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取暖与安全

2016-06-19 19:17文字整理钟金花
湖南安全与防灾 2016年12期
关键词:太和殿内务府火盆

文字整理┃钟金花

古代取暖与安全

文字整理┃钟金花

在没有暖气、没有空调的古代,冬季取暖无疑是一件大事。古人地位相差悬殊,取暖方式也分三六九等。有条件的人家,多使用人工烧成的木炭取暖,贵族之家还会有各种讲究。穷人家里,只能用灶灰取暖,条件稍好一点的就用泥制的盆盛装烧火做饭的灶灰取暖。到了明、清两代,在冬季大多烧柴炭取暖,一般人家都有炭盆。盆是铜或铁制成的,外面再加上一个箱形透气的笼罩,防止失火或者掉进其他东西。不过,烧炭取暖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即便是今天,也常常有人因不注意防范而酿成火灾或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在古代更是如此,连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深受困扰。

●小小火盆酿“嘉庆大火”

在游览故宫时,很多游客都会去参观养心殿的东暖阁,这里是皇帝在新年时举行开笔仪式的地方,也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所在。为什么要叫暖阁呢?这就是皇宫里取暖的奥妙了。由于古代中国建筑物多为木质,经常会在冬天取暖时引起火灾,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木质建筑群,紫禁城对火更是畏之如虎。但取暖离了火又无法达到目的,因此建造师就在紫禁城的宫殿下面修筑地下火道,然后在室外的地炕口内烧火,通过火道将热力传到室内地面,这样做不但散热面积大,热量均匀,而且没有烟灰污染,类似于今天地暖的功效。不过,由于要打通宫殿地下部分,施工不便且容易引起建筑下陷,所以只有极少数帝后所在宫殿的局部能享受这种待遇。

▲ 东暖阁

地下火道由于局限性太大,如太和殿等高大空旷的殿宇中根本无法使用,因此就采取了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办法来御寒,那就是烧火盆。皇帝每年元旦和冬至在太和殿接受百官朝贺的时候,在宫殿内的四周都会满布火盆。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将凛冬季节多风且干燥环境下的宫殿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易燃体。清嘉庆二十四年十月二十日(公历 12月),皇帝御太和殿武举传胪后下了一道谕旨,申饬内务府大臣,就是因为安设火盆的安全问题:

“本日朕御太和殿,内安设火盆过多,后面三槽隔扇俱开,又遇风吹,火星满地,经御前大臣侍卫等纷纷踹灭。并不御寒,竟为开销地步,徒费无益,此皆内务府大臣漫不经心所致。嗣后每遇保和殿筵宴、太和殿受贺筵宴、及御太和殿,俱在地平二层两角安设炭火二盆,盆内炭火用灰掩盖,两边隔扇俱不准开,仅开中隔扇。每遇看祝版,中和殿、太和殿勿庸安设火盆,两边隔扇亦不准开,永著为例,并著内务府大臣一人每次查看。如有违例多安火盆,不掩两边隔扇者,司官革责。本日查看之内务府大臣,即时降级不贷。”(《清仁宗实录》卷三六三)

嘉庆皇帝为什么会对火盆这么上心呢?事情还要从他即位后不久发生的一次火灾说起。

嘉庆二年(1797年)十月二十一日酉时(17-19点),乾清宫突发大火。大火首先从乾清宫东暖阁东面穿堂的楠木格子燃起,随即引燃乾清宫,并迅速延烧左右两侧的弘德、昭仁两殿,及后侧的交泰殿。当时正值初冬,天干物燥,顿时火光冲天,火势极为凶猛。宫廷总管内务府大臣怡亲王永琅带领官员、士兵、太监极力救火,但无奈火势甚猛,就连交泰殿后的坤宁宫前檐都被火熏灼,幸亏西北风起,才使其幸免于难。

据《东华录》记载,怡亲王在扑灭大火之后便着手调查失火原因,发现火灾由掌火太监郝世通不慎引起。当时清宫内取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宫殿的地下砌火道或在炕床下砌火道,在殿外廊子下的灶口处添炭,即为“暖阁”;二是在宫殿内设有铜质火盆或精工细做的掐丝珐琅熏笼,谓之“熏殿”。第二种取暖方式,一般流程是将未燃烧彻底的灼炭埋灭、贮坛,再贮于炕洞中,便于第二天继续使用。然而郝世通因贪图方便,将炭埋闷熄灭后放在东穿堂楠木隔旁,结果炭火复燃,熏灼木隔引起火灾。等到稽查宫禁的太监闻到烟味探查时,大火已成燎原之势,虽然赶快组织泼水救火,但已无力回天。小小火盆酿成清代紫禁城一次大型火灾,乾清宫化为灰烬,其中珍贵藏品大多被焚毁,损失惨重。

●中毒现象时有发生

除了木构建筑,火盆也会对人造成安全隐患。

火盆取暖自然是要用木炭的,平日里皇宫中用的都是惜薪司提供的红箩炭,由易州(今河北易县)一带山中砍伐硬木烧成,先运到红箩厂,按尺寸锯截,每根长约一尺,圆径二三寸不等,编小圆红荆条筐盛之,故名“红箩炭”。这种炭质地优良,不会爆出火星,相比普通木炭要安全许多。红箩炭如经伏雨淋湿,着火气太炽,多能使人眩晕、昏迷发呕,婴幼皇子皇女或中此毒而夭折。明代宫廷内监刘若愚在他的《酌中志》和《明宫史》中就曾写道:“皇子女或中此毒,屡至薨夭,良可痛也”。这应该就是一氧化碳中毒,只不过古人不明其中道理。

而末代皇帝溥仪也在他的日记中记载过类似事情的发生。溥仪日记“宣统十二年十一月”就记载了一次一氧化碳中毒:“二十九日,晴。夜一时许,即被呼醒,觉甚不适。及下地,方知已受煤毒。二人扶余以行,至前室已晕去。卧于榻上,少顷即醒,又越数时乃愈。而在余寝室之二太监,亦晕倒,今日方知煤之当紧(警)戒也。……”(《我的前半生》“毓庆宫读书”)

猜你喜欢
太和殿内务府火盆
My Travel Plan to Beijing
祖母的火盆
了却君王身边事:大清内务府
紫禁城在1918
最温暖的火盆
满铁对清代东北内务府官庄的调查
清季户部筹拨内务府经费制度的形成与确立
《乾隆皇帝的荷包》
在太和殿听一种鸟鸣
太和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