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保平
顺治入关后,建立了专门为皇宫服务的十三个衙门。后来,十三衙门合并为内务府,全称“总管内务府衙门”,最高长官叫“总管内务府大臣”,从满族王公大臣里挑选,为正二品大员。
内务府掌管“七司三院”。“七司”分别为广储、都虞、掌仪、会计、营造、慎刑、庆丰,负责皇室财务、库贮、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礼仪、皇庄租税、工程、刑罚、畜牧等事;“三院”分别为上驷院、武备院和奉宸院,负责管理御马、伞盖、鞍甲、刀枪弓矢等物,以及紫禁城、三海、南苑、天坛和其他苑囿的管理、修缮等。
内务府还有三织造处等三十多个附属机构。此外,管理太监、宫女及宫内一切事务的敬事房也隶属内务府管辖。可以说,皇室一切事务都归内务府管,皇宫里上到皇帝下到奴仆,小到要根针,大到修工程,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都由内务府安排,皇室的一切采购自不在话下,这给了内务府在采购之中虚夸预算、贪污腐败的机会。
补不起的补丁和吃不起的鸡蛋
话说道光皇帝是一个勤俭节约的人,一件龙袍穿破了也舍不得换。有一次裤子上破了个小洞,让内务府去补一补。补好了,道光皇帝问花了多少钱,答曰:三千两白银。这么多银子买一件新龙袍都不在话下,面对皇帝的怒火,内务府沉着应对:为了给您补这个补丁,我们剪了几百匹绸缎才找齐匹配的图案,所以就贵了,要是您不讲究这些,随便一补也就五两银子,可我们得为皇上您颜面着想啊,您是一朝天子,哪能一副破落相呢,不把您侍候好,就是奴才们失职该死。得,一句话差点没把道光给噎死,平时的勤俭节约全白忙活了。
有一回,道光皇帝看到军机大臣曹文正朝服的膝盖上也打了个补丁,就问他,你补这么一个补丁花了多少钱啊?曹文正说,外面打一个补丁要三钱银子。外面打个补丁绝对花不了么多钱,三钱银子当时可以买一套普通衣服了,曹文肯定是知道的,为什么要浮夸说假话呢?想必是因为他知道内务府很黑,所以往死里夸大,没有想到,内务府比他想象的黑多了:皇帝说,还是外面比皇宫里便宜,我打个补丁要五两银子。
皇帝接着又问:外面的鸡蛋多少钱一个啊?曹文正这回懵了,刚才往死里夸大,居然没有接近内务府的“实价”,这鸡蛋谁知道要高到哪去呢?要是说错了,皇帝怪责起内务府来,只怕内务府不会放过自己,于是说:臣从小就有病,不能吃鸡蛋,故而不知道鸡蛋的价码。这真是鬼话,吃鸡蛋跟病有什么关系?就算自己不能吃,家里人也不吃?就算家里人不吃,也从未听闻?曹正文这是典型的装疯卖傻,不想得罪人。
鸡蛋的话题没有继续下去,所以,我们无从在史料记载中知道内务府给道光皇帝采购的鸡蛋究竟是多少钱一个。不过,我们倒是可以从光绪皇帝与他的老师翁同龢的一番对话中管窥一斑。
有一次,光绪皇帝和翁同龢闲聊,突然问起:鸡蛋好是好吃,可惜太贵了,老师您吃得起吗?谙熟宫内宫外之事的翁同龢焉有不知其意,只是懒得惹是生非,也用装疯卖傻蒙混而过:臣只有在祭祀大典时才吃一两个,平时不敢吃。其实,当时一个鸡蛋三四个铜板,有什么吃不起的呢。不过,内务府采购的鸡蛋就贵了,一个鸡蛋三十两银子!难怪光绪皇帝感叹连鸡蛋都吃不起,这三十两银子的蛋明明是金蛋,哪里还是鸡蛋。须知,以当时的购买力,八两银子可以买一亩良田,三十两银子差不多可以买四亩良田。以这个价钱观之,光绪担心他老师吃不起鸡蛋,真不是故意开玩笑。
军机大臣买不到六两银子的皮箱
想必光绪皇帝对“物价畸高”、“物货腾贵”的感受,绝非只从鸡蛋一件事情上而来。话说光绪大婚,要布置洞房,这事由内务府承办。一位在内务府大臣家里教书的先生揽下一份为帝后洞房绣门帘的活,总共花了五十两银子绣好。最后内务府大臣报到皇帝哪里是多少银子呢?两万五千两!其中两万两被内务大臣拿走,给教书先生五千两,教书先生拿出一千两孝敬相关人员,一千两打发几个工人,自己独吞五千两。
皇帝的钱真是太好赚了,中间转个手,就是成百上千倍地赚,想不发财都不可能。所以,清末有北京民谣说,“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以此描写那些在内务府里当差的人,油水太多了,用不了多久就成暴发户,房子盖了新的,但家里挂的书画是当代的,因为自己不懂行,实际上也不爱好书画,又附庸风雅,装裱门面,弄巧成拙。
难道皇帝真的不知道内务府在骗他们吗?这可作二分来看,一是皇帝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没有几次机会出宫,深入民间,确实对市场行情两眼一摸黑,让内务府利用信息不对称而拼命赚皇帝的钱。
另一方面,就是皇帝知情,也未必能奈何。譬如有一次军机大臣阎敬铭发现内务府为清廷采购的皮箱每个要价六十两银子,觉得有猫腻,于是向慈禧太后报告,说在北京买个皮箱,最多六两银子,内务府要价如此之高,肯定有贪腐嫌疑。
慈禧太后说,这样吧,你去给我买个六两银子的皮箱回来,证明内务府是在浑水摸鱼。阎敬铭去市场上买皮箱,却到处吃闭门羹,原来,内务府跟商家互有利益关系,内务府发话要求皮箱店关门谢客,皮箱店楞是不敢开门。
阎敬铭心想,你控制得了北京,你控制不了天津,他写信给天津道台,要他帮忙从天津买个六两银子的皮箱,结果信送出去了,如石沉大海,毫无音讯,后来一查,发现连送信的人都被内务府官员搞定了,用一千两银子买通送信人,让他消失得越远越好。
即便这样,慈禧太后也没有深究下去,何故?因为皇宫里的一切用度都掌握在内务府手里,你不给他好处,他不给你办好事,这些人又不用接受民众的监督,这是皇宫内秘,也不便于让民众监督;朝廷官员也不太便于监督,这毕竟是皇家内事,且不少朝廷重臣被特简为内务府大臣,内务府官员外任地方大员也很多,在宫内宫外、中央和地方有盘根错节的势力,纵是有良心官员有志整顿,也常常害怕得罪权贵而不知如何下手,比如阎敬铭想监督一下,最后以失败告终。
对于皇家而言,内务府把自己侍候好,让自己舒舒服服,明知道他们贪一点,拿一点,赚一点,也懒得计较,这是维系官员对自己忠诚的代价,所以制度建设虽日益加紧,内心恐怕早就对自己说:罢,罢,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