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灿兴
1979年生人,江苏靖江人。历史学博士,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著有《无锡华氏义庄: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个案研究》《国际人道法在华传播与实践研究(1874-1949)》《军机处二百年》《晚清裱糊史》《明人的率性生活》《北洋战史》《清代准噶尔史话》《中国乡贤》等作品。
内务府在清代肩负着重要职能,从皇帝的吃穿住行到私人小金库,都由内务府掌管,可谓是皇帝的御用机构,只有皇帝最信任的大臣,如和珅、荣禄等,才能执掌内务府。内务府机构庞大,涉及江南织造局、敬事房(太监)、盛京内务府、御茶膳房等诸多机构,在内务府的历史上,曾演绎了诸多精彩故事。以内务府的财源为例,就涉及如曹雪芹家族、帮皇帝牟利的皇商、人参贸易、盐商等精彩话题。本书就清代内务府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曾发生的故事,以通俗笔调加以展开,展示一个人人熟悉,却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机构。
清廷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生活习惯上与关内有诸多不同。入关之后,清廷仍然保持了在关外的生活习惯,以示不忘祖先。入关之前已设有内务府,负责皇家事务,此时机构尚简单,事务也比较单一。入关之后,内务府得到完善,结构庞大,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内务府设有七司、三院等五十余个机构,囊括了皇家吃、穿、住、行等一切事务。
因为内务府负责的是皇帝的家事,所以有“天下大事,不问内务府之说”。在内务府大臣的挑选上,常选择与皇室有亲戚关系者出任。如康熙帝选择乳母之父凌普,担任总管内务府大臣。内务府世家中的高斌家族有多人出任内务府大臣,即因为高斌的女儿是乾隆帝的宠妃。内务府大臣由位高权重的大臣来充任,也可以有效地管理太监。有清一代,未曾出现太监弄权,与内务府大臣管理太监的设置相关。
内务府在官员设置上,采取“无定额”,主要考虑:一为互相牵制,二是因为内务府具体事务。内务府下辖单位颇多,如雍和宫、咸安宫官学、圆明园、御茶膳房、上驷院、武备院、奉宸院等,这些机构常派王、贝子加以管理。王、贝子先取得内务府大臣的身份,再分派以上各处事务,然后或一人管理一处,或一人管理数处,或数人管理一处。因为各处兼管事务没有明确划分,故而内务府大臣也无法采取定额。
入关之后,清室还面临诸多战事,所以宫中一切经费开销,力求从简。顺治七年(1650)规定,内库钱粮皆归并户部管理,内廷所用物品如皮类、丝绸、茶叶、纸张等,也由户部提供。至康熙帝收复台湾、平定三藩后,社会局势稳定,经济蒸蒸日上,内务府也开始获得各种收入。除了户部拨款外,通过皇庄、貂皮、人参等,内务府获得可观收入。此外,内务府还从事房屋租赁、开设当铺等商业活动,获得收入,充实了皇帝的荷包。
在后金发动的系列战争中,大量的汉人被俘获,成为奴隶,也即包衣。包衣的作用,一是追隨主人,从事征战;一是奉职于家,从事各种杂役,如种植养殖等。初期包衣是屈辱的奴才,随着清室在关内统治的巩固,能混个内务府的包衣,成为皇帝的奴隶,也是无上荣光。亲信包衣常被皇帝委派至全国各地,执掌肥沃衙门如江南三织造、粤海关、两淮盐政等等,既为清廷牟取私利,也可监控地方。
康熙一朝,由于皇帝喜好使用密探,由江南三织造承担了监控的任务,相应地其主要业务工作——织造,受到影响。至雍正朝时,雍正帝加以纠正,不时对江南织造加以敲打,以使其回归主要工作织造,而不是监控地方。至乾隆朝时,江南三织造回归到原先的工作,即从事织造,为内廷服务。至于江南三织造,也改变了原先内务府包衣家族垄断的做法,改由内务府司官担任,一切活动均由内务府大臣管辖。原先江南织造可以越过内务府大臣,直接给皇帝上奏,此后江南三织造一切请示汇报,均需经过内务府大臣。至于原先拨给织造管辖的肥差,如两淮盐政等,也多被取消。
清室入主中原后,以天下而养一人,少不得要采纳各地的各种珍稀贡品。逢年过节,各地定例要有进贡,此为例贡,其他的还有元旦贡、冬至贡、万寿庆辰、端午贡、万寿贡、年贡、上元贡、中秋贡等。诸多贡品被纳入内务府之中,到了民国年间,将逊清小朝廷赶出紫禁城后,还清理出了一大批珍稀贡品。
内务府的杂务繁多,如日常的太监管理,宫廷建筑的修缮,皇帝的一饮一食,都是其职责范围。内务府在服务皇室上面,做到了极致,内务府的事务也被视作了皇室的私人事务。是故历史之上,诸多内务府弊端,不了了之,因为皇室知道,此种弊端难以彻底根除。
由于内务府涉及的年代长,事件多,如何避免本书出现碎片化的倾向,也是困扰写作的一个难题。内务府涉及的事务林林总总,无所不包,小到日常的衣着,大到皇室工程,从牛羊马到皇庄等等,都是其管理范围。由于内务府的事务过广,在书稿中难以全部呈现,只能选择某些内容,加以写作,在不降低可读性的同时,使读者对内务府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历史的书写常受作者个人意志的影响,带有作者的私人烙印,只是烙印的深浅程度不一而已。虽然历史写作难免要受主观影响,但著史者所能做的,且应该去做的,是尽可能地还原客观历史。本书在写作中,尽可能不做主观评介,而以展示史实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