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オ�
[摘要]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从来都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为学生的写作服务,而写作的素材又来源于阅读的独特体验。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例子”,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活动,对学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写作意愿而言,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读写结合《逍遥游》阅读体验片段训练大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020
特级教师宁鸿彬曾说过:“语文课教什么?就是教学生读写听说。”高中语文新课标也强调了表达与交流,新教材也着重安排了表达与交流这一板块。那么,该怎么做呢?借鉴一些名师的做法,我发现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通过读写训练,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
《逍遥游》(节选)是必修五第二单元第三课,是略读课文。它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对于这样一篇意蕴丰富的文本,我本人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每一次讲授都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那么,如何让这样一篇具有永恒魅力的作品打动学生?如何让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通过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从而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如何让学生“走进去”再“走出来”,将自己独特的体验外化为生动的文字? 基于以上几点的思考,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探究文本,“我心”飞翔
1.通过初读、再读和精读,问题引导,教师点拨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品味、领悟和体验文本内容,理解“世间万物皆有所待”,而庄子追求的真正的“逍遥游”应该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2.探究思考:《逍遥游》给你什么启示?(“我”从《逍遥游》中读出了什么?)用一句话来表达。
3.思维火花:
(1)我们要像大鹏鸟一样树立远大的志向,坚定不移、锲而不舍地追求梦想。
(2)今天的社会,没有绝对的自由,我们要以法律、道德,来约束自己。
(3)心的自由只有自己决定,由自己支配。所以不妨让脚步慢下来,让内心回归宁静,从而达到人生的逍遥。
(4)万物皆有所待。我们达不到庄子所说的真正的逍遥游,但可以学会独立自主,不一味地、过度地依赖他人他物。
(5)摈弃不必要的欲望,便可以获得心灵最大的宁静。
(6)乐观旷达、潇洒自在的人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天空,而受心灵羁绊的人会迷失自我。
(7)要无拘无束,不受羁绊,则必须让自己凭借的事物强大。我们可以通过知识让自己强大起来。
……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学生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而阅读教学也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所以,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该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正是课堂上的这样一个探究、表达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意识,让他们对文本都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和解读,让他们在多重对话中绽放出了思维的火花,让心灵自由飞翔。
二、读写训练,精彩实践
1.写作训练:请从《逍遥游》所得的启示中确定立意,用课文材料佐证观点,写一段文字(教师结合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和材料的多角度运用训练指导写作)。
2.精彩文段呈现:
(1)因为淡泊名利,他才会拒绝仕途,归隐于乡;因为淡泊名利,他才会发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慨叹;因为淡泊名利,他才会在心中存有一个“大鹏展翅”翱翔的梦想。他就是庄周,是一个豪放不羁,不为红尘所牵绊的超脱高人。古今中外,当所有的文人都踏上了一条“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时,他却选择了悠游于世,在他看来,名与利就像是无形的枷锁,会让他如同困兽,只有拒绝、抛弃这些,才能无拘无束,活得自在。
——谢盼盼《淡泊名利》
(2)洒脱如庄子,他不被世间繁杂所牵绊,远离尘世的喧闹,远离官场的尔虞我诈,遨游在他心中的那份广阔的天地中,就像他所写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洒脱如陶渊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终成为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成为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成为那个“带月荷锄归”的农夫,成为那个远离尘世,归隐田园,看花开花落的悠闲之人。
——兰萍《那一份洒脱》
(3)聪以致远,明以察微的庄周看穿了朝菌的浅薄,看破了大鹏的扶摇而上九万里不过只是依托外力;列子以风作马,飘然若仙,却仍然要依托外力才能纵享泠然快意。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可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只因他能淡然面对自己的内心,让灵魂飞翔而不受制于外物。
只有灵魂飞翔,方可无拘无束,纵情人世而无憾。
——刘瑾橙《让灵魂飞翔》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发挥课文的“例子”功能,是课堂教学价值的根本所在。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去找素材,其实那些我们身边的教材便是最大的素材宝库。语文教材,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矿藏,只要能合理利用,往往会使作文内容丰富,异彩纷呈。而且,任何一则好的材料都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任何材料都具有多层次开发、多角度利用的可能性。所以,面对《逍遥游》这样一篇意境开阔、想象奇特、意蕴丰富的文本,能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解读,并根据不同观点的需要,对同一材料做一定的取舍,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地方,也就不怕他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三、延伸阅读,诗意书写
1.介绍与庄子有关的文章,学生在课外阅读
(1)庄子《惠子相梁》、《曳尾涂中》
(2)朱以撒《庄子,会飞翔的人》
(3)鲍鹏山文化散文:《风流去》之《永恒的乡愁》、《人在江湖》
2.“我手写我心” :用手中的笔,将你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悟化为美丽的文字。
3.佳作展示:
桃李春风一杯酒
陆一丹
谋生与乐生,这是一个对立又统一的奇妙命题。我们曾抱怨生活的艰辛磨粗了我们灵巧的手,再也无法握起诗情画意的笔;我们曾埋怨生活的忙碌遮蔽了我们清澈的眼,使我们无暇仰望苍穹之上浩瀚的星空。但谋生与乐生,未尝不可鱼与熊掌兼得。
时间流转回两千七百年前,彼时的老子须发皆白,怀着无尽的苍凉走出他的藏书室,满心悲愤出关而去;彼时的孔子驾着车,带着弟子,奔波在广阔的齐鲁平原上四处游说;彼时的天下四分五裂,正是英雄建功立业时。无数的能人异士怀着纵横捭阖之心辗转于谋生之路上,其中的佼佼者行色匆匆,他们的褡裢里装着六国的相印,他们的父母在城门外洒扫相迎。他们尊荣至极,被各国诸侯上宾礼待;他们身怀屠龙之技,一怒而天下皆惧。但这还是谋生,是为名为利汲汲营营的谋生。这不叫乐生,无乐可言。
与此同时,商丘的郊外坐着一位奇异的智者。他破衣烂衫,面黄肌瘦,但他的心中装着广袤的天地。他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以编草鞋为生,但当他坐在地上编鞋时,他的目光却停驻在九万里外的冥海,那里有背负青天,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当他为了采摘芨草深入荒野时,他看到池塘边肚皮溜圆的鼹鼠露出粉红的鼻尖。他的世界充斥着自然之灵,他在神话的世界里谋生,亦谋乐。谋生谋生,谋的是生,而不是财。在庄子的眼中,乐生是主,谋生,那不过是为了乐生而付出的一些努力罢了。“当我的世界已是精彩纷呈,那么钟鸣鼎食又于我何加焉”?我猜,当那两位高冠华服的士大夫邀请他出山时,他注视着抖动的渔竿,心中一定觉得极有趣吧:看哪!这两个庸人!他们是宗庙中覆着丝绸的龟甲,而我可是活生生的乌龟哩!还是让我在烂泥中打滚吧!于是他说:“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在这等以谋生为乐生的豁达人面前,高傲的士大夫们落荒而逃——他们谋生,却忘了乐生。
无独有偶,一千多年后的盛唐也出了这样一位妙人,大名鼎鼎的李太白是也。别把他想的那么清高出尘,他与庄子不同,他的谋生是在单纯求名。李白终生奔波在谋求官位的路上,却一生仕途不顺。但他谋生,亦在谋乐。他带着书童上京求职,却也不忘登天姥山一览众山小,也不忘临蜀道写下万丈豪情的诗句。他出蜀道,游华夏,金陵访古刹,五陵除恶霸;信手拈来清风颜,弹剑飞渡桃花源,乘云沐彩霞,杯酒窥天下。仕途顺时,他写“云想衣裳花想容”,赐金放还时,他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纵然追名逐利,却始终信奉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的李白,谁又能说他不是在谋乐呢?这,才是真正的谋生亦乐生,五花马,千金裘,不如呼儿将出换美酒,沽酒蘸笔绘人间!
人世纷扰,汲汲营营半生流离,半世荒唐,最终却发现谋生只是乐生的附庸罢了。到头来,万贯家产,不如家门前手种青豆一畦。当吾老矣,坐于灯下回顾一生,发现记得的,最终还是一生所得之乐,而非毕生所谋之财。正如: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它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新亮点,它增加了学生的文学、文化积淀,它也点燃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于是,内心的冲动外化成了精彩诗意的作文。从此,庄子和他的“大鹏鸟”,和他的“逍遥游”也如印记般烙刻在了学生的脑中。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语文教育大师的卓见明确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让“落霞与孤鹜齐飞”,才能让学生具有独特的阅读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意愿,才能解决学生在写“大作文”时的畏难情绪和消极心理,学生的作文能力也才会逐渐提高。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