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芙蓉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元化的不断发展,中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于译者数量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多,因此口译活动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我国大多数的口译工作者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口译员,根深蒂固的中式思维使得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总不可避免地把要说的话翻译成中式英语。中式英语的使用对于英语初级水平者来说并无特别大的理解问题,同时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口译员来讲,犯这样的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但当英语为母语的人听到这样的话时,就格外难以理解了,甚至会造成意思上的误解。尽管现如今在学术领域已经有了大量的有关中式英语的研究,然而仍旧仅有少数学者会站在中式思维的角度来研究口译活动中的中式英语问题。因此,本文将以中式思维模式为理论依据,综合英文和汉语口译中的实践实例,尝试解答各种中式英语口译现象和中式思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英语口译 中式思维 中式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094-02
一、简介
站在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没有自己的语言,而人类具备自己的成体系的语言并且能够将其用于人类社会活动之中。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认为,语言是人类借此进行沟通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在语言这一载体当中,语音部分是其承载的物质外壳,能够同人类的感官系统相连。词汇是人类对于整个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体现,并且由语法将其进行严密的组织,其发挥的不同作用使人类在大脑中形成对于交流内容的认识,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同时,语言的表达和思维方式又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的说话内容和说话方式同其生长环境、所受教育、个人性格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站在翻译学的角度来看,口译活动是现如今两大主流翻译内容之一。它指的是将一种语言通过口头翻译的形式及时并准确地即时表达出来。相比较另一种翻译形式——笔译而言,口译由于它的即时性这一重要特点,对于口译工作者的自身水准和综合素质有着很强的要求,其必须能够不仅将原文字尽可能地原汁原味地翻译到译入语中,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调动自己的思维,兼顾并尽可能减小文化间的差异的问题等诸多方面。语言交际者、交际场所、交际内容等要素都是能够影响到口译质量和判断口译员素质的因素。
二、口译与思维
(一)理论
自古以来,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就在不断地探究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这一问题由于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因此一直以来从未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理论体系。美国语言学家Sapir及其学生Whorf于20世纪50年代曾提出过“萨丕尔—沃夫”假说,这一假说中包括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两个部分。无论是哪一部分理论,其核心内容都是在表述“语言决定思维”这一观点。然而尽管这一理论受到了许多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批判和质疑,然而其至少促进了人们对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思考,促使人们进行下一步的对比研究。
同萨丕尔和沃夫相反的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Piaget提出来的思维决定论。通过收集大量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数据,皮亚杰认为“思维决定语言”能够很好地佐证为什么聋哑儿童不会因为丧失表述语言的功能而失去思考能力这一案例,并且由此提出思维是相独立于语言的。
随着语言和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后来语言学家们还推出了思维语言同步论、曲线汇合论等,然而不管是哪一种理论,其都因为语言过于极端和数据缺少广泛的涵盖性而受到人们的批判。但无论是哪种理论都很好地说明了语言和思维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并且相互作用的,语言离不开思维的组织,思维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两者之间互相依赖,不可分离。
(二)中式思维同口译失误
站在语言学的角度上来看,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没有自己的语言,而人类具备自己的语言体系并且能够将其用于人类社会之中。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认为,语言是人类借以进行沟通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
站在汉语名词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在表述语言的时候通常会尽可能地将其用具体化的词语来表述,以增进听话人对于抽象概念词语的具象理解。譬如,在全国人代会上,我们常会听到“加快经济改革的步伐”这样的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常会被中国的译者译为“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economic reform”,但事实上,在英语的思维当中,加快的速度是加快于经济改革这一事件上的,因此“步伐”二字仅仅是汉语当中冗余的名词,起到的作用是汉语语言表述当中用来具体化抽象名词的,因此倘若能够站在一个相对排除中式思维角度上对于这一短语进行翻译,译出来的应当是“to accelerate economic reform”。
站在动词的角度来看,汉语当中常常会出现“动词+名词”的搭配,如“实现目标”“作出解释”“释放激情”等,然而在正常英语思维下的英语表述中,英语使用者更常用一个单纯的动词来表述此类短语,如“作出澄清”用“clarify”一词代替就可以。此类词语更常见于新闻类口译之中。除此之外,汉语当中还常见靠重复的表述手段来增强语势和表达效果,然而英语语言通常会为了避免单调的句子,采用替代的方法代替上文中的某些词,或者是采用省略的方式来减少句子中可以避免重复的部分。然而在英语口译活动中,口译员常常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不仅能够翻译出“to make a clarification”这样的动词重复的短语,同时也难免会犯“Idont give up. And I will never give up.”这种赘余式的表述方式。
(三)解决方式
以中式思维模式为理论依据,综合英文和汉语口译当中的实践案例,试解答各种中式英语口译现象和中式思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站在技能训练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在进行思维训练的时候应当对于双语的思维转换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汉族文化重视综合性的意象思维,常将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由此在表达上也导致了一定的模糊。然而英语民族更加侧重于独立性的分析式思维,常常靠逻辑和时态来呈现出自身语言的精确性特点。因此在纠正思维差异的时候,汉语为母语的口译工作者,更应当尽可能避免汉语思维当中的本体性思维、具象化思维和重复替代式的语言表述方式,转而更频繁地使用客体化思维、抽象式思维和简约的语言表达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思维方式上的训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更加地道的英语,培养自身使用英文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才能从根源上减小中式英语对于自己英文表达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己的中式英文表达概率就会越来越小。
三、结语
总的来说,由于中式思维的综合性、本体性思维特点,其错误的使用会使口译者表达出的英语造成冗繁的词汇现象,缺少逻辑和理性气息,出现语序不当、语言表述混乱等现象。从而既体现不出汉语本身所具备的包容性和内涵性,同时也无法体现英语本身具备的简洁与理性的特点。由于中式英语的表达方式在不少口译工作者中普遍存在,并且中式英语常被口译工作者不自觉地使用。因此在口译学习当中,应尽可能地采用中外教合作教学的模式,在中国教师培养扎实的语法功底和汉语语言组织功底之时,外教老师配合督促口译工作者的英语使用程度和使用英文组织语言、表述思维的能力。以中式思维模式为理论依据,综合英文和汉语口译中的实践情况,试解答各种中式英语口译现象和中式思维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促进口译工作者脱离原语言的外壳,增强其语言运用能力,并且在口译活动当中表现得更出彩。
【参考文献】
[1]刘和平.口译技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彭海多