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林
(1.昌吉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新疆 昌吉 831100;2.山东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分析
——基于对文献梳理的分析与思考
吴晓林1,2
(1.昌吉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新疆 昌吉 831100;2.山东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汉语学习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成为高层次、专业化双语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对促进汉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研究基本情况、研究对象类型、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所呈现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不足及成因,提出相关研究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汉语;学习动机
有一个社会心理因素经常被用来解释人们第二语言学习效果上的差异,这个因素就是动机。[1]根据语言学家Jakobovits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研究认为,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是:动机占33%,才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可见,动机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力占比近三分之一,此外它还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始发源,是第二语言习得中所涉及的所有因素的先决条件。在我国,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育教学活动,既有着第二语言学习动机框架之下的普遍性,同时,又因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和社会背景不同,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了解其汉语学习动机研究状况,既可以促进其研究,又可以将研究成果用于教育教学中,对培养新疆高层次、专业化双语人才具有推动作用。
本文以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收录的文献为数据进行搜集研究。起初试图在高级检索模式下,以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为关键词,其余条件无限制进行检索研究,未曾料到文章篇数极少,且为内地院校的。后在高级检索模式下,以汉语、动机、民族为主题,时间截至2015年7月,进行一次性检索,得到期刊和学位论文共计222篇,根据检索出的每篇文章的标题或内容,通过人工逐一筛选出与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相关的文献,共计20篇。从检索过程中就可见,专题开展此方面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本文经对检索所得文献逐一阅读梳理,描述分析了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对象类型、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现状和特点。
(一)研究基本情况
由表1可以看到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的基本状况:
1.研究历史。从所搜索到的最早的1996年的一篇文献至今,研究历史才二十年,可见研究起步晚,历时短。这符合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的发展走向,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发起于国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引入国内是八十年代,首先在对外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中兴起,少数民族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是在他们的影响下才得以起步。
2.研究数量。文献数量相当有限,经主题筛选,至目前只有20篇,在动态的时间线轴上基本处于逐渐增加的趋势。从1996年1篇到2002年的2篇,再到2005年的3篇,但增速缓慢;2009年1篇到2012年、2013年的4篇,这期间增速较快,但从起步到目前整个发展过程,中间还有所下降或停止,总体上呈波浪式向上增长。
表1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基本情况汇总表
3.研究队伍。参与研究的学者数量不多,层次较高。研究前期,即2004年前涉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的人员基本上都是副教授以上职称和硕士以上学历,之后研究队伍的职称和学历仍以高职称和高学历为主,有个别讲师涉猎。
4.研究影响。文献有9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有3篇硕士论文,有8篇一般期刊论文。结合动机研究的兴起与发展趋势,其影响力主要体现在研究主题的新颖性和前沿性以及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上,其深度和系统性却不足。
5.研究主题。文献不全是以动机为主题贯穿全文,只有4篇是以动机为主线研究,有10篇是在更大主题——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或心理因素)范围下把动机作为研究涉及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还有6篇是与动机研究相关性较高的目的、倦怠、兴趣、主动性、学业成败归因、语言态度为主题的研究。在非主题一贯的研究中必然显示动机研究的深度不够,同时也显示动机研究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
(二)研究对象
由表可见涉及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对象类型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体现了群体特色。有针对全体少数民族的(包含高校少数民族学生)3篇,其汉语学习动机研究体现出具有普遍性;针对高校各类少数民族学生的8篇,范围是新疆高校所有的少数民族学生,不区分专业、学习阶段、民族和汉语水平级别;针对高校预科学生的7篇,高校汉语专业学生的1篇和翻译专业学生的1篇,突出了新疆高校所涉及的汉语教学类型,具有多样性。有的研究区分了民族,专门研究维吾尔族的1篇;有的区分了高校类型,专门研究职业学校的2篇;有的研究以某一所高校为样本,共计有9篇,有3篇以几所高校为样本。此外,还区分了高校不同汉语水平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的差异性特征。从研究对象范围体现了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对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划分,体现了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对象具有细化的特点,凸显了研究过程具有针对性和区分性。
表2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汇总表
(三)研究内容
从动机范畴角度来看(见表1),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4类,一是把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置于一个大范畴——非智力因素中研究,动机只是其研究主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把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研究其内部结构成分,通过对其成分表现出的行为进行问卷调查,有的辅以访谈和观察,获取相关数据,分析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现状和特点;三是研究与动机具有密切相关性的心理因素,如:汉语学习目的、态度、倦怠等;四是依据动机研究的某个前沿理论成果作为支撑进行研究。如朱晓宁、董莉(2012)使用成就动机量表(AMS),石斌(2012)参照Weine的成败归因理论等开展研究。
从研究的具体内容来看,有如下几个方面:
1.研究汉语学习动机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大多数文献研究了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动性,短期效益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学生基本具有正确的认识和较强的学习动机;在动机类型上体现为外部动机、远景动机、间接性动机,在动机的具体目的上表现为求知的需要、学业上的升级、毕业和工作上的就业、就职的需要。其形成原因主要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家庭、学校等的要求。如邢欣(1996)、张勇(2000)、王新慧(2002)、闫丽萍(2002、2004)、李新惠(2005)、廖冬梅(2006)、张健(2009)石斌(2012)、朱晓宁、董莉(2012)、鞠文雁、剧朝阳(2013)等研究显示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特点和动机成因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多年来变化不是很大。
2.研究汉语学习动机程度及其现状。汉语学习动机程度和持久性对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因此了解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程度现状是很必要的。一些学者通过对汉语学习动机内部结构成分的相关问题调查,进行动机程度的研究,相关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的汉语学习主观愿望强烈,但有相当部分学生努力的行为有限,不具备内在的汉语学习动机。闫丽萍(2004)、廖冬梅(2006)、彭国庆(2014)等研究认为相当一部分学生较强的汉语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的努力程度匹配度不高。
3.研究汉语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汉语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是动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对动机现状进行干预,形成良性动机的过程。闫丽萍(2004)提出:落实用汉语讲授专业课制度、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联制度、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来促进学生增强动机或转化为内部动机。还指出学习过程中,学习本身就是下一步学习的动机,汉语教师对待汉语学习动机缺乏的学生的态度是他们学习动机的最直接的来源等观点。王新慧(2005)、周海英(2005)等提出以交际性的操练激发学生内部动机。李新惠(2005)、石斌(2012)阐述了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的措施。廖冬梅(2006)指出利用自我学习监控知识,形成内部动机。朱晓宁、董莉(2012)强调要把学生的汉语学习与其成就动机联系起来,与个人发展相适应,等等。
此外,研究中对汉语学习动机的地位和作用,针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类型、学习态度等与动机之间的关系还进行了阐述。文献中还提到一些观点,但未得到具体的研究和细致的阐述,如学习动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既可能产生激励作用,也可能产生抑制作用等,这些为我们后期研究提供了思路。总之,针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文献数量不多,研究涉及的内容分散,以上试图整理出一条思路,以梳理动机研究内容上已经涉猎并形成的成果。
(四)研究方法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方法早期以对比描述分析、描述思辨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2002年起开始使用抽样调查问卷的量化研究,辅以访谈和观察的研究方法。之后,逐步形成了质化和抽样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但量化研究的文献占比较大,而量化研究有其局限性,陈向明曾指出:定量方法只能对事物一些表面的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却不能获得具体的细节,并且不能追踪事件的过程,也就很难了解当事人的视角和想法,因此,今后动机研究要注重过程研究。
(五)研究呈现的特点
1.研究发展过程具有阶段性研究特征。通过对研究现状的梳理,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2000年),也是起步阶段,以陈述动机的概念,描述学生动机的特点和论述形成特点的一些因素和原因进行研究;第二阶段,(2002—2006年),小高峰阶段,以调研方式进行研究,通过量化研究,以数据描述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现状,并更进一步分析其特点;第三阶段(2012—2014年),是新一轮高峰阶段,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以一定的理论为支撑研究相关动机问题,以第二语言动机测量量表为依据测量动机程度,研究具有一定科学性。
2.研究范畴具有跟进前沿的特征,且动机研究成果直接用于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比如成功动机、学业成败归因等研究属于目前研究热点,能够在理论阐释的基础上结合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进行相关研究。
从文献梳理上看,目前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不足主要有:一是缺乏对前期研究的综述文献;二是理论研究不足,缺乏对国内外经典动机理论的全面引进和评述,主要以结合新疆高校本土教育的现状描述性和应用性研究为主;三是关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这个群体汉语学习动机的系统性研究不足,群体类型的区分度研究不够;四是在应用性研究上可操作层面的研究不足,基本上还处于宽泛模糊的论辩研究;五是研究方法上实验实证性研究、个案研究和跟踪动态性研究很少。六是课题论文、研究生和博士生论文少,说明研究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均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制约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的瓶颈主要是动机研究是属于交叉学科,牵涉的方面多,角度复杂,不仅要能驾驭语言学,而且还要驾驭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方能有效从事研究。在新疆,对于从事汉语教育教学的人员来说,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二语习得理论上是短板,只有经历了硕士、博士教育或者经过多年研究才能敢于涉猎。文中表1中研究人员状况亦可以说明一二。再者,新疆研究人员不仅在数量上缺乏,而且研究人员缺乏持续性研究,唯有闫丽萍曾经持续调查和研究动机,其他研究具有一次性行为。其次,专门针对动机研究的硕、博士论文未能检索到,基本上是期刊论文,其数量少,且又因其容量小,必然显示研究缺乏整体系统性。第二语言习得动机研究在我国兴起时间短,尤其是针对新疆少数民族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起步更晚,很多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引入研究,再加上涉及的理论基础广泛,有行为主义思想、有人本主义思想、有建构主义思想等,研究维度复杂,使动机研究更加不易。
1.要培养和建设一支研究队伍。为适应研究的多学科交叉性特点,一方面培养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组建研究的科学共同体,即由不同学科的专家围绕专题一起研究,促使其得到常态化和系统性研究。
2.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并举。跟进前沿,深入理解和阐释相关理论的内涵实质与研究范式。结合新疆实际,解决现实问题,建立汉语学习动机模型,研究变量关系,对动机自身变量和相关变量的影响方式、程度进行细化研究,把握、控制各因素,发挥其对汉语教育教学的正面影响力。形成本土化研究特色。
3.形成时间轴上的动态实证研究,从开始汉语学习到当前的时间轴上既要分阶段细化研究,又要将每个阶段进行衔接研究,关注不同阶段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因素,有效把握其动态,形成针对性的干预研究,培养和激发良好的学习动机。
4.形成诊断-治病式的个性化研究。针对具体的学生,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受到困扰的是动机的哪个组成成分,造成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明确问题所在,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等等。
5.重视融合性动机研究。社会教育模式通过实证研究指出融合性动机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语言学习动机,与语言成绩关系最为密切。[2]张春贤书记去年8月曾指出交往交流交融是长治久安的基础,是增强“五个认同”和破解新疆一切问题的重要根基。因此,从生存动机、发展动机转向为融合性动机的研究,更能促进语言和谐生态的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研究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最终目的是进行干预研究,从而引导其形成良性的学习动机。我国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是第二语言学习,其实质是一个学习过程,动机在这个过程中因不同因素的影响亦会发生变化,就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了解动机的实质和相关变量的影响,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改革,针对性地形成学生融合性动机培养和激发的机制,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比较科学的体系,促进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双语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这既有利于学生个体人生发展,又有利于民族整体素质提升,有利于多元一体文化健康发展,促进新疆的稳定、和谐与繁荣。
参考文献:
[1](美)Susan Gass,(英)Larry Selinker第二语言习得(第3版)[M].赵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3]闫丽萍.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与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4]曹春梅.少数民族成人学员汉语学习动机调查分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5,(2).
[5]靳焱,彭凤,韩涛.影响新疆少数民族汉语学习的五个因素[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
[6]谌梅芳.新疆职业院校预科汉语学生学习现状调查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9).
[7]石斌,郭一霏.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业成败归因特点研究——以新疆医科大学为个案[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8]鞠文雁,剧朝阳.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及相关问题的思考[J].语言与翻译,2013,(1).
On Chinese-learning Motivation Studies of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in Xinjiang Universities——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Thinking of Literature Review
WU Xiao-lin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Changji University, Changji, Xinjiang 831100)
Abstract:Learning Chine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ecoming a high-level,professional, constructive bilingual talents of the minority nationality students in Xinjiang universities. The study of Chinese-learning motiv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learning. Based o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o analyze the basic research situation, research object type, research contents,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and point out the problems and the cause of the formation of it, Some suggestions on related research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ethnic minority; Chinese; learning motivation; research statu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45(2016)01-0090-05
收稿日期:2016-01-19
作者简介:吴晓林(1969-),女,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第二语言教育教学、双语教育、语言与文化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