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军波
摘 要:阅读是创造的过程,是求知的过程,课堂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理念中的发展趋势,坚持阅读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形成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文章从读化学史、读概念、读试题、读教材等方面阐述阅读的重要性。
关键词:化学教学;阅读能力;新课程;趣读;多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4-0030-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多年化学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化学学科认知不足,对于一些概念混淆不清,对于解答情境题茫然失措,对于考试懂而不得分感到懊恼。静下思考,这些现象与在教学中缺少自主阅读有着密切关系。一提到阅读,第一感观就是:阅读是语文或英语教学的专利。事实是这样吗?首先我们应知道阅读是什么。阅读是阅读主体对读物的认识、理解、吸收和应用的心智过程,是现代文明社会人们所不可或缺的智能活动,是人们从事学习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简而言之,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阅读是教育之母,是每门学科的教学根本,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苏教版的化学教材中有着大量的资料卡,能拓展学生视野,利于交流与讨论,可读性强。所以,不管是课堂教学或课后辅导对学生自主阅读的培养和指导,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二、阅读在化学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1)趣读化学史。在教学中发现,很少学生去关注化学是什么样的一门学科,而是简单认为化学就是爆炸,化学就是药品,化学就是课堂演示实验中那些红红绿绿的现象,化学就是高考中的一门科目。若学生带着这些极其片面的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对化学学科的那点兴趣也荡然无存,最终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极其被动和不堪。为了解决这种现状,应该在教学中渗透化学史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认识化学,认知化学的美,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从而喜欢上化学学科,主动去了解化学知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对每一个化学家的介绍,就是一个励志故事,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很好的育人机会。比如,在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中,完成教学内容后,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事迹,感受化学家的求知精神和爱国情怀,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从而使学生更愿意为化学事业做出贡献。
(2)多读化学概念。概念是对某块内容客观、深刻的认知,并用简洁的语言表示出来。教材中化学概念有很多,学习中学生因其麻烦而厌之,认为理科会做题就可以,不用去读概念。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学生会失去认识化学本质的机会,在考试中考不了高分,这就是对“懂而不得分”最好的解释。在教学中可以作以下几点尝试。一是比读概念。对于一些容易混淆不清的概念,可以通过阅读内容进行比较,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加深对化学概念的认识。萃取与分液这对概念,学生常常混淆不清,萃取是利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另一种溶剂中夺取过来的过程,而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两者的联系是都为物理过程,往往是先萃取,后分液。例如,用四氯化碳提纯溴水,是萃取分液都有,在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中,产生物乙酸乙酯与饱和碳酸钠溶液的分离,是分液而不是萃取。二是复读概念。有些概念读一遍没感觉,不妨像语文分析句子主谓宾那样去阅读和研究。例如,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反复阅读,提炼要点。三是理读概念。化学计算强调的是用化学思想去解决问题,一些计算题可以用概念去解题。比如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摩尔质量或平均分子量的求算、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等等。
(3)巧读化学试题。回顾近几年高考理综化学部分,试题的文字信息、图像信息使阅读量加大。然而,由于许多考生平时对化学阅读不重视,造成化学阅读能力的短板,答题时不能正确理解题意,浪费时间,不能按时完成试题,最终高考成绩不理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巧读化学试题。一是标读信息。有关信息的高考试题逐渐成为现在命题新宠,当然这信息也是个纸老虎,大多数是换汤不换药。把试题中有关信息关键字标注出来,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例如,2014年浙江省理综卷27题中(2):对于气体参与的反应,表示平衡常数Kp时用气体组分(B)的平衡压强p(B)代替该气体物质的量浓度c(B),则反应Ⅱ的Kp=
(用表达式表示)。在高三复习时,此题大部分学生都用物质的量的浓度书写,更不用说在高考紧张期间,学生的正确率会更低。如果平时加强阅读,就会使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更强,只要抓住“代替”两字就轻松答对此空。二是点读图像。近几年浙江省理综化学试题中,都有图像题的考查,答题时,考生若能正确理解一些特殊点的意思,就能高效并正确解题。例如,2013年浙江省理综12题中B选项计算Ka(HY),若能正确地读出(0,3)这点坐标的意思,那Ka(HY)的求算就简单了。总而言之,只要学生具备阅读能力,就会大大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
(4)自读化学教材。新课程改革下的苏教版化学教材,语言简明扼要,生动活泼;内容紧贴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体现出从教本转向学本的方针,编写设计能满足自主学习的客观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担忧,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阅读是一种对知识的自我加工、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和结果中体现自我价值,对他们的人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是问读教材。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解读内容。例如,在“煤的综合利用-苯”的教学时,按教学指导意见,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从教材的重难点来分析,课堂教学的重心应是苯的知识,所以,煤的综合利用不能喧宾夺主。但它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弃之。因此,可以在教学环节设计时,用10分钟时间让学生通过阅读整理并回答问题:煤的综合利用主要方法及其意义是什么?煤的气化、液化和干馏分别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煤中有苯吗?二是会读教材。回归教材,立足教材,这是教学中永恒不变的主题。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读教材,还要会读教材,把一些知识内容吃透后要学会应用。例如,在高三离子共存复习时,提出HCO3-和AlO2-的有无共存性,学生基本上都答有。只要学生在阅读教材中知道偏铝酸钠溶液与少量二氧化碳反应时,会有CO32-生成,从而得出在相同条件下,碳酸的二级电离常数比偏铝酸的电离常数大,就能判断HCO3-和AlO2-是不共存。
三、阅读习惯的培养方式
一是目的性。阅读化学内容时,要目标明确,要有的放矢,要带着“惑”去读,才能提高阅读的效果。二是思考性。阅读中没有思考,就会变得盲目,是不会理解、解决问题的,是不会形成自主学习过程的。三是笔记性。在阅读中有必要对一些内容进行圈注。如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概念等,在读中理解,在写中掌握。四是循序性。培养阅读讲究一个过程,不要以为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就期盼学生一蹴而就。要有一个度,在适应中慢慢增加时间和难度。五是不同性。在课外布置阅读任务时,要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任务。不然会因问题较难,让有些学生望而怯步,失去阅读的兴趣。六是快乐性。阅读的过程有时是枯燥乏味的,长期坚持是不易的。在阅读过程中要注入快乐的因素。七是鼓励性。当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挫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
四、结束语
总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让他们体现知识的自我生成、实现、发展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对学习及其主体的肯定。受教育者通过教育成为独立实践和认识或学习的主体,是教育的最高宗旨。阅读的意义是让学生的学会变为会学。
参考文献:
[1]邹莉.让数据在高中化学课堂发言[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12).
[2]杨帆.例析文学知识迁移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与学,2015(12).
[3]张水强,潘丹.高中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培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