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与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关系

2016-06-13 11:02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自尊大学生

费 涛

(中共湖州市委党校 法学教研室,浙江 湖州 313000)



家庭因素与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关系

费涛

(中共湖州市委党校 法学教研室,浙江 湖州 313000)

摘 要:通过随机抽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大学生为被试样本探讨了影响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家庭因素,尤其是家庭功能中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与大学生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有显著影响;家庭功能中的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影响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大学生自尊水平呈中等程度正相关,其中家庭适应性能预测大学生自尊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功能;自尊

自尊是个体对自身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评估,个体的自尊水平与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有着密切的联系。[1]有研究者指出个体自尊水平受其成长的家庭环境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是家庭因素中对儿童自尊发展影响比较大的因素。[2][3]曾昱等人研究了父母亲教养方式、人格及其对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大学生自尊水平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父亲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呈显著的负相关。[4]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单独考察某个或某些家庭因素的研究范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转而将家庭看作一个系统,提出家庭功能的概念,并考察家庭作为一个系统的运转状况对个体的影响。临床上面发现家庭功能和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存在负相关,在亲密度和适应性方面表现极端的家庭特别容易出现家庭成员患心身疾病。 Cumsiell和 Epstei的研究表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产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5]谢虹和艾宪淮等人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影响着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问题的发生与父母的养育方式、受教育的程度及家庭结构、亲子关系有关系。[5]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家庭结构、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家庭因素以及家庭功能与个体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上海师范大学本科生250名发放问卷,最后回收242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19份。具体人口学信息见表1

表1 被试样本人口学信息

(二) 研究工具

1.自尊量表( The Self - Esteem Scale SES, Rosen berg, 1965)[6]

自尊量表最初被设计用于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用以评定自尊水平的量表之一。量表包含10个条目,四级评分,其中3,5,8,9,10题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的自尊水平越高。本次研究测得α系数为0.822。

2.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 II- CV )[7]

该量表由Olson等于1982年编制,中文版由费立鹏等改编修订,有较高的信效度。量表共30个题目,主要评价家庭在亲密度和适应性两方面的功能。其中,亲密度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适应性指家庭体系随家庭环境和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而作相应改变的能力。评分采用五级制,分数越高,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越好。原量表包括对自己家庭现状的实际感受和自己所希望的理想家庭状况两个方面,本研究针对研究目的只选取家庭现状的实际感受部分。

(三)研究方法

团体施测,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处理。

二、结果

(一)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影响

表2 父亲不同受教育程度大学生的自尊水平

表3 母亲不同受教育程度大学生的自尊水平

将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划分为“小学”“中学中专”“大专”和“本科及以上”四个等级,考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影响。方差分析的结果如下,

表4 父亲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自尊水平影响的方差分析表

表5 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自尊水平影响的方差分析表

由表4和表5可知,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有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父亲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家庭中的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小学”“中学”“中专”的家庭中的大学生的自尊水平(p<.01,p<.05,p<.05);母亲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家庭中的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小学”的家庭中的大学生的自尊水平(p<.01)。

(二)家庭功能对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影响

1.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的相关

表6 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的相关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其所处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都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36和.45。

2.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回归分析

为了综合考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影响,以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得分为预测变量,自尊水平的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只有家庭适应性进入回归方程(β=.45,t=7.49,p<.001),对自尊水平的预测力为20.4%。

表7 家庭适应性对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回归分析

3.不同亲密程度家庭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差异分析

根据Olson关于家庭功能的环状模式理论以及他对于家庭类型的分类,以亲密度得分的平均值、高于平均值一个标准差、低于平均值一个标准差为三个分界点,将所有家庭的亲密度分为由低到高分为四个等级,“松散”“自由”“亲密”和“缠结”,并比较四种类型家庭中大学生的自尊水平。结果如下

表8 家庭功能中的亲密度对大学生自尊水平影响的方差分析表

图1 家庭功能中的亲密度对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影响

由表8可知,不同亲密程度家庭中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差异显著,亲密程度高的家庭中的大学生其自尊水平也较高,进一步进行事后比较的结果发现,亲密程度属于“缠结”的家庭中的大学生自尊水平显著高于亲密程度属于“松散”和“自由”两个等级的家庭中的大学生的自尊水平(p<.01,p<.05)。

4.不同适应性程度家庭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差异分析

以同样的标准将所有家庭的适应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僵硬”“有规律”“灵活”和“混乱”,比较四种类型家庭中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所得结果具体见表9,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适应程度家庭中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差异显著,适应程度高的家庭中的大学生其自尊水平也较高,进一步进行事后比较的结果发现,适应程度属于“僵硬”的家庭中的大学生自尊水平显著低于适应程度属于“有规律”“灵活”“混乱”的家庭中大学生的自尊水平(p<.05,p<.01,p<.01)。

表9 家庭功能中的适应性对大学生自尊水平影响的方差分析表

图2 家庭功能中的适应性对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影响

(三)其他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还考察了家庭结构和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单亲家庭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平均值略高于双亲家庭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平均值,但差异并不显著。独生子女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平均值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平均值,但结果同样不显著。而以家庭经济状况为自变量对大学生自尊水平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经济状况家庭中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差异并不显著。

三、讨论

(一)父母亲受教育程度与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关系

研究发现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影响显著。父母亲受教育程度较高,其孩子的自尊水平也相对较高。这可能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通常能以一种更加恰当的方式对待他们的孩子。有研究发现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对子女就表现出更多的关心和理解,更少严厉、惩罚和拒绝。[8][9]此外国内外研究都一致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自尊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而我们可以推测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更可能选择一种较好的教养方式。

(二) 家庭功能与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关系

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家庭功能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相关分析的结果发现大学生自尊水平与亲密度和适应性都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方差分析的结果也表明亲密度高的家庭中的大学生其自尊水平要高于亲密度低的家庭中的大学生,适应性高的家庭中的大学生其自尊水平也要高于适应性低的家庭中的大学生。Cooley认为个体的自尊来源于重要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Coopersmith 也提出个体是否感受到自己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赏构成了个体自尊的一个重要方面。[10]Olson将家庭亲密度定义为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的情感联结,[11]亲密度高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彼此有较多的情感联结与表达,在这样家庭中的个体更能感受到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关心、支持和理解,他们更多地感受到家庭中其他成员对他们积极的态度与评价,因此与那些在亲密度不高的家庭中的个体相比他们也更有机会发展出较高的自尊水平。个体自尊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涉及到自我效力,即面对问题时个体是否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通常与个体曾经面对问题时的成功经验有关。家庭的适应性指家庭系统为了应付外在环境压力或婚姻、家庭的发展需要而改变其权力结构、角色分配或家庭规则的能力。适应性高的家庭在遇到问题时能及时做出相应的改变以应对压力,这样的家庭中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家庭事务,也有更多的机会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在适应性低的家庭中的个体相比,他们更可能发展出较高的自尊水平。[12]

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家庭的适应性能有效预测个体的自尊水平,而家庭的亲密度则不能。关于这一点各项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Kawash考察了青少年早期的自尊和家庭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家庭亲密度可以预测青少年早期的自尊,而家庭适应性则不能;[13]Cashwell 以619 名6 ~8 年级无临床症状表现的学生为被试,考察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和学生对亲密度和适应性的满意度与自尊的关系。结果发现对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满意度对学生的自尊的预测力最高,家庭适应性次之,而家庭亲密度不能预测是青少年的自尊;[14]罗丽芳以323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大学生社交自尊的关系,结果发现家庭适应性能预测大学生的社交自尊,而家庭亲密度则不能。[15]除了Kawash的研究结果外,其他几项研究的结果都支持家庭适应性比家庭亲密度更能预测个体的自尊水平。自尊包含了对自身接纳、欣赏与喜爱的态度,感受到一个温暖、联结紧密的家庭环境固然对于形成这样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但仅仅如此显然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个体需要面对问题时的成功经验以及因此而逐渐培养起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自身能力的自信。显然后者与家庭的适应性关系更紧密,而家庭亲密度在提供一个温暖、亲密的家庭环境方面贡献更大。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家庭适应性比家庭亲密度更能预测个体的自尊水平。

综上所述,家庭诸因素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个体的自尊水平有影响,而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其总体功能对于个体的自尊水平有较大的影响。这对于探索影响大学生自尊水平的相关因素提供了一点启示。

参考文献:

[1]范敏.大学生自尊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0):1572-1574.

[2]魏运华.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的结构模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1997.

[3]张文新.初中学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1997, 20(6),504-508.

[4]曾昱,张灵聪. 父母教养方式、人格与自尊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0):1556-1558.

[5]李建明,郭霞. 家庭功能的研究现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9):1071-1075.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18 - 320.

[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142 - 149.

[8]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8,(6):553-555.

[9]韩雪,李建明.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自尊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105-107.

[10]Coopersmith, S.(1967). 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 San Francisco: W.H. Freeman.

[11]方晓义, 徐洁, 孙莉, 张锦涛.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4):544- 553.

[12]马喜亭,李冉,邓丽芳.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人格发展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9):1073-1075.

[13] Kawash G K . Self-esteem in early adolescent as a function of position within Olson’s circumplex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system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990, 18(2): 189-196.

[14]Cashwell C S. Family functioning and self-esteem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 matter of perspective? Journal of Humanistic Education,1995, 34(2): 83-92.

[15]罗丽芳,陈梦华.大学生的社交自尊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43-45.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factors and self-esteem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EITao
( Party School of Huzhou Committee of C.P.C., Huzhou ,313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factors and the level of self-esteem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especi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function and the level of self-esteem. Methods This study used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221 college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family function, Conclusion the level of self-esteem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as influenced by the level of education of their parents; family function also impacted the level of self-esteem, family cohesion and family adaptability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level of self-esteem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 and family adaptability was valid in predicting the level of self-esteem.

Keywords:undergraduat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of parents; family function; self-esteem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45(2016)01-0079-05

收稿日期:2015-11-07

作者简介:费涛(1986-),男,讲师,主要从事心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自尊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自尊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自尊、领悟社会支持以及压力性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