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骞
(周口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宋词经典篇目的互文性状况研究
王骞
(周口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摘要:通过对《宋词排行榜》所列宋词经典篇目的逐一分析,可以看出宋词经典篇目存在一种明显的互文性写作倾向,这种互文性倾向既包括在主题、对象、时间地点人物等大层面上的一致和相同,也包括在句意、词语组合、词汇和字等小层面上的沿袭与重复,可以说,这种互文性创作模式一定程度上推助了这些篇目成为宋词经典,有效地促进了词作的经典化进程。研究发现宋词经典作品是能够较好地处理互文性和原创性关系的作品,宋词经典篇目的互文性状况是适度和良性的,但并非所有的互文性创作都能对宋词作品的经典化之路产生正面的促进效果,不当的互文性写作甚至会妨碍词作的名篇之路,那些能成为经典的篇目在互文性程度和互文性手法上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仔细分析互文性创作对宋词接受效果的复杂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和把握宋词的文本特征和接受规律。
关键词:宋词;经典;互文性;原创性
一、大层面互文性
(一)一致的主题
在《宋词排行榜》(本文所提到的词作排名均来自此书)上排行第二的岳飞的《满江红》[1]5,其词悲愤填膺、慷慨激昂,一腔爱国热忱激发为震天地撼山河的惊人词采,至今读来犹觉江山生色,这种忧国伤乱的主题自《诗经》始便在我国文学作品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一席之地,读到此篇词作我们自然能够联想到同样具有爱国热情和报国志愿的其他作家的作品,仅在宋词经典排行榜上我们便能看到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辛弃疾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张元干的《贺新郎》(梦绕神州路)、陈亮的《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等作品,更广泛意义上还可以包括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这样抒发建功立业志向的作品,以及陈与义的《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镕金)等感慨今昔盛衰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的作品。不管是辛弃疾拍遍栏杆有志难伸的寂寞孤愤,还是姜夔站在残垣破壁的扬州城所产生的黍离之悲;不管是张元干面对重重敌营仰天长叹的悲愤莫名,还是陈亮劝勉出使的朋友莫长敌人志气丢了己国威风的自信自负;不管是张孝祥面对着强大的敌人胆战心惊将失败归为天意,还是陈与义和李清照从自身经历感慨战乱的沉重影响,当我们看到这些词作时它们在我们心中都显示着同一个主题:爱国伤乱。这些词作抱团结派地向我们走来,大刀阔斧斗志昂扬,它们以极有冲击力的表现在本来属于脂粉歌管的词作中硬生生地占据了一席之地,给经典词作的排行榜涂上一抹豪迈悲壮的颜色。上述数词分别排名第七、第十三、第六十四、第七十九、第一百、第四十一、第四十八、第五十八。
爱情是文学领域亘古不变的主题,更是唐、宋词传统的势力范围,大量的爱情主题词彼此辉映相互配合能够有效地加强读者的记忆,因而在宋词经典篇目中所占比重颇为可观。能够明确归为爱情词的,在前五十篇中便有陆游的《钗头凤》,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和《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辛弃疾的《祝英台近》(宝钗分),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
古代交通不畅,通信设施亦不发达,偶然的分离往往变成永别,因此较今天的人更重分别。抒写分别之际的依依惜别之情是宋词集中表达的主题之一,这些作品也很容易引起当时读者的共鸣,其中的翘楚更是能让读者彼此关联,形成一张互文网,较易成为经典作品。在排行榜中有柳永的《雨霖铃》、秦观的《满庭芳》、欧阳修的《踏莎行》、姜夔的《长亭怨慢》(渐吹进枝头香絮)、周邦彦的《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等。而写久在异地、羁旅思人的羁旅词,也是比较容易引起古代读者心有戚戚焉的作品。在前一百篇中有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范仲淹的《苏幕遮》、柳永的《八声甘州》、吴文英的《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等。
(二)相同的人物时地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所咏怀的人物是三国英杰周瑜,所抒发的感叹是在赤壁这一古战场生发的思古之幽情和自我之慨悟,而周瑜此人、赤壁此地则是此前此后大量的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的内容,属于高度互文的文学典故。读者见此则知彼,其他且不论,单是唐诗中杜牧的《赤壁》,明代文学中著名小说《三国演义》就十分有助于此词的传播与接受,其成为宋词排行榜中的第一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开篇便提到了孙权,这位紫髯碧眼的一代英主吸引了辛弃疾的眼光,也吸引了其他作家的关注,此词很容易地便与其他写孙权的作品比如谢朓、罗隐、徐夤、苏轼、孔武仲等人的诗句以及辛弃疾本人的另一名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词句形成强烈的互文关系。读者读到这些作品时也就很容易连带学习或者记忆辛弃疾的《永遇乐》。
其他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提到陈阿娇,姜夔的《疏影》提到王昭君,这都是唐宋诗词中经常被人吟咏的人物,相关作品描写很多,读者大可触一得万,按图索骥。
上元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每一个节日都是古典诗词丰收的日子。记录这样重大佳节的作品因其所涉及时序的特殊性也更易获得读者关照,在由海量的作品中遴选出的为数不多的佳作中,经典比比皆是。排名第三十九的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排名第六十一的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和排名第九十二的周邦彦的《解语花》(风销焰蜡)感叹的是上元佳节的情事,排名第七十七的吴文英的《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抒发的是清明怀人的刻骨悲伤,排名第二十六的秦观的《鹊桥仙》宣告的是由七夕生发的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执着爱情观,排名第四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在中秋佳节到来之时生发的奇思妙想和悟到的人生哲理,排名第十六的李清照的《醉花阴》记录的是重阳节到来时的思绪,它们都是节日词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之外的任何一个同样写这些佳节的作品,不管它本身质量如何,只要是写同一个节日的,都能和这些名作产生互文性,也都能轻易地让读者联想到它们,那它们能够成为经典,历久弥新,也就是十分容易理解的事了。
江南佳丽地的南京向来以其险要的地理、悠久的历史、旖旎的人情被广大文人墨客所喜爱。在宋词中,排名第三十三的王安石的《桂枝香》(登临送目)、第六十九的周邦彦的《西河》(佳丽地)都是南京咏史的佳作。不管是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面对着金陵形胜产生的治国安邦的壮志与忧思,还是作为词人的周邦彦在这烟笼雾罩苍崖云树的金陵夜色中所兴起的历史虚无缥缈的情怀,都与此前此后有关南京的文学作品息息相通。我们仅在唐诗经典排行榜中便读过杜牧的《泊秦淮》以及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和《西塞山怀古》,这些有关六朝都城历史的作品,与王安石、周邦彦的词作相互勾连,彼此提携,很容易地织成了一张有关南京的经典诗词网。在这张网中的作品都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互文性。
相对于南京的继往开来,杭州则是在宋诗宋词中才开始崛起的一座江南名城。排行第四十九的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盛)已经竭尽全力描写杭州的地理与人文,夸耀杭州的美景与富庶,排名第八十四的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则是主力描写春日西湖的闲适优美,它们彼此互文,又都与潘阆的《酒泉子》十首、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相互映衬,一起成为宋代描写杭州风光的著名作品。
(三)共通的内在精神
宋词经典词作中颇有一些咏物之作,这些作品因其所咏之物的关联性,也容易让读者读此忆彼。排名第四的苏轼的《水调歌头》咏月,排名第十姜夔的《暗香》、第十二的《疏影》,第四十四的陆游的《卜算子》,第五十一的周邦彦的《花犯》(粉墙低),以及排名第八十七的晁冲之的《汉宫春》(潇洒江梅)咏梅,排名第十一的苏轼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咏杨花,排名第十五的史达祖的《双双燕》咏燕子,排名第十九的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阴直)咏柳,排名第二十四的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咏孤鸿,排名第二十五的史达祖的《绮罗香》(做冷欺花)和排名第七十三的周邦彦的《大酺·春雨》咏春雨,排名第二十八的周邦彦的《六丑·蔷薇谢后作》咏蔷薇,排名第四十的姜夔的《齐天乐》咏蟋蟀,排名第六十八的姜夔的《念奴娇》(闹红一舸)咏荷花,排名第八十三的史达祖的《东风第一枝》咏春雪,排名第九十八的张炎的《解连环》咏孤雁,都是宋词中的名篇。
它们虽然所咏之物不同,但是作为咏物词,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能够让它们与其他词作区分开来。比如它们在形似的描写所咏之物的同时更重在将所咏之物与主人公的精神气质心理状态作无缝对接,所咏之物均有一种凄清娇小优美的审美特色,虽然娇小却并不流于绮靡,这些景物本身带有浓郁的文人气息,一定程度上将原本应着重描写绮罗脂粉的宋词提升了品格。作为具有某种共通性的咏物词,它们也就自成一体,当读者看到它们的时候,不仅能够想到同样是描写这个事物的作品,比如看到《暗香》便很容易联想到林逋的《山园小梅》,也能够联想到同样属于咏物大家庭中的其他咏物词作。这些咏物词以其内在质素的相同而声气相通,彼此相连,最终连成了一张宋词中的咏物之网,这些经典咏物词便是这张大网上闪闪放光的一个个结点。
二、小层面互文性
(一)情景句意的沿袭
排名第三的李清照的《声声慢》中间两句写黄昏梧桐叶上的雨滴淅淅沥沥,一点点敲打在作者的心房,情景如见,语言朴素,如泣如诉,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如果读者有更多的阅读经验的话,便会发现此句句意是有所承袭的,来源于温庭筠的《更漏子》(玉炉香)中的下阕。只不过温词词意表达声情更苦,而清照语意较为含蓄韵致。
排名第四的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最后的两句表达千里同心的句子向来脍炙人口,但也是有其源头的,该句子本于谢庄的《月赋》,只是苏轼的表达更为斩截果断,而谢庄的表达较为飘逸缠绵。
排名第二十二的张先的《天仙子》中写风摇花动月色下花影婆娑的句子向来为人称道,以为写物态之绝唱,然而据《优古堂诗话》,这两句话也是有所本的,其出处是古乐府《唐氏谣暗别离》中的两句:“朱弦暗断不见人,风动花枝月中影。”[2]237
排名第二十五的史达祖的《绮罗香》最后的两句追忆当日相聚情景的句子“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用语精致,情思深长,含蕴不尽,似出己意,然而这两句是化用自秦观的《忆王孙》中的“雨打梨花深闭门”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的剪烛夜语的名句,将两首诗句融为一句,颇显剪裁熔铸工夫。史达祖词此句又与其他作品中写梨花院门的句子相互映照,如唐代刘方平的名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唐代戴叔伦的句子“梨花春雨掩重门”等句子。后世的作者如唐寅、王实甫也都极为欣赏“雨打梨花深闭门”这一句,不断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复述此句,史达祖此词明显可以和它们形成互文关系。
至于排名第二十九的秦观的《满庭芳》中,“寒鸦万点”一句与隋炀帝的诗句渊源关系[3]16,“青楼薄幸”一句与杜牧诗句的沿袭关系,“高城望断”一句与欧阳詹诗句的相承关系,都是显著的互文性写作。而排名第三十的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最后的两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与范仲淹词句的相似,也是为人熟知的互文性词句。
这些互文性词句不仅没有降低词作的艺术价值,反而让词作具有一种类似于闯关寻物游戏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词作的别样魅力,对词作的经典化具有一种正面的推动力。
(二)词汇用语的同一
经典宋词的词语多是前人和后人经常熟用的词语,这些词语具有极强的互文性,能够迅速引导读者进入宋词的语言和情感世界。以排名第五的柳永的《雨霖铃》为例,这首词开篇“寒蝉”两个字便是古典文学中常见的用语,此前有王粲的“寒蝉在树鸣,鹳鹄摩天游”,徐干的“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等诗句,同时代有晏几道的“日日寒蝉夜夜砧”等词句,此后则有吴文英的“彩扇咽、寒蝉倦梦,不知蛮素”和张炎的“恨西风不庇寒蝉,便扫尽、一林残叶”等词句。紧接着的“凄切”一词,也是前人已用后人更相沿用的熟词,此前有六朝陶弘景的“凄切嘹唳伤夜情”的诗句以及六朝时谢燮的《雨雪曲》中“寒风复凄切”的诗句,同时代则有晏殊的“银汉风高,玉管声凄切”以及苏轼的“看取雪堂坡下,老农夫凄切”等词句,此后的词人则亦有曹冠的“一任严城上,单于奏、角声凄切”以及蒋捷的“山窗梦凄切”等句子。虽然大家的着眼点不同,但用此词表示凄凉悲伤的意思却很一致,读者遇此“凄切”便知彼之“凄切”的含义用法。至于该篇的“兰舟”“泪眼”等词,在宋词中更是司空见惯,检索《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之《全宋词》*本文中凡是提到的非单字的词语、句子的次数频率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袁林《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之《全宋词》检索版,但该检索系统不辨词牌、词题、词序和词文,笔者加以人工甄别,错误亦在所难免。该系统未注明所使用的《全宋词》的版本,疑为1965年版,所收宋词当为19900首左右。,“兰舟”一词共出现了102次,“泪眼”一词则使用了73次。
再以排名第八的陆游的《钗头凤》为例,其中“桃花落”一词早在南朝宋时已有人使用,其句为“桃花落已尽。秋思犹未央”,其后梁代曲水联句诗有“春色明上巳,桃花落绕沟”之语,隋炀帝《晚春诗》有“杨叶行将暗,桃花落未稀”之语,唐诗中既有无名诗人陈子良的“柳叶来眉上,桃花落脸红”之句,又有著名诗人戴叔伦的“蕲水城西向北看,桃花落尽柳花残”之语,足见此词是颇为读者熟悉的词汇。
位列第十四的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全词命意构思算是生新程度偏高的,但其中的“浓睡”“残酒”二词,在古代诗词中仍是熟语。“浓睡”一词在李清照之前已被柳永、晏殊、苏轼等名家道过。“残酒”一词在宋词中至少出现了32次。位列第十八的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也是看起来独创性很强的词作,但其中的部分词语,如“清江水”“行人泪”也早已有人道过,唐诗人章孝标的《题东林寺寄江州李员外》已有“门前更有清江水,便是浔阳太守厅”之语,另一位诗人于武陵也有“帆影清江水,铃声碧草山”之句。于武陵的另一首诗《过侯王故第》还有“过此一酸辛,行人泪有痕”之句,而著名词人晏几道也有“日日骊歌,空费行人泪”的词句。此外,辛词词末的“鹧鸪”一词,在唐宋诗词中更是数量惊人。可见原创性极强的词作在词语层面仍与其他诗词作品具有显著的互文性。
至于语词互文程度极高的排名第十七的贺铸的《青玉案》,读者在看到“凌波”“锦瑟”“琐窗”“朱户”“碧云”“彩笔”“断肠”“闲愁”“烟草”“风絮”“梅子”这些司空见惯的词语时唯有会心一笑而已。以“凌波”一词为例,其在宋词中至少出现了163次。同样,当我们阅读到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一首时,对于它里面穿梭飘荡的“楼台”“津渡”“桃源”“孤馆”“春寒”“斜阳”“梅花”“尺素”“潇湘”等字眼也有一种在陌生的国度碰到故人的熟悉感。仅“楼台”一词,在宋词中就出现了207次。
(三)所用之字的高频
宋词中的一些单字使用频率是惊人的。如“人”字,按南京师范大学制作的《〈全宋词〉字频表》来看(本文中所有出现的单字的频率次数均来源于此字频表),在《全宋词》中就出现了13247次。而该版《全宋词》一共收词21085首,不包括存目词和神仙鬼怪词,其频率几乎到了每两首宋词中就会有一首出现“人”字的地步。这个宋词中使用频率为第一“人”字在排行第一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出现了两次。在这首词中出现的高频字还有使用频率为第二的“风”、第四的“一”、第十一的“月”、第十二的“山”、第二十的“如”、第三十七的“千”、第四十的“江”字等。在排行第二的《满江红》中除了“月”“千”之外,我们能够看到的高频字有第八的“云”、第二十一的“处”、第三十五的“里”、第五十九的“空”。相对于上面两首豪放词,婉约词中的代表作《声声慢》在宋词高频字的集中使用上更具有代表性,表1将该词所用的在宋词中使用频率超过1000次的字列出来以做例证:
表1 宋词中使用频率超过1000次的字
当读者在词中看到如此多的熟悉的字,便有一种置身熟悉环境的亲切,不会惊慌失措,能够在熟悉中进一步体会具体篇作的独特性,这有助于这些作品成为经典。
三、互文性与原创性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宋词的经典篇目具有不可忽视的互文性,这种互文性一定程度上推助了这些作品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名篇。那么是不是只要有互文性成分存在,作品便能成为经典?或者说互文性程度越高,作品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对宋词经典篇目排行榜的前二十名作品进行细致分析之后,我们发现情况并非如此。一般而言经典作品要具有显著的原创性,“任何一部要与传统做必胜的竞赛并加入经典的作品首先应该具有原创魅力”[4]5。虽然一定程度上的互文性有助于作品的接受,但是互文性越强,作品与其他作品的重复性、相似性就越高,作品本身的独创性就越少,就某种意义上而言,作品能够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就越小。那么如何协调独创性和互文性之间的矛盾,在二者之间取得一种平衡,便是宋词的经典作品所能给予我们的启迪。前二十名作品作为宋词经典中的经典,名篇中的名篇,其互文性和原创性之间的关系颇为微妙,具体而言有这几点值得留意。
(一)角度的同中有异
仔细研究一下宋词的经典篇目,我们便会发现他们彼此之间即便是同一主题的词也并不完全雷同,每一首词在角度上都有着各自的特殊性。以前二十篇为例,《念奴娇》和《永遇乐》都是咏史怀古词,但前者所咏仅周瑜一人,后者则涉及孙权、刘裕和刘义隆三人;《满江红》《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都是爱国词,可第一首重在抒发壮志热血,第二首则重在表达壮志难酬,第三首则在痛苦悲愤中饱含希望;《声声慢》和《扬州慢》都是感时伤怀词,前者从自己的生活境遇入手,后者则从一个城池的记忆入手;《钗头凤》《醉花阴》和《青玉案》都是爱情词,但是《钗头凤》是爱情词中的刻骨铭心的别恨词,《醉花阴》是女子相思词,《青玉案》是男子单恋词;《雨霖铃》和《踏莎行》都是送别惜别词,但前者是单从男方视角着手而言,后者则是兼写男方和女方的离别活动;《摸鱼儿》和《如梦令》都是惜春词,但一个重在抒发怀才不遇的个人牢骚,一个则在惜花惜春中流露浅淡的文人情趣;同是咏梅词,《暗香》重在抒对玉人的相忆之情,《疏影》则用了五个典故来写梅花的品格;其他咏物词也是各具特色,《水调歌头》是通过写中秋明月而抒发怀人之情,《水龙吟》是托物言志词,借咏杨花来写思妇,《双双燕》则重在刻画燕子本身的体态行动,《兰陵王》是咏柳抒情词,借咏柳来表达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总之,每一首词都能在大的主题的相同之下找到能让自己立足的独特角度,这种独特角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它们具有独立的吸引力,不会流于窠臼,不会与其他词作千篇一律。
(二)字词的生熟并重
虽然经典篇目中颇有一些常见词汇和高频字,但仔细研究经典篇目尤其是排名特别靠前的名篇名作我们便会发现,它们往往是非常用字词和常见字词一体使用,杂陈错落兼容并包。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除了“人”“风”“一”“月”“山”等高频字和“风流”“江山”“华发”“如梦”“江月”这样的常用词之外,还有“乱石”“惊涛”“雄姿”“樯橹”这些生僻的词汇以及“羽扇纶巾”“灰飞烟灭”这样较有创意的词汇组合。《满江红》一篇更是将“贺兰山”“少年头”“长车”“胡虏”这些在宋词中不多见的词汇与“潇潇”“悲切”“何时”这些宋词中惯用的词语杂陈并列。《声声慢》在大量使用高频字的同时也不忘加上“戚”“黑”这样的在宋词中使用频率偏低的字。《水调歌头》中除了“绮户”之外没有太不常见的词语,可是作者能够别出心裁地将词汇创新搭配,“琼楼玉宇”“悲欢离合”“阴晴圆缺”,都是在宋词中使用频率不高于5次的词语组合。《雨霖铃》在大量使用常用词的同时也独创了“凝噎”一词,这个极具有原创性的词语与“泪眼”“暮霭”等大量的互文性词语一起形成了这首词熟中生新的独特面貌。
(三)内容的小同大异
虽然经典作品会有不少句子沿袭前人,比如上述的李清照的《声声慢》和温庭筠的《更漏子》之间便存在互文性句子,但是考查一下这些句子在整首词中所占的比重,我们便会发现这种句子只是整首词有限的一部分,比重只是整首词的几分之一。除了这个互文性句子,全篇大部分内容都是作者的原创。反之,如果一首词从立意布局到结构框架再到字词句意都与另一首或者另几首词有着极高的互文性的话,它是难以成为经典的。这方面的反面例子便是那些模拟名家词的作品。宋词中有为数不少的模仿沿袭名家名作的模拟之词,都是属于模仿性远大于创造性的沿袭、模拟之作。像杜安世的《端正好》:“槛菊愁烟沾秋露。天微冷、双燕辞去。月明空照别离苦。透素光、穿朱户。 夜来西风雕寒树。凭栏望、迢遥长路。花笺写就此情绪。特寄传、知何处。”明显是模拟晏殊的《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再如王沂孙的《声声慢》:“迎门高髻,倚扇清吭,娉婷未数西州。浅拂朱铅,春风二月梢头。相逢靓妆俊语,有旧家、京洛风流。断肠句,试重拈彩笔,与赋闲愁。 犹记凌波欲去,问明榼罗袜,却为谁留。枉梦相思,几回南浦行舟。莫辞玉樽起舞,怕重来、燕子空楼。谩惆怅,抱琵琶、闲过此秋。”与贺铸的经典名篇《青玉案》及苏轼的名词《永遇乐》(明月如霜)互文性极强。前首杜安世模拟晏殊的词,杜词本身就写得很差,基本就是用晏词凑泊而来,自难成为经典,而王沂孙词语言优美、意境清新,也终因与名篇联系太过紧密而黯然失色。
总的来看,宋词经典篇目的互文性与原创性能够较好地和平共处,宋词经典篇目的互文性写作大多处于适度的范围中,总体而言,宋词经典篇目的互文性状况是良性而正面的。
[参考文献]
[1]王兆鹏.宋词排行榜[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 吴幵.优古堂诗话[M]//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徐釚.词苑丛谈校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4] 布鲁姆.西方正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李法惠]
收稿日期:2015-12-28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互文性与唐宋诗词经典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14-QN-656。
作者简介:王骞(1982—),女,河南省濮阳市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16)03-00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