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范 石共文
摘 要:研究生德育工作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基础相对薄弱、诸多挑战并存、实效弱化的现实困境下,通过“基地化、项目化、网络化、制度化”的具体实施,可以有效创新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载体、途径、手段与方法,健全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这对于破解现实困境、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德育;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6)02-0109-05
研究生德育是指高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研究生群体施加系统影响,以培养研究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道德行为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 [1 ]。在研究生教育规模化、低龄化、多元化、国际化的新形势下,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它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研究生自身能否健康成长,而且也将影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 [2 ]。然而,目前高校的研究生德育工作不仅存在特色不明、德育断层、德智失衡、知行分离等实效弱化的问题 [3 ],而且也存在德育渠道与内容单一、德育方法有效性不足、德育考评体系不够全面 [4 ]等实践操作层面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分析探索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基地化、项目化、网络化、制度化”的实施路径,以促进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一、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1. 研究生德育工作基础相对薄弱
目前,高校的研究生德育工作基础与本科生的德育工作相比,仍显得相对薄弱。一是载体不多。部分高校除了研究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外,日常开展的研究生德育活动较少,专门的研究生德育基地、工作平台等载体的建设更少。二是途径不广。部分高校仍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教育为主要途径,而凸显研究生个性化与现实需求的社会实践、网络德育、党建等途径的开发利用较少或收效不大。三是方法不新。不少高校仍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灌输式、辅导员和导师的经验说教式、文件精神传达式等为主要方法,而体现研究生主体性的互动式、疏导式、项目运作式等方法运用不多。四是特色不明。部分高校没有突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和时代性,而是把研究生德育看做本科生德育的简单延伸,照搬本科生德育工作的模式、理念和方法,从而导致研究生德育工作目标不清晰、特色不鲜明,也难以形成相对独立的工作体系 [3 ]。
2. 研究生德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目前,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挑战。国际化不仅对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提出了新要求,而且也使德育工作的环境产生了新变化。如,在德育目标与内容上,不仅要加强研究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他们的中国情怀、民族气节,而且也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力和放眼世界的胸怀 [5 ];在德育环境上,国际化不仅使研究生身处一个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环境之中,而且使德育工作的实施环境由单一的国内演变为国内国外兼而有之,甚至由实体环境向虚拟环境转变 [6 ]。这些新要求、新变化无疑给研究生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二是网络时代的挑战。从近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可以推断,目前高校研究生中的网络普及率已达90%以上。在这种高普及率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如下现实:网络信息内容的开放性、隐蔽性、多元性容易导致研究生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隐匿性容易导致研究生的网络行为“失范”;网络交流的平等性容易导致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变化,使德育工作者和导师的教育权威性下降等。所有这些,都增加了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复杂性与工作的难度,也对德育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提出了新要求。三是研究生现存问题日益增多的挑战。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和社会竞争的加剧,研究生群体的生源结构复杂、培养类型与层次各异、年龄和阅历差距较大等特点日益凸显,研究生在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面临的压力日益加大,由此导致的心理问题、行为“失范”、道德缺失、学业及生活困难等也不断增多。要适应研究生群体的这些个性化特征,解决现存突出问题,研究生德育工作必须在内容、模式、方法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3. 研究生德育工作实效不足
主体性、针对性、创新性是影响研究生德育工作实效的关键因素。其中,“主体性”是指是否以研究生为主体,是否促进研究生道德素质的提升;“针对性”是指是否针对研究生的个性化特征与现实需求,切实解决其现存问题与实际困难;“创新性”是指是否顺应时代变化,体现时代精神。对照上述要求,目前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存在实效不足的问题。一是主体性不强。部分高校仍把研究生看成德育教育的客体,在理论教育上以单向的灌输式教育为主,在一些制度和活动的设计上忽视研究生的需求与意见,研究生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等。这些现象导致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实效大打折扣。二是针对性不强。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德育工作脱离研究生群体个性化特征,以及其以自主学习、学术研究为主等教育特征,片面照搬本科生德育模式,以致工作方法与手段形式化、简单化、机械化;脱离研究生现实需求与现存问题,以致工作内容空泛化、枯燥化、表面化 [7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实效。三是创新性不强。部分高校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课堂传授以致渠道单一、只注重理论说教以致方法陈旧简单、只注重利用现有条件以致载体拓展不够等,这些现象导致研究生德育工作无法顺应时代变化的需要,制约了工作的实效。
二、研究生德育工作“四化”的相关诠释
1. 研究生德育工作“四化”的提出依据
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四化”,即是指通过基地化、项目化、网络化、制度化的运作与管理方式,实现研究生德育目标与效果的一种工作模式。从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前述现实困境看,除了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理念滞后、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外,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载体、途径、方法、手段等基础性条件建设及其创新变革不力是关键性因素。通过“四化”的有效实施,既可以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基地建设(载体)、项目化管理(手段)、网络途径拓展(途径)、制度约束(方法)等基础性条件建设,也可以促进研究生德育工作在基地教育、日常德育活动、网络德育、管理手段与方法的现代化等方面的创新发展,还可以进一步凸显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主体性与针对性,从而有利于破解当前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现实困境。从高校德育系统论的视角看,在研究生德育系统各子系统中,管理实施系统的作用至关重要,该系统的运行不力也是导致目前研究生德育工作现实困境的主要原因。而研究生德育工作“四化”中涉及的德育基地建设及基地教育、德育活动组织及项目化管理、网络平台建设及网络德育、德育制度建设及制度化管理等正是当前高校研究生德育管理实施系统的关键要素,“四化”的具体实施也是研究生德育管理实施系统正常运转的充分体现。因此,研究生德育工作“四化”的提出既是破解现实困境的必然要求,也是研究生德育系统顺利运转的应有之义。
2. 研究生德育工作“四化”的具体内涵
“基地化”是指有效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形成相对稳固的德育基地,并使之成为研究生德育工作有效载体的过程。基地建设和基地教育是“基地化”的两个重要内容。在实践中,研究生德育基地建设主要包括:校内的德育基地、校外的社会实践基地、校内外的创新创业基地等。而基地教育则是充分利用基地资源,组织研究生进行参观、学习、体验、社会服务等,以达到德育目标的一种教育活动 [8 ]。基地教育在育人中具有实践性、形象性、潜移默化性、示范辐射性等特征。
“项目化”是指将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各项相关活动有效整合,形成项目,并以项目化管理的方式来推进工作的过程。德育项目与项目化管理是“项目化”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实践中,研究生德育项目主要有理论研究项目、主题教育项目、工作特色项目等。而项目化管理则是指按照“项目计划书的制订—项目任务的分解—项目进程的安排—项目的组织实施—项目的终结”这样一种流程式的方法来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在这个流程中,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实施进程等清晰明了,它是一种精细、规范的德育工作方法和手段。
“网络化”是指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新平台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过程。网络德育平台建设、网络德育活动组织、网络德育管理是“网络化”的三个重要方面。其中,网络德育平台的建设包括德育专题网站与网页建设、公共交流平台建设等;网络德育活动的组织包括德育知识与信息推送、网络咨询与辅导、德育音(视)频教育等;网络德育的管理包括网络管理制度制定、网络安全与行为监控等。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加快推进研究生德育工作进网络,既可促进德育手段的现代化、凸显德育内容的时代性,也可增强德育对象的主体性、扩大德育的影响力 [9 ]。
“制度化”是指将已经成熟、成型的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要求、理念、方法以及运行模式等以成文的形式固定下来,用以规范、引导、激励研究生德育工作主、客体的行为的过程。制度建设与制度化管理是“制度化”的主要内容。我们知道,高校的德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中有关德育的规范体系,它不仅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出规定,也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发展做出规定 [10 ]。研究生德育制度主要包括事务型制度、引导型制度、管理型制度等;而制度化管理则是指以完善的制度体系为手段来开展德育工作,它既包括对“失范”行为的管束与惩戒,也包括对道德行为的引导与激励,因而它是研究生德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体现,是提升德育工作质量的长效机制。
3. 研究生德育工作“四化”的主要优势
通过“四化”的有效实施,一是可以进一步夯实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德育基地与德育制度等基础条件建设,促进其形成德育项目品牌等工作特色,构建从理念至目标、内容、模式、方法等方面相对独立的工作体系,从而有利于改变研究生德育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二是可以进一步促进研究生德育工作在教育载体(如德育基地)、教育内容(如网络德育)、教育手段(如项目化管理)、教育方法(如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发展,提高其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三是可以有效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激发研究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热情,进一步促进研究生德育工作与研究生的现实需求、时代需求的有机结合,健全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从而为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提供有力保障。
三、研究生德育工作“四化”的实施路径
1. 内外结合推进基地化
(1)校内德育基地建设突出示范带动 高校可根据各二级培养单位的学科特点以及研究生德育工作特色,由各二级培养单位申报,学校考核审批,适量投资建设一批诸如“创新创业、党建与党员奉献、社区服务、校园文化、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示范基地。该类基地一般采取各培养单位主管、研究生导师主导、研究生主体参与的运行机制。基地确定后,各基地需定期组织德育特色活动,展示基地建设特色与成果,并向校内各培养单位和全体研究生开放,以发挥基地的辐射与示范效应。与此同时,学校职能部门也应定期对德育示范基地进行考核评估,实施滚动淘汰和增补,以充分发挥德育示范基地的带动提升效应。
(2)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强化素质提升 高校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特色与研究生德育目标,遵循“共同建设、共同投资、共同受益”的原则,主动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一批较为稳固的专业实践、社会服务、企业工作站等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基地建成后,由学校组织研究生利用假期或专业实习期,按照校企双方需求,在高校研究生导师和基地导师共同指导下,到基地开展学习考察、科技攻关、文化卫生服务等实践性活动,让研究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锤炼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3)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坚持德才并育 学术性是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显著差别,创新性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要求 [11 ]。集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与德育工作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具有特殊意义。该类基地的建设与运行包括:学校与社会的科技型企业(公司)合作,挂牌成立创新创业基地,研究生结合课题或论文到基地创新创业,学校导师和基地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导师以自身科研成果入股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公司),研究生参与其中,成为创新创业的骨干力量;研究生自主创办小微公司或企业,自主创新创业;研究生以科技竞赛为主要目标,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等。在这些基地里,高校和导师要坚持“在学术与创新创业活动中渗透德育,在德育活动中促进学术与能力”的理念,指导研究生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使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真刀真枪”式的训练与提升;同时,导师也要言传身教,指导研究生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培养团队合作、社会责任、组织管理等综合素质,从而收到润物无声、一举多得的德育功效。
2. 精心凝练推进项目化
(1)理论研究项目夯实德育理论基础 理论指导实践,没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和理论素养,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为此,高校应结合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规律与时代需要,围绕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确定理论研究的重点和选题,拿出一定的经费,定期立项资助一批研究生德育研究课题,鼓励研究生导师、专兼职管理干部、研究生等开展理论研究,进行工作经验总结、提炼与科研成果的汇报交流,并适时结集出版。同时,职能部门应通过开题报告、中期评估、结题评估等手段,促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理论研究项目取得良好成果,为研究生德育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2)主题教育项目凸显德育主体性 主题教育是指根据形势要求与研究生的现实需求,在一定时段内,围绕一个主题,集中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既可突出一定时段内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点,也可有针对性、集中性地解决研究生中的突出问题,还可形成集聚育人、氛围育人等效果,因而它是一种有效的德育工作方法。为此,高校在年度工作计划中,可设计诸如“学术诚信、网络道德、心理健康、时事政策”等主题教育项目,下拨一定经费,组织各二级培养单位申报和承办。在实施中,学校职能部门是牵头部门,它需针对研究生思想道德状况进行主题设计,负责主题教育活动的统筹规划,并对主题教育项目进行跟踪、监控和评估;各二级培养单位是承办部门,负责主题教育活动的宣传发动、人员组织、场地安排等具体工作,确保主题教育项目取得应有的实效;研究生是主题教育活动的主体,要积极参与其中,并结合主题教育项目自主地学习和探讨,使自身的素质在教育活动中得到提升。
(3)工作特色项目培育德育工作品牌 特色项目是指各二级培养单位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与工作特色,利用自身和社会的资源,经长期的德育工作实践所形成的独特性德育项目。如,中南大学文学院的“中华经典吟唱”、法学院的“法律援助”、医学院的“生命健康教育”、工科学院的“《我的理想、实践和情操》院士系列报告会”等都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特色项目。要形成特色项目,一方面需主题鲜明,除内容、方式的补充扩展外,主体内容和目标需相对稳定;另一方面需长期培育、凝练,并有相对稳定、连续的活动来支撑。在实施中,研究生德育工作特色项目主要由各二级培养单位自主管理,活动面向全校研究生开放。特色项目的开展,不仅可以增强研究生对自身学科专业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对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而且久而久之会积淀成一种独特的学院甚至校园文化,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同时,特色项目经久培育也可成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品牌。
3. 主动应对推进网络化
(1)网络平台建设强化功能完整性 高校必须着力建设学校、二级培养单位、导师、研究生四级网络平台。其中,学校应建设研究生德育专题网站,内容力求覆盖研究生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科研、娱乐文化、创新创业、就业指导、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 [12 ];二级培养单位可根据条件建设研究生德育主题网站或网页,内容包括:导师信息、管理制度信息、学风与学术道德信息、学术信息、生活信息、德育动态信息、师生互动平台等;导师可开设个人网页、博客、微博客、QQ或微信群等;研究生则可建立个性化的网页、博客、微博客,申请QQ或微信等。此外,学校还应建设BBS、论坛等公共交流平台,QQ、MSN、微信等即时通讯平台 [13 ]。
(2)网络队伍建设注重专兼结合 一方面要加强专职队伍的相关培训和教育,让研究生德育工作专职干部学习和掌握网络新技术,把握网络德育工作新规律、新动态、新方法,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与思维方式,能有效利用网络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另一方面要提高导师队伍的网络德育工作能力。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他们在研究生的成长成才中承担着道德示范、思想引领、人生领航等德育工作责任 [14 ],他们是研究生网络德育工作的主要依靠力量。高校要着力提高研究生导师学习、运用网络新技术的能力,帮助他们掌握网络德育工作的技巧和方法,让他们在研究生网络德育工作中发挥引导性作用。第三方面要积极培育网络“意见领袖”队伍。网络“意见领袖”是在网络活动中得到网民的高度认可而自发形成的领袖式人物,他们在网络德育工作中的作用非同小可。高校需选取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网络技术精湛、知识面广、表达能力强的研究生会干部、研究生党员和专职管理干部,将他们培育成网络“意见领袖”,通过他们传达德育工作主流声音,及时化解网络热点、难点问题,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3)网络管理建设力求三位一体 首先要建立“学校—二级培养单位—研究生导师”的三级管理体制,明确各自职责,让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显其能。其次要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如网络技术开发人员管理制度、网络管理人员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研究生网络行为规范等。第三要建立评估、监控机制。其中,“评估”主要包括:对网络德育平台建设状况(如网络平台功能、网络栏目内容、网络界面形式设计)、网络德育工作队伍状态(如队伍数量、知识能力结构、教育方法与手段)、网络德育工作绩效(如研究生的网络行为取向、网络道德状况、网络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评价考核。“监控”则主要包括对研究生网络德育平台运行的安全性监控、对研究生网络言行的规范性监控等。
4. 多管齐下推进制度化
(1)德育制度体系建设注重细化分类 德育制度体系的建设是制度化的前提。研究生德育制度体系建设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事务型制度。它是对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评奖、评优、“三助”等常规的事务性工作予以规范的制度。其主要功能是明确工作的内容、规范办事的流程、提出具体的要求,推进事务性工作的精细化管理。二是引导型制度。它是以上级和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目标、价值取向等引导、激励德育工作主、客体正确行事的相关制度。引导型制度融合了上级的政策与文件精神、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时代特征以及高校自身的德育目标追求,因而它或是带有全局性、指导性的德育工作行为准则,如一些高校的《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及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或是激励研究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规范化要求,如一些高校的《优秀研究生评选办法》等。三是管理型制度。它是以具体的条款来规范德育工作主、客体的行为,以确保其行为符合德育目标与要求的相关制度。管理型制度明确规定哪些行为“可为”,哪些行为“不可为”,如果产生了“不可为”的行为就要受到相应的处分,因而它是研究生德育制度体系中相对严厉、刚性的部分。如一些高校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研究生违纪处分条例》等。
(2)德育制度宣传教育力求多方渗透 德育制度的宣传教育是制度化的基础。为此,一是要加强灌输式教育。要充分利用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专题讲座、主题讨论、《研究生手册》等形式,将德育制度的基本原则、内容、规范等传授给研究生。二是要加强氛围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报、宣传橱窗等形式,广泛宣传研究生德育制度的目标、内容以及制度执行的成效,让研究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德育制度教育的良好氛围,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制度的熏陶。三是要加强案例教育。通过正、反面的典型案例教育,让研究生加强对自身行为的自省、自醒与自励,从而有效提高研究生遵从德育制度的自觉性。
(3)德育制度贯彻落实强化执行力度 德育制度的执行是制度化的保障。为此,一是要保证持续性。只要德育制度没被废止,发生了德育制度设定的情况,就应按制度的规定办事,而不能时断时续或一劳永逸。二是要保证平等性。德育制度是研究生德育工作所有相关人员必须共同遵循的准则,任何人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或超越于制度之外。在依据德育制度处理问题与矛盾时,人人在制度面前平等,不能有“特殊研究生”或“走关系”。三是要保证时效性。只要出现违反德育制度的行为或现象,就要依据制度立即予以处理处罚,而不能久拖不决甚至不了了之。
参考文献:
[1]张立成,苗云飞.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模式改革刍议[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45-149.
[2]何德文.导师负责制下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新模式探索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5):119-123.
[3]许佃兵.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实效弱化困境及其对策[J].江苏高教,2012(3):100-104.
[4]黄 艳,余伯阳.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时代特点及余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154-155.
[5]程艳秋.国际化视野下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探索[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3(6):277-280.
[6]王子蕲.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探析[J].教育探索,2012(8):124-126.
[7]曹立中,谢守成.新时期研究生德育生活化探析[J].学理论,2012(2):128-131.
[8]柳礼泉,李芳佳.高校德育基地教育研究述评[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107-110.
[9]潘剑波,李安萍.网络环境下研究生德育工作应对之策[J].江苏高教,2012(5):130-133.
[10]郎 朋.论学校德育制度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11-14.
[11]冯宝鹏,刘 笑.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创新的路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4(8):96-99.
[12]石共文,杨庆瑶.高校研究生网络德育探微[J].现代大学教育,2013(1):99-101.
[13]文丰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探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60-61.
[14]王玉楠.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11(20):154-159.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postgraduates education,postgraduates moral education now is facing challenges in effectiveness and operability. New approaches as bases,projects,networks and systems can refresh carriers,ways,means and methods of postgraduates moral education,thus establish the long effect mechanism of postgraduates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postgraduates;moral education;approac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