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越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300074)
关于我国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研究与实践的思考
王 越(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300074)
摘要:人物纪念馆是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纪念的对象涵盖了为我国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人物。进入21世纪以来,在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出现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性文章和得到业界及观众一致好评的精品陈列。但是,在理论研究及实践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因此,总结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的研究成果、分析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出解决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所存在问题的措施、指明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改进和发展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理论研究;实践应用
人物纪念馆对曾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给予高度重视与详实记录,是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11年底,全国3589家博物馆中,用以纪念某位人物和某类人物群体的专题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故居约有400家,为总量的九分之一。”1该类博物馆所纪念的对象可以说涵盖了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和幸福,为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或独特贡献的伟人、先贤、英烈、楷模以及志士仁人等。他们的思想、精神、品格、智慧与创造等,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巨大遗产。人物纪念馆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既有国家意志的作用,更有历史的传统等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人物纪念馆在爱国主义教育、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以及中华美德教育等方面都发挥过独特的重要作用。
(一)文章、著作
对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的研究一直都是中国博物馆界关注的命题。1996年出版的安廷山先生的专著《中国纪念馆概论》2应是指导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最早的专题研究,重点突出艺术陈列环节,内容设计上强调贯彻思想正确、实事求是的原则,但并没有太过深入的规律总结。3
进入21世纪以来,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性文章开始不断出现。在理论层面主要有:赵敬立与蔡兰珠二位学者合著的《人物类纪念馆陈列的理论探讨》4一文,该文章从人物纪念馆在陈列展览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现象出发,概括性地提出了一些理论上的思考与探讨;俞文君女士的《人物纪念馆的“陈列体系化”处理过程》5《谈人物纪念馆的陈列内容体系》6《从人物研究到纪念馆陈列内容设计——人物纪念馆陈列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7等文章及其博士论文《人物纪念馆展览内容设计研究》8逐步并较为详细地提出一套内容设计的理论构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指导内容设计的实践工作;王锡荣先生在《关于人物生平陈列专题化的思考与实践》9与《当前人物类纪念馆陈列设计几个问题》10两文中对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的理论研究方面也有所涉及。
同时,不少以本馆改陈为个体案例的陈列展览实践性研究文章也相继出现,主要有李爱华女士的《试论人物纪念馆的总体策划——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为例》11、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孙中山纪念馆陈列设计的主要思路与体会》12、林品强先生的《德艺流光 陈展精神——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陈列展览概论》13等,这些文章多数是结合本馆的基本情况,以改陈策划为蓝本,提出经验性的总结和创新性的建议。
此外,国内外大量研究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著作论文都对研究中国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重要会议及成果
“近些年,围绕博物馆建设、涉及陈列艺术设计的研讨会很多,但就我国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故居陈列展览的专题研讨会不是很多”14,其中较为重要的会议主要有:
1.2001年1月初,由《中国文物报》和上海鲁迅纪念馆联合在上海举行了关于我国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现状与发展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50多个人物纪念馆的70余位代表出席,这是我国建国以来首次举办此类学术会议,掀起了关于中国人物纪念馆的第一次学术研究高潮,产生了一批总结性且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并由上海鲁迅纪念馆于2002年编辑出版了《人物博物馆、纪念馆现状与发展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5
2.2004年成立的中国博物馆学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于2006年在福州召开会议,对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的讨论基本为个体案例的实践总结,并出版《保护与发展——2006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福州年会论文集》,收入一些颇有见地的研究成果。16
3.2011年年1月8日至9日,在中国博物馆协会、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物局指导下,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等单位为纪念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人物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建馆60周年暨新中国人物博物馆事业发展60周年,联合举办“新中国人物博物馆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讨论了在60年历史中,中国人物博物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繁荣发展的经验、理论总结和前瞻性的探讨,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并出版了相关论文集——《新中国60年人物博物馆6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7
4.2013年3月23日,中国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艺术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的发展特点、趋势及创新理念”的主题,对陈展理论、设计实践等问题广泛交流,并就当前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艺术的新理念、新手段等有益经验和有待改进之处深入探讨。这是对近几年我国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艺术的一次总结,出版有《2013年中国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艺术研讨会》论文集。18
(一)国内实践与借鉴
在实践层面,自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评选开展以来,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的陈列展览取得了较大的提升。随着一批相当数量的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进行改陈。在展示内容、展示方法及展示手段等方面有所进展,出现了不少受到社会大众、专家学者好评的陈列展览。如在1997年首届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排名首位的“鲁迅生平陈列”(北京鲁迅博物馆),获得第八届精品奖的“黑土英魂——东北烈士纪念馆基本陈列”(东北烈士纪念馆)和“石油魂——铁人王进喜生平业绩陈列”(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第九届精品奖的“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基本陈列”(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以及先后获得特别奖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故里管理局)、“人民的光荣——朱德生平事迹陈列展览”(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风范长存——毛泽东遗物展”(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此外,十大精品奖得主“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百年诞辰纪念展”(中国革命博物馆)、“从皇帝到公民——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长春市伪满皇宫博物院)等对人物纪念馆的陈列展览也具有借鉴意义(见表一19)。
上述精品陈列,从陈列展览主题的凝练、陈列展览体系的建构、陈列展览文本与展品关系的处理、陈列展览文字说明的撰写以及以是否考虑到受众的感受和期待等方面都可圈可点,为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提供参考与借鉴,并可作为人物纪念馆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此外,中国人物纪念馆的渊源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纪念性祠堂。法天敬祖、崇贤祀良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凡有功于社稷,有德于乡梓,造福于一域者,国便祭之,民就奠之。正因为此,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人物纪念馆最多的国家。建造专门展厅或系统或全面展示纪念对象的生平业绩,是中国博物馆最鲜明的特色,这在世界上并不多见。
表一:历届“十大精品陈列”人物类陈列展览获奖情况统计(特别奖、精品奖)
(二)国外实践与借鉴
国际上常见的人物纪念馆基本上属于遗址类博物馆范畴中的故居纪念馆,原状陈列是其最常见的陈列形态。苏联时期的列宁博物馆是一座曾拥有七座分馆、30多间展厅、约70万件藏品的全球最大的人物纪念馆。1993年被关闭,2004年再度开放,目前仍处于一种非正常状态,但其追求人物纪念馆博物馆化的实践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管辖及监管的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胡佛、肯尼迪、约翰逊、福特、尼克松、卡特、里根、克林顿和布什总统图书馆,具有集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为一体的特性。保存、保护、研究总统在任期间形成的档案资料是其主要缘起和职能。这些总统图书馆多有专门的展厅,陈列展示总统的生平业绩。其中,肯尼迪图书馆、克林顿图书馆等在陈列展览的策划、内容与形式设计方面都有不少值得中国人物纪念馆学习借鉴参考的地方。
国内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的相关研究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方面是理论研究,总结出人物纪念馆在内容设计中一定理论体系;另一方面研究则将重点放在对个体案例的实践总结,并且后者的研究数量要远多于前者。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理论体系的研究过于务虚,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指导性方式与方法;而各人物纪念馆的经验总结往往只是各自人物的个体特征,还没有上升为具有共同性、可操作性的普遍原则与实践准则,从而导致陈列展览缺乏应用性的理论指导。”20因此可以说,理论研究是中国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中较为薄弱的环节。
虽然中国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在实践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不少人物纪念馆使用的照片多无出处,所用的实物资料也多没有能经得起推敲的档案的有力证明。无档案支持的照片和实物资料,其真实性就难以确立。信息时代中,人物纪念馆所纪念对象难免会招致各种各样的议论,如果连所用照片、实物资料的真实性都不能被保证,则陈列展览内容的真实性自然会被质疑,人物纪念馆也就会被视为纪念设施和宣传机构而非真正有意义上的博物馆。
2.不少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实物性展品不足,代表性、对象性不够,无法支撑展览意图的实现和展览主题的演绎。不少陈列展览甚至可以说是文字加插图的宣传页。
3.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纪念氛围的营造十分重要,它建立在语境与情境的交融和呼应之上,是围绕展品和文本自然中又稍加人为因素所形成的一种空间意向,而非人为痕迹明显的技术性结果。遗憾的是在中国不少人物纪念馆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这种强化人为技术性效果的结果。
以上三个中国人物纪念馆所存在的突出问题相互关联,直接影响到中国人物纪念馆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以及中国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是不是博物馆意义上的陈列展览。同样,这些问题也成为目前中国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的重大难点也是必须尽心力去解决的关键。所以,通过了解与掌握目前我国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的理论与实践现状,可以有助于我们找到解决上述关键问题的钥匙,其它问题就可能会迎刃而解。
事实上,既往的相关研究面不能说不广,关注点不能说不细微。简单的套用博物馆学,展览学和传播学理论方法来解决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当然有助于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在某些方面的改进,也有助于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的精致化,但如果我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一些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存在的非博物馆化倾向,人物纪念馆就难以真正实现它的特殊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信息化和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新时代中,人物纪念馆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由于受到来自历史的、体制的和人物纪念馆自身问题的影响与制约,人物纪念馆的陈列展览存在着诸如灌输大于说服,歌功颂德胜于对纪念对象精神遗产的诠释升华,以出处不清的照片为主形成的陈列展览体系,主题与展品脱节、展品与文本分离、艺术与科技手段滥用等不少问题。不少人物纪念馆或因纪念对象的现实影响力的减弱,或因陈列展览存在的问题而使得参观人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能否与时俱进、以亲和的姿态、在博物馆真实性基础上建立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否让观众从中获得追求和坚持崇高信念与理想的精神力量,从中接受到奉献、高尚、优雅等正能量和体认到真、善、美的价值与意义;能否在中华民族致力于实现中国梦的大时代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这些都关系到人物纪念馆的存在意义和长远发展。所以,总结中国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厘清中国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中国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所存在问题的措施,指明中国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改进和发展的方向,这些无疑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注释:
1.段勇.《在“2013中国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艺术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上海鲁迅纪念馆编:《2013中国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艺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第1页.
2.安廷山.《中国纪念馆概论》.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3.俞文君.《人物纪念馆展览内容设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2010年4月,第6—7页。
4.赵敬立、蔡兰珠.《人物类纪念馆陈列的理论探讨》,上海鲁迅纪念馆编:《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现状与发展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187—190页.
5.俞文君.《人物纪念馆的“陈列体系化”处理过程》,《中国文物报》,2010年1月27日,第6版.
6.俞文君.《谈人物纪念馆的陈列内容体系》,《中国文物报》,2009 年7月3日,第6版.
7.俞文君.《从人物研究到纪念馆陈列内容设计——人物纪念馆陈列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上海鲁迅纪念馆编:《2013中国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艺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第145—156页.
8.俞文君.《人物纪念馆展览内容设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2010年4月.
9.王锡荣.《关于人物生平陈列专题化的思考与实践》,、上海鲁迅纪念馆编:《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现状与发展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157—169页.
10.王锡荣.《当前人物类纪念馆陈列设计几个问题》,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上海鲁迅纪念馆编:《2013中国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艺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第8—15页.
11.李爱华.《试论人物纪念馆的总体策划——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为例》,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上海鲁迅纪念馆编:《2013中国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艺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第24—28页.
12.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孙中山纪念馆陈列设计的主要思路与体会》,上海鲁迅纪念馆编:《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现状与发展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170—175页.
13.林品强.《德艺流光 陈展精神——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陈列展览概论》,载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上海鲁迅纪念馆编:《2013中国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艺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第40—50页.
14.李跃进.《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艺术研讨会综述》,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上海鲁迅纪念馆编:《2013中国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艺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第5页.
15.上海鲁迅纪念馆编.《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现状与发展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16.中国博物馆学会、福建省冰心文学馆编.《保护与发展——2006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福州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17.上海鲁迅纪念馆编.《新中国人物博物馆6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18.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上海鲁迅纪念馆编.《2013年中国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艺术研讨会》,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
19.统计来源于中国博物馆协会官网http://www.chinamuseum.org.cn/ plus/list.php?tid=18.
20.参阅俞文君.《人物纪念馆展览内容设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2010年4月,第10页.
作者简介:
王越,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助理馆员,南开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在研,研究方向:博物馆学理论,博物馆藏品保管,人物纪念馆陈列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