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艺,陈名石
(重庆理工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重庆 400054)
互惠性偏好、知识共享和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重庆民营企业的实证检验
李攀艺,陈名石
(重庆理工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重庆400054)
摘要:互惠性偏好作为行为经济学的一个研究领域,近几年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现代管理当中。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共享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绩效的重要驱动力。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重庆民营企业为调查样本,研究了互惠性偏好、知识共享、核心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互惠性偏好和知识共享呈正相关关系,知识共享对核心能力和企业绩效均呈正相关关系,核心能力对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企业加强互惠性文化建设、完善知识共享机制,进而提高核心能力和企业绩效提供了理论借鉴。
关键词:互惠性偏好;知识共享;核心能力;企业绩效;重庆民营企业
一、引言
蒲勇健等在我国各类企业或组织的管理实践基础上,对经济行为的互惠性效应进行了现实性检验,发现互惠性偏好作为经济主体的心理常态,在经济运行中已经发挥了一定的经济效应,并且还在不断加强[4];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互惠性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互惠性偏好逐渐成为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张同健等认为互惠性偏好可以通过提高员工的忠诚度来提高企业的运作绩效[5];饶艳超等从企业信息化的角度研究了知识共享和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知识共享与企业绩效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6];王念新等认为信息技术能通过核心能力这一中介变量去影响企业的绩效[7]。
已有的文献对互惠性偏好、知识共享及其与企业绩效两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还没有研究它们三者之间关系。故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重庆民营企业为样本,引入核心能力,探讨互惠性偏好、知识共享、核心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为知识型管理团队和研发团队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
1.互惠性偏好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从经济个体的角度来看,互惠性偏好可以分为互惠性动机和互惠性行为;从管理层面来看,互惠性偏好包括互惠性文化和互惠性行为两个维度。互惠性文化是指体现在企业互惠性管理策略中的互惠性意识、观念和思想,而互惠性行为是企业实现互惠性管理策略所使用的方法、手段和技巧。对于知识共享,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表述,都认为知识共享包括知识提供者和接受者两个主体,知识的转化过程离不开内部转化和外部转化[8]。本文将知识共享分为知识贡献和知识获取两个维度。首先,知识共享的前因变量是信任,员工之间越是信任,他们的知识共享就越明显,而互惠性偏好能够产生并促进个体之间的责任感和信任感,进而促进知识共享[9]。其次,员工自身价值的增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与其他员工的知识共享程度,员工相信自己分享知识给同事也会从对方获得相应的收益,有互惠性动机就会产生互惠性行为,进而促进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10]。最后,员工由于内在的互惠性偏好,会去关心他人和组织的利益,进而以合作等方式将自己的知识共享出来,保证他人和组织的利益[11-12]。
2.知识共享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首先,知识共享可以通过减少企业的部分成本来提高企业的绩效[13]。比如企业可以鼓励员工将个人的宝贵知识和经验分享出来,存储在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中, 这样可以减少因人员流失给企业带来的知识流失风险,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14]。其次,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15],知识共享可以提供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战略资源,以此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企业可以通过知识共享提高内部知识的流动速度,通过双方的共同探讨与学习,提升知识的质量,进而使双方都能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得到好处,加强彼此的信任,实现协同效益,切实提高企业的绩效。
3.知识共享和核心能力的关系
学者Prahalad认为能使企业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技术和生产技能,就是企业核心能力,它是企业的累积性知识,尤其是运用企业资源的特有能力[16]。梅姝娥等甚至认为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过程就相当于组织学习的过程[17]。在《哈佛商业评论》中,一篇关于“公司的核心能力”的文章也指出核心能力为组织中的累积性知识,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与有机整合多门技术的知识是企业独有的、难以模仿复制的能力,有益于与对手竞争,进而获得超额利润[18]。从这些初始概念中,可提炼出此定义的3个属性:其一,知识性,核心能力为累积性的知识,包含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其二,整合性,即通过对企业知识的整理与融合从而形成的企业核心能力;其三,累积性,累积性表明,企业的核心能力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形成的,它需要企业经过长期积累而获得[19]。企业核心能力的3个属性和企业内知识共享有密切关联,知识共享的程度对企业核心能力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4.核心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在当今社会,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了企业能否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该行业中立足,提升企业的绩效[20]。学者谢洪明等认为企业核心能力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21]。企业的核心能力可以为企业产品的销售策略与价格等带来竞争优势,具有比竞争者成本更低、更快速的产品优势;企业未来竞争将是核心能力之争,企业必须注重核心能力的发展、取得与部署,并长期累积核心竞争力。
(二)研究假设
根据以上的理论分析,我们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互惠性偏好与知识共享正相关,互惠性偏好可以促进知识共享。
p:知识共享与企业绩效正相关,知识共享水平越高,企业绩效越好。
p:知识共享与核心能力正相关,知识共享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能力。
p:核心能力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企业的核心能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绩效。
(三)研究的概念模型
基于以上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本文提出如下研究设计模型(图1):
图1 研究的概念模型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设计问卷分为5个部分,分别为被测试者个人与企业的基本信息、互惠性偏好量表、知识共享量表、核心能力量表、企业绩效量表。
1.互惠性偏好测量指标分解
根据Rabin互惠性偏好理论,把互惠性偏好分为互惠性文化和互惠性行为两个维度。将互惠性文化分解为以下4个测量指标:(1)企业认为互惠性文化的培育符合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2)企业认为员工的互惠性行为能改进和提高员工或团队的运作效率;(3)企业对互惠性文化的培育有积极有效的措施和策略;(4)企业认为互惠性文化已逐渐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互惠性行为分解为以下6个测量指标:(1)我会和同事建立相互信任和良好的沟通平台;(2)我愿意在工作中牺牲自己较少的利益向同事提供更大的帮助;(3)我能够在工作中牺牲自己的利益向同事提供一定的帮助;(4)我在工作中会孤立极端自利型或严重缺乏合作精神的同事;(5)我能够在工作中以较少的利益牺牲来更多地回报同事的帮助;(6)我能够在工作中牺牲自己的利益回报同事的帮助。
2.知识共享测量指标分解
借鉴De Ridder和Van den Hooff设计的知识共享量表,把知识共享分为知识贡献和知识获取两个维度。将知识贡献分解为以下4个测量指标:(1)当我学会新东西时,我会留意让同事也能学会它;(2)我会与同事分享我所拥有的信息;(3)当同事向我求助时,我会与同事分享我的技能;(4)当同事向我求助时,我会尽我所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帮助他们。将知识获取分为以下4个测量指标:(1)当我向同事请教时,他们会将知道的知识、信息告诉我;(2)他们会跟我分享他们所拥有的信息;(3)当我向同事请教时,他们会将技能传授给我;(4)当我向同事请教时,如果他们能做到,他们就会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帮我解决问题。
3.企业核心能力测量指标分解
借鉴 Hafeez和陈建勋设计的核心能力量表[22],并结合本文实际需要,把核心能力分为研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3个维度。将研发能力分解为以下4个测量指标:(1)贵公司有比同行更高水平的研发团队;(2)贵公司有比同行更多的著作权或专利权;(3)贵公司有比同行更大比重的新产品和服务的产值;(4)贵公司有比同行更高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将市场开拓能力分为以下4个测量指标:(1)贵公司有比同行更高的产品品牌知名度;(2)贵公司有比同行更高的产品销售增长率;(3)贵公司有比同行更高效的市场营销网络;(4)贵公司能比同行更准确预测外部环境的变化并适时做出战略调整。将战略管理能力分为以下两个测量指标:(1)贵公司管理层的战略决策能力较强;(2)贵公司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有较准确的战略预见能力。
4.企业绩效测量指标分解
根据财务管理理论,将企业绩效分解为以下4个测量指标:(1)企业的年利润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2)企业的年人均利润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3)企业的年人均成本呈现显著的减少趋势;(4)企业的年销售额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
以上均采取5点式李克特量表法对测量指标进行整理和收集,要求被调查者对题项进行主观判断。打分时用的数值越大表示认可的程度越高,反之越低。每个量表的总分为其平均值。
(二)研究样本
本研究的样本主要从重庆的民营企业中选取。调查对象为重庆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员与研发部门的员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为80%。其中调查对象的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85.8%,40岁以上的占14.2%;硕士及以上的占10.6%,本科学历的占80.1%,本科以下的占9.3%,通过删除异常数据,并对缺失数据进行对删法、均值替代法等处理,得到有效样本160份,样本数与指标数的比值为8∶1,满足结构方程模型5∶1的要求。
(三)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本研究用Cronbach’sα系数来检验信度。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各个问卷的α值都达到了可以接受的水平,这表明问卷通过了信度检验。
表1 量表信度分析
本研究从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两个角度来研究量表的效度。从内容效度来看,因为本研究的量表均来自国内外成熟的量表,并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了合理的修订,因此有较好的内容效度。从结构效度来看,拟合指标CFI、GFI、RMR等均达到了可以接受的水平,因此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变量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验证性因素分析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两两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1.互惠性偏好对知识共享的影响
将自变量取互惠性偏好的2个因素,因变量取知识共享的2个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互惠性文化与互惠性行为对知识获取和知识贡献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互惠性文化气息越浓,互惠性行为越强,知识获取就越容易,知识贡献也就越积极。假设H1得到验证。
表3 互惠性偏好对知识共享的多元回归分析
注: ** 表示 p<0.01;***表示p<0.001(下同)
2.知识共享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将自变量取知识共享的2个因素,因变量取企业绩效,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结果显示:知识获取和知识贡献对企业绩效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知识获取越容易,知识贡献越积极,企业绩效就越好。假设p得到验证。
表4 知识共享对企业绩效的多元回归分析
3.知识共享对核心能力的影响
将自变量取知识共享的2个因素,因变量取核心能力的3个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结果显示:知识获取对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以及战略管理能力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知识获取越容易,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以及战略管理能力都越强。而知识贡献仅对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战略管理能力的影响不显著。这表明知识贡献越积极,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就越强,假设p得到验证。
表5 知识共享对核心能力的多元回归分析
4.核心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将自变量取核心能力的3个因素,因变量取企业绩效,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结果显示:研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对企业绩效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越强,企业绩效就越好。假设p得到验证。
表6 核心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多元回归分析
(二)4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以上分析了两两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但是忽略了各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4者之间关系做进一步分析。
本研究的适用性通过基本拟合标准和整体模型拟合度进行验证。从基本拟合标准结果(见表7)可知,各指标均大于0.5且都达到了显著水平,满足基本拟合标准。从整体模型拟合度结果(见表8)可知,各指标均达到了可以接受的水平,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整体模型拟合度。
表7 基本拟合标准分析
表8 整体模型拟合度分析
四、结论
第一,互惠性偏好有助于促进企业内的知识共享。因此,企业应该注重互惠性文化的培育,提高互惠性管理的效率,积极地开发心理量表甄别员工的互惠性偏好,同时还要能够对企业员工互惠性行为做出积极的反应,进而促进企业互惠性文化的建立和发展。
第二,知识共享可以使员工的知识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战略资源,同时还可以降低企业的部分成本,进而提升企业绩效。因此,企业应该积极地促进企业内的知识共享活动。一方面,企业应该通过互联网手段扫除知识共享的传递障碍,为知识共享提供更为方便的传递平台;另一方面,企业应该以建立知识团队、实践社群等方式为知识共享提供有力的条件;最后,企业可以明确表示对知识共享的支持态度,并由上而下有意识地培养员工获取和贡献知识的观念。
第三,知识共享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知识共享是一种有价值的、独特的资源,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在建设核心能力的过程中,企业离不开对知识的获取与对知识的贡献。只有在知识得以充分共享的情况下,企业才能拥有同行及对手难以模仿且独特的核心能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
第四,研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都能显著提高企业的绩效。这提示我们不能仅依靠某一项核心能力,而应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全面提升各项核心能力,实现协同作用,进而不断提高企业绩效。
参考文献:
[1]RABIN M.Incorporating Fairness into Game Theory and Economics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5):1281-1302.
[4]蒲勇健,刘敬伟,张同健.基于SEM模型的互惠性偏好经济效应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9(8):5-12.
[5]张同健,蒲勇健.雇主互惠性、员工敬业度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9(6):65-76.
[6]饶艳超,陈烨.企业信息化、知识共享与企业绩效[J].财贸经济,2012(7):126-132.
[7]王念新,钟伟俊,梅姝娥.信息技术、核心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0(1):52-64.
[8]宝贡敏,徐碧祥.国外知识共享理论研究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3-49.
[9]TANG TLP,SUTARSO T,DAVIS GMTW,et al.To help or not to help,The good samaritan effect and the love of money on helping behavior[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8(4):865-887.
[10]唐瑜,魏光兴,彭京玲.基于互惠动机的团队激励动态博弈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10):53-59.
[11]孔春梅,王佳锐,李庆国. 企业员工成就动机与工作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以自我效能为中介变量[J].财经理论研究,2015(3):72-83.
[12]王娜.价值网络视角下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以服务业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38-45.
[13] 杜荣,赵雪松,全小梅.论知识共享与企业绩效的关系[J].情报科学,2005(9):306-322.
[14]KANG Y J,KIM S E,CHANG G W.The impact of knowledge sharing on work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public employees perceptions in South Korea[J].Int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8(4):1548-1568.
[15]曹红军,张燕红.高管团队环境扫描与知识共享对企业动态能力和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3(9):44-54.
[16]PRAHALAD,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3):79-91.
[17]梅姝娥,钟伟俊.企业核心能力形成过程中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J].管理科学学报,2000(3):40-46.
[18]PRAHALAD H.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3):79-91.
[19]朱洪军,徐玖平.企业文化、知识共享及核心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4):820-826.
[20]李玉蕾,袁乐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统计研究,2013(10):27-33.
[21]谢洪明,刘常勇,陈春辉.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组织学习与创新的影响——珠三角地区企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2):80-94.
[22]陈建勋,潘昌才.外部社会资本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影响——知识整合的调节作用[J].科学学研究,2009(2):243-249.
(责任编辑魏艳君)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Reciprocal Preference,Knowledge Sharing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in Chongqing
LI Pan-yi, CHEN Ming-sh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Commerce,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China)
Abstract:As a research field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reciprocity preferences are widely used in modern management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knowledge shar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enterprises to improve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aking private enterprise in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reciprocal preferences, knowledge sharing, core competenc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result shows that reciprocity preferenc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sharing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ore competencies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 core competenc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nterprise performance. The research result, to some exten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our country enterpris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eciprocity culture, improve the knowledge sharing mechanism, and then improve the core competence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
Key words:reciprocal preference;knowledge sharing; core competency; enterprise performance;private enterprise in Chongqing
收稿日期:2015-09-1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社会偏好视角下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微观机制研究”(12YJC790097)
作者简介:李攀艺(1980—),女,重庆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doi:10.3969/j.issn.1674-8425(s).2016.05.011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425(2016)05-0083-07
引用格式:李攀艺,陈名石.互惠性偏好、知识共享和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基于重庆民营企业的实证检验[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5):83-89.
Citation format:LI Pan-yi, CHEN Ming-shi.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Reciprocal Preference, Knowledge Sharing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in Chongqing[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6(5):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