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光凡
摘 要: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先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时转变现有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强化质量效益,培养创新人才迫在眉睫。本文展示了近几年湖南省津市市新洲镇中学(以下简称“我校”)立足课堂教学改革,以生本课堂特色彰显快乐校园文化为切入点,从硬件建设、师资培训、管理制度健全、问题与思考四方面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一些具体想法和做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师资培训;问题;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已成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促成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形成了强大冲击。“教育信息化”,即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借助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教育教学有效管理,提高质量效益的过程。其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为开放、共享、交互、协作。随着教育城域网的铺展,宽带网络已进入校园,终端进入班级,为教育、教学、教研提供了强大服务,引发了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的颠覆性革命,成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深进的强力推进器。
我校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要务核心,重视信息化的功能定位,于2012年完成了“班班通”设备的配置,随之从规划建设、师资培训、合理使用等方面着眼,逐年增加投入,加快资源开发利用步伐,有效发挥硬件功能,初步奠定了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
一、强化硬件到位,为校域教育信息化提供强力支撑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由硬、软件及其他外部设备组成庞大系统,其科技含量高,更新周期短,建设耗资大。因此,建设资金的缺口成为校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当面虎”。我校多管齐下、多途并举,不懈努力,多方筹措,近几年连续投入了40多万元专项建设资金。同时,立足实情,采取了前期规划、分期投入、逐步完善的办法,先期建设并保证学生学习的计算机机房与多媒体教室,稍后完成教师电子备课室等的建设,最后与全市教育城域网联通。在硬件配置上,从经济、教学实用等因素着想,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确保系统技术的先进性、安全稳定可靠性,并兼具良好的开放性、可扩展性,由此确立并遵循了以下原则:
(1)适当超前原则。硬件建设投资前,学校组织校内技术人员,邀请教育局领导和专家调研、讨论,召开方案论证会议分析论证,长计划,短安排,规避投资风险,尽可能准确预见计算机技术近期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做到适当超前,以免短期内因跟不上发展需要而被淘汰。
(2)实用性原则。信息化设备的配置全面考虑教学、教研、办公的满足程度,资源合理配置,不贪大求洋、一味脱离实际追求高档,只求经济实用,使设备发挥作用极限。如为实现教学点资源的全覆盖,2013年我们即在新洲镇荷花学校安装了卫星接收设备,而我校则使用光纤入网,这样分别取舍,虽在管理上增加了困难,却全面兼顾、相得益彰,达到了设备实用的基本要求。
二、强化软件提升,为校域教育信息化提供智慧“抓手”
科学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操控程序的师资“软件”不可或缺。创建一支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趋势、具备信息时代教育教学能力要求的师资队伍成为关键“抓手”。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普遍存在这样的心理:一是对作为高科技的产品信息技术畏惧顾虑,感到望尘莫及,对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持怀疑态度;二是受计算机软件病毒威胁和昂贵价格的心理暗示影响,望而生畏,有害怕使用损坏的担心;三是教师信息技术知识不足,操控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差,认为使用手段烦琐,不如传统教法熟稔,习惯因循守旧。对此,学校从三个方面着力加以破解:
(1)扩大眼界,转变观念。首先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题知识培训,提高教师对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彻底转变思想深处的固有观念。一是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互联网时代需要创新型教师,教师不仅应懂教育,还须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有效摄取、加工、整合资源,改善教育教学方式手段,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刷新专业发展理念。信息技术使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必须。置身其中,教师唯有全力为之、积极作为,方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要清醒地认识到:知识爆炸的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时代伴生的教学内容呈几何级增长,教师唯有构建全新的教育观,利用新技术不断加强学习获取相关知识,勇做开放学习、泛在学习、终身学习的弄潮儿才能永葆生机。三是角色转变。传统教育强调教师主导,教学活动由教师组织,进行整齐划一的集体化教学,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思维及其个性受到了束缚,成长受到了制约。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如个性化学习方式、泛在学习方式等)的学习方式,馈赠了海量的基于“云”的学习资源,传统教法学法将被彻底颠覆,教师将由实施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督促者,“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将变成“以学生为主”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将弱化,渐变为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此外,学校通过邀请专家到校讲座或组织观摩等形式,传递现代教育思想和意识,帮助并促使教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自觉实行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2)普及培训,增强素质。开展多层次、多轮次普及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水平。根据教师水平的不同,从2004年开始,学校即倡导教师报名参加中小学信息技术高级培训与考试,教师积极参学参训,接受了汉字录入、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e、Powerpoint、Internet等专题系统培训,通过了考试考核。经培训,全校教师消除了应用计算机的畏难心理,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实践应用,使课堂鲜活生动,取得了较好成效。在此基础上,我校自2011年起每年组织部分教师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学科培训,完成了全部学科教师的培训。从2015年开始,又组织教师参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教师的认识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空前提高,在解决问题起点(如何提出问题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起点;通过基本问题、单元问题的提出,和问题提出时的角色转换,以学习者为中心提出问题的方法更加熟悉)、探究性学习(通过基本问题、单元问题的提出与分工,给出实践探究性学习的可操作性方法)、合作学习(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通过学员相互间的资源共享、头脑风暴,对单元问题的分工和合作,实现合作学习)等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起到了促进作用,改变了过去单纯考虑为应用而应用的多媒体课件评价弊端,顺利解决了多媒体课件制作费时、效微及应用软件掌握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了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辅助支持作用。
(3)延伸拓展,教研提质。信息技术的特点决定它须在长期实践操作中不断发现问题、累积经验才能延伸拓展、不断创新、提质增效。教师取得了信息技术高级证书,会进行计算机简单操作,但往往不能把信息技术合理自如地运用到教学中。对此,学校将教育信息化列为校本教研课题,引导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师借助网上学习、备课、课件制作、交流沟通,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取得成功,其经验和教训成为教研和自身素养素质提升的重要滋养,进而有力地推进教育教学阔步前进。
三、强化制度建设,为校域教育信息化扩展管理空间
信息化也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工作,有其突出特征,如在师生上网管理上、病毒防范上都须加强实时管理,才能确保校园信息使用稳定安全畅通,助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几年来,学校先后制订了《学生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使用须知》《新洲中学“班班通”设备管理使用制度》《计算机维修、更换、报废管理制度》等相关规定并印发实施,对师生上网、硬件和各类教学设备的维护以及校园网络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问题与思考
迅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有力推动了素质教育,但现阶段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师资问题,目前国家虽在持续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但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十分缺乏,致使学校网络管理和维护出现困难局面。二是就配置水平而言相对低下。如津市市各学校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信息技术设施设备配置水平及发展速度与周边区县市特别是沿海等大城市差距较大。三是适用资源不足。因教师自身制作课件能力相对有限,而互联网上虽有海量资源,但无论数量或质量,真正适合教师本地化教学的资源很少。四是信息过滤问题。作为信息资源宝库的互联网,因它的浩瀚与开放,不良信息难免掺杂其中,如何控制和净化信息,采取有力措施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进行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教育,助力学生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增强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总之,只有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不断探索和发现问题,才能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功能,实现信息技术与生本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办人民满意的优质高效教育。
(作者单位:湖南省津市市新洲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