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下《最蓝的眼睛》中的隐喻探微

2016-06-16 06:41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隐喻

庞   玮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概念整合理论下《最蓝的眼睛》中的隐喻探微

庞 玮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摘要:《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在该作品中,托尼·莫里森运用了大量的隐喻以展现故事的线索与脉络。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隐喻,旨在揭示美国主流价值观对黑人造成的人性扭曲及精神困境。

关键词:概念整合;最蓝的眼睛;隐喻

1《最蓝的眼睛》及其隐喻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深切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担,她将目光聚焦在黑人妇女这一双重弱势群体。《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讲述了11岁黑人少女佩科拉渴望拥有一双蓝眼睛而最终陷入疯狂的命运悲剧[1]。在该作品中,她以任何人都未曾认真对待过的那些处于边缘地位的小女孩为出发点,揭示了美国主流价值观对黑人的摧毁。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将隐喻提升到认知层面,他们指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2]29换言之,我们对隐喻的理解无非是将喻体的特征映射到本体上来对等理解。现代小说中黑人几乎成了隐喻的代名词,就如当代文艺批评家小亨利·路易·盖茨所说,美国黑人传统自起始阶段就是比喻性的,黑人一开始就是比喻大师,他们通常说一件事而指另一件事[3]50—51。作为黑人作家的代表,莫里森可谓是隐喻的大师,其代表作《最蓝的眼睛》更是运用了大量隐喻。本文将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最蓝的眼睛》中的部分隐喻,力图更好地阐述作品内涵。

2概念整合理论

福柯尼耶(Fauconnier,1985)在他的专著《心智空间》(Mental Space)中提出了心理空间。此后,福柯尼耶和特纳(Fauconnier & Turner)又将该理论进一步完善、发展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在该理论中,类属空间为两个输入空间提供了共同常见的组织与结构,规定核心跨空间映射[4]12。而两个输入空间则通过跨空间映射将其内容选择性地投射到整合空间,最终我们通过“组合”“完善”“精致”[4]12三种方式产生新创结构,完成意义的生成(如图1)。

3《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概念整合

3.1洋娃娃

洋娃娃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意象,是圣诞节最贵重、最特别、最动人的礼物[5]24。从大人们的啧啧称赞声中可以看出来洋娃娃具有极高的价值。这种价值并非仅仅是价码牌上标示着的数字,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巨大快乐。除了克劳迪娅,似乎全世界的女孩都会把那种蓝眼睛、黄头发和粉红色皮肤的娃娃当做宝贝[5]25。洋娃娃的魅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其合理性就建立在主流文化的长期侵蚀之下。这种侵蚀使黑人抛弃了根植于他们心灵深处的文化土壤,反而认同了白人的审美价值,即以洋娃娃为标准的白皮肤蓝眼睛为美,黑皮肤为丑。黑人孩子们与洋娃娃之间的亲密接触似乎使他们离美更近了一步,满足了他们对“白”的追求。

以佩科拉为代表的黑人并非就是丑,而是他们接受了与自身相反的审美观。黑人的“丑”来自信念,他们认为“有个无所不知的神秘主人给了他们每人一件丑陋的外衣,而他们毫不质疑地接受了”[5]44。在美国蓄奴史上,黑人不仅被白人奴役,他们甚至在思想上也臣服于白人。对白人价值观的认同使他们痴迷于蓝眼睛白皮肤的洋娃娃,对洋娃娃的痴迷又促使他们进一步向往与臣服于白人。这种被动的深层次的势弱与弱势使黑人的精神受到了扭曲。洋娃娃所代表的美犹如渗入骨髓的毒液,弥漫于黑人的血液中,最终使黑人群体丧失自我文化身份,走向自我遗弃的深渊。

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看,洋娃娃作为输入空间Ⅰ,白人作为输入空间Ⅱ,其两者并非完全一致,而是通过类属空间挑选出共同的属性(“特征”与“对黑人的影响”)进入整合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一个新的概念就形成了,即洋娃娃代表了白人的价值观,她(它)们有着共同的特征:她(它)们都是“美”的,她(它)们对黑人有着巨大的影响。正是在这种审美观的吞噬下,黑人一步步丧失了自我(见图2):

3.2小鸟

《最蓝的眼睛》中小鸟也被赋予了隐喻意义。小说中佩科拉被浅肤色的黑人女孩莫丽恩侮辱,她并没有反抗,而只是如一只受伤的小鸟蜷缩起来,像只折叠起来的翅膀[5]81。佩科拉的地位是低下的:学校的老师避免瞥到她,卖糖果的白人老板对她视而不见,甚至连她的母亲宝琳都不喜欢她。小鸟应该是向往自由、搏击长空的,而作品中的小鸟却蜷缩着收起了它的羽翼。12岁的姑娘应该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而佩科拉却遭人歧视以致丧失主体人格。作者聚焦于这样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小姑娘,就等于放大了摧毁这样一个弱小生命的,来自种族、性别和成人世界的各股合力[6]14。作者通过隐喻的方式强调了若黑人的心灵被烙上了白人的价值观,那么受到伤害的只会是黑人自己。

莫里森在演讲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年轻男子想要刁难一位失明却睿智的黑人老妇人,他们问道:“老妇人,我们手里住着一只鸟,告诉我它是活的还是死的?”老妇人沉默着,最后声音细小而严肃地说道:“我不知道你手里的鸟是死的还是活的,但是我知道它在你们手里,就在你们手里。”[7]165老妇人的意思是:无论鸟是死是活,这决定的权利全在那一群男子手中。无论是作品中的小鸟还是故事中的小鸟,它们都是被动的,是主宰者手中的被主宰者。他们要想像正常的小鸟一样展翅高飞就必须保持住自身传统与自我文化,牢牢守住赖以生存的土壤,这样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作品中的小鸟是佩科拉的隐喻。其概念整合过程如图3所示。输入空间Ⅰ中小鸟的理想状态是翱翔于天际,而实际情况却是小心翼翼地蜷缩成一团。输入空间Ⅱ中佩科拉本该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而生活中她却被歧视、被边缘化。当输入空间Ⅰ与输入空间Ⅱ的相关特性一起投射到整合空间后,一个新的概念便产生了,即生存困境中的佩科拉如蜷缩一团的小鸟一样不知所措,或者说黑人群体的生存状况如蜷缩的小鸟一样无法伸展,无法获得尊严与自由。

3.3金盏花种子

小说开篇便是叙述者克劳迪娅的回忆,“一九四一年的秋季,金盏花没有发芽”[5]11。在这一年佩科拉被父亲强奸并且怀孕。在周遭人议论与排斥的背后,只有克劳迪娅与弗里达为佩科拉感到心痛和难过。她们需要创造奇迹,她们希望佩科拉的孩子能活下来。于是她们把买自行车的钱和金盏花的种子一同埋下,等待长出花苗预示着一切正常。然而事与愿违,全镇的金盏花皆未盛开。最终克劳迪娅姐妹俩明白了原因——那年全国的土壤都对金盏花有敌意。这片土地对某些花卉来说,生存条件太过恶劣。某些种子无法获得养分,某些植物不会结果。当土地决意展开杀戮时,我们默许了,说什么受害者无权生存[5]216。

《最蓝的眼睛》描写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虽距废除黑人奴隶制已近一百周年,但黑人依旧难以摆脱被束缚、被压制的命运。在作品中,学校、社会、家庭,方方面面都对佩科拉投以冷漠的态度,致使她走向绝望的深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并非只有佩科拉一人遭此困境,黑人们远离非洲家园来到了美国这片土地,而这片充满了敌意与歧视的土地犹如1941年小镇的土壤一样贫瘠,白人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使黑人精神扭曲,心灵荒芜。千千万万黑人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无法生存,就像由于缺乏必要的养料种子无法生存一样,他们的美国梦被无情地摧毁了,黑人注定没有成功的机会。

在这里,金盏花种子隐喻着整个黑人民族。图4是四个空间的显示,输入空间Ⅰ(金盏花种子)与输入空间Ⅱ(整个黑人民族)存在着部分双向映射的关系。当输入空间Ⅰ种子不发芽的结果与输入空间Ⅱ中整个黑人民族的悲剧一起投射到整合空间时就产生了新的概念,即就像1941年小镇的金盏花种子不会发芽一般,那个时代的黑人民族由于长期被主流文化侵蚀,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与文化身份注定没有成功的机会。同样,在图5中,输入空间Ⅰ(土壤)与输入空间Ⅱ(黑人的生存环境)部分地投入到整合空间后,通过“整合”“完善”形成了新的概念,即黑人的生存环境如小镇的土壤一样贫瘠、恶劣。

4结语

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研究了《最蓝的眼睛》中的洋娃娃、小鸟、金盏花种子这三个隐喻意象。在对其中隐喻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充分验证了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阐释的合理性和充分性。这一理论对隐喻的分析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隐喻的内容,了解作者的意图,把握作品的主题。概念整合理论为我们解读该小说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展现出了一幅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图景,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白人价值观对黑人的迫害。

参考文献:

[1]谢群英.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主题与象征意象[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60—162.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朱小琳.回归与超越——托妮·莫里森小说的喻指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莫里森.最蓝的眼睛[M].杨向荣,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3.

[6]章汝雯.托妮·莫里森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7]毛信德.美国黑人文学的巨星:托妮·莫里森小说创作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李增华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6.03.066

收稿日期:2016-01-19

作者简介:庞玮(1991—),女,辽宁大连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文学。

中图分类号:I71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6)03-0156-03

猜你喜欢
最蓝的眼睛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一滴水里的隐喻
叙事伦理视阈下解读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解读象征意象在《最蓝的眼睛》中的运用
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之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从创伤理论角度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创伤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