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红
乘法分配律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杨艳红
乘法分配律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比较头痛的问题,学生不容易掌握。那么学生的困惑在哪里呢?
1.简便计算经验支撑的缺乏。
当算式脱离具体情境,需要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有部分学生就束手无策。如对于9×87+61×87这道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有简便计算的经验支撑吗?似乎没有,如,人教版一至三年级的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简便计算。
2.运算中对数的拆分不能适应。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缺少把四个数参与的运算改变成三个数的运算(或者反过来:把三个数的运算转变成四个数的运算)的经验,他们还停留在原来是几个数,现在还应该是几个数的经验中,不习惯这种变化。如,把39×87+61×87转化成87× (39+61),即使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但对于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也是困难的。再如,在解答简便计算题45×(100+2)的过程中,有相当多的学生出现了45×100+2(较多)或45×2+100(个别现象)这样的错误。
3.不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真正意义,难以解答变式题题型。
部分学生不能真正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即使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做对了基本类型的题目,但遇到变式题时,也会出现很多错误。如做99×19+19这道题,出现如下错误:①19×90+19×9;②99×(19+19);③99×(19+1)。学生不知道这个算式表示的是:99个19加上1个19,合起来是100 个19,也就是19×(99+1)。
错误一:理解性错误。
成因分析:由于乘法结合律与分配律在形式上相似,一部分学生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这也说明学生对两者的理解不透彻。
错误二:非等值错误。
成因分析:这类学生有简算的意识,而且知道将其转化成整百数,但由于不会写数的组成而将题解错。
错误三:知识的负迁移。
成因分析:此类学生将加法运算中的和不变规律迁移到此题中,以为一个因数增加1,另一个因数减少1,它们的积不变。
学生在运用、计算时表现出的理解性错误、非等值错误、知识的负迁移等,究根问底,主要有以下原因:(1)心智发展水平不高。儿童心理发展表明,小学生的知觉常常表现出笼统的、局部的、不精确的分析综合的特点。小学生的视觉、听觉的选择性以及他们的思维能力薄弱,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2)计算时粗心大意。(3)大部分学生都将获得高分作为博取老师欢心和家长喜爱的敲门砖。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往往求稳,计算时没有创造性思维。学生“驾轻就熟”地选择常规运算方法,使计算缺少灵活性。
1.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至关重要。
利用大量的教学实例,以“乘法算式意义”为教学基础,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动口说一说几个几的基础上,渗透a个c加b个c等于(a+b)个c,来孕伏乘法分配律。
2.创设有效情境,形成知识雏形,深化知识本质。
有了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的基础,在进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先呈现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33页的主题情境图,由主题图引出第36页例3:
图1
通过对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的解答,提炼出定律的雏形,然后通过列举类似的算式,明白每个算式中的合并或拆分,充分体验与感悟对(a+b)×c转化成a×c+b×c及a×c+b×c转化成(a+b)×c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
3.在对比中渗透数学思想。
在数学学习中,对比可以提高分辨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教师引导学生把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确乘法分配律是乘、加或乘、减两种运算之间的一种定律,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是乘法一种运算内部的规律。这样完成对运算定律的深度理解,达成更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云南文山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