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综述*

2016-06-13 02:11周银珍
关键词:意识形态话语权中国梦

周银珍

(中共安徽利辛县委党校,安徽 毫州 236700)



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综述*

周银珍

(中共安徽利辛县委党校,安徽 毫州 236700)

摘要:提升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中国梦的本质要求。围绕提升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一主题,学术界对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紧密跟踪当前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动态和进展,梳理和归纳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本质内涵及特征、权力基础、策略等方面的重大问题,把握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成果及不足,有助于推动学术界对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继续进行深入研究,为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升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理想、怎样实现理想的问题,不仅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而且成为中国极为流行的重要话题。

一、中国梦的话语内涵及特征

正确理解中国梦话语的内涵及本质特征是科学地论述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逻辑前提。

(一)中国梦的话语内涵

中国梦话语既蕴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精髓,又展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精神;既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新发展,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价值,其内在的价值理念易为世人所接受,符合当代国际话语体系的要求[2]。王明春学者认为中国梦的话语内涵在于:以人民幸福为旨归,以共创与共享为价值原则,以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为价值维度,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价值特性,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为价值基石[3]。周忠元等学者认为中国梦话语体系是人民真实、幸福的话语体系,凝结着人民的智慧和诉求,构成了实现中国梦最坚实的基础和最大公约数[4]。也有学者如李志亮等认为中国梦的话语通俗易懂,给人民一种亲切感与真实感,容易为人民接受,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开辟了新的话语体系;同时,中国梦话语从国内走向国际,成为国内外接受的话语体系[5]。中国梦的话语可以从三个层次看:中国梦是一种民族目的王国的建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目的王国的现代重建;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目的王国的中国式现代重构[6]。我们要用中国梦来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目标和前景,它表达了全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是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人民群众和面向世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7]。

(二)中国梦的话语特点

中国梦构造了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具有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的统一、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统一、现代话语与传统话语的统一、民族话语与世界话语的统一等方面的特点,有利于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与沟通,树立起中国在国内国际的美好形象[8]。刘艳辉将中国梦话语的逻辑特点归纳为四点:科学的理论逻辑;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历史逻辑;改革开放的实践逻辑;从内容到形式的大众逻辑[9]。钱毓芳等分析了中国梦话语的三大特征在于:发散性、解构性、重塑性[10]60。王明春认为中国梦的提出是中国意识形态话语的再造和创新,具有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的特性,拥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3]。郝保权认为中国梦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理性与感性、集团性与个体性、政治性与生活性的统一等特点[11]。周忠元等认为中国梦话语既具有抽象化、理论化,甚至带有政治化的特征,又具有具象化、通俗化、故事化、生活化和大众化的特征[4]。潘西华分析了中国梦的话语特点,并强调其具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梦具有历史传承性和人民性,关乎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命运。在国内,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在国际,赢得了人民的认同,引发强烈反响和世界共鸣。二是中国梦具有民族性和现实针对性,运用中国特色话语,向世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目标和前景,生动形象,富有感召力,维护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并积聚社会正能量,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进。三是中国梦具有历史纵深性和包容性,承载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激励中华儿女同心同德,不懈奋斗,放眼世界,造福世界,主动争取舆论话语权。四是中国梦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自信,不仅展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取得的新发展,而且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奠定了理论基础[12]。

二、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权力基础

话语即权力,是人们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话语是意识形态的工具和载体,“中国梦”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理论,拥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以及科学的传播方式,为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奠定了权力基础。

(一)中国梦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1.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先进品性

中国梦不仅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理想,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夙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梦中占主导地位,并为其提供理论支撑和精神支柱[13]。中国梦一刻也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以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群众史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结晶、新话语[14]。刘建明认为中国梦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符合马克思主义理想观并塑造其时代取向,是马克思主义理想观在当代中国的现实体现[15]。朱玲认为中国梦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价值追求,也包括当代中国人民的理想诉求,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植入、融合、再生和发展[16]。张朋智强调中国梦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四个统一”的有益启示,即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先进性与包容性的统一、独特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这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开拓了新的思路[17]。中国梦保持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在的先进性本质,不仅体现了中国人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和理想目标,而且体现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夙愿;不仅为中国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为中国外交设定新的基调,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18]。

2.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中国梦的提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梦明确了中国道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的新导向,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空间,打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视野[19]。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国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内涵、新意蕴,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0],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昂发展的主旋律和精神旗帜,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方向,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说服力、亲和力[21]。从本质上讲,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新发展、新表达,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中国化创新的重大成果,其话语体系的背后,折射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念[11]。中国梦是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描绘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与争夺,彰显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和话语优势,是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一次成功尝试[12]。

(二)中国梦创新话语体系

1.中国梦是中国意识形态话语载体

当下,“中国梦”成为国际国内热议的话题和时尚话语,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开辟了新视角,而且创造了新的理论素材,提供了新的意义承载[22]。何红连强调无论中国梦的表达如何生活化、通俗化、大众化,也无论其理论内容如何体现层次性、包容性,都无法抹去中国梦的一个本质性特征,即意识形态性。不管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还是从中国近现代史角度阐述中国梦的内涵及时代价值,我们始终无法否定一个基本事实:中国梦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23]。对此,杨建新经过进一步分析,认为“中国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文化符号和话语体系,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其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表达,主要体现为:一是中国梦的意识形态实践基础,凸显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活的灵魂;二是中国梦意识形态的话语转换,实现从政治意识形态创造性地转到文化意识形态,运用通俗亲和的话语方式,讲清楚中国梦的内涵,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接和接轨,赢得国际国内高度认同;三是中国梦意识形态的民本思想,把人放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论的核心地位,是其具备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关键;四是中国梦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努力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主旋律,推动中国不断发展,维护国家和谐稳定、长治久安,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24]。

2.中国梦创新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中国梦是基于当代中国实践和破解“中国实际问题”,自觉建构起来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崭新话语体系,既不同于西方的意识形态话语,也与中国古代的话语风格相异,为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创新提供了发展空间,为中国掌握国际话语权做出了新贡献[25]。作为中国全新话语模式的“中国梦”话语系统,蕴涵并宣传当代中国和平发展的根本理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核心价值追求,引起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认同[26]。傅佑全指出中国梦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各阶层追梦的诉求,为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话语空间,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话语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新的生长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标志性成果[27]。王明春指出中国梦是中国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是应对西方意识形态话语霸权的积极作为,必然对中国形塑和确立中国国际话语权产生积极影响。具体而言,一是话语导向,不仅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想信念,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充分发挥思想引领、文化支撑、精神激励、舆论推动的作用。二是话语的凝聚功能,中国梦话语人民爱听、爱看,深入人心,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旗帜。三是示范功能,中国梦凸显了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科学化、国际化和大众化的趋势,对话语的表达和融通起到了示范作用。四是对话功能,一方面,中国梦话语体系建设,实现了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积极对话,打破了西方话语霸权,提升了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国际权威;另一方面,中国梦话语体系充分地顺应了时代潮流,融入到世界梦的话语体系之中,增强了中国话语的世界感染力、辐射力和引领力[3]。中国梦作为中国独特的话语体系,实现了宏大叙事话语与平民叙事语境的统一,既展现出宏大叙事层面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战略意义,又在平民叙事的语境中传达出人民幸福的现实追求,隐含着权威性、全民性和普世性的责任担当和价值追求,符合中国新的话语体系建设的本质要求,形成了很强的影响力、渗透力、凝聚力,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确立话语权的最好注脚[4]。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总体追求与每个人的个体追求紧密相连的憧憬和企盼[28],既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追求每个人的福祉,对个体与整体利益的双重关注是中国梦能够直抵民心深处、产生巨大感召力的关键[2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出了中华儿女的心声,符合民意,深得民心,凝心聚力,令人振奋,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力,汇聚了巨大的社会正能量,形成了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30]。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新话语,折射出新的价值理念,不仅坚持科学发展观,而且坚持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关怀,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适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31]。中国梦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原则为基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促进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落脚点,最终的价值指向人民幸福。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展示其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3]。

(四)拥有通俗的话语表达方式

中国梦的提出不仅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一次成功再造,也是在话语体系的一次创造性转换,打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版”话语体系,在表达方式上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因而迅速引起了广泛共鸣,为中国社会各阶层和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和支持[32]。中国梦创造了一种通约性的国际话语交流方式,反映了内外话语体系的对接与统一[33]。与以往中国向世界传播的“和谐世界”、“和平崛起”话语相比,中国梦具有可通约性的话语优势。对内,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实现了与国内已有的政治话语体系、传统文化和现实国情的对接。对外,中国梦与其他国家相关梦想(如美国梦、欧洲梦)中的价值理念相通约、相对接。因而,中国梦在国际国内社会中赢得了普遍的赞赏、欢迎和广泛的认可,增强了中国话语权[31]。孙来斌等指出,话语体系不仅是意识形态的展现载体,更是国家话语权的折射与缩影。中国梦话语既准确地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又为中华儿女留下想象空间,也与其他国家梦想相通,便于国际交流,易于传播,实现了民间话语与官方话语、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和国内外话语之间的有效对接,充分地表达了中华民族亲民、爱民与和谐世界的大国形象[34]。辛鸣认为中国梦为中国社会的奋斗赋予意义,将中国社会的共同理想更加形象化、通俗化地表达出来,为中国全球化合法性发展提供了国际化的话语证明[35]。

综上所述,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本质在于中国梦意识形态的理论观点、价值原则被社会广泛认同,拥有控制、领导、指导社会,以致足以为社会立言的权力。

三、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路径

通过有效的路径保持和巩固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作用,是学术界需要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学术界关于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路径的研究如下。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确保正确方向

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要提升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18]。信仰是一个民族力量的根基源泉和向心力,是一个国家的稳定器,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向导。放眼意识形态问题的战略高度,实现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灵魂在于解决好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36]。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有生命力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并为实现中国梦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因而,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将中国梦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之中,提升全民族的凝聚力,用马克思主义铸就“中国梦”的实现[13]。

(二)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提升话语权威

语言是思想交流、情感表达的中介符号,承载着意识形态。在全球化背景下,谁的话语体系更具有感召力和权威力,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话语优势,谁就拥有国际话语权。因此,如何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是不可回避的课题。

新形势下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在要求。潘西华强调在全球范围内,争夺与维护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必须借助于中国梦所创造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为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借鉴西方文明的合理成分,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在国际上运用中国话语,阐释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正面塑造中国形象,破解“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崩溃论”的错误引导,为获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的新发展而努力[12]。许婕等指出中国梦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人的话语体系创新,不仅关系到国际社会对“中国梦”的正确解读,而且关系到中国有效引导国际舆论,维护国家形象,掌握国际话语权。建设中国梦话语体系具体措施在于:一是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养分,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二是把握国际受话者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思维方式,设计有力的话语表达,实现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三是把握传播规律,借鉴有益的国际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梦”外宣话语的发展[37]。钱毓芳等指出强化中国话语权策略如下:一是“中国梦”的思想要紧跟时代潮流、国际风云,紧密融合人民愿景;二是“中国梦”的话语要形成中国特色的话语风格,宣传和谐理念,不断推进世界和谐发展,提升话语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10]61。

(三)提炼科学话语方式,实现双向互动

中国梦的话语表明了中国的价值观,为提升中国话语权提供了难得机遇。要结合国内外话语舆情,深入分析中国梦传播路径及效果,增进中国梦话语与民间话语、国际主流话语的沟通、对话和交流,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增强民众对中国梦的认同感[38]。李雪等认为中国梦不仅是植根于人民的话语体系,也是面向世界的话语体系,有效传播中国梦是提升中国话语权的关键。具体而言,对内,优化话语表达方式,促使官方话语转换为大众话语,与民众平等交流、坦诚切磋;对外,建构全面的话语体系,向世界清晰地传递中国普惠众生、和平发展的价值观,积极融入世界的潮流,适应国际化的语境,树立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主体的自觉[39]。韩震认为表达中国梦的内涵与理论意义,使其成为凝聚人民、激发创新力、推动社会发展的理论,必须提炼正确的话语表达方式,具体而言:一是基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提炼出表达中国精神、反映中国力量、描述中国道路的中国话语;二是对接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格局,提炼出具有世界意义且世界各国容易理解的话语;三是以获得最广泛的认同为目标,提炼出群众喜闻乐见且能够打动人民心扉的生活话语;四是面向未来、与时俱进,提炼出时代性和原创性的话语[40]。

(四)探索话语传播策略,增强宣传力度

1.宣传中国梦话语

中国梦是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话语,通过多种途径向世界宣示中国梦的内涵、发展理念、目标和贡献,是话语权建设的新起点[41]。柴尚金强调意识形态与话语权互相联系,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要借助于本国的话语体系。中国梦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是中国当前最具影响力的话语,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品格,代表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诉求,支撑着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透射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要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解释清楚和宣传好中国梦的优良品格、民族精神、价值理念,引领国际舆论认知与评价中国[42];必须深化中国梦的对外宣传,全面、准确、生动地讲好中国梦,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真实历史告诉世界,积极参与中国与各国的交流合作,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和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43]。当前,特别要重视做好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使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激发人民以实际行动实现中国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4],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

2.传播中国梦话语的策略

钱毓芳等从新浪微博传播角度,分析中国梦话语的传播策略及目标:一是形成以民族复兴为理想,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话语优势;二是创造友好、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三是构造现代化、大众化、国际化的话语风格;四是构建融通世界且具有民族特色的话语体系[10]61。赵光怀等认为,中国梦作为中国意识形态话语系统,必须转换为大众话语,才能被理解和认知,其传播的平民化叙事策略:一是传播载体的符号化;二是传播语言的通俗化;三是传播叙事的故事化[45]。吴琼认为中国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性转换,其话语传播策略:一是内外话语相应,采取国内外民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做好对内宣传与对外传播;二是中外话语对比,展现中国梦的中国特色性与超越性;三是远近话语相通,关照现实,憧憬理想追求;四是雅俗话语相融,用学理语言解释中国梦的内涵,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进行传播,学理阐释与通俗表达相得益彰[46]。吴贤军指出避免国际社会对“中国梦”误解,破解中国“威胁论”、“霸权论”,提升中国国际形象,正确传播中国梦话语策略主要有:一是从外交层面来讲,尽可能地借助正式外交场合、政府官方解释表达国家意识理念,特别要借助具有公信力、权威性的传播平台对中国梦进行正确阐释;二是从历史层面讲,要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依托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重构,超越“东方主义框架”和西方现代化模式,探索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模式;三是从民间层面来讲,加强网络时代的民间交往,提升公众的言论自由度,同时,要鼓励各行各业人士参加国际活动,加大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力、形象力[47]。许婕等认为中国梦话语对外宣传的路径在于:一是把握内涵,明确宣传重点;二是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叙述中国故事;三是整合媒体资源,建立现代传播体系,推进强势传播;四是打造特色话语,实现有力表达[37]。

(五)从综合角度探索话语权实现路径

秦琳认为中国梦的话语体系体现了强大的话语权功能,赢得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路径如下: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二是建立国际话语生态和谐环境,传播中国声音;三是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凝聚中国力量;四是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弘扬中国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五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8]。杜刚等认为实现中国梦、提升中国对外话语权的策略如下:一是正确解释中国梦的话语内涵,破除误解,增强人民对中国梦的信心;二是将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话语,获得民意的广泛理解和支持;三是赢得中国梦传播的话语权,促使中国梦话语与国内民间话语、国际主流话语的沟通与对话,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增强认同感;四是构建中国梦思想体系,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全球化合法性提供理论支撑[38]。钟沈军等认为不断强化中国话语权路径在于:一是以中国梦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把握议程设置权,将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以国际语言传播,积极与世界各国互动对话,形成良性共振;二是构建中国全球舆论中心,提高中国传播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三是以中国梦为主题,重点传播中华“和合”文化,提高国外公众对中国梦贡献世界的认知度;四是正确处理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想,与之良性互动,提升国际社会信服力;五是以人为本,向世界表达中国故事,增强中国的凝聚力、亲和力和感召力[49]。骆郁廷等从话语权的视域,强调“中国梦”是一项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国家话语权的开拓性探索,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历史的演进、现实的实践和未来的展望,构建凝聚共识的新话语;二是主动探索设置重大议题,向世界表达中国愿景,聚焦全球的发展话题;三是积极应对价值观的交锋,提高话语掌控能力,凸显价值引导的主导权[50]。

四、评价与展望

上述介绍仅仅选取了近期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中颇受关注的诸多论题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关于中国梦的内涵、实现路径、文化底蕴等问题的讨论也在热烈地进行,共同促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从总体上看,近期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无论是关于学理层面的文本研究,还是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实践研究,都在不断向前推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现实品格。一方面,通过中国梦话语内涵及特征的分析,通过对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权力基础的阐释,通过对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路径的探索,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学术水平不断提升,凸显出许多新的学术观点,这对于科学理解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真谛,加强与国际话语权研究的交流与对话,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提高当代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学术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面向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课题,与时俱进地服务于实践需要的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灵魂引导,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在要求。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发展和提升。

同时,应该看到,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仍有许多方面需要不断努力与提高。第一,对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缺乏统一的标准,存在颇多争议。在学术自由的口号下,似乎任何人都可以根据个人理论爱好和兴趣对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进行随意解读,而各种解读版本也因缺乏统一标准而一时难以评判,甚至引起混乱和误解,以至于为一些实际上背离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精神的观点提供了生存空间,不利于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本身的发展,因此,在此方面仍然有研究的必要和发展的空间。第二,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一是对中国梦话语内涵的界定不够精确,没有形成准确统一的定义,而且对中国梦话语内涵界定描述性多于规范性,不利于深入研究。二是关于中国梦意识形态和中国梦话语这两个问题分别研究的成果较多,但将二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显得薄弱。三是关于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仅零星地出现在一些著作中,完整地研究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文本基本上没有,不利于中国汲取和借鉴意识形态话语权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第三,学者们对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缺乏一定的创造性,不仅研究主题相似、观点多有雷同,而且有时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需要,仅仅充当了实践发展的分析者、解说者,而不是实践问题的发现者、解决者,更不是现实世界议题的设定者,有悖于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吸引世界、引领世界的精神。

今后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不仅要坚持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研究的辩证统一,而且应进一步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不仅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学术方针,而且要明确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公认的科学标尺,以有效地甄别评估各种观点的正确与否及当代价值,促进中国梦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 03-18(1).

[2]林梦洁.“中国梦”话语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导向[J].学理论,2014(14):277.

[3]王明春.论中国梦的话语内涵与话语功能[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3-27.

[4]周忠元,赵光怀.“中国梦”的话语体系构建和全民传播[J].江西社会科学,2014(3):235.

[5]李志亮,王利利.理论创新视角下中国梦的多维解读[J].南方论刊,2013(11):5.

[6]王南湜.中国梦的话语方式[N].湖北日报,2014- 06-11(11).

[7]唐洲雁.中国梦:中国特色话语体系[J].前线,2013(7):31-32.

[8]姚宏志.中国梦的话语特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275-276.

[9]刘艳辉.“中国梦”话语体系的逻辑特点[J].山东社会科学,2014(S2):304.

[10] 钱毓芳,黄晓琴,李茂.新浪微博中的“中国梦”话语分析及启示[J].对外传播,2015(1).

[11] 郝保权.中国梦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创新[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5):27.

[12] 潘西华.“中国梦”与“中国模式”概念背后的话语权比较[J].人民论坛,2015(11):47- 49.

[13] 王曼,杜建.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梦”的实现[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7):134.

[14] 辛向阳.中国梦一刻也没有脱离过马克思主义[J].党建,2013(5):24.

[15] 刘建明.用马克思主义理想观解读中国梦[J].百家讲坛,2013(11):412- 413.

[16] 朱玲.论作为“中国梦”价值顶层的马克思主义信仰[J].甘肃社会科学,2014(4):27.

[17] 张朋智.“中国梦”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J].思想政治研究工作,2014(4):16.

[18] 周银珍.意识形态视域下中国国际话语权顶层设计[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2.

[19] 林培雄,刘光明.论中国梦的时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3- 05- 02(1).

[20] 王翠梅.中国梦与意识形态工作创新[J].文化月刊(下旬刊),2014(3):119.

[21] 史文清.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N].学习时报,2013- 05-20(1).

[22] 黄怀相.中国梦与理论创新[EB/OL].(2013-05-14)[2015-02-01].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514/c40531-21477087.html.

[23] 何红连.意识形态视域下的中国梦[J].领导科学,2013(29):48.

[24] 杨建新.“中国梦”的思想根基与意识形态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0):54.

[25] 刘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习近平对“实现什么样的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的创造性回答[J].求实,2015(5):80.

[26] 辛鸣.“中国梦”、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学习时报,2013- 03-11.

[27] 傅佑全.中国梦的理论创新及其现实意义[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5):92-93.

[28] 李君如.中国梦的意义、内涵及辩证逻辑[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7):16.

[29] 傅艳蕾.个体与整体之辩:“中国梦”的当代哲学意蕴[J].社会主义研究,2013(4):7.

[30] 刘进.论习近平讲话的话语力[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569.

[31] 胡宗山.论实现“中国梦”的国际机遇与挑战[J].社会主义研究,2013(5):30.

[32] 李群山.“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辨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3(5):13-14.

[33] 张志勇.中国梦科学内涵的三个层次[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5.

[34] 孙来斌,谢成宇.中国梦的文化意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6):160.

[35] 辛鸣.“中国梦”引发集体共鸣的“三大背景意义”[EB/OL].(2013- 03-22)[2015- 01-20].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322/c148980-20883395.html.

[36] 王报换.凝聚“正能量”共圆“中国梦”——从意识形态维度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政治责任[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9.

[37] 许婕,张燕英.深化“中国梦”对外宣传的路径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3.

[38] 杜刚,刘福州.执政党视阈下的“中国梦”话语研究[J].理论月刊,2013(12):31-32.

[39] 李雪,李江源.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的提升[J].理论导报,2014(1):9-10.

[40] 韩震.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梦[J].中国高等教育,2013(17):13-15.

[41] 吕正韬,姜波.话语权建设之路上的新起点——谈2014年的中国对外传播[J].对外传播,2014(12):5.

[42] 柴尚金.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路径选择[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12):18-19.

[43] 高永中.讲好中国故事,深化中国梦的对外宣传[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4):7.

[44] 艾文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J].红旗文稿,2013(17):16.

[45] 赵光怀,周忠元.平民化叙事与“中国梦”的大众传播[J].当代传播,2014(1):19.

[46] 吴琼.谨防误读“中国梦”——传播话语策略研究[J].人民论坛,2014(4):48- 49.

[47] 吴贤军.传播“中国梦”与避免国际话语陷阱辨析[J].闽江学院学报,2014(3):51.

[48] 秦琳.论“中国梦”思想构境理论及其话语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5(1):31.

[49] 钟沈军,李莉芹.中国梦与新型核心话语体系的构建[J].对外传播,2013(11):11.

[50] 骆郁廷,史姗姗.话语权视域下的中国梦[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2.

(编辑:蔡秀娟)

Research on the Ideological Discourse of Chinese Dream

ZHOU Yinzhen

(LixinCountyCommitteePartySchoolofChineseCommunistParty,Haozhou236700,China)

Abstract:The essence of the Chinese dream is to promote the ideology of Chinese dream. Around the discussion of Chinese dream, the academy has made the insightful explor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Chinese dream, and achieved fruitful theoretical results. keeping up with dynamics and progression of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Chinese dream ideological discourse power, the present study sorts out and sums up some important issues that are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power bases and strategies of the Chinese dream ideological discourse power, and grasps both achievements and limit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Chinese dream, which is helpful to validate the ideological discourse of Chinese dream, and put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Chinese dream ideological discourse power.

Keywords:Chinese dream; ideology; discourse power

DOI:10.3969/j.issn.1673- 8268.2016.03.004

收稿日期:2015- 08-16

作者简介:周银珍(1978-),女,安徽宿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8268(2016)03- 0019- 08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话语权中国梦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