过规划师与建筑师的参与,以地区建筑图集的方式提供多样的建筑元素,以设计导则的方式划定街巷空间、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对主要公共建筑、景观节点、色彩、高度等进行控制,以实现对整个村落建筑风貌的引导。

3.3 针对村民主体性特征的村落营建保障与支撑

村民是村落营建的主体,面对量大面广且多元化的建设需求,亟待包括建材研发、营建技艺传承与创新、人员参与等各个方面的保障与支撑。

因为村民住宅大多是自建,对于薄弱的乡村经济来说,营建费用不容忽视。所以经济性,尤其是建筑材料的性价比非常重要。需要根据乡村地区特点研发基于当地材料且生态环保的建筑材料,促进低成本建设,切实考虑村落的持续发展。在改建中应尽量采用村落现有材料进行回收利用,有效降低建造成本。

传统营建技艺也是传统村落的宝贵财富。应在村落营建中注意保护与发扬传统技艺,并结合现代技术进行创新实践,使得村民能够建得起房、建得好房,还能建设有特色的房子。

村落是承载村民生产生活的载体,目前村落的衰败与凋敝很大程度上是村庄产业的缺失、能人的流失和村落社会组织结构的无力造成的。设计师要积极融入乡村给予专业引导,与村民不断磨合和沟通,使乡村文化和工艺等得以传承和发扬。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通过建筑师驻村、社会公益团体人员与经济的帮助、农村合作组织的建立等,多角度系统地帮助乡村推动产业发展,重建村庄治理结构,不断完善村民自治,使之成为空间营建的重要支撑,才能真正实现村落的持续发展[6]。

4 结 语

我国各地的传统村落大多仍保持着鲜明的地域特征,风貌保存较好,体现出传统乡村聚落的特征,承载着乡村文化。城镇化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将乡村建设成为城市,而是要充分认识到乡村地域在国土保持、生态安全、景观多样性维护、文化承载等方面的独特功能,保持其特色。城市像城市,乡村像乡村,才是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应紧密围绕乡村地区的特点,针对村落不同现状和发展环境加强分类引导,注重民居营建的示范与引导,加强各方面保障与支撑,以促进传统村落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士莉, 吕吉. 干峪沟里山里寒舍[J]. 北京农业, 2014(08): 50.

[2] 李晓东. 玉湖完小和社区中心[J]. 建筑学报, 2006(09): 28-31.

[3] 李道德. 牛背山志愿者之家,蒲麦地,四川,中国[J]. 世界建筑, 2015(02): 48-53.

[4] 范霄鹏, 郝文璟. 论民族人文要素与地区自然要素在建构中的作用[J]. 建筑文化, 2013(03): 160-162.

[5] 张颀, 王璐娟. 此时此地的乡村建筑[J]. 城市环境设计, 2015(07): 50.

[6] 王竹, 钱振澜. 乡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理念与策略[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2): 15-19.

图片来源:

图1:北京旅游网. 小江南北方气息南方景色京郊密云古北水镇[EB/OL]. (2014-08-20) [2016-02-01]. http://www.visitbeijing.com. cn/vacation/vacedit/n215057324.shtml.

图2:作者拍摄

图3、5:作者绘制

图4:大雁. 一份自说自话不那么正式的结题报告——蒲麦地改造计划一期项目结题报告[EB/OL]. (2014-11-06)[2016-02-01]. http:// mp.weixin.qq.com/s?__biz=MzA5NjUyOTA wNA==&mid=201483406&idx=1&sn=7c39 a1faf355f5d7fdf88d398b8b217d&scene=1& key=1936e2bc22c2ceb50f0d89c16a6fd3314 037eba8f6ed6c774eaeca9eac19fb5e3c5d484 702ba1d4525590d7b968b7ee7&ascene=1&u in=OTE2NjQ1ODYw&devicetype=Windo ws+XP&version=61000721&pass_ticket=C 6hkL0PCJz8Rh8Hd0NdmNgkeRiqj2B38f z2Qh1nn2SYCu3HsCBpFWEtiQhTk4V6v.

(编辑:袁李姝)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Mod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llage

ZHAO Zhifeng, WANG Zheng, YUN Yan

Keywords:Rural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Mode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 编 号2095-6304(2016)02-0011-04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60203

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2015-06-18

猜你喜欢
模式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我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从《后窗》看希区柯克作品的人性怀疑论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